內容簡介
《服裝打闆疑難解答150例》解答瞭企業專職打闆師,中小服裝店打闆師,在服裝打闆中經常碰到的疑難問題。按褲裝、裙裝、女上裝、勇上裝等分類,共有疑難解答150例,大部分問題都配有詳細的裁剪圖,有相當一部分有計算公式。《服裝打闆疑難解答150例》中涉及的問題是作者十幾年專業打闆教學和實踐經驗中的精華所在,廣受專業人士好評。作者張孝寵為服裝裁剪界知名教授,現為上海服裝進修學院院長、教授。曾編寫《高級服裝打闆技術全編》等暢銷服裝技術類圖書。
作者簡介
張孝寵為服裝裁剪界知名教授,現為上海服裝進修學院院長、教授。曾編寫《高級服裝打闆技術全編》等暢銷服裝技術類圖書。
內頁插圖
目錄
一、褲與裙裝打闆疑難解答
1.褲長有哪些類彆?
2.為什麼說直襠與褲型有關?
3.腰圍的規格設定與什麼有關?
4.臀圍的規格設定有加減法,它和什麼有關?
5.為什麼褲窿門寬的計算公式有多種方法?依據是什麼?
6.外貿單中有褲總浪長,是怎麼確定的?有何意義?
7.褲腳口寬與膝圍寬有什麼關係?與褲形有關嗎?
8.為什麼緊身褲的後襠斜率要大於其他褲型?
9.為什麼裙和褲子的後腰口省量都要大於前腰口的省量?
10.定製褲裝應用何種方法纔能算得較準確?浪長怎麼計算?
11.為什麼特殊體型褲裝的前後臀圍大是相同的?為什麼前後窿門寬是1/3:2/3?
12.褲裙與裙褲在打闆中應注意什麼區彆?
13.為什麼沒有直襠尺寸也能打闆?
14.褲棟縫起鼓包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如何解決?
15.前門襟的撇勢最大可設多少?
16.口袋的墊布有褶量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17.後腰口下方有橫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如何解決?
18.什麼樣的打闆方式纔能達到提臀褲效果?
19.前臀下襠縫應長於後下襠縫多少纔算閤適?
20.為什麼短褲的後橫襠綫下跌量大於長褲?
21.為什麼短褲的前腳口減量大於長褲?
22.為什麼裙褲後橫襠不用下跌呢?
23.為什麼連身褲的直襠深會大於束腰褲的?
24.為什麼男褲的褲窿門寬與女褲的褲窿門寬計算方法不一樣呢?
25.同樣都是低襠褲,為什麼男褲的腰頭可取直綫腰頭?
26.為何休閑跑步褲結構類似閤體褲?
27.怎麼設定平腳褲的襠底?
28.為什麼連腰褲不等於高腰褲?
29.為什麼後腰圍與臀圍的檔差不一樣?
30.為什麼馬褲、蘿蔔褲屬於寬鬆褲呢?
31.為什麼後褲挺縫綫要偏移1~1.5厘米?
32.一步裙的衩位有高有低是與裙底擺寬有關嗎?
33.A字裙的擺大應該用什麼方式設定?
34.為什麼不設腰省的裙片腰口起翹較大?
35.喇叭裙裙擺的大小與什麼有關?如何設置?
36.燈籠裙的褶量如何確定?
37.怎樣閤理確定束腰、低腰、高腰、連腰的裙款?
38.百褶裙的擺大按什麼來確定的?
39.為什麼斜裁裙的底擺會參差不齊?
40.螺鏇裙是按斜裁裙打闆的嗎?它與歐式斜裁剪法有何不同?
41.魚尾裙的擺浪從哪個部位起褶浪較好?
42.插片裙與方巾裙的打闆處理是相同的嗎?
43.為什麼有的裙片後中縫反而要長於前中縫1.5厘米?
44.為什麼旗袍裙的底擺寬比較窄也能開步?如何設置?
45.如何計算節裙的抽褶量?
46.為什麼方形裙裙片的前臀圍不作減法而作加法?
47.適閤胖體凸肚人穿的裙裝打闆時有何講究?
48.裙前中起翹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49.為什麼四片喇叭裙在打闆時難於把握款式效果?如何解決?
50.裙裏料為何要比麵料略寬鬆,而且片數要少於麵料的片數?
二、肩和衣身打闆疑難解答
51.號型在打闆中起什麼作用?
52.女裝衣身的四種結構框架是如何建立的?
53.亞闆與歐闆打闆中的區彆在哪?
54.為什麼韓闆的服裝受中國女性喜愛?打闆時應注意什麼?
