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汪曾祺經典散文選》是汪曾祺的經典散文選集。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當代散文傢、小說傢、戲劇傢,兼擅書畫,畢業於西南聯閤大學,曾在《北京文藝》、北京京劇院工作。汪曾祺瞭不起的成就在於悟性與境界以及風格魅力,或者說,他對於生活、對於人、對於趣味、對於美,有自己獨特的感受,能夠生動地錶達齣來。在這個意義上,他更接近於詩人的氣質,同時又是一個愛玩、貪玩、會玩、有童心、真誠、善良的纔子。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西南聯閤大學中文係,從楊振聲、聞一多、硃自清諸先生學習,是瀋從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曾任中學國文教員、曆史博物館職員。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在北京市文聯、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工作,編過《北京文藝》、《說說唱唱》、《民間文學》等刊物。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1962年底調至北京京劇團(院)任編劇。曾任北京劇協理事、中國作協理事、中國作協顧問等。
曾在海內外齣版過小說集、散文集三十餘部;《汪曾祺全集》於1998年齣版。代錶作品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欣賞汪曾祺的九個角度
文學編
自報傢門
瀋從文的寂寞
星鬥其文,赤子其人
老捨先生
趙樹理同誌二三事
哲人其萎——悼端木蕻良同誌
西窗雨
萬壽宮丁丁響
林斤瀾!哈哈哈哈
書畫編
看畫
談談風俗畫
自得其樂
寫字
緻硃德熙之
西南聯閤大學編
七載雲煙
瀋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
新校捨
跑警報
金嶽霖先生
雲南昆明編
翠湖心影
昆明的雨
泡茶館
白馬廟
觀音寺
滇南草木狀
戲麯編
馬·譚·張·裘·趙——漫談他們的
演唱藝術
川劇
美食編
吃食和文學
故鄉的食物
宋朝人的吃喝
五味
昆明的吃食
昆明菜
栗子
馬鈴薯
蘿蔔
故鄉的野菜
四方食事
魚我所欲也
豆腐
豆汁兒
麵茶
貼鞦膘
葵·薤
鼕天
緻硃德熙之二
緻硃德熙之三
尋常茶話
花木果蔬編
果園雜記
草木春鞦
花
關於葡萄
夏天
淡淡鞦光
花園
傢鄉與南菁中學編
我的傢鄉
我的傢
我的祖父祖母
我的父親
我的小學
我的初中
一輩古人
文遊颱
北京與河北張傢口編
國子監
釣魚颱
午門憶舊
玉淵潭的傳說
隨遇而安
壩上
沽源
多年父子成兄弟
附錄
纔子:一種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由關於汪曾祺的兩本書引發的話題
精彩書摘
文學編
自報傢門
京劇的角色齣颱,大都有一段相當長的獨白。嚮觀眾介紹自己的曆史,最近遇到什麼事,他將要乾什麼,叫做“自報傢門”。過去西方戲劇很少用這種辦法。西方戲劇的第一幕往往是介紹人物,通過彆人之口互相介紹齣劇中人,這實在很費事。中國的“自報傢門”省事得多,我采取這種辦法,也是為瞭圖省事,省得麻煩彆人。
法國安妮·居裏安女士打算翻譯我的小說。她從波士頓要到另一個城市去,已經訂好瞭飛機票。聽說我要到波士頓,特意把機票退瞭,好跟我見一麵。她談瞭對我的小說的印象,談得很聰明。有一點是彆的評論傢沒有提過,我自己從來沒有意識到的。她說我很多小說裏都有水。《大淖記事》是這樣。《受戒》寫水雖不多,但充滿瞭水的感覺。我想瞭想,真是這樣。這是很自然的。我的傢鄉·是一個水鄉,江蘇北部一個不大的城市—_高郵,在運河的旁邊。
運河西邊,是高郵湖。城的地勢低,據說運河的河底和城牆垛子一般高。我們小時候到運河堤上去玩,可以俯瞰堤下人傢的屋頂。因此,常常鬧水災。縣境內有很多河道,齣城到鄉鎮,大都是坐船。農民幾乎傢傢都有船。水不但於不自覺中成瞭我的一些小說的背景,並且也影響瞭我的小說的風格。水有時是洶湧澎湃的,但我們那裏的水平常總是柔軟的,平和的,靜靜地流著。
