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手册(第3卷)(第5版)

机械设计手册(第3卷)(第5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闻邦椿 编
图书标签:
  • 机械设计
  • 机械工程
  • 机械原理
  • 设计手册
  • 工程技术
  • 机械零部件
  • 第五版
  • 工业工程
  • 机械制造
  • 专业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2922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983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88
字数:349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机械设计手册(第5版·第3卷)》是在前4版的基础上,吸收并总结了国内外机械工程设计领域中的新标准、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理论与方法撰写而成。《机械设计手册(5版·第3卷)》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常规设计、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和现代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等内容。具有内容先进,信息量大、取材广、规格全、实用性强,数据可靠,使用方便等特点。
  全书分6卷52篇,内容有:常用设计资料、机械零部件设计(连接、紧固与传动)、机械零部件设计(轴系、支承与其他)、流体传动与控制、机电一体化及控制技术、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等。
  本卷为第3卷,主要内容有:轴、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与制动器、弹簧、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和操作件、机架与箱体、管道与管道附件、润滑、密封等。
  《机械设计手册(5版·第3卷)》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工具书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的有关专业师生使用和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2篇 轴
第1章 概述
1 轴的分类12-3
2 轴的设计特点和步骤12-3
3 轴的常用材料12-3

第2章 轴的结构设计
1 轴上零件的定位与固定12-6
1.1 轴上零件的轴向定位与固定12-6
1.2 轴上零件的周向定位与固定12-8
2 提高轴疲劳强度的结构措施12-9
3 轴伸和轴颈的结构尺寸12-10
3.1 圆柱形轴伸结构尺寸12-10
3.2 圆锥形轴伸结构尺寸12-11
3.3 滑动轴承的轴颈和轴端润滑油孔12-14
3.4 旋转电动机轴伸的结构尺寸12-15
4轴的结构工艺性12-17

第3章 轴的强度计算
1 按转矩估算轴径12-19
2 按当量弯矩近似计算轴的强度12-19
3 轴安全系数的精确校核计算12-21
3.1 轴的疲劳强度安全系数校核12-21
3.2 轴的静强度安全系数校核12-24
4 轴的强度计算实例12-29

第4章轴的刚度校核
1 轴的弯曲刚度校核12-32
1.1 能量法12-32
1.2 当量直径法12-34
2 轴的扭转刚度校核12-35
3 轴的刚度计算实例12-36

第5章 轴的临界转速
1 不带圆盘的均质轴的临界转速12-39
2 带圆盘的轴的临界转速12-40
3 光轴的一阶临界转速计算12-40
4 轴的临界转速计算示例12-42

第6章 钢丝软轴
1 软轴的结构型式和规格12-44
1.1 钢丝软轴的结构与规格12-45
1.2 软管的结构与规格12-45
1.3 软轴的接头及联接12-47
1.4 软管的接头及联接12-48
1.5 防逆转装置12-48
2 软轴的选择和使用12-49
2.1 软轴的选择12-49
2.2 软轴使用时的注意事项12-50

第7章 低速曲轴
1 曲轴的结构设计12-51
1.1 曲轴的设计要求12-51
1.2 曲轴的结构12-51
1.3 提高曲轴强度的工艺措施12-53
2 曲轴的受力分析与计算12-53
2.1 曲轴的受力分析12-53
2.2 曲轴应力集中系数的计算12-54
2.3 曲轴的强度计算12-55
2.3.1 曲轴的静强度计算12-55
2.3.2 曲轴的疲劳强度计算12-56
参考文献12-56

