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图说毛泽东》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大书,一个永远道不尽的伟人。
大视野,在真实情境中透视伟人与平凡;新思维,在历史脉络中解读功过与得失。《图说毛泽东》以洗练的文字、简明的章节、严谨的叙述,高度概括、论述了毛泽东与中国革命历程交相辉映的一生。
内容简介
《图说毛泽东》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毛泽东生平事迹传记,也可以说,是一部微型的毛泽东画传。
它出自国内毛泽东研究专家之手,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主编。
全书共分七章、三十七节,和《毛泽东传》《毛泽东画传》等大型著作相比,它只有短短数万字,却以最洗练的文字、最简明的章节、最严谨的叙述,高度概括、论述了毛泽东与中国革命历程交相辉映的一生,使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一睹这位二十世纪世界伟人的丰采,是广大青年了解毛泽东、学习毛泽东的一部好书。
继香港三联书店于一九九六年出版繁体字版后,本书经作者修订首次在中国大陆推出。
作者简介
吴正裕,一九三五年生,江苏宜兴人。一九六二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空军政治部空军报社编辑、记者。一九七七年调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做编研工作,曾任毛泽东研究组副组长、第一编研部副主任。现任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理事、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参加编辑(《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毛泽东诗词选》等,担任《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和《毛泽东年谱》(1893~1949)副主编,主编《毛泽东著作选读(新编本)》《毛泽东外交文选》《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毛泽东诗词集》《毛泽东诗词手迹》《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等,与人合著《世纪三伟人》等。
李捷,祖籍山东平阴,一九五五年生于北京。“文革”中期起,当过兵,做过工。恢复高考制度后,一九七八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分校历史系,一九八六年取得中共中央党校法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现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参加撰写《毛泽东传》(1949~1976)。主编《东方巨人毛泽东》等,出版著作《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内政外交》。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农民的儿子
1 危机的年代
2 湖湘毓秀
3 宗族与家世
4 韶山岁月
5 长沙求学
6 两次进京
第二章 投身革命
7 加入共产党
8 国共合作
9 大革命失败前后
10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
11 长征路上
12 西安事变前后
第三章 八年抗战
13 抗日战略
14 敌后根据地
15 巩固统一战线
16 迎接抗战胜利
17 民族解放
第四章 创建新中国
18 重庆谈判
19 转战陕北
20 三大战役
21 为新中国奠基
第五章 探索强国之路
22 建国之初
23 抗美援朝
24 走向社会主义
25 全面建设
26 睦邻友好
27 中苏关系
28 重提阶级斗争
第六章 “文革”十年
29 “文化大革命”
30 林彪、“四人帮”
31 外交新局
32 伟人长逝
第七章 风范与风采
33 博览群书
34 一代哲
35 独领风
36 书法大家
37 大地之子
毛泽东生平大事年表
精彩书摘
7加入共产党
一九二一年七月,毛泽东同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另一代表何叔衡来到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为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毛泽东,时年二十八岁。
会后,毛泽东回湖南积极进行建立湖南中共组织的工作,先后成立了中共湖南支部和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担任书记一职。当时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的毛泽东,除了积极发展中共党组织外,还以主要精力从事工人运动,如深入工矿考察、开办工人夜校、组织工会、发动罢工等,并取得相当成绩。
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相距不过短短的几年时间,到底毛泽东是怎样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的呢?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接触,可追溯至一九一八年八月和一九一九年十二月的两次进京,特别是第二次抵京和返湘时,李大钊和陈独秀的思想对他影响尤深。可是,他从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完全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却是一九二〇年秋冬之间的事。一九二〇年毛泽东第一次读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史》等著作,思想起了急剧的变化。
同时,毛泽东和在法国留学的蔡和森不断通信,受蔡和森的影响,他开始考虑建立一个革命组织,“如蔡和森所主张的共产党”。毛泽东一九二。年十二月一日致蔡和森的信中,对他提出的组织共产党、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的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
