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王灿晖温病学讲稿》忠实记录了王灿晖教授温病学课堂教学的授课内容,充分反映王灿晖教授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强化温病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讲解,重点介绍温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常用诊法、治法和预防等;突出温病学理论的临床应用,分别介绍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四时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和辨证论治,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强调与临床紧密结合;注重经典原著对现代温病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选编了温病学代表性原著《温热论》、《湿热病篇》和《温病条辨》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归类编排,分条阐述,旨在加强对温病学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深化。全书既保持传统温病学理论体系,又反映温病学的现代学术发展状况;既具有全面系统的温病学理论分析,叉密切结合临床实际,突显温病学理论的临床运用价值。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外感疾病的辨治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能力。
作者简介
王灿晖教授,男,1937年8月生于江苏如东。 著名中医学家,中国温病学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江苏省重点学科瘟病学科带头人,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高等院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名中医,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王灿晖教授具有才思敏捷、求知欲强、博学强记的治学素质,勤奋、善察、精思的治学精神,勇于开拓、善于创新、长于发微的治学态度。 40多年来致力于中医学特别是温病学的研究,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建树颇多,临床疗效卓著。 勤于笔耕,辛勤育人,多年来先后指导培养了博士研究生10多名、硕士研究生40多名。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温病学的概念
二、温病学的发展概况
三、《温病学》内容结构和学习方法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的特点
二、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三、温病与伤寒、温疫、温毒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温病的病因
二、温病的发病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一、卫气营血辨证
二、三焦辨证
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一、辨舌
二、验齿
三、辨斑疹、白痦
四、辨常见症状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一、温病的治则
二、温病治法的确立依据和运用要点
三、温病的主要治法
四、温病兼夹证的治疗
五、温病瘥后调理
第七章 沮病的预防
一、温病预防的意义
二、我国古代预防温病的成就
三、温病的预防方法
第八章 风温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辨证论治
五、护理预防
第九章 春温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辨证论治
五、护理预防
第十章 暑温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辨证论治
五、护理预防
第十一章 湿温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辨证论治
五、护理预防
第十二章 伏暑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辨证论治
五、护理预防
第十三章 秋燥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辨证论治
五、护理预防
第十四章 大头瘟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辨证论治
五、护理预防
第十五章 烂喉痧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辨证论治
五、护理预防
第十六章 《温热论》选读
第一节 温病大纲
第二节 邪在肺卫
第三节 邪陷营血
第四节 流连气分
第五节 邪留三焦
第六节 里结阳明
第七节 论湿
第八节 辨舌验齿
第十七章 《温病条辨》选读
第一节 温病大纲
第二节 风温、温热、温疫、冬温
第三节 暑温
第四节 湿温
第五节 伏暑
第六节 秋燥
第七节 温毒
第八节 温病治禁
第九节 治病法论
第十八章 《湿热病篇》选读
第一节 湿热病提纲
第二节 邪在卫表
第三节 邪在气分
第四节 变证、类证
第五节 善后调理
精彩书摘
2.强调外感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为主,初期当表里双解
金元时代随着医学界学术争鸣的兴起,温病学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在温病的理法方药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其中贡献最大的医家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刘河间,他在外感热病的治疗方面提出了新的理论,创立了新的方法和方药。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认为伤寒六经证候传变皆是热证,风寒暑湿燥五气致病皆要化热化火。如他说:“六经传受,自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之病”,“六气皆从火化”,强调外感热病的证候性质皆是热证,因而在治疗上主张用药应以寒凉为主,注重清热解毒和通里泄热方剂的运用,擅用承气汤和黄连解毒汤苦寒攻下、泻火清热,故被后世称为“寒凉派”医家。为了纠正临床上热病初起一概使用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方剂的弊病,他创制了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解表清里的表里双解方剂,以适应临床实际的需要。刘河间这种对外感病主热主火、治疗以寒凉为主的学术思想,有力地促进了温病学的发展,为后世建立以寒凉清热方药为中心的温病治疗学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是温病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所以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主河间”的说法。