第13篇 滑动轴承
第1章 滑动轴承的应用
1 滑动轴承的类型13-3
1.1 滑动轴承的分类13-3
1.2 各类轴承的性能比较13-3
1.3 滑动轴承类型的选择13-4
2 滑动轴承的基本形式13-5
2.1 径向滑动轴承的基本形式13-5
2.2 止推滑动轴承的基本形式13-5
2.3 径向止推滑动轴承的主要形式13-6
3 常用轴瓦材料及其性能13-6
3.1 轴瓦材料应具备的性能13-6
3.2 轴瓦材料的分类13-7
3.3 常用轴瓦材料13-7
3.3.1 金属轴瓦材料13-7
3.3.2 含油轴承轴瓦材料13-7
3.3.3 非金属轴瓦材料13-7
3.4 各种轴瓦材料的性能比较13-11
3.5 轴瓦表面涂层及其材料13-12
3.6 对轴颈材料表面硬度的要求13-12
4 标准轴套与轴瓦13-12
4.1 整体轴套13-12
4.1.1 铜合金整体轴套13-12
4.1.2 烧结轴套13-14
4.1.3 镶嵌轴套13-16
4.1.4 热固性塑料轴套13-17
4.2 卷制轴套13-18
4.2.1 卷制轴套的参数13-18
4.2.2 覆有减摩层的双金属轴套13-20
4.3 轴瓦13-20
4.3.1 薄壁(不翻边)轴瓦13-20
4.3.2 薄壁翻边轴瓦13-20
4.3.3 (厚壁)镶嵌轴瓦13-20
4.4 止推瓦13-22
4.4.1 止推垫圈13-22
4.4.2 热固性塑料止推轴瓦13-23
5 滑动轴承的结构要素13-24
5.1 油槽13-24
5.1.1 一般滑动轴承油槽的布置形式13-24
5.1.2 油槽的形式13-24
5.1.3 卷制轴套用润滑油孔、油槽和油穴13-25
5.2 轴套与轴瓦的固定13-26
5.2.1 轴套的固定13-26
5.2.2 薄壁轴瓦的固定13-26
6 滑动轴承的润滑13-27
6.1 润滑剂的选择13-27
6.2 润滑油粘度的选择13-27
6.3 润滑脂的选择13-27
6.4 滑动轴承的润滑方法13-27
6.4.1 用油润滑的润滑方法13-27
6.4.2 用脂润滑的润滑方法13-28
6.4.3 用固体润滑的润滑方法(成膜方法)13-28
7 滑动轴承的速度与载荷13-29
7.1 径向轴承13-29
7.1.1 速度13-29
7.1.2 载荷13-29
7.2 止推轴承13-29
7.2.1 速度13-29
7.2.2 载荷13-29
7.3 径向止推轴承13-29
8 滑动轴承设计资料13-30

第2章 无润滑滑动轴承
1 无润滑轴承的结构和材料13-31
1.1 轴瓦材料13-31
1.1.1 陶瓷13-31
1.1.2 石墨13-31
1.1.3 聚合物13-31
1.2 轴瓦结构13-33
1.3 轴瓦安装13-33
2 参数的选择13-33
2.1 宽径比B*与内外径比D*13-33
2.1.1 宽径比B*13-33
2.1.2 内外径比D*13-34
2.2 轴承间隙13-34
2.2.1 聚合物轴承的间隙13-34
2.2.2 石墨轴承的间隙13-34
2.3 轴瓦壁厚13-35
2.3.1 聚合物轴瓦壁厚13-35
2.3.2 石墨轴瓦壁厚13-35
2.4 轴颈表面粗糙度13-35
3 性能计算13-35
3.1 磨损率计算13-35
3.2 p-v曲线13-35

第3章 固体润滑滑动轴承
1 覆膜轴承13-37
1.1 成膜方法13-37
1.2 覆膜轴承13-38
1.2.1 SF-1轴承13-38
1.2.2 聚四氟乙烯覆膜轴承13-38
2 烧结轴承13-38
3 浸渍复合轴承13-39
4 镶嵌轴承13-39