55.為什麼歐闆的前肩角度小於亞闆的前肩角度?
56.為什麼歐闆紙樣設置的背長要長於亞闆的背長?
57.為什麼後中腰吸量大反而不貼體?
58.為什麼正側縫腰吸省量要小於衣片的腰節省量?
59.體型的大小與款式有關聯嗎?
60.廓形與規格設計和框架設置有何關聯?
61.為什麼有分割綫的款式還選用寬鬆形結構框架?
62.為什麼針織衣衫的背長要短於基型1厘米?
63.為什麼垂性的衣料轉省角度要大於其他梭織料?
64.前腰節省中心綫為什麼設斜紗嚮?
65.為什麼省尖都要與BP點有2~3厘米的間距?BP點如何正確設定?
66.怎樣確定胸寬、背寬與肩寬的差?
67.怎麼設定矮胖體服裝的袖窿門寬、背寬、胸寬?
68.為什麼後袖窿處會有不乾淨的垂紋?
69.為什麼肩縫會往後斜傾?打闆時如何解決?
70.怎麼設置疊門寬的大小纔閤理?
71.為什麼前中止口的下擺會豁開?
72.側縫起翹與衣擺寬有關嗎?如何設定?
73.六開身衣片的胸腰差設定多少為好?有限量嗎?
74.刀背縫綫在後袖窿處什麼情況下要交叉?交叉多少最好?
75.為什麼旗袍式連衣裙的前側腰吸量能做2厘米大?
76.為什麼衣片的止口綫會齣現波浪不直?如何解決?
77.為什麼衣麵料是八開身片的裁片,而其裏料是四開身或六開身呢?
78.為什麼長大衣後中縫會起翹?用什麼方法解決?
79.長大衣的斜插口袋怎麼取法纔成比例?
80.男西裝的前衣片上浮值是怎麼産生的?
81.男西服前肩衝值為何設5~5.5厘米?
82.商務男夾剋也是閤身型,為什麼就沒有上浮值,前肩角度又大乾西服呢?
83.夾剋的口袋位綫如何確定?
84.為什麼男襯衫的肩角度要小於西服3~4度呢?
85.緊身型男襯衫與普通型男襯衫有何區彆?
86.男裝有時也會後肩角度小於前肩角度2~3度,為什麼?
87.男裝腰圍綫為什麼要設置得高於體型呢?
88.為什麼有的西服後中縫不貼身,甚至側擺縫還會齣現斜撇紋?如何解決?
89.凸肚體的男西服前衣片怎麼處理較好?
90.為什麼相同款式加大號的服裝造型沒有中號的造型好看呢?
91.休閑裝在打闆時是否可不分男女結構框架?
92.正裝的胸背差為何會小於便裝的胸背差?
93.怎麼確定男裝中的肩角度?
94.為什麼有的男襯衫肩角度不到19度造型還很閤體?
三、衣領和領圈打闆疑難解答
95.為什麼無領的前後橫開領的差要大於基型?
96.船領與一字領有何區彆?打闆時如何錶現?
97.為什麼立領的橫開領打開的量要大於直開領增大的值?
98.為什麼立領的前中起翹量有大有小?
99.立翻領有哪幾種?各錶現什麼樣的領型效果?怎麼打闆?
100.為什麼相同的立領款式前中的起翹高不一樣?
101.為什麼連立領的衣領要設領省和肩背省?
102.為什麼摺翻領的前後衣橫開領差較小?
103.關門領的摺翻綫造型不同時,打闆中應如何調整?
104.校對前後領外止口綫長時,為什麼後領外止口綫長要減0.5厘米?
105.為什麼連立領的領裏要用裝領法來配裁?
106.為什麼前後肩角度隨領款變化要作調整?
107.為什麼翻駁領的衣服前肩縫常會産生斜紋?
108.翻駁領起殼是什麼原因?
109.為什麼敞開衣領可設款式撇門?款式撇門的設置有什麼不同?
110.在敞開較大的翻駁領中是否都要設置領省?
111.麯綫翻駁領與直綫翻駁領在打闆中有何不同?
112.當領麵大於領座多少時要增加原翻領角度的50%?
113.為什麼斷領腳的衣領會齣現領外止口浮鬆?
114.為什麼說衣領的後領結構在衣身上配製比較閤理?
115.無串口的領麵與掛麵怎樣配製纔不會齣現摺翻綫有方角?
116.要想將翻領呈現窩勢,用什麼方法打闆纔較閤理?
117.如何確定領底綫與橫開領間交叉量?用什麼方法製圖較為閤理?
……
四、袖片與袖窿打闆疑難解答
精彩書摘
136.全連身衣袖隻能設置寬鬆型袖型嗎?
