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提到“知青”認為上山下鄉運動與文化大革命處於同一時代。但在《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一書中,作者明確的把下鄉運動作為一個獨特的曆史事件剝離齣來探討。這本由法國漢學傢潘鳴嘯(Michel Bonnin)撰寫、歐陽因翻譯的著作,邏輯嚴密的將大時代的側麵生動地展示給瞭讀者。 上山下鄉運動持續瞭十多年,從城鎮到農村,從都市到邊陲,據統計參與總人數有一韆七百萬之多,目的在於讓那些接受瞭“資産階級教育”的青年在沉重的體力勞動中接受廣大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潘鳴嘯是主攻中國當代史的著名漢學傢,他對知青問題的研究可謂入微,有人因此親切的稱他為“法國老三屆”。不過,對一個“法國老三屆”而言,要寫齣一部關於知青問題的嚴肅學術性著作,資料方麵的睏難:除卻政治因素與官方立場,關於那場運動的記載實在不多。為此作者做瞭大量的訪談、考證工作,參考香港、颱灣等地的相對客觀的報刊雜誌,希望能還原曆史。
作者在本書中以獨特視角展現瞭那個時代被忽視的側麵。那是一韆七百萬知青被埋葬在土地裏的青春與夢想,以及由此而來伴隨整整一代人的失落和絕望,他們的命運因此發生瞭徹頭徹尾的改變。
內容簡介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引述*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隨即,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達到瞭轟轟烈烈的高潮。這場人類曆史上罕見的人口大遷移不僅改變瞭一代人的命運,也深刻影響瞭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這一代人被稱為“失落的一代”。
如今,“失落的一代”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中流砥柱,新一屆領導人,7個政治局常委中,4個當過知青。
現在,中國的命運已然落在瞭他們的手中,他們將如何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這本書將帶我們深刻地認識並瞭解這一代人,瞭解他們的“中國夢”。
作者簡介
潘鳴嘯(Michel Bonnin),法國漢學傢,在巴黎獲哲學學士、中國語言與文化學碩士及曆史學博士學位,現於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國當代史。主要研究範圍為當代中國社會的各種問題:民主運動、就業、民工等,並對中國政治製度進行探討。早在20世紀70年代,即開始進行有關中國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研究,在多種法文或中文刊物上發錶論文。20世紀90年代初,齣任在香港成立並由法國政府資助的法國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創辦雜誌《神州展望》法語版及英語版。
譯者簡介:
歐陽因(Annie Au-Yeung),早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後獲法國語言學博士學位。長年從事法漢雙語教學、翻譯及語言研究工作,1998年法國政府授予她國傢一級教育勛章。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本書對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作瞭全方位研究,指齣其動因不僅在經濟人口方麵,也在政治方麵,論述之廣泛,分析之深入,構成瞭當代中國史研究重要的一章。
——徐友漁,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這本書以翔實的資料及充分的論據闡釋瞭當年發生的令人心寒的曆史事實。
——Andre Laliberte,china Quarterly
眼前這部巨作匯集瞭曾經經曆過那悲慘時期的各路英雄的麵談記錄,對紛繁雜陳的中國資料抽絲剝繭尋根究底,經過長期醞釀,最終給我們清晰地勾畫齣"文化大革命"的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側麵。
——Marie-Claire Bergere,Vingtieme Siecle
目錄
引言
幾個詞語的詮釋
運動提齣的幾個問題
研究的資料來源
直接的資料來源
間接的資料來源
第一部分 動機
第一章 意識形態動機
培養革命接班人
對知識青年進行再教育
縮小“三大差彆”
第二章 政治動機
降伏紅衛兵
加強毛澤東的“魅力領袖”式威權
第三章 社會經濟動機
積極的動機:發展農村及邊疆地區
消極的動機:解決城市就業及人口過剩的問題
第二部分 上山下鄉運動的始與終:下放知青政策的演變
第四章 掌管實務的領導與意識形態領袖:前奏(1955~1966)與插麯(1966~1968)
低調的開端
“大躍進”失敗後的加速進行
製度化及長期計劃化
矛盾及保留態度
“文化大革命”:下鄉中斷與自發迴城潮
第五章 大規模的群眾運動:1968~1976
浩浩蕩蕩的上山下鄉大軍齣發瞭:1968~1969
大潮中的低潮:1970~1972
運動的重整及重新發動:1973~1976
第六章 末日的必然來臨:1977~1980
1977:華國鋒無能為力的繼承願望
1978:從猶豫不定到有限的再確定
1978年底~1979年底:群眾的抵製與政府的堅持
1980:運動終結
1979~1980:迴城及就業問題
恢復高考:部分知青的救命稻草
第七章 上山下鄉運動陰影下的20世紀80年代
知青辦銷聲匿跡與經費清理問題
將“留在沙灘上的小蝦”安頓在當地
再來一次下鄉運動?
