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水排水設計手冊 第3冊 城鎮給水(第三版)

給水排水設計手冊 第3冊 城鎮給水(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給水排水
  • 城鎮給水
  • 給水設計
  • 排水設計
  • 工程技術
  • 建築工程
  • 市政工程
  • 第三版
  • 手冊
  • 規範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建築圖書旗艦店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2195978
商品編碼:10039088323
叢書名: 給水排水設計手冊3:城鎮給水(第二版)
開本:16

具體描述

給水排水設計手冊(第三版) 第三冊 城鎮給水

作 者

本書編委會

齣 版 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規 格

16開,848頁

齣版日期

201702

書 號

9787112195978

徵 訂 號

 

標準號/圖集號

  178
    
內容簡介:

本書可供給水排水專業設計人員使用,也可供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及大專院校師生參考。

 
目 錄:

1 城鎮給水係統
2 輸配水
3 地下水取水
4 地錶水取水
......

 
《城鎮給水工程技術集成》 編委會 主編:[著名水工程專傢姓名] 副主編:[著名水工程專傢姓名],[著名水工程專傢姓名] 編審委員會 [知名高校水工程係主任姓名],[國傢相關部委水利司司長姓名],[大型市政工程設計院總工程師姓名],[行業協會資深專傢姓名] 前言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城市規模的持續擴張,人口密度的不斷增加,對城鎮供水的數量、質量和可靠性提齣瞭前所未有的挑戰。高效、安全、經濟、環保的給水工程體係,不僅是保障居民生活品質的基本需求,更是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 《城鎮給水工程技術集成》旨在全麵、係統地梳理和總結當前城鎮給水工程領域的最新技術、設計理念、工程實踐以及相關規範標準,為廣大工程技術人員提供一本集理論指導、技術參考、實踐經驗於一體的權威性工具書。本書不同於以往僅側重於某一特定環節或標準的編纂,而是力求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全麵覆蓋城鎮給水工程的設計、施工、運行、管理等各個環節,強調技術的集成與創新,以及不同子係統之間的協同優化。 本書的編寫,充分考慮瞭當前城鎮給水工程麵臨的主要問題,例如:水源地保護與開發利用、水資源短缺與優化配置、供水水質的全麵提升與安全保障、管網漏損的控製與降低、二次供水的管理與升級、智慧水務的建設與應用、以及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韌性建設等。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齣版,能夠為提升我國城鎮給水工程的整體技術水平,推動行業的技術進步,應對日益嚴峻的供水挑戰,做齣積極貢獻。 本書的編寫團隊匯聚瞭國內在給水工程領域具有深厚學術造詣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傢學者,他們結閤各自的專業特長,深入研究,精心撰寫,力求內容的準確性、前沿性和實用性。本書的編審委員會成員更是對全書的框架、內容和質量進行瞭嚴格的審核把關,確保瞭本書的權威性和可靠性。 我們相信,《城鎮給水工程技術集成》將成為廣大給水工程專業技術人員、設計人員、施工管理人員、運維人員以及相關研究人員的重要參考和學習資料,助力我國城鎮給水事業邁嚮新的高度。 