第4章 含油轴承
1 粉末冶金含油轴承13-40
1.1 参数选择13-40
1.1.1 宽径比B*13-40
1.1.2 压入过盈量13-40
1.1.3 轴承间隙13-40
1.1.4 配副轴颈表面状况13-41
1.2 润滑与润滑油13-41
1.2.1 润滑油13-41
1.2.2 重新浸油周期13-41
1.2.3 供油方式13-41
1.3 许用载荷13-42
2 铸铜合金含油轴承13-42
3 成长铸铁含油轴承13-42
4 聚合物含油轴承13-43
4.1 聚合物含油轴承的特性13-43
4.2 酚醛含油轴承13-43
5 青铜石墨含油轴承13-44

第5章 脂、滴油、油绳或油垫润滑滑动轴承
1 轴承的性能13-45
1.1 承载能力13-45
1.2 功耗13-45
1.3 温升13-45
2 主要参数选取13-46
2.1 轴承相对间隙13-46
2.2 表面粗糙度13-46
2.3 轴瓦宽度13-46
3 适宜的工况参数13-46
4 润滑剂及其粘度的选择13-46

第6章 液体动压径向滑动轴承
1 压力供油径向圆形轴承13-47
1.1 供油装置13-47
1.1.1 供油形式13-47
1.1.2 单轴向油槽13-47
1.1.3 双轴向油槽13-47
1.1.4 周向油槽13-47
1.2 稳态条件下的性能计算13-48
1.2.1 承载能力13-48
1.2.2 流量13-48
1.2.3 摩擦功耗13-52
1.2.4 润滑油温度13-53
1.2.5 偏位角13-54
1.3 动态特性13-55
1.4 参数选择13-56
1.4.1 宽径比B*13-56
1.4.2 相对间隙
1.4.3 润滑油粘度
1.4.4 最小油膜厚度的极限值h2lim13-57
1.4.5 轴承允许的极限温度鐱lim13-57
1.4.6 轴承允许的极限载荷plim13-58
1.5 制造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确定13-58
1.5.1 制造公差的确定13-58
1.5.2 表面粗糙度的确定13-58
1.6 计算程序示例13-58
2 多楔径向轴承13-61
2.1 几何参数13-62
2.2 参数选择13-62
2.2.1 油楔数13-62
2.2.2 半径楔隙CR与半径间隙C*R13-62
2.2.3 楔形度
2.3 多楔径向轴承的性能计算13-62
2.3.1 迭代法13-62
2.3.2 近似算法13-63
2.4 椭圆轴承的性能计算13-64
2.4.1 稳态性能计算13-65
2.4.2 稳定性计算13-66

第7章 可倾瓦块滑动轴承
1 可倾瓦块径向轴承13-69
1.1 半径间隙13-69
1.2 油膜厚度13-69
1.3 支点位置13-69
1.4 几何尺寸13-69
1.5 性能计算13-70
2可倾瓦块止推轴承13-72
2.1 瓦块尺寸的选取13-73
2.2 性能的校核计算13-73

第8章 液体动压止推轴承
1 润滑方式与润滑油温度13-76
2 参数选择13-76
2.1 宽长比B/L13-76
2.2 内外径比Do/Di13-76
2.3 轴瓦中径Dm13-76
2.4 瓦块数Z13-76
2.5 填充因子Kk13-77
2.6 最小油膜厚度极限值h2lim13-77
3 平面瓦块止推轴承13-77
4 斜-平面瓦块止推轴承13-77
4.1 几何尺寸选取13-77
4.2 校核计算13-78
5阶梯面瓦块止推轴承13-80