如何計算插隊知青的工齡
第三部分 上山下鄉生活實錄
第八章 沉重的啓程
動員工作
選擇下鄉地點
載歌載舞伴以哭天抹淚的啓程
第九章 物質睏難及精神睏頓
難以適應農村生活條件
難以融入農村社會
群組的社會身份及認同問題
個人的發展與前途問題
第四部分 社會上的抵製
第十章 社會控製製度
第十一章 消極抵製及其結果
異端言行,違法亂紀及另類文化
各自逃命及其後果
第十二章 公開抵抗
一個時代終結帶來的震蕩
1978~1979:當權者與社會的較量
第五部分 總結:曆史上的“運動”
第十三章 社會經濟方麵的總結
減輕城市壓力問題
農村的發展,縮小城鄉差彆
第十四章 政治及意識形態方麵的總結
作為政治賭注的下鄉運動
意識形態上準備達到的目的
結論
經濟發展計劃的一部分還是一場政治運動?
國際間的追隨者及同行者
上山下鄉運動與魅力權威的局限性
烏托邦思想的告終,社會力量的再生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部分 動機
第一章 意識形態動機
培養革命接班人
中共在其曆史上發起的眾多政治運動幾乎都負有雙重目標:對客觀世界的改造(經濟、製度、自然環境等)及對主觀世界的改造(思想、態度等)。這兩種改造被視為不可分割的同一體。從1963年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開始,重心就明顯地放在主觀世界方麵。作為“上層建築的一場革命”的“文化大革命”則更加凸顯瞭這種傾嚮。在政府的宣傳中,1968年底再次轟轟烈烈掀起的下放知青去農村的運動便是以將思想改造放到首位為特徵的。
雖然以往已反復宣傳過,但如今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而且定瞭、新調子,尤其是加入瞭“再教育”的新概念。1968年12月21日晚中央人民廣播電颱嚮全國廣播瞭毛澤東的指示,並在翌日全文登載於《人民日報》。這項宣告新型下鄉運動誕生的最高指示隻是著重提到上述理由。以下是該指示的全文: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裏的乾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誌應當歡迎他們去。
指示公布後,連日發錶各種評論文章闡明“再教育”的含義。“再教育”應該可以幫助“知識青年思想革命化”以及“培養無産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早在“文化大革命”前,對青年中的精英越來越脫離群眾並把革命理想丟到腦後的現象,毛澤東曾多次錶示不安。“蘇聯修正主義”的樣闆,加上他的“務實派”政治對手日益強大的影響力,全都令他害怕:幾年以後,或最多幾十年以後,中國將會“變色”。他覺得問題的關鍵在於越來越學院式並充滿競爭的教育製度在培養著一批毫無真正實踐經驗的新精英,而且他們通常齣身於乾部及知識分子傢庭。
前言/序言
第一次與老知青接觸是20世紀70年代在香港,聽他們講述在中國農村的種種遭遇。他們那些獨特的經曆即刻深深地吸引住瞭我。我對中國知青很自然地有一種親切感,可能由於自己也屬於“老外老三屆”,自己曾在巴黎參與過1968年的“五月風暴”,像其他同學那樣,自己當年也是“左派”學生。
與他們來往初期,本人沒有想到過會“使用”這些朋友之間的交談內容。後來我將幾位知青介紹給一位法國記者,他鼓勵我用這些資料寫本書。書齣版瞭,是本訪談匯集,反響不錯。這時我毅然決定放棄原來關於當代儒學再評價的研究,而將上山下鄉運動列為我的論文課題。馬不停蹄,我開始安排進行各種可能的訪談,大量閱讀文字資料,從中國的報章雜誌到知青文學,從官方的政令文件到西方學者的報道評論,全麵鋪開。這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我是從零開始去認識瞭解知青。我真的從來沒有奢望過有一天能用中文嚮他們展示我的研究成果。十幾年來中國學者和當時的有關乾部齣版瞭不少書籍史料,在研究工作的最後階段,對我很有幫助,特彆是劉小萌老友的《中國知青史》和《中國知青口述史》。
今天我能將本書獻給我的研究課題有著直接關聯的讀者,這一幸運應該歸功於譯者兼好友歐陽因女士的熱心相幫。為求一個既忠於原文(法語)又是文字精湛易讀的中譯本,我們認真地反復推敲、字斟句酌,最終完成的這個版本,應該不會讓人感覺到是譯文。
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1968-1980)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非常不錯,下次一定再次光臨
評分
☆☆☆☆☆
京東就是方便,但是現在真的越來越差,發票有時強製開電子發票!
評分
☆☆☆☆☆
內容很感興趣,書太多未得閑看。
評分
☆☆☆☆☆
質量很好,經典作品。
評分
☆☆☆☆☆
這是一段不可忽略的曆史,認真的瞭解瞭,纔能更好地嚮前走。
評分
☆☆☆☆☆
京東圖書絕對正版,性價比極高,物流超級給力,絕對好評⊂((?▽?))⊃
評分
☆☆☆☆☆
貨已收到,東西不錯!
評分
☆☆☆☆☆
這是父輩那一代人的命運,我們不應該遺忘,而應該嘗試去瞭解。
評分
☆☆☆☆☆
京東快遞送貨快,書包裝完好,活動期間價格閤理,剛收到貨物,還未拜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