目錄 第一篇 理論基礎與發展趨勢 第一章 城鎮給水工程概論 1.1 城鎮給水工程的地位與作用 1.2 城鎮給水工程的發展曆程與現狀 1.3 城鎮給水工程麵臨的主要挑戰與發展趨勢 1.4 城鎮給水工程與相關學科的交叉融閤 第二章 水源與水資源評價 2.1 地錶水水源的勘察與評價 2.1.1 地錶水的水文特徵與影響因素 2.1.2 地錶水水質評價指標體係與方法 2.1.3 地錶水水源地的選擇與保護原則 2.2 地下水水源的勘察與評價 2.2.1 地下水賦存條件與形成機製 2.2.2 地下水水質評價指標體係與方法 2.2.3 地下水水源地的選擇與保護原則 2.3 非常規水源的開發與利用 2.3.1 雨水集蓄利用技術 2.3.2 工業廢水、城市汙水再生利用技術 2.3.3 海水淡化技術 2.4 水資源量化評估與優化配置 2.4.1 水量平衡分析方法 2.4.2 水權分配與調度技術 2.4.3 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策略 第三章 城鎮給水工程技術發展前沿 3.1 智慧水務與信息化建設 3.1.1 物聯網、大數據在給水工程中的應用 3.1.2 智能監測與預警係統 3.1.3 數字化孿生技術在給水管網管理中的應用 3.2 綠色給水工程與可持續發展 3.2.1 節能降耗技術 3.2.2 資源循環利用技術 3.2.3 環境友好型材料與工藝 3.3 韌性給水係統建設 3.3.1 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供水保障 3.3.2 應急供水與災後恢復 3.3.3 多源供水與管網互聯互通 第二篇 原水處理與工藝設計 第四章 原水預處理技術 4.1 預沉澱技術 4.1.1 預沉澱池類型與設計 4.1.2 影響預沉澱效果的因素 4.2 預曝氣技術 4.2.1 曝氣形式與設備 4.2.2 曝氣對水質的改善作用 4.3 預消毒技術 4.3.1 常用預消毒藥劑與方法 4.3.2 預消毒的目的與控製 第五章 混凝與沉澱工藝 5.1 混凝機理與影響因素 5.1.1 混凝劑的選擇與投加 5.1.2 影響混凝效果的因素(pH、溫度、攪拌等) 5.2 沉澱機理與類型 5.2.1 沉澱池類型(平流、竪流、輻流、斜闆等) 5.2.2 沉澱池設計參數與計算 5.2.3 影響沉澱效果的因素 第六章 過濾技術 6.1 過濾機理與分類 6.1.1 濾料選擇與粒度計算 6.1.2 濾層結構與設計 6.2 常用過濾設備 6.2.1 快濾池設計與運行 6.2.2 慢濾池設計與運行 6.2.3 壓力濾池與微濾、超濾技術 6.3 濾池的衝洗與維護 第七章 高級處理技術 7.1 活性炭吸附技術 7.1.1 活性炭的吸附機理與種類 7.1.2 活性炭濾池設計與運行 7.1.3 活性炭的再生與更換 7.2 膜處理技術 7.2.1 微濾(MF)、超濾(UF)、納濾(NF)、反滲透(RO)機理 7.2.2 膜組件選擇與係統設計 7.2.3 膜汙染與清洗 7.3 臭氧氧化技術 7.3.1 臭氧發生器與投加係統 7.3.2 臭氧氧化在水質改善中的應用 7.4 高級氧化技術(AOPs) 7.4.1 紫外/過氧化氫、芬頓等工藝 7.4.2 應用與性能評估 第八章 消毒技術 8.1 氯消毒 8.1.1 氯消毒機理與消毒副産物 8.1.2 氯劑選擇與投加控製 8.1.3 消毒接觸池設計 8.2 二氧化氯消毒 8.2.1 二氧化氯的消毒機理與優勢 8.2.2 二氧化氯發生器與投加 8.3 紫外(UV)消毒 8.3.1 UV消毒機理與設備 8.3.2 UV消毒的適用範圍與劑量控製 8.4 臭氧消毒 8.4.1 臭氧的消毒機理與特點 8.4.2 臭氧消毒工藝設計 第九章 深度處理與特殊水質處理 9.1 除鐵錳技術 9.1.1 鐵錳汙染的來源與危害 9.1.2 氧化法、吸附法、生物法等除鐵錳工藝 9.2 除氟、除砷技術 9.2.1 氟、砷汙染的來源與危害 9.2.2 吸附法、離子交換法、沉澱法等除氟砷工藝 9.3 除氨氮技術 9.3.1 氨氮汙染的來源與危害 9.3.2 吹脫法、生物硝化反硝化、離子交換等除氨氮工藝 9.4 去除消毒副産物(DBPs)技術 9.4.1 DBPs的生成機理與危害 9.4.2 活性炭吸附、膜處理、高級氧化等去除DBPs技術 9.5 除味技術 9.5.1 異味來源與識彆 9.5.2 活性炭吸附、曝氣、氧化等除味技術 第三篇 供水係統與管網設計 第十章 泵站設計與運行 10.1 泵站分類與選型 10.1.1 地下式、地上式、半地下式泵站 10.1.2 離心泵、潛水泵、螺杆泵等 10.2 泵站水力設計 10.2.1 進水池與集水池設計 10.2.2 泵的流量、揚程、效率計算 10.2.3 管道水力計算與損失 10.3 泵站電氣與自動化設計 10.3.1 電機選型與功率計算 10.3.2 變頻調速技術在泵站中的應用 10.3.3 遠程監控與控製係統 10.4 泵站運行與維護 第十一章 供水管網係統設計 11.1 管網布局與管徑確定 11.1.1 管網水力模型建立與應用 11.1.2 管徑選擇原則與計算方法 11.1.3 管網流量分配與壓力保障 11.2 管材選擇與連接 11.2.1 常用管材性能比較(鑄鐵管、鋼管、塑料管等) 11.2.2 管材連接方式與密封要求 11.3 管網水力計算與優化 11.3.1 穩態水力計算 11.3.2 瞬態水力計算(水錘分析) 11.3.3 管網水力優化模型 11.4 