答:不完全是。全連身衣袖也可分為3種類彆,一種是袖底縫與衣擺縫連成一體,這種袖子的袖中心綫角度隻能設置在33~40度(圖97-1)。另一種是袖底與衣擺縫轉角處插上一個三角來擴大袖擺動量,此袖中心綫角度也隻能設置在40度左右(圖97-2)。上兩種袖型都是屬於寬鬆型類的,所以不用設置袖肥規格,而是由打闆方式獲得袖肥寬。還有一種是在袖底縫和衣擺縫處加入拼角和拼片,由於此拼角運用的全等三角形填補法,因此活動量很大,這類袖中心綫角度可設置45度左右,為閤身袖造型,所以袖肥可以先設定好,但要作AB-AB的協調,A點最理想設在BP點之下1~3厘米,前袖窿底弧綫的角平分綫外(圖97-3)。137.連身袖的袖中心綫角度設定是按什麼確定的?
答:是按袖子的款式、造型設定的。連身袖可分為半連身衣袖、全插肩袖、全連身袖、全連身插角袖、全連身拼角拼片袖。半連身袖大多為較貼身袖型,前袖中心綫的角度可設53~57度,後袖中心綫角度可設45度(圖98-1)。全插肩袖的前袖中心綫角度可設45~53度,後袖中心綫角度設37~40度(圖98-2)。
前言/序言
服裝結構設計與立體裁剪的深度探索 本書聚焦於服裝結構設計領域的核心技法與實踐應用,旨在為服裝設計、製版及工藝人員提供一套係統、深入的理論指導與實操範例。內容涵蓋瞭從基礎結構原理到復雜造型創新的全過程,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助力讀者提升在服裝設計中的技術掌控力與創新能力。 第一章:基礎結構原理與麵料性能解析 本章深入剖析瞭服裝結構設計的基礎理論框架。首先,詳細闡述瞭人體結構與服裝廓形之間的幾何關係,包括人體關鍵測量點的確定、靜態與動態姿態下的形體差異分析,為後續的製版工作奠定科學基礎。 其次,對麵料的物理與化學性能進行瞭詳盡的解讀。重點探討瞭不同縴維(天然縴維、再生縴維素縴維、閤成縴維)對服裝性能的影響,特彆是彈性、懸垂性、透氣性與保形性等指標如何決定設計方案的選擇。針對梭織麵料、針織麵料及特殊功能性麵料(如防水透濕麵料、彈性麵料)的特性,分彆給齣瞭在結構設計中需要特彆注意的工藝要點。例如,彈性麵料在省道處理、接縫鬆量的控製上與常規麵料的顯著區彆,以及不同麵料對剪裁角度的敏感度分析。 此外,本章還係統梳理瞭服裝結構中的基本力學概念,如張力、壓力、剪切力在服裝成型過程中的作用。通過圖示化方式解釋瞭如何通過結構綫的設置來導嚮這些力,從而實現對服裝形態的精確控製。 第二章:平麵製版的精細化操作與變化 本章是關於平麵製版技術的全麵提升指南。它超越瞭傳統的簡化製版流程,著重於處理復雜結構下的版型調整與修正技巧。 2.1 基礎原型版的精確修正: 詳細介紹瞭如何根據特定體型數據,對基礎西裝、襯衫及裙裝的原型版進行基準點的微調,確保閤體度的優化。重點講解瞭“胸省轉移”、“肩胛骨調整”等高階修正技術,以解決常見的人體差異問題。 2.2 褶襇的藝術與科學: 係統分類講解瞭箱褶、百褶、領口褶、腰部省道褶等各類褶襇的製版原理與操作步驟。不僅關注褶量的計算,更深入探討瞭不同褶襇形態對服裝風格和動態效果的影響。特彆對不規則褶襇(如魚嘴褶、瀑布褶)的推演方法進行瞭詳盡的圖解說明。 2.3 領型與袖型的結構演變: 本章對服裝的“三要素”之一——領、袖的結構進行瞭深度解析。領型的部分,涵蓋瞭平駁領、戧駁領的駁頭形成機製、駁頭綫與翻點位置的確定;中山領、立領的後領省處理。袖型的部分,細緻分解瞭羊腿袖、燈籠袖、插肩袖等復雜袖型的平麵展開過程,強調瞭袖山弧度與袖窿周長的精確匹配,以及袖窿省道在立體效果中的作用。 2.4 結構變化的版型推演: 重點講解瞭如何通過平麵製版技術實現從基礎版型到特定設計款式的轉化,包括通過加省道、分割綫、移位等方法,實現A字型、H型、X型等廓形的變化,並提供瞭一係列“問題版型”的平麵修正案例。 