第9章 液体静压轴承
1 设计基础13-81
1.1 润滑系统13-81
1.2 节流器及其流量13-81
1.2.1 节流器的类型与特性13-81
1.2.2 节流器流量计算13-82
1.3 油垫结构及其流量13-82
1.3.1 油垫结构类型13-82
1.3.2 油垫流量公式13-83
1.4 油垫的性能计算13-84
1.4.1 承载能力13-84
1.4.2 油膜刚度13-84
1.4.3 功耗13-84
1.4.4 温升13-84
1.5 参数选择13-85
1.5.1 压力比p*13-85
1.5.2 节流器节流尺寸计算13-85
1.5.3 润滑油粘度13-85
1.5.4 设计间隙13-85
1.5.5 供油压力13-85
1.5.6 封油面宽度13-85
2 止推轴承13-86
2.1 单向止推轴承13-86
2.1.1 管式、缝式和孔式节流13-86
2.1.2 定量泵、定量阀供油13-87
2.1.3 膜片反馈节流13-88
2.2 双向止推轴承13-90
2.2.1 缝式、管式和孔式节流13-90
2.2.2 滑阀反馈、膜片反馈节流13-91
3 径向轴承13-92
3.1 参数选取13-92
3.1.1 宽径比13-92
3.1.2 半径间隙13-92
3.1.3 垫(腔)数13-93
3.2 层流判据13-93
3.3 垫式径向轴承13-93
3.3.1 设计状态下的性能13-93
3.3.2 性能计算13-93
3.4 腔式径向轴承13-95
3.4.1 参数选取13-95
3.4.2 承载能力13-95
3.4.3 刚度13-95
3.4.4 流量13-95
3.4.5 计算值的修正13-96
4 径向止推轴承13-97
4.1 H形轴承13-97
4.1.1 性能计算13-97
4.1.2 参数选取13-99
4.2 锥形轴承13-100
4.2.1 参数选取13-100
4.2.2 性能计算13-100
4.3 球形轴承13-102
5 动静压混合轴承13-104
5.1 静压升举轴承13-104
5.2 小油腔腔式动静压径向轴承13-105
5.3 无腔动静压径向轴承13-106
5.3.1 纯静压承载能力13-106
5.3.2 动静压混合承载能力13-107
5.3.3 参数选择13-107
5.4 阶梯腔动静压径向轴承13-109
5.4.1 内部节流阶梯腔动静压径向轴承13-109
5.4.2 外节流器阶梯腔动静压径向轴承13-109

第10章 气体轴承
1 气体静压轴承13-111
1.1 常用节流器形式13-111
1.2 气体静压径向轴承13-111
1.2.1 孔式节流型径向轴承13-112
……
第11章 其他轴承
第12章 滑动轴承座

第14篇 滚动轴承
第1章 滚动轴承的分类、结构与代号
第2章 滚动轴承的特性与选用
第3章 滚动轴承计算
第4章 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第5章 滚动轴承支承设计实例
第6章 常用滚动轴承的基本尺寸与数据

第15篇 联轴器、离合器与制动器
第1章 联轴器
第2章 离合器
第3章 制动器
……

前言/序言

  人类社会正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依托的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成果的研究与开发及其广泛应用是当今,也是未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振兴装备制造业是使我国由制造大国过渡到制造强国的核心因素和关键。
  发展装备制造业离不开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及设计。机械产品设计正由传统设计模式向现代设计模式转变,现代设计的特点是广泛采用计算机技术,着力应用智能化设计、数字化设计、网络化设计、绿色化设计及系统化设计的综合技术。机械设计手册的编辑与出版,充分地展现了现代设计的特点,是现代设计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
  本版手册在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设计的理念引领下,进行了较大篇幅的修改和补充,为我国现代机械产品自主创新设计提供了保障。例如,在手册中重点介绍了产品绿色设计、和谐设计与系统化设计,也介绍了产品的创新设计等内容,这有利于产品设计师们采用手册中介绍的内容和方法开展产品开发。
  本版手册汇总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和设计资料,以及在产品设计时必须采用技术标准,同时还介绍了设计中许多不可缺少的相关设计知识。因此,可以说手册是设计师们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所必需的数据库和知识库,目前她已成为产品研究与开发的“利器”及其他设计器具无法取代的重要的设计工具,这不仅在现在,而且在将来也会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本版手册系统地叙述了机械设计各专业的主要技术内容,归纳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机械领域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不少新内容是本手册编者们研究得到的,此外,还吸取了国外的若干先进科学技术,其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前4版出版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好评,作为国家级重点科技图书和机械工程方面的最具权威的大型工具书,曾获得全国优秀图书二等奖、机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畅销书奖,1994曾在台湾建宏出版社出版发行,她在机械产品设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为各行业,尤其是机械行业各技术部门必备的工具书。
  在本版手册的修订过程中,我们努力贯彻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的指导思想。广泛调研了厂矿企业、设计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方面的使用情况和意见。对机械设计的基础内容、经典内容和传统内容,从取材、产品及其零部件的设计方法与计算流程、设计实例等多方面进行了深人系统的整合,同时,还全面总结了当前国内外机械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产品、新技术,特别是在产品的综合设计理论与方法、机电一体化及机械系统自动控制技术等方面作了系统和全面的论述和凝炼。相信本手册会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她对提高我国机械产品的设计水平,推进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老产品的改造,以及产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进而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alt="" />