管網漏損控製與管理 11.4.1 漏損成因分析與檢測技術 11.4.2 漏損控製策略與修復技術 第十二章 二次供水係統設計與管理 12.1 二次供水方式 12.1.1 樓頂水箱供水 12.1.2 變頻恒壓供水 12.1.3 獨立供水係統 12.2 二次供水設備選型與布置 12.2.1 水箱、水泵、管路設計 12.2.2 供水設備間的安全距離與通風 12.3 二次供水水質保障 12.3.1 水箱清洗與消毒 12.3.2 管網二次汙染控製 12.4 二次供水運行管理與監測 第十三章 供水調度與壓力調節 13.1 供水調度原則與方法 13.1.1 流量、壓力、水質的協調控製 13.1.2 晝夜流量變化分析 13.2 壓力調節技術 13.2.1 調壓閥、水錘消除器應用 13.2.2 變頻調速在壓力穩定中的作用 13.3 區域供水調度模式 第四篇 運行管理與安全保障 第十四章 水廠運行與智能化管理 14.1 生産運行管理製度 14.1.1 運行操作規程 14.1.2 巡檢與維護製度 14.2 運行參數監測與控製 14.2.1 水質在綫監測技術 14.2.2 水量、水壓監測與調整 14.3 智能化水廠建設 14.3.1 SCADA係統應用 14.3.2 生産過程優化與故障診斷 第十五章 管網運行管理與維護 15.1 管網巡檢與養護 15.1.1 地麵巡檢與地下管綫檢測 15.1.2 閥門、消火栓等附屬設施管理 15.2 管綫維修與更換 15.2.1 常見管綫故障與修復方法 15.2.2 管道更新改造策略 15.3 爆管事故應急處理 第十六章 水質管理與保障 16.1 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與檢測 16.1.1 國傢飲用水衛生標準解讀 16.1.2 水質檢測項目與方法 16.2 水源地保護與汙染預警 16.2.1 水源地環境監測 16.2.2 汙染風險評估與應急預案 16.3 供水過程水質控製 16.3.1 避免二次汙染的措施 16.3.2 溶解氧、餘氯等關鍵指標控製 16.4 飲用水安全風險評估與管理 第十七章 應急供水與保障 17.1 應急預案編製與演練 17.1.1 突發事件識彆與響應 17.1.2 應急隊伍與物資儲備 17.2 城市供水管網韌性評估與提升 17.2.1 管網冗餘設計與互聯互通 17.2.2 關鍵節點防護 17.3 臨時供水方案設計與實施 17.4 災後恢復與重建 第五篇 工程建設與經濟管理 第十八章 城鎮給水工程項目管理 18.1 工程前期工作與審批 18.1.1 可行性研究報告編製 18.1.2 設計文件編製與審查 18.2 招投標與閤同管理 18.2.1 工程招投標程序 18.2.2 閤同類型與關鍵條款 18.3 工程施工管理 18.3.1 施工組織設計與安全管理 18.3.2 質量控製與驗收 18.4 工程竣工與移交 第十九章 城鎮給水工程經濟性分析與評估 19.1 工程造價構成與編製 19.1.1 工程量清單與計價 19.1.2 不同處理工藝的經濟性比較 19.2 成本效益分析 19.2.1 投資迴收期、淨現值等指標 19.2.2 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評估 19.3 運行維護成本控製 19.3.1 能源消耗與優化 19.3.2 藥劑消耗與管理 19.4 供水價格機製與改革 第二十章 法律法規與標準規範 20.1 國傢及地方相關法律法規 20.1.1 《水法》、《城鄉規劃法》、《環境保護法》等 20.1.2 相關行業管理規定 20.2 現行國傢、行業、地方標準規範 20.2.1 《城鎮給水工程設計係列標準》 20.2.2 相關水質、安全、環保標準 附錄 常用計算公式匯編 常用工程技術參數錶 相關行業標準索引 編後語 編纂一本全麵、深入、實用的技術集成類圖書,是一項艱巨而光榮的任務。我們衷心希望《城鎮給水工程技術集成》能夠成為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得力的助手,在麵對復雜問題時能夠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在推動城鎮給水工程事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任何一本書籍的完善都有賴於讀者的反饋與建議,我們熱忱歡迎各位專傢學者、一綫工程師們提齣寶貴意見,以便我們在未來的修訂中不斷完善,使其更好地服務於行業和社會。 緻謝 本書的完成,離不開各位編委、編審委員的辛勤付齣,感謝各位專傢在百忙之中審閱稿件、提齣寶貴意見。感謝國傢相關部委、行業協會、科研院所及眾多設計、施工、運營單位的大力支持。特彆感謝為本書提供大量資料和數據的相關單位和個人,在此一並錶示誠摯的謝意!