我是一九二零年生的。三月五日。按陰曆算,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節。這是一個吉祥的日子。中國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日,到現在還是這樣。到瞭這天,傢傢吃“元宵”,南北皆然。沾瞭這個光,我每年的生日都不會忘記。
我的傢庭是一個舊式的地主傢庭。房屋、傢具、習俗,都很舊。整所住宅,隻有一處叫做“花廳”的三大間是明亮的,因為朝南的一溜大窗戶是安玻璃的。其餘的屋子的窗格上都糊的是白紙。一直到我讀高中時,晚上有的屋裏點的還是豆油燈。這在全城(除瞭鄉下)大概找不齣幾傢。
我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貢”,這是略高於“秀纔”的功名。據說要八股文寫得特彆好,纔能被選為“拔貢”。他有相當多的田産,大概有兩三乾畝田,還開著兩傢藥店,一傢布店,但是生活卻很儉省。他愛喝一點酒,下酒菜不過是一個鹹鴨蛋,而且一個鹹鴨蛋能喝兩頓酒。喝瞭酒有時就一個人在屋裏大聲背唐詩。他同時又是一個免費為人醫洽眼疾的眼科醫生,我們傢看眼科是祖傳的。在孫輩裏他比較喜歡我,他讓我聞他的鼻煙。有一迴我不停地打嗝,他忽然把我叫到跟前,問我他吩咐我做的事做好瞭沒有。我想瞭半天,他吩咐過我做什麼事呀?我使勁地想,他哈哈大笑:“嗝不打瞭吧!”他說這是治打嗝的最好的辦法。他教過我讀《論語》,還教我寫過初步的八股文,說如果在清朝,我完全可以中一個秀纔(那年我纔十三歲)。他賞給我一塊紫色的端硯,好幾本很名貴的原拓本字帖。一個封建傢庭的祖父對於孫子的偏愛,也僅能錶現到這個程度。
我的生母姓楊。楊傢是本縣的大族。在我三歲時,她就死去瞭。她得的是肺病,早就一個人住在一間偏屋裏,和傢人隔離瞭。她不讓人把我抱去見她,因此我對她全無印象。我隻能從她的遺像(據說畫得很像)上知道她是什麼樣子,另外我從父親的畫室裏翻齣一摞她生前寫的大楷,字寫得很清秀,由此我知道我的母親是讀過書的。她嫁給我父親後還能每天寫一張大字,可見她還過著一種閨秀式的生活,不為柴米操心。
我父親是我所知道的一個最聰明的人,多纔多藝。他不但金石書畫皆通,而且是一個擅長單杠的體操運動員,一名足球健將,他還練過中國的武術。他有一間畫室,為瞭用色準確,裱糊得“四白落地”。他後半生不常作畫,以“懶”齣名。他的畫室裏堆積瞭很多求畫人送來的宣紙,上麵都貼瞭一個紅簽:“敬求法繪,賜呼××”。我的繼母有時提醒:“這幾張紙,你該給人傢畫畫瞭。”父親看看紅簽,說:“這人已經死瞭。”每逢春鞦佳日,天氣晴和,他就打開畫室作畫。我非常喜歡站在旁邊看他畫,對著宣紙端詳半天。先用筆杆的一頭或大拇指指甲在紙上劃幾道,決定布局,然後畫花頭、枝乾、布葉、勾筋。畫成瞭,再看看,收拾一遍,題字,蓋章,用摁釘釘在闆壁上,再反復看看。他年輕時曾畫過工筆的菊花。能辨彆、錶現很多菊花品種。因為他是陰曆九月生的,在中國,習慣把九月叫做菊月,所以對菊花特彆有感情。後來就放筆作寫意花卉瞭。他的畫,照我看是很有功力的。可惜局促在一個小縣城裏,未能浪遊萬裏,多睹大傢真跡。又未曾學詩,題識多用成句,隻成“一方之士”,聲名傳得不遠。很可惜!他學過很多樂器,笙簫管笛、琵琶、古琴都會,他的鬍琴拉得很好。幾乎所有的中國樂器我們傢都有過。包括嗩呐、海笛。他吹過的簫和笛子是我一生中見過的最好的簫、笛。他的手很巧,心很細,我母親的冥衣(中國人相信人死瞭,在另一個世界——陰間還要生活,故用紙糊製瞭生活用物燒瞭,使死者可以“冥中收用”,統稱冥器)是他親手糊的。他選購瞭各種砑花的色紙,糊瞭很多套,四季衣裳,單夾皮棉,應有盡有。“裘皮”剪得極細,和真的一樣,還能分齣羊皮、狐皮。他會糊風箏。有一年糊瞭一個蜈蚣——這是風箏中最難的一種,帶著兒女到麥田裏去放。蜈蚣在天上矯矢擺動,跟活的一樣。這是我永遠不能忘記的一天。他放蜈蚣用的是鬍琴的“老弦”。用琴弦放風箏,我還未見過第二人。他養過鳥,養過蟋蟀。他用鑽石刀把玻璃裁成小片,再用膠水一片一片鬥攏粘固,做成小船、小亭子、八麵玲瓏綉球,在裏麵養金鈴子——一種金色的小昆蟲,磨翅發聲如金鈴。我父親真是一個聰明人。如果我還不算太笨,大概跟我從父親那裏接受的遺傳因子有點關係。我的審美意識的形成,跟我從小看他作畫有關。
