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6》反映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有许多新的材料,内容也更为充实,代表了西方的较高学术水平,有较大的影响。
内容简介
本卷洋洋洒洒百余万字,对欧洲近代史这一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军事、战争等作了全方位的扫描,涵盖面极广,内容极其丰富,具体内容包括:时代的划分和政治地理的变化;科学运动与科学思想的传播;文化的变迁;宗教和教会与国家的关系;国际关系;战时财政……,并设专章,对英国革命;九年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乌得勒支和约;英法在北美洲;葡萄牙及其殖民帝国;地中海地区;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1683-1730年土耳其人的后腿;卡尔十二及北方战争;波兰的黑暗时期等作了详细的论述。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南安普敦大学近代史教授J.s.布朗利著
时代的划分和政治地理的变化
波罗的海地区和黎凡特
俄国与欧洲
北方诸王国和西方各国
东西方之间的哈布斯堡王朝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匈牙利和哈布斯堡的领地
在西班牙的竞争;波旁王朝的统治
在意大利的竞争
地中海地区
在美洲的竞争
北美洲的战争与和平
贸易的平衡;商人和政府
世界贸易;南洋和广州
英国和《乌得勒支和约》
威廉三世在欧洲的目标
在西欧的战略
私掠巡航战
人力紧张
雇佣兵和征召兵
兵士的待遇
海军的维修费
财政拮据的压力
投机商和投机公司发起人
教会和国家内部的紧张关系
1688年英国革命的意义
路易十四:“衰落”问题
路易十四:从欧洲观点看他给国内留下的遗产
经济困境;气候和农业收成
社会困境;人口的流动
城镇和乡村
贵族和中间阶级的爱好
科学运动
欧洲和海外世界
第二章 科学运动与科学思想的传播,1688-1751年
牛津大学历史学高级讲师A.c.克龙比
剑桥大学历史学讲师迈克尔·霍斯金著
科学运动的变化
英国的皇家学会和法国的科学院
皂家学会在国内和国外
法国科学院与国家
其他国家的各种学会
教学和研究工作
各大学里的科学
德意志的新大学
科学知识的传播:期刊和其他出版物
对计量的重视;政治算术
独立行动的总合
力学和与此有关的数学学科的发展
牛顿学说和笛卡儿学说的辩论
牛顿物理学说受到莱布尼兹和贝克莱的攻击
牛顿学说的传播
天文学;光学;声学
化学:“燃素”
器械和设备的改善
微积分:牛顿和莱布尼兹
生物学科寻找理论原理
植物学和动物学中的收集和分类
雷和图尔纳福尔
林奈的“最高次序”
地质学:化石与诺亚时代的大洪水
进化思想;莫佩尔蒂,布丰和显微镜
关于生殖和遗传的对立的理论
生理学实验及其相互竞争的模式:列奥米尔、黑尔斯、博尔哈夫和冯·哈勒
工艺学
海上的经度问题
“新农业”
人力的组织
各种发明
科学与社会:“科学革命
第三章 西欧文化的变迁
1.思想与文学的发展趋势
伦敦大学法国文学教授w.H.巴伯著
英法共同占有统治地位
西班牙和意大利
德意志
尼德兰
俄国
广大读者
学会和刊物
沙龙和咖啡馆
国际交往
书籍的出版和发行
正统的文学准则
英国的古典标准
法国文学:古代作家和近代作家
“理性”
贵族式的概念
理性主义态度的影响
科学思想的影响
科学的威信日益增长
……
第四章 宗教和教会与国家的关系
第五章 欧洲的国际关系
第六章 英国革命
第七章 九年战争,1688-1697年
第八章 大不列颠作为世界强国出现
第九章 战时财政,1689-1714年
第十章 1688-1715年的法国形式
第十一章 外国压力下的西班牙四国1688-1715年
第十二章 从九年战争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第十三章 欧洲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第十四章 乌得勒支合约
第十五章 英法在北美,1689-1713年
第十六章 葡萄牙及其帝国,1680-1720年
第十七章 地中海
第十八章 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
第十九章 土耳其人的退却,1683-1730年
第二十章 (上)查理十二及北方战争
第二十章 (下)波兰的黑暗
第二十一章 彼得大帝统治下的俄国与已经起了变化的东西方关系
第二十二章 陆军和海军
第二十三章 经济活动
索引
精彩书摘
第二章 科学运动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1688—1751年