由于与北京、上海的共产主义者已建立了联系,一九二〇年秋冬之间,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在湖南创建了长沙共产主义小组。与此同时,毛泽东又组建了湖南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8国共合作
一九二四年一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到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和七月十五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上海、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关系完全破裂为止,历时仅三年多。
早在一九二三年,孙中山为了打倒军阀、统一中国和对抗西方列强,就准备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政策。中国共产党为了联合一切阶级、革命党派建立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也同意与国民党合作。
在此之前,一九二二年七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提出过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并决定邀请国民党等举行联席会议共商具体办法(当时毛泽东因忘记会址而没有出席)。一九二三年六月在广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过一番争论,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获得通过(当时全中国仅有三百二十名共产党员)。毛泽东在会上赞成国共建立统一战线,他批评张国焘等不愿积极同国民党合作的“左”倾观点,也不同意陈独秀提出的“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右倾观点,主张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结果与会的大多数人同毛泽东的看法一致。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中共三大后,毛泽东马上以国民党筹备员身份回到长沙,开始筹建国民党长沙支部。一九二四年一月,他赴广州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指定为《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审查委员,并被大会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
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毛泽东先后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委员、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要的工作是完成国民党重组计划、协调国共之间的行动、主编《政治周报》、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考察农民运动等。
一九二六年五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蒋介石提出的《整理党务案》,规定共产党员不得充任国民党中央机关的部长。由此担任国民党部长的中共党员都离了职,毛泽东也随即离开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
9文革命失败前后
通常所说的大革命,是指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中国爆发的轰轰烈烈的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革命运动,其规模之宏大,发动群众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前所未有的。大革命时期,也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四处捕杀数以万计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此时,共产党员已跃升至五万八千人),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全国共产党力量遭到重大损失。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次决裂事前并非全无迹象。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日,蒋介石借一手策划的“中山舰事件”,诬蔑共产党人要劫持蒋介石等等。接着,同年五月,蒋介石抛出的《整理党务案》,已清楚表明蒋欲与共产党分道扬镳的决心。
可是,当时苏联顾问鲍罗廷却责备共产党人不要“过火”;即使在政变发生后,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仍寄望武汉政府的汪精卫,主张退让。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五日,汪精卫作出“分共”的决定,随后大规模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大革命失败。
毛泽东是少数最早认识到武装斗争对中国革命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的中共领导人之一。一九二六年五月,他已在广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内对学员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为北伐战争中全国的农民运动培养干部。一九二七年初,为了回答农民运动是否“过火”的责难,毛泽东到湖南五个县进行了三十二天考察,并发表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论述了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枪杆子中出政权的论断。