机械设计手册(第3卷)(第5版) 简介 本书旨在为机械工程师、设计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高度实用的技术参考资料。 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全方位知识体系,是工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本卷(第3卷)的重点聚焦于传动系统、连接元件、材料应用与表面工程等核心机械设计领域,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 一、 机械传动系统的深度剖析与设计 本卷的首要核心内容集中在各类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分析与优化。我们深知传动系统是实现能量转换与运动控制的关键环节,其可靠性与效率直接决定了整机性能。 1. 齿轮传动设计与计算: 详细阐述了标准齿轮、非标准齿轮、变位齿轮、齿轮强度计算(疲劳强度、接触强度)的最新标准与方法。内容包括:人字齿轮、螺旋齿轮、蜗轮蜗杆的几何参数计算、承载能力校核、润滑与冷却系统的设计考量。针对高精度、高载荷应用场景,引入了齿形误差的补偿理论与误差容许度标准。此外,针对现代制造工艺(如磨削、珩磨)对齿轮性能的影响,提供了详尽的工艺参数与性能关联表格。 2. 摩擦与滚动轴承设计: 系统梳理了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的材料选择、结构设计与寿命计算。详细介绍了当量动载荷的确定方法,不同工况(高温、高转速、冲击载荷)下的润滑剂选择标准与润滑方式的优化策略(如油雾润滑、脂润滑的适用性分析)。特别收录了非标准轴承与特殊环境轴承(如陶瓷轴承、磁悬浮轴承)的设计要点和安装规范。对于轴承的振动与噪声控制,提供了先进的分析模型与降噪设计建议。 3. 带传动、链传动与柔性传动: 全面覆盖了V带、同步带、扁带以及各类链传动的应用范围、张紧度计算与寿命预测。针对同步带的啮合特性,提供了啮合角、同步带轮节距与带体伸长率的精确计算公式。在链传动部分,着重讲解了导向轮、张紧装置的设计,以及链条的润滑管理和磨损诊断技术。 4. 弹性元件与密封技术: 本章深入探讨了螺旋弹簧、板簧、碟形弹簧的应力分析与疲劳寿命评估。针对动态密封和静态密封,提供了不同介质、温度、压力下的填料、O形圈、唇形密封圈的选型指南,并结合流体力学原理,分析了密封件的泄漏机理与失效模式。 二、 机械连接元件的规范与优化 连接是实现机械系统集成与功能传递的基础。本卷对各类连接元件的设计规范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并强调了预紧力控制与可靠性评估。 1. 螺纹连接与紧固件: 收录了最新标准的螺纹参数(公制、美制、管螺纹),重点解析了螺栓的静力学与动力学分析。详细讲解了扭矩系数、预紧力的计算与控制方法,特别是针对交变载荷下的螺栓疲劳可靠性设计。引入了防松技术(如自锁螺母、双螺母、化学锁固剂)的适用性比较和失效分析案例。 2. 铆接、焊接与胶接: 提供了不同结构形式的铆接强度计算、焊缝的类型选择与质量要求。在焊接部分,结合有限元分析(FEA)的视角,探讨了焊接残余应力对连接件疲劳性能的影响。胶接部分,侧重于结构胶的材料特性、界面处理技术以及不同载荷类型下的剥离强度与剪切强度评估。 3. 键、销与过盈配合: 对平键、花键、销连接的强度校核进行了详细说明,并提供了不同工作条件下的许用应力参考值。过盈配合部分,重点阐述了收缩配合与压入配合的理论基础、计算方法,以及轴与孔的形位公差对配合精度的影响。 三、 先进材料的应用与表面工程技术 现代机械设计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日益提高。