在《数学原理》一书于1687年出版后的若干年内,欧洲科学运动的性质和精神发生了徐缓渐进但却肯定无疑的变化。牛顿的这一杰作确实表明,这一“新的自然科学”能够解决影响最为深远的问题。这时已经不同于培根、伽利略和笛卡儿所处的那种豪勇壮烈的时代,不再需要用实验和数理科学的力量作为论据来说服当时的人。科学的事业本身已经可以为自己发言了。同时,《数学原理》还结束了哥白尼所引起的关于宇宙学说的那场大辩论,把力学树为一切科学的楷模。由于这种种发展,思想和组织方面冒险犯难的时代,于是让位于系统分类、收集事实和传播科学思想的时代。在一段时间内,科学显然变得较少原始独创精神。1689年,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兹(1646—1716年)和年事已高的约翰·沃利斯(1616—1703年)在皇家学会《自然科学学报》上讨论自然科学当前死气沉沉的原因时,感到当代比较年轻的人中间,“如今勤奋观察大自然的人并不太多”。两年之后,皇家学会理事会在会议记录上表示遗憾,说他们的计划遭到忽视和反对,以致一系列有用的发明创造未能实现。然而,就在这时,科学影响的扩大仍然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新的行业已经成长起来。具有高超技术水平的科学协会不久就迅速增加,各国政府都向科学投资,期望得到有利的回报。科学报刊日益增加,它们在众多的门外汉中间传播一种新自然科学。受过教育的欧洲人的文化教养在起变化。科学和科学方法开始取代传统的形而上学,成为标准的智力规范。与此同时,具有智力影响的地理中心也有转移。英国的思想空前地渗透到欧洲其他地区,而这首先是英国的着重经验的观点取得胜利。
把科学组成一个行业,这个使命已经落在17世纪各种科学协会的肩上。一般说来,大学本身在科学教育和研究方面并未做多少准备工作;而各种科学协会,正如在此以前成立的各38种文学协会一样,主要由大学人士建立起来,作为位于保守的大学制度之外的新学问之家。最早的一批协会建于意大利,但是在1700年之前,这些协会就不再存在了。然而,在另外的地方却出现了两个主要的全国性机构,成为有组织的科学研究的中心,它们是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国皇家科学院。这反映出当时欧洲智力活动的领导,要由英国和法国平分秋色。在德国也有两个较小的科学协会,但是尚未成立全国性的科学院。正是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国皇家科学院,成为欧洲和美洲以后建立的许许多多科学院的典范。但是,它们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典范。
前言/序言
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通史分为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代史三部。近代史由阿克顿勋爵主编,共14卷,本世纪初出版。经过几十年后,到50年代,剑桥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由克拉克爵士主编的《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新编本仍为14卷,共约800万字,论述自文艺复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即自1493至1945年间共四百多年的世界历史。国别史、地区史、专题史交错论述,由英语国家著名学者分别执笔。新编本反映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有许多新的材料,内容也更为充实,代表了西方的较高学术水平,有较大的影响。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6: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挑战(1945-2000)》 图书简介 本书是“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系列的第六卷,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即1945年至2000年间全球历史的宏大叙事与深刻转型。这一时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变动最为剧烈,同时也是充满希望与危机的时代。它见证了旧秩序的彻底瓦解与新格局的艰难构建,意识形态的激烈冲突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 第一部分:冷战的铁幕与两极对峙(1945-1962) 本书开篇即深入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权力真空,以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如何迅速填补这一真空,构建起对抗性的两极世界体系。 全球战略重塑: 我们详细考察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推行,以及北约与华约的军事同盟体系的建立。东欧卫星国的形成过程,以及德国问题的长期化,构成了欧洲大陆的冷战前沿。 亚洲的战火与独立浪潮: 焦点转向亚洲,本书全面叙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及其对全球政治版图的颠覆性影响。朝鲜战争的爆发及其对局部热战升级的警示意义被深入剖析。与此同时,东南亚地区的非殖民化进程,特别是印度、巴基斯坦的独立及其带来的复杂族群与地缘政治问题,构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重要侧面。 冲突的边缘: 蜜月期的短暂后,美苏间的紧张关系升级。本书细致描绘了柏林危机的酝酿与爆发,以及人类历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时刻——古巴导弹危机。