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朗读学的任务是明确的,那就是为了解决把文字作品转变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基本问题给朗读者以正确的理论指导,使朗读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再创作达到表情明意、言志传神的目的,同时,为听者由有声语言中获得情操陶冶、知识积累和美感享受提供某种标尺,从而使朗读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
作者简介
张颂,1936年7月生于河北省易县。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播音员、编辑。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专著有《朗读学》、《播音创作基础》、《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朗读美学》;论文集有《语言传播文论》、《语言传播文论》(续集)、“语言传播文论》(第三集);主编有《中国播音学》、《广播电视语言艺术——中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第三版)
前言(第二版)
序言(徐世荣)
第一章 建立朗读学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节 朗读学建立的必要性
第二节 朗读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朗读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朗读学应有独立的体系
第二章 朗读学的特点和任务
第一节 朗读学的特点
第二节 朗读学的任务
第三章 朗读的本源和作用
第一节 朗读的本源
第二节 朗读的作用
第四章 朗读规律概说
第一节 语词感受律
第二节 引向情感律
第三节 不可替换律
第四节 定向推进律
第五节 语言规整律
第五章 朗读的目的
第一节 明确目的
第二节 实现目的
第六章 具体感受
第一节 形象感受
第二节 逻辑感受
第七章 态度感情
第一节 态度分寸
第二节 感情色彩
第三节 基调
第八章 朗读者的身份与对象
第一节 朗读者的身份
第二节 朗读的对象
第九章 朗读状态
第一节 信心百倍积极主动
第二节 全神贯注进入作品
第三节 动脑动心有感而发
第四节 速看慢读由己达人
第五节 全身松弛用声自如
第六节 克服固定腔调
第十章 朗读技巧
第一节 对技巧的认识
第二节 技巧的运用
第十一章 停连
第一节 停连位置、时间
第二节 停连的一般处理
第三节 停连的一般规律
第十二章 重音
第一节 语句目的与重音
第二节 语句重音的一般位置
第三节 语句重音的表达方法
第四节 语句重音的主次把握
第十三章 语气
第一节 语气的概念
第二节 语气的色彩
第三节 语气的分量
第四节 语调语势
第五节 读而不板说而不演
第十四章 节奏
第一节 节奏的概念
第二节 节奏与速度
第三节 节奏的类型
第四节 节奏的转换方法
第五节 节奏与基调
第六节 停连、重音、语气、节奏之间的关系
第十五章 不同体裁作品的朗读
第一节 记叙文朗读
第二节 论说文朗读
第三节 小说朗读
第四节 寓言朗读
第五节 诗歌朗读
第六节 文言文朗读
结束语朗读学展望
后记
精彩书摘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既然要使用有声语言,当然就会涉及到许多语音问题,必须服从语音的规律。这也许就是它长期附属于语音学的原因。但是,语音学是包容不下朗读的,只从语音的角度看待朗读,势必束缚朗读的发展,妨碍朗读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这里,我们首先就要说明语音学解决不了朗读过程中的根本问题,而只有建立朗读学,才有利于朗读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
我们知道,语音学是一种“以语言声音及其与语言学上其他现象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①它概括了广泛的语言声音形态,如日常说话、演讲、说评书、说相声……虽然也包括念文章,但并不专门研究朗读中的有声语言,它要适用于所有语音现象,那规律就不会为朗读专有。语音学只是从“音素”、“音节”等语音的构成单位和固有形态上进行研究;现代汉语语音也几乎全部是以研究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及其各种变异为主要内容的。它不应该也不可能把自己的研究范围只局限在朗读的声音形态上。有一些语音学著作,虽然设立了“朗读”、“重音”、“语调”等章节,也不可能详为展开、细为探究,否则,就要喧宾夺主。从整体看,语音学主要是对语音现象进行剖析,并对已有语言声音进行概括,它并不专注于语言发动者的语言发动过程,特别是并不专门研究朗读者的思想感情运动、朗读过程中进行朗读再创作的各个环节以及朗读时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由此可见,只是在语音规范这一点上,语音学与朗读有某些重合之处。而在更多的关节上,二者有着重要的区别。语音学所要求的、所解决的语音规范是重要的,但朗读必须在语音规范的基础上达到更丰富、更完美的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要求,而这是语音学所无法包容的。朗读应自立门户,肩负起独立的研究任务,去开垦自己领土上的肥田沃野了。这是其一。
其次,当今的时代,对朗读提出了更广、更高的要求,学习和研究朗读,广泛地开展朗读活动,深入地探讨朗读的理论,建立朗读学,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这一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所承认。
前言/序言
《朗读学》自从1983年8月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以来,已经修订三次了。尽管发行数万,获奖若干,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与赞誉,我仍然觉得有许多未尽之意。虽然相似的论著甚多,还是认为这个领域需要继续深化,很多问题还有开掘的可能性空间。现在,出版社书库告罄,求购者陆续要求供货,我必须借此机会,把当下的认识增加进去,把该解释的话语表达出来。
朗读是不是一种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事实上和理论上都无须再行求证了。真正从学术上进行批评和反驳的,还没有听到、见到过。而那些空洞笼统的论断,既缺乏学术的内涵,又缺乏学术的勇气,已经避开了论点的交锋,从而逃离了学术的边界。其实,学术争鸣应该条分缕析地、平心静气地进行,那样,才能够推进学术研究的深入,纠正学术观点的偏颇。如果没有任何属于学术的见解,只是在“朗读无学”的同义反复中转来转去,就现出了混乱的逻辑和蹩脚的表述。对于“朗读”之事,不懂、不学、不会、不能,都没有关系,就是很不喜欢,也是一种个体自由,但是不