被派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的毛泽东,看到秋收起义部队相继失利,遂毅然放弃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同年十月,他率领约一千人抵达湘(湖南)赣(江西)边界的井冈山,开始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不久朱德率南昌起义余部等到井冈山,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第四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图说毛泽东》的图书简介,但内容聚焦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主题,以满足您的要求: --- 图说:古丝绸之路的千年回响 一部穿越时空的贸易史诗与文化交融画卷 书籍概述: 《图说:古丝绸之路的千年回响》并非聚焦于近现代历史人物的传记,而是一部宏大叙事与精细考证相结合的文化地理史著。它以时间为轴,以路线为脉络,立体地展现了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直至近代这条伟大商贸动脉逐渐式微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沿线不同文明之间发生的深刻互动、商品流通、思想碰撞以及艺术风格的相互渗透。全书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地图、考古复原图、文物高清照片及艺术手稿插图为核心支撑,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鲜活、多维且充满细节的丝绸之路全景图。 核心内容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文明的序曲——早期连接与汉唐气象 本部分追溯了丝绸之路萌芽期的历史背景,重点剖析了汉代对西域的经营策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开拓,更是对潜在贸易价值的深度认知。 张骞的足迹与汉锦的魅力: 详细描绘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艰辛历程,以及他带回的关于大宛、康居、安息等国的初步信息。重点图解了汉代蜀锦、长沙漆器等高价值商品如何沿着初步形成的路径向西传播,并分析了这种“奢侈品”在异域精英阶层中引起的文化震动。 绿洲上的繁荣景象: 通过对楼兰、高昌等早期绿洲古城的考古发掘图,展示了汉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痕迹。例如,分析汉代简牍上出现的粟特语、佉卢文,揭示了早期商队组织和管理模式的雏形。 盛唐气象与国际都会: 聚焦于唐代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长安作为世界级的国际大都会,其万国来朝的盛况通过当时的壁画、出土的胡俑和波斯金银器皿进行呈现。深入探讨了佛教东传的“第三阶段”,即经由中亚高原,大量佛经和高僧(如玄奘)的往来,如何重塑了东方的精神景观。 第二部分:中道之变——宗教、战争与粟特商人的崛起 中晚唐至宋元时期,丝绸之路的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商业的控制权和路线的安全性受到战乱和新兴势力的影响,而新兴的中间人——粟特商人,成为了这条生命线得以延续的关键。 粟特人的商业网络: 运用网络图谱技术,详细展示了粟特语在不同地域留下的铭文和商业契约,描绘了他们如何建立起从呼和浩特到撒马尔罕、再到拜占庭的跨区域商业网络。重点解析了粟特语的“双语信札”所揭示的商业信贷和风险管理机制。 宗教的多元化移植: 不仅限于佛教,本部分详细考察了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摩尼教在唐宋中国境内的传播路径与寺院遗址。通过对敦煌壁画中景教题材图画的细致解读,探讨了异域宗教如何适应并融入本土审美体系。 技术与工艺的双向流动: 记录了造纸术、印刷术向西方的缓慢渗透过程,以及来自波斯和阿拉伯世界的玻璃制造技术、香料提纯技术传入东方的实例。例如,宋代景德镇瓷器上的伊斯兰风格纹饰,正是这种技术交流的物证。 第三部分:帝国交汇——蒙古治下的“帕斯”与全球化初探 元代是丝绸之路历史上一个独特的分水岭。蒙古帝国的统一,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欧亚大陆的空前贯通,使得贸易和人员往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蒙古和平”下的安全走廊: 探讨了蒙古帝国如何通过严密的驿站系统(“站赤”)保障了商旅和使节的安全。聚焦于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等旅行家的游记,并配以他们所描述地点的现存遗迹照片,形成对比阅读。 白银的全球循环: 详尽分析了元代开始,来自美洲和非洲的贵金属如何通过中东、中亚最终流入中国,成为支撑庞大帝国贸易体系的血液。展示了元代发行的纸币(如中统钞)在沿线不同文化中的接受程度。 地理认知的革新: 介绍了波斯地理学家和中国制图师在这一时期对世界地图的绘制尝试,这些地图如何融合了东西方的地理信息,体现了当时对世界的整体认知进步。 第四部分:遗迹与回响——衰落、保护与现代重构 本书最后一部分关注丝绸之路在近代航海大发现背景下的逐渐式微,以及当代对其遗产的保护与再认识。 海上丝路的侧面映照: 虽然主题是陆路,但简要对比了明清时期海运贸易的兴起对陆路商贸的挤压效应,特别是香料、茶叶等大宗商品的运输模式转变。 被遗忘的绿洲: 探访了近年来被重新发掘和研究的废弃古城,如俄博梁、小河墓地等,这些遗址如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DNA分析、碳十四测年)还原了古代居民的生活状态和族群构成。 遗产的当代价值: 总结了丝绸之路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在跨国合作、文化交流和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并配以当代学者对丝路精神的解读。 本书特色: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图说”的理念。所有历史叙述都紧密围绕视觉材料展开。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贸易细节,都有对应的、经过严谨考证的图像资料支撑。读者不仅能“读到”历史,更能“看到”历史的肌理与色彩。本书力图还原的,是一条充满香料、丝绸、信仰与冒险精神的,跨越数个世纪的人类共同记忆之路。 --- 字数统计: 约1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