我父親是個隨便的人,比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我十幾歲時就和他對坐飲酒,一起抽煙。他說:“我們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他的這種脾氣也傳給瞭我。不但影響瞭我和傢人子女、朋友後輩的關係,而且影響瞭我對我所寫的人物的態度以及對讀者的態度。
我的小學和初中是在本縣讀的。
小學在一座佛寺的旁邊,原來即是佛寺的一部分。我幾乎每天放學都要到佛寺裏逛一逛,看看哼哈二將、四大天王、釋迦牟尼、迦葉阿難、十八羅漢、南海觀音。這些佛像塑得很生動。這是我的雕塑藝術館。
《煙火人間:尋味尋常》 一、 塵埃落定,風物人情皆入畫 這本書,不講波瀾壯闊的曆史,不談跌宕起伏的人生,它隻關乎尋常日子裏的煙火氣。翻開它,如同推開一扇陳舊的木門,一股夾雜著泥土、炊煙、以及歲月沉澱下來的溫情,撲麵而來。它是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描繪的是我們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風景,那些被遺忘的片段,那些在時光中泛黃卻依舊鮮活的人物。 作者並非有意要記錄什麼宏大的敘事,他隻是一個敏銳的觀察者,一個懷揣著一顆赤子之心的遊曆者。他用一雙看透世事的眼睛,去捕捉那些微小而又動人的瞬間。那或許是街角一傢不起眼的小館子,彌漫著誘人的香氣,勾起無數食客的迴憶;或許是鄉間一位沉默的老人,一雙布滿皺紋的手,卻能織齣世界上最精美的竹籃;或許是某個尋常的午後,陽光穿過稀疏的樹葉,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伴隨著孩童的嬉笑聲,構成一幅寜靜安詳的畫麵。 他筆下的世界,沒有矯揉造作,沒有刻意渲染。每一個字句都帶著天然的質感,仿佛是從土地裏生長齣來,從風裏吹過來。他筆下的敘述,就像一段悠揚的民歌,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他隻是靜靜地講著,講著那些他看到、聽到、聞到、嘗到、感受到的一切,而這一切,都組成瞭我們共同的生活底色。 二、 味蕾記憶,舌尖上的鄉愁與詩意 這書裏,尤其不能忽視的,是那些關於“吃”的篇章。但這裏的“吃”,早已超越瞭填飽肚子的基本需求,它承載瞭太多的情感與故事。作者就像一位資深的“美食傢”,但他的美食地圖,並非指嚮米其林星級的餐廳,而是遍布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那些最樸素、最地道、最充滿人情味的小館和傢常菜。 他會讓你聞到梅菜扣肉那醇厚的香氣,那是媽媽的味道,是傢的味道。他會讓你嘗到傢常豆腐的鮮美,那是尋常日子裏的滿足,是樸素的幸福。他會帶你走進一個又一個生動的廚房,看油鹽醬醋如何碰撞齣美妙的火花,看食材如何在一雙巧手下transformed into美味佳肴。這些關於食物的描寫,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情感的寄托。每一道菜,都可能連接著一段童年迴憶,一段故鄉情結,一段久違的親情。 你或許會跟隨他,在某個寒冷的鼕夜,品嘗一碗熱騰騰的羊肉湯,驅散身體的寒意,溫暖心中的孤寂。你或許會和他一起,在燥熱的夏日,分享一份清涼的涼粉,感受舌尖上的涼意,以及生活的小確幸。作者描繪食物的筆觸,細膩入微,他不僅僅描述味道,更描繪齣食物背後的生活場景,以及人們在品嘗食物時的神態與心境。那是一種樸素的哲學,是對生活的熱愛,是對平凡日子裏美好事物的珍視。 三、 人物素描,平凡中的閃光點 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各式各樣的人。他們或許沒有顯赫的身份,沒有驚人的成就,但他們都是構成這個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像一位溫和的肖像畫傢,用寥寥數筆,便能勾勒齣人物的神韻。 他筆下的“人”,不是符號,不是概念,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個體。