第三章:立體裁剪的思維構建與實踐深化 立體裁剪(Draping)被視為服裝設計中實現三維構思的直觀工具。本章旨在建立讀者紮實的立體裁剪思維體係。 3.1 立體裁剪基礎工具與基準綫的設定: 詳細介紹瞭立體裁剪所需的工具選擇、人颱的準備工作(如包裹、標記中綫、平衡綫),以及在人颱上建立精確的結構基準綫(如胸圍綫、腰圍綫、臀圍綫)的方法和標準。 3.2 基礎造型的搭建與固定: 以直裁法和捏褶法為核心,係統講解瞭如何利用胚布在人颱上構建基礎的省道、分割綫和省量。重點演示瞭如何精確地模擬齣省道在人體麯綫上的自然走嚮,以及如何使用彆針和膠帶進行臨時固定和標記。 3.3 復雜造型的立體轉化: 本章深入探討瞭如巴洛剋風格的堆褶(Swags)、復雜收省(Gathering)、以及不對稱結構(Asymmetry)在人颱上的實現。對於結構復雜的裙裝(如蛋糕裙、魚尾裙的裙擺結構)和上裝(如墊肩、誇張肩部的塑形),提供瞭分片、分層搭建的詳細步驟,確保立體造型在轉化為平麵圖樣時,其結構邏輯的準確性。 3.4 從人颱到圖紙的精確轉移: 這是立體裁剪成果轉化的關鍵步驟。本章詳細教授如何使用劃粉、垂球綫等工具,精確測量和記錄人颱上已完成的造型結構綫、分割綫、省道位置,以及麵料的吃量與鬆緊度,並講解瞭如何將這些三維信息轉化為符閤製版標準的二維圖紙,確保紙樣與最終成品的高度一緻性。 第四章:特殊結構件的工藝處理與優化 服裝的精髓往往體現在細節處理上,本章聚焦於那些決定服裝品質的關鍵結構部件的製作工藝。 4.1 內襯與襯的科學應用: 詳盡區分瞭粘閤襯、襯布(如麻襯、毛襯)的適用範圍。重點討論瞭不同麵料(如真絲、羊毛、化縴)需要搭配的襯布類型,以及襯在西裝製作中“吃邊”的工藝技術,確保內裏結構與麵料層之間張力的平衡,避免起皺或變形。 4.2 口袋、門襟與滾邊的工藝難題: 針對嵌綫袋、貼袋、貼邊袋等不同類型的口袋,提供瞭從紙樣到縫製的每一個關鍵節點的工藝要點,尤其是如何處理口袋的開口位置、拉鏈的隱藏技術。同時,對不同服裝類型的門襟(暗門襟、明門襟)的對位與固定進行瞭規範說明。 4.3 復雜領口與袖口的收尾技術: 包含瞭對絲綢服裝中常見的滾邊領處理、襯衫袖剋夫的打褶與縫閤技巧,以及風衣領的立體縫製,強調瞭如何通過精細的縫製手法,消除結構部件之間的縫頭痕跡,實現外觀的平整與流暢。 第五章:結構缺陷的診斷與版型矯正策略 本章是實踐經驗的總結,旨在幫助讀者快速識彆服裝結構中齣現的問題,並提供針對性的版型修正方案。 5.1 靜態穿著問題分析: 係統梳理瞭在平放狀態下即可觀察到的常見問題,如駁頭角外翻、肩部齣現“水波紋”、後背“蛇形褶”、側縫前移/後移等。針對每一種問題,追溯其根本原因(是製版問題、裁剪問題還是縫製問題),並提供相應的紙樣修改參數。 5.2 動態穿著問題診斷: 關注服裝在人體活動時産生的形變問題,例如上衣在手臂抬起時腰部拉扯、裙子在行走時臀部過於緊綳。本章將從運動學角度分析這些問題,並指導讀者如何在平麵版型中預留活動餘量或調整省道方嚮以適應動態需求。 5.3 麵料特性導緻的結構失效: 專門討論因麵料特性變化而引發的結構問題,例如針織衫在懸掛後下擺的自然拉伸導緻的廓形變化、或重磅麵料使得肩部結構支撐不足的問題,並給齣使用內部加固結構或調整麵料垂感角度的解決方案。 本書通過對結構原理的深度挖掘和對製版與立體裁剪技術的係統梳理,旨在使服裝從業者能夠更加自信地應對從概念設計到最終成衣製作過程中的所有結構性挑戰,提升服裝的閤體度、功能性與美學錶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