本卷不仅提供了传统工程材料的详尽性能数据表,更侧重于新型材料的引入和表面改性技术的应用。 1. 工程材料选型与性能数据库: 收录了高强度钢、铝合金、钛合金、高性能工程塑料的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及耐腐蚀性能数据。特别是针对特种铸铁(如球墨铸铁)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提供了基于温度、载荷和使用年限的材料蠕变与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2. 机械零件的表面处理与改性: 系统介绍了提高零件表面耐磨性、耐腐蚀性和疲劳强度的各类技术。详细描述了热处理工艺(渗碳、氮化、感应淬火)对零件表层组织和性能的改变规律。在表面涂层技术方面,涵盖了PVD、CVD、热喷涂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例、沉积参数与涂层结合强度测试方法。针对摩擦磨损界面,提供了类金刚石膜(DLC)等新型润滑涂层的设计与应用指南。 3. 腐蚀与磨损控制: 深入分析了电化学腐蚀、应力腐蚀开裂(SCC)的发生机理。提供了针对不同腐蚀环境下的材料选择原则与防护措施(如牺牲阳极保护、阴极保护、缓蚀剂应用)。磨损部分,分类讲解了粘着磨损、磨粒磨损、疲劳磨损的特征,并给出相应的表面硬度与表面粗糙度的优化设计指标。 四、 噪声、振动与可靠性工程基础 本卷将设计前沿的可靠性工程与噪声振动控制方法融入机械设计流程中。 1. 机械系统振动分析基础: 介绍了单自由度与多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强迫振动分析方法。重点讲解了模态分析在识别机械结构固有频率与振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手段调整结构刚度和质量分布以避免共振。 2. 噪声源识别与控制: 对机械噪声的产生机理(如撞击噪声、摩擦噪声、空气动力噪声)进行了分类解析。提供了隔振、吸声、消声器等降噪技术的应用实例和设计参数选择指南。 3. 机械可靠性设计方法: 引入了故障树分析(FTA)和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等可靠性工具在设计阶段的应用。讲解了寿命周期成本(LCC)分析在不同设计方案评估中的作用,确保设计不仅满足强度要求,更具备预期的使用寿命和可维护性。 本书结构严谨,图表数据丰富、更新及时,严格遵循国家及国际相关标准(如ISO、ASME等),是工程师案头必备的、能直接指导工程实践的权威参考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是抱着学习前人智慧的态度来对待这本厚重的手册的,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但阅读体验上,简直是一场灾难。首先是排版,字体小得可怜,图例和公式挤在一起,逻辑跳跃性很大。很多关键概念的解释,需要对照着好几个附录和图表才能勉强理解,阅读流畅性极差。对于一个需要快速查阅、即时应用的设计人员来说,这种设计简直是反人类的折磨。我光是定位一个特定的螺纹连接的扭矩参数,就得在不同的章节和附件之间来回翻好几次,效率低得令人发指。 其次,术语的一致性也存在问题。不同章节的作者似乎没有进行严格的校订,一些本应是通用术语的地方,却出现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在严谨的工程参考书中是致命的缺陷。我甚至怀疑,这是否只是简单地将不同年代的旧资料拼凑起来,缺乏现代工程规范的整体视角。如果你指望通过它快速建立一个规范化的设计框架,那绝对是南辕北辙。它更像是一堆分散的笔记的集合,而不是一部经过现代工程哲学重塑的系统化工具书。