他會為你描繪一位沉默寡言的老木匠,他的手藝精湛,他的為人厚道;他會為你講述一位愛說愛笑的賣菜阿姨,她的爽朗,她的淳樸,如同陽光般溫暖人心。他沒有刻意去歌頌,也沒有絲毫的貶低,他隻是用一種平和的視角,去觀察,去體察,去呈現。 他懂得,最動人的故事,往往就藏在最平凡的人身上。那些不經意的舉動,那些樸實的話語,那些生活中的小摩擦與小溫情,匯聚起來,便是人性的光輝。他筆下的人物,或許會讓你聯想到自己身邊的某個人,或者曾經遇到過的某個身影。這種共鳴,來自於作者對人性的深刻理解,來自於他對生活最真實的洞察。 他不會去探究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他更願意去描繪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狀態。一個佝僂的背影,一個會心的微笑,一雙充滿故事的眼睛,都足以勾勒齣一個鮮活的生命。這些人物,就像一個個散落在民間的珍珠,雖然不那麼耀眼,卻散發著溫潤的光芒。 四、 時光流轉,四季更迭中的生活哲學 作者對季節的感知,同樣敏銳而細膩。春天,萬物復蘇,草木萌發,他會帶你感受生命的力量;夏天,烈日炎炎,蟬鳴陣陣,他會讓你體會到生活的勃勃生機;鞦天,碩果纍纍,天高雲淡,他會讓你品味到豐收的喜悅和收獲的寜靜;鼕天,白雪皚皚,萬籟俱寂,他會讓你感受到一種沉澱下來的深邃與力量。 他對季節的描繪,並非僅僅是景色的堆砌,而是將季節的變化與人的情感、生活的節奏巧妙地結閤起來。春天的生機勃勃,如同人們對未來的憧憬;夏天的熱情奔放,如同生活中活躍的因子;鞦天的沉靜內斂,如同人到中年後的豁達與從容;鼕天的靜謐安詳,如同生命曆經風雨後的沉澱與升華。 他在這四季的流轉中,體悟著生活的哲理。他懂得,生命的節奏,如同四季的更迭,有起有伏,有繁盛有衰退,這都是自然而然的規律。他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接受這一切,去擁抱這一切。他並沒有試圖去對抗時間的流逝,而是順應著時間的腳步,去感受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 五、 文字的溫度,樸素中的詩意 閱讀這本書,你會感受到一種獨特的文字溫度。作者的語言,樸素、自然、平實,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雕琢,卻處處流淌著一種真摯的情感和獨特的詩意。 他懂得“少即是多”的藝術。寥寥數語,便能點染齣意境;不多不少的描寫,便能刻畫齣人物的靈魂。他的文字,就像一杯溫水,沒有濃烈的香氣,卻能滋潤你的心田。他的文字,就像一縷清風,沒有激烈的呼嘯,卻能拂去你內心的塵埃。 他擅長運用比喻和類比,但這些比喻和類情,都來自於生活,貼近生活,不會讓人感到突兀。他會將一個抽象的情感,比喻成一個具體的事物,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體會。他會將一個復雜的場景,用簡單樸素的語言描繪齣來,卻能讓讀者身臨其境。 這本書的文字,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它會讓你懷念起過去的點點滴滴,會讓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這種共鳴,來自於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來自於他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來自於他對文字最純粹的運用。 結語 《煙火人間:尋味尋常》是一本讓你在喧囂的世界裏,找到一份寜靜的書。它讓你慢下來,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去發現身邊被忽略的風景,去品味那些樸實無華的幸福。它是一場精神的洗禮,一次情感的迴歸,一次對生活最真摯的緻敬。讀完它,你會覺得,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簡單,如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