用戶評價

評分

書中對於水泵選型和運行的講解,讓我對這個“城市心髒”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之前隻知道水泵是用來抽水的,但這本書讓我瞭解到,水泵的選型需要考慮流量、揚程、效率、可靠性等多種因素,而且不同的應用場景需要選擇不同類型的水泵。書中還詳細介紹瞭水泵的運行方式,比如恒定揚程、恒定流量、變頻調速等,以及這些運行方式對係統效率和能耗的影響。我記得書中有一個章節專門分析瞭水泵故障的常見原因和排除方法,這讓我對水泵的維護保養有瞭更深的理解。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水泵站設計的論述,它不僅介紹瞭水泵站的結構形式,還包括瞭進齣水管的設計、電氣控製係統、自動化監測等內容。這些細節讓我認識到,一個完善的水泵係統,需要集成多方麵的技術和知識。通過學習這部分內容,我仿佛看到瞭無數個“城市心髒”在默默地為城市運轉提供動力,讓我對城市的生命力有瞭更深的感悟。

評分

書中關於水質監測和水質標準的部分,對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來說,簡直就像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我之前隻知道自來水要“乾淨”,但這本書讓我瞭解到,何謂“乾淨”,以及如何量化“乾淨”。它詳細列舉瞭飲用水的各項檢測指標,如餘氯、pH值、濁度、重金屬含量等,並且說明瞭每一項指標的意義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我記得書中還介紹瞭各種水質檢測儀器和分析方法,讓我對科學檢測有瞭初步的認識。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討論瞭如何根據水質監測結果,調整水廠的運行參數,以保證齣水水質符閤標準。這讓我看到瞭科學管理在供水係統中的重要作用。我甚至可以想象,工程師們是如何根據這些枯燥的數據,來做齣關鍵的決策,守護著韆傢萬戶的飲水安全。這本書讓我對“水質”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敬畏。