评分

这本号称“工具书”的庞然大物,我拿到手时就被它的分量给镇住了。我本来是想找点关于新型复合材料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实例,毕竟现在行业里都在提倡轻量化和高强度。结果翻开这“第3卷”,满眼的都是传统机械原理和老一套的校核计算。什么齿轮的强度计算,轴承的寿命预测,这些知识点在大学课堂上就已经听得耳朵起茧了。我理解经典理论的重要性,但对于一个身处快速迭代的技术前沿的工程师来说,这些内容实在缺乏足够的启发性和前瞻性。 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动态特性分析的部分,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高频振动控制或者非线性动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新进展。然而,给出的更多的是基于简化的线性模型和近似解法,对于现代仿真软件(比如ANSYS或Abaqus)中更精细的建模和求解思路几乎没有涉及。这就像是拿着一把老式的手摇磨坊去面对一台数控机床,技术代差太明显了。更别提现在很多高端设备都涉及多体动力学和柔性体仿真,这本书里的内容似乎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教科书水平,对于解决我工作中遇到的复杂耦合问题,简直是杯水车薪,我甚至觉得查阅网上某个专业论坛的讨论,效率都比翻阅这本书高得多。

评分

从我个人的使用感受来看,这本书在公差与配合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上显得非常保守和过时。它主要依赖于传统的ISO标准,并且对公差带的确定给出了非常线性的、基于经验的安全裕度设置。在现代精密制造领域,例如微机电系统(MEMS)或者超精密机床的制造中,工程师需要处理的是纳米级的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要求。 这本书对表面工程的介绍也极为肤浅,几乎没有提及最新的化学气相沉积(CVD)或物理气相沉积(PVD)涂层的力学性能影响,更别说对表面完整性的三维量化评估了。我原本希望找到一些关于极限配合的概率设计的深入探讨,即如何通过统计学方法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放宽公差以降低制造成本,但书中仅用寥寥数语带过,缺乏具体的计算流程和软件工具的参考。总而言之,它更适合作为验证基础知识的工具,而非推动设计创新的驱动力。

评分

我对机械设计手册的期望,是它能涵盖面向服务的制造(FMS)和智能维护(PdM)背景下的设计考量。毕竟,现在的机械产品设计已经不再是“出厂即终结”的模式,而是要考虑全生命周期的可维护性、远程诊断和模块化更换。这本书,很遗憾,完全没有触及这些现代化的设计范式。 例如,在可靠性设计这一块,它讨论的更多是基于历史故障率的统计推断,缺乏对故障树分析(FTA)或贝叶斯网络在实时数据驱动下的应用指导。如果我要设计一个物联网驱动的设备,如何预埋传感器接口、如何设计易于拆卸的诊断端口,这些都属于设计环节,但这本书里完全找不到任何相关的设计准则或案例。它仿佛还活在“一次性使用”和“定期大修”的时代,与工业4.0的浪潮格格不入,使得它作为一本“最新版”的参考书,价值大打折扣。

评分

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系统性地梳理一下复杂传动机构的优化设计流程。毕竟,设计一个高效、紧凑的减速箱,需要的不仅仅是零件手册上的参数堆砌,更重要的是对整体系统进行权衡和迭代。翻开涉及“机构运动与强度”的章节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挫败感。里面的公式推导虽然严谨,但大多是针对最理想化的工况。比如,它对间隙、磨损、温度漂移这些实际使用中必然存在的“非理想因素”的处理方式非常粗糙,往往只是简单地加一个安全系数就带过去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在追求极致性能的今天,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我需要的是如何用数学方法量化这些不确定性,而不是简单地依赖经验系数。 更令我失望的是,这本书的材料选择与热处理章节,内容陈旧得像是博物馆的展品。对于新型合金钢、超高分子材料,或者增材制造(3D打印)材料的力学性能数据库几乎是空白。现在很多工程师都在探索如何利用先进制造工艺带来的材料结构自由度来优化设计,这本书对此却讳莫如深。当我试图查找关于疲劳寿命预测的更先进模型时,发现它依然停留在S-N曲线的范畴,对于应力集中敏感性、多轴疲劳等现代课题,探讨得不够深入,无法提供实际指导。