通过对档案资料的细致梳理,我们重现了危机期间决策层的决策过程及其对全球核威慑理论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解殖民化、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的崛起(1950s-1970s) 冷战的铁幕并未能完全阻挡非西方世界的觉醒。本卷的显著特点是着重描绘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历史主体性。 非洲的解放与阵痛: 从北非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殖民体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瓦解。本书分析了甘地领导的非暴力抗争在印度取得的成功,以及非洲各国在争取独立过程中所采取的多种路径——从和平谈判到武装斗争。同时,我们也审视了独立后面临的治理难题,如族群冲突、军事政变以及经济发展的困境。 不结盟的尝试: 面对美苏两极的拉拢,亚非拉新兴国家寻求第三条道路。万隆会议(1955)的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登场。本书探讨了这一运动的理论基础、主要倡导者(如铁托、纳赛尔、尼赫鲁),以及其在全球外交舞台上发挥的制衡作用。 中东的复杂性: 以色列建国引发的阿以冲突成为中东地区持续动荡的根源。从苏伊士运河危机到六日战争和赎罪日战争,本书不仅关注军事冲突本身,更深入分析了石油资源在地缘政治中的核心地位的凸显。 第三部分:社会转型与文化反思(1960s-1970s) 在宏大的国际政治图景之下,发达社会内部也经历了深刻的文化与社会变革。 激进主义的浪潮: 1960年代见证了全球范围内的青年文化运动和反主流文化思潮。从美国的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的遗产与挑战)、反战运动,到欧洲和日本的学生抗议,本书探讨了这些运动对传统权威、种族隔离制度以及父权社会观念的冲击。 经济模式的调整与挑战: 战后繁荣的“黄金时代”在70年代初受到挑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石油危机的爆发,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经济模式进入调整期。本书详细分析了滞胀现象的出现及其对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压力。 文化与身份认同: 女性主义的“第二波浪潮”、环保意识的兴起,以及后殖民理论的萌芽,都在这一时期深刻重塑了人们对社会、性别和环境的认知。 第四部分:缓和、新冷战与两极格局的松动(1970s-1980s) 全球战略进入一个短暂的“缓和”时期,随后又因新的冲突而再次紧张。 缓和的尝试与限制: 赫鲁晓夫后的苏联试图通过“有限战争”理论维持均势。美苏关系在《限制战略武器条约》(SALT)的签署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越南战争的泥潭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全球战略自信心。 意识形态的回归: 70年代末,阿富汗战争的爆发和美国卡特政府对人权的强调,标志着缓和时代的终结。里根时代的“邪恶帝国”论调和大规模军备竞赛(如“星球大战”计划),将美苏对抗推向了新的高潮。 东亚的崛起: 这一时期,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标志着全球经济重心开始向东亚转移。中国在邓小平领导下开始推行改革开放,其对全球经济结构的影响远超当时的预估。 第五部分:冷战的终结与全球化的加速(1989-2000) 本书以对20世纪末的剧烈变革为收尾,深刻分析了导致冷战终结的内生性因素。 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公开性与改革)及其对东欧的“放弃”政策,直接促成了柏林墙的倒塌(1989)和东欧剧变。本书详细梳理了苏联解体的复杂过程,探讨了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面临的“休克疗法”及其社会后果。 全球治理的新议题: 冷战结束后,世界似乎进入了“历史的终结”的乐观情绪中,但新的挑战接踵而至。海湾战争展示了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军事优势,同时也凸显了地区冲突的复杂性。南斯拉夫解体引发的种族清洗和人道主义干预成为国际社会新的道德困境。 信息时代的黎明: 互联网技术的初步普及,以及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为新世纪的全球化奠定了技术和经济基础。本书在结尾处总结了20世纪末期遗留给新世纪的遗产: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单极主导权与地区冲突并存的复杂世界。 核心价值: 本卷史学著作立足于全球视角,避免了单纯以美欧为中心的叙事,着重展现了非西方世界的能动性,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平衡且富有洞察力的战后世界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