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讀史求識,脫俗求真,是陳寅恪先生的遺教。我雖然不敢淡忘,但踐行不得力,成效微乎其微。難當然是難的。自從唐朝人劉知幾提齣“纔、學、識”三字訣,治史的規格就被推上新颱階。到瞭近代,梁啓超在《中國曆史研究法補編》中作齣更具體的闡釋:史識是講曆史傢的觀察力。做一個史傢,需要何種觀察力?這種觀察力如何養成?觀察要銳敏,即所謂“讀書得間”。
目錄
小引
上輯
曆史研究要以人為本
史與思
宗教傳播史方法論淺議
專門史與通識
“粟特人在中國”的再研討
關於知、識、文的聯係和區彆
中國學術三名著
中國文化的海外媒介:華裔學者
避免架空立說
我們不提倡“速成”
精神産品和精神傢園
下輯
仰望陳寅恪銅像
從手跡看心跡——讀梁方仲教授聽陳寅恪先生講課的筆記
曆史人物的後世造影——陳寅恪的武則天與郭沫若的武則天
中外交通史上的鬍商與蕃客
宋代舶來品“海井”和“冷瓶”引發的思考
尼姑與中國文化
文化交流的“二西”眼界
文化交流的“迴流”現象
文獻解讀與文化研究
治學片談
附錄訪談紀要
後記
精彩書摘
李嘉榮:在您的著作中很強調曆史要知人論世,實踐起來覺得很難,具體應該怎麼落實?
答:以前很多種說法,一種就是很大很空的,學曆史就是要瞭解、掌握社會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規律看不見、摸不著,所以這個答案也好像不是很能讓人信服。另外一個就是說學曆史可以汲取經驗教訓,這個是常常講,也許現在還這麼說。誰都知道曆史不可重復,曆史是一次性的,所以曆史是不可能復製的、不可能剋隆的。既然這樣,五百年前的那條經驗教訓,你五百年後都沒有機會再撞到它,那還有什麼用呢?這個迴答也很難令人信服。如果說曆史學的功能,高度濃縮的話,就是孟子說的“知人論世”。那麼,按主觀認識能力來說,無論“知人”還是“論世”,這兩件都很難。老百姓都懂,知人知麵不知心。遇到笑裏藏刀,看得到他笑看不到刀,容易上當受騙。時代風雲變幻莫測,在這種情況下,你要對時代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那就更加復雜。曆史專業可以說有利於知人論世,過去人類生活就是曆史。所以講曆史很重要的一個就是時間的問題。一般時間分三段,過去、現在、未來,中外都這麼說,羅馬的奧古斯都、佛教和摩尼教都是三段,叫三際。冷靜想一想,時間這三段究竟是怎麼一迴事?像平分一個東西嗎?第一段是過去,第二段是現在,第三段是未來,時間這個概念實際狀況不是這樣。過去是很長的,現在一過就變成過去瞭,昨天21日,今天22日,21日已經成為過去瞭,我們現在是22日,明天是未來,照著明天來說22日就是過去瞭。然後這個未來也是很長,你知道這個未來終點在哪裏?過去的起點你也不知道,誰也不知道過去的起點從哪裏開始的。現在實際是銜接過去和未來的一條綫,是變動的、短促的。現在立刻就變成過去。未來就是還沒有來。
讀史求識錄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蔡鴻生教授是當代著名史學傢,這本文集收錄瞭他研究曆史的所得與感悟。有內涵、有深度,值得曆史學愛好者細細品味~~~
評分
☆☆☆☆☆
該書屬於隨筆性,但從中可窺見蔡先生的學問與方法。
評分
☆☆☆☆☆
蔡鴻生老師的書,寫得樸實,卻是感人至深
評分
☆☆☆☆☆
蔡鴻生教授是當代著名史學傢,這本文集收錄瞭他研究曆史的所得與感悟。有內涵、有深度,值得曆史學愛好者細細品味~~~
評分
☆☆☆☆☆
本來想買楊奎鬆的,結果買瞭這本
評分
☆☆☆☆☆
讀史求識,脫俗求真,是陳寅恪先生的遺教。
評分
☆☆☆☆☆
蔡鴻生教授是當代著名史學傢,這本文集收錄瞭他研究曆史的所得與感悟。有內涵、有深度,值得曆史學愛好者細細品味~~~
評分
☆☆☆☆☆
很不錯的學術著作,值得擁有
評分
☆☆☆☆☆
幫同事買的,據說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