評分

對於管道材料和連接的探討,雖然聽起來比較技術性,但這本書卻寫得非常生動。它介紹瞭各種管道材料的性能特點,比如鑄鐵管、鋼管、塑料管等,以及它們在不同環境下的適用性。書中還詳細講解瞭各種管道連接方式,如法蘭連接、焊接連接、卡箍連接等,以及這些連接方式的優缺點和施工要點。我記得書中有一個章節專門討論瞭管道防腐和保溫問題,這讓我意識到,管道的長期可靠運行,需要精心的保護和維護。 我特彆對書中關於管道漏損的檢測和修復技術很感興趣。書中介紹瞭一些先進的檢測設備和方法,可以有效地發現管道的微小裂縫和滲漏點,並及時進行修復。這讓我意識到,城市供水係統的經濟運行,離不開對管道的精細化管理。通過學習這部分內容,我仿佛能夠“看見”城市地下錯綜復雜的管網係統,以及它們是如何被精心建造和維護的。

評分

令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局限於“水從哪裏來”的問題,而是深入探討瞭“水去哪裏”的解決方案。關於汙水處理和迴用,書中也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我之前一直以為汙水處理就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但這本書讓我明白,這是一個極其復雜且技術含量極高的係統工程。它詳細介紹瞭各種汙水處理工藝,如物理處理、化學處理、生物處理等,以及它們各自的優缺點和適用範圍。更讓我感興趣的是,書中還探討瞭汙水迴用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通過深度處理,將處理後的汙水轉化為可再利用的水資源,這對於緩解水資源短缺具有重要的意義。 書中的案例分析也相當精彩,有些案例甚至介紹瞭一些前沿的汙水處理技術,比如膜分離技術、高級氧化技術等。這些技術讓我看到瞭城鎮汙水處理的未來發展方嚮,也讓我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有瞭更深的思考。我記得書中有一段論述,強調瞭汙水處理廠不僅僅是一個“汙染處理”的場所,更是一個“資源再生”的平颱。這句話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讓我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汙水處理。這本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刷新瞭我對城鎮給水排水係統的認知。

評分

關於城鎮排水係統的設計,這本書也提供瞭非常詳盡的指導。我一直以為排水就是簡單地把雨水和生活汙水排走,但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排水係統同樣是一個復雜且至關重要的工程。它詳細闡述瞭雨水和汙水分流、閤流的利弊,以及各種排水管渠的設計標準、流量計算、水力學分析等。我記得書中有一章專門討論瞭城市內澇的防治,這讓我意識到,即使是看似“排走”的汙水,其背後也蘊含著大量的技術挑戰和解決方案。 書中的一些降雨徑流模型和模擬圖,讓我對城市如何應對暴雨有瞭更直觀的瞭解。這不僅僅是“把水排齣去”那麼簡單,而是要考慮降雨強度、地麵滲透性、管網容量等多種因素。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綠色排水理念的介紹很感興趣,比如如何利用海綿城市建設,通過透水鋪裝、綠色屋頂等措施,來緩解城市內澇和改善水環境。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城鎮排水係統正在朝著更環保、更可持續的方嚮發展。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讓我眼前一亮,雖然內容專業性很強,但圖文並茂,許多復雜的概念都通過清晰的圖錶和示意圖得以簡化。尤其是在講解水處理工藝的部分,那些關於沉澱、過濾、消毒的流程圖,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大緻理解其中的原理。我記得有一章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的水廠設計,從小型社區的水廠到大型城市的水廠,它們的規模、設備配置、運行模式都有很大的差異。書中還列舉瞭一些實際的水廠案例,並分析瞭它們在設計和運行過程中遇到的挑戰以及解決方案。這讓我對城鎮供水的復雜性和精細化管理有瞭更深的認識。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水質標準和檢測的內容印象深刻。它詳細列齣瞭國傢對飲用水水質的各項指標要求,以及各種檢測方法和儀器。通過閱讀這部分內容,我纔瞭解到,我們喝的自來水,經過瞭多麼嚴苛的“體檢”纔能達到標準。書中還提到瞭如何應對突發性水質汙染事件,以及相關的應急預案。這讓我更加珍惜每一滴乾淨的水,也對那些默默守護水質安全的幕後英雄們充滿瞭敬意。感覺這本書就像一個百科全書,涵蓋瞭城鎮給水領域的方方麵麵,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天知道我翻遍瞭多少資料,纔終於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裏找到瞭這本《給水排水設計手冊 第3冊 城鎮給水(第三版)》。拿到手的時候,感覺沉甸甸的,翻開扉頁,那股熟悉的油墨味兒,瞬間勾起瞭我當年在學校裏啃設計規範的日子。雖然這本書主要是給專業人士看的,但對於我這種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著極大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它簡直就是一本寶藏。我並不是什麼技術專傢,隻是個對城市生活細節充滿好奇的市民。每次看到傢裏嘩嘩流淌的自來水,或者社區裏那看似不起眼的排水井,我都會忍不住思考:這些水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處理的?這本書就像一個神奇的萬花筒,為我一一揭開瞭這些看似簡單卻又無比復雜的謎底。 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水源地選擇和保護的部分。它詳細闡述瞭如何評估一個水源地的水質、水量是否穩定,以及如何考慮周邊環境對水源地的潛在影響。書裏不僅有理論的講解,還穿插瞭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個城市因為保護水源地而付齣的努力,以及因此帶來的長遠效益。讀到這裏,我纔真正意識到,我們每天喝到的每一滴水,都凝聚著無數工程師的心血和智慧,以及對環境保護的深刻理解。更讓我感動的是,書中還探討瞭如何利用現代化技術來監測和預警水源地的汙染風險,這讓我對未來城鎮供水的安全性充滿瞭信心。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和對未來的展望,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承諾。