3.对温病的病因和发病有了新认识
《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时期,大多认为温病是发生于春季的一类特殊的外感疾病,其发生是由于冬季感受了寒邪没有立即发病而是伏藏于体内至春季才发病的。宋代医家郭雍通过临床观察对温病的成因提出了新的认识,他认为春季发生的温病不仅有冬受寒邪伏而化热至春发为温病者,也有因感受春季时令温邪而即时发病者。他在《伤寒补亡论》中说:“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这就突破了以前认为温病皆因“冬伤于寒”的观点,为后世温病新感伏邪发病学说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
4.分析了温病与伤寒的差异,主张将温病从伤寒中分离出来
元代末年医家王安道通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对温病的病理本质和辨治关键有了深入的认识,突出表现在对温病与伤寒的关系方面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强调了温病与伤寒在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上的区别,他在《医经溯洄集》中明确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认为温病的发病原因与伤寒完全不同,伤寒是因感受寒邪而发病,温病则由于里热外发而导致,即使有表证也是因里热外郁肌表所致,所以在治疗上温病初起应以清里热为主,稍兼解表,也有里热清而表证即自然解除的。所以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称他“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前言/序言
温病学主要是以清代温病学家所创建的温病学说为基础,结合现代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而构成的学科体系。是我国历代医家诊治外感热病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医防治外感疾病如多种急性感染性热病的重要理论和方法。王灿晖教授长期从事中医温病学的教学工作,在温病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对温病学的学科性质、地位和发展方向赋予了新的认识,使之更加适应现代温病学的发展需要,他从传统和现代、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温病的概念,界定了温病的内涵和外延,分析了温病的病因实质,提出了温病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和具体思路方法,丰富和发展了温病学理论,为现代温病学科的创立、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现代温病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本书忠实记录了王灿晖教授温病学课堂教学的授课内容,充分反映王灿晖教授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强化温病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讲解,重点介绍温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常用诊法、治法和预防等;突出温病学理论的临床应用,分别介绍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四时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和辨证论治,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强调与临床紧密结合;注重经典原著对现代温病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选编了温病学代表性原著《温热论》、《湿热病篇》和《温病条辨》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归类编排,分条阐述,旨在加强对温病学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深化。全书既保持传统温病学理论体系,又反映温病学的现代学术发展状况;既具有全面系统的温病学理论分析,又密切结合临床实际,突显温病学理论的临床运用价值。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外感疾病的辨治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能力。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三辑)·王灿晖温病学讲稿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正版书,活动给力,赞?
评分
☆☆☆☆☆
收到了,正在阅读中,非常喜欢。
评分
☆☆☆☆☆
是正版书,还带有发票,印刷质量还行。就是封面处理的不太理想!
评分
☆☆☆☆☆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的作者任应秋从事中医研究、教育、临床50余年,在中医古籍整理、创立中医流派学、研究中医理论体系等方面,成果卓著,享誉全国。他一生专著36种,发表论文200余篇。他的临床以信息丰富、思路开阔为特点,即使是对疑难病种,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他从教30多年,在本科教育中创立了《中医各家学说》必修课程。他重视中医药文献整理和研究,他研究《伤寒论》的诸多著作和他编写的《中医各家学说》,以及他主编的《内经章句索引》等,都是他运用系统思维在中医文献研究方面的代表作。
评分
☆☆☆☆☆
本书可供中医院校师生,自学中医者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参考,也适合临床医师的理论再提高及科研工作者参考使用。
评分
☆☆☆☆☆
学习中医的很不错的书籍,深入浅出,适合入门及专业学习!
评分
☆☆☆☆☆
王绵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是现代中医方剂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方剂师资进修班授课时的讲稿被视为珍贵的献资料。今予整理出版,以飨广大读者。
评分
☆☆☆☆☆
下载视频,和讲稿(书)的一样,方便又易懂,学习中医值得拥有
评分
☆☆☆☆☆
是正版书,还带有发票,印刷质量还行。就是封面处理的不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