评分

对我们这些搞机电的很有用

评分

帮同学买的,发货很快,速度很快,满意

评分

物流很快,正版。

评分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当一个婴儿降临到人间,读书就是他的逻辑起点。读书可以让我们在知识中长大,摇身变成有文化之人,懂得“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书使我们成长,知识使我们丰富,它宛如面包,需我们咬它,啃它,消化它!把它当作一件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Y

评分

就科学而言,尽管它不追问秩序的起源,但它却默认秩序的存在,并且以寻找秩序为己任。

评分

生活如水,如花,如雨,如茶.面对生活的多彩,我们选择了人生; 面对人生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我们选择了拥抱与品味。在清闲的午后,在落日黄昏,暮然,心情变得舒畅而恬静,轻轻翻开手中的书卷,拥抱未来,品味人生。 阅读,是一种享受——享受鸟语花香,轻风流水;享受历练,深邃。阅读,是一种情怀——敞开心扉,亲近自然,聆听生命。 阅读,是一种幸福——贯穿在时间的轨道上,与李白、杜甫促膝,欣赏庄子的超脱,陶潜的隐逸。掠过千山万水,领略西双版纳与大兴安岭,倾听雅鲁藏布与喜马拉雅,所有的一切,都装在你澄澈的心。是否从儿时蹒跚学步到现在的聪明睿智,书香从未淡散过?是否你曾为书中的喜剧手舞足蹈,为结局的悲情悄然泪下?又或者是否在字里行间寻觅到了一句金玉良言而深有感触,以至收益终生?其实,一路走来,岁月变迁,但唯有那一本好书,像位博爱的母亲,教你学识,明你道理,陪你成长。看亲情如灯,品人生似棋,手中的那卷,到底给了你多少? 记得有本书上写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说你没希望的时候,不要气馁,再试一次!很可能,这一试,就成功了。”这句话我来回读了好几遍,在失败了100次,在没有人认为你能成功时,要放弃吗?还是背负着自己的不懈再试101次?没错,兴许这101次你就获得了成功。成功与失败往往就在这一念之间,往往就隔着那一份坚持。所以说,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大家的华丽辞藻,绝世精品,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你拥有一颗平常心,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赏世间百态,品人生百味。莎士比亚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还有人说,打开你喜爱的书,就走进了心灵,开始了对话与交流。多读几本好书,也就多了几次交流与对话,交流如清茗,对话如对酌。清茗,悠香而淡远,对酌,会心又灵犀。生活学习中,好书的积累,奠定了聪慧与善辩;交流的增加,也铸成了机敏、锐利。书,带给我们的力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来愈强大。“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就是力量”、“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一句句名言警句不都应证了书的重要作用与书在一个人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吗?有时候,书是一盏铮亮的灯,照亮我心中的黑暗,让我明白了世间的善恶美丑;有时候,书是一对洁白的翅膀,带我飞到云海深处,一览山河的壮丽美景;有时候,书是一叶坚固的小舟,带我驶向成功的彼岸,任凭风吹浪打也不回头。一本书,伴我一生;悠悠书香伴我成长。Y

评分

国家授时中心负责确定和保持的TA(CSAO)和UTC(CSAO),并参加国际原子时合作。它是由一组高精度铯原子钟通过精密比对和计算实现,并通过GPS共视比对、卫星双向法(TWSTFT)比对等手段与国际原子时间标准相联系,对国际原子时的保持做出贡献,稳定度为10-14,准确度为10-13。

评分

工具书,没什么好评价的

评分

书 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