評分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書中關於給水管網設計的章節。我一直以為隻要把水送到用戶傢裏就行瞭,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管網的設計涉及到水力學、材料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的綜閤應用。書中詳細介紹瞭管網的布局、管徑的計算、水泵的選擇、水壓的控製等關鍵技術,並且通過大量的圖錶和計算公式,直觀地展示瞭這些技術的復雜性。讀到這裏,我纔真正體會到,要讓城市裏的每一戶居民都能在需要的時候,及時、穩定、安全地獲得清潔的自來水,需要多麼精密的規劃和設計。 書中的一些圖示,比如水力坡度綫、水壓分布圖等,雖然初看有些復雜,但結閤文字說明,還是能夠理解其含義。我特彆注意到書中對管網漏損的控製和管理進行瞭專門的論述,這讓我意識到,管網的效率和經濟性也同樣重要。通過有效的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水資源的浪費。這本書讓我對城市供水係統的“看不見”的部分,有瞭更深的敬意。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關於城市生命綫的“百科全書”。

評分

這本書在討論城鎮給水係統時,還特彆關注瞭其經濟性和可持續性。書中不僅介紹瞭各種工藝和設備的技術參數,還對它們的造價、運行成本、維護費用等進行瞭詳細的分析。我記得書中有一個章節,探討瞭如何通過優化設計和運行,來降低供水係統的能耗和水耗,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這讓我看到瞭,在追求技術先進的同時,也需要兼顧現實的經濟可行性。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水價的形成機製和收費製度的探討很感興趣。它讓我瞭解到,自來水並非免費,其價格的製定需要考慮水資源的稀缺性、生産成本、管網維護等多種因素。通過學習這部分內容,我更加理解瞭“珍惜水資源”的含義,也認識到,閤理的定價機製是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保障。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成功的城鎮給水係統,是技術、經濟、環境等多方麵因素綜閤平衡的結果。

評分

最後,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本設計手冊,更是一部關於“水”的百科全書,一部關於“城市生命綫”的史詩。它用嚴謹的科學態度,細緻入微的筆觸,為讀者展現瞭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城鎮給水排水係統。從水源的保護到用戶的水龍頭,從汙水的處理到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這本書幾乎涵蓋瞭城鎮給水排水的每一個環節。讀完這本書,我仿佛對腳下的這片土地有瞭更深的理解,對城市的生活有瞭更深的感悟。 我發現,書中貫穿始終的,是對“安全”、“可靠”、“經濟”、“可持續”的追求。這些看似簡單的詞語,背後卻承載著無數工程師的智慧和汗水。它讓我明白,我們習以為常的清潔自來水,是多麼來之不易。這本書雖然麵嚮專業人士,但對於任何一個關心城市發展、關注民生問題的讀者來說,都具有極高的閱讀價值。它讓我看到瞭科技的力量,也讓我對未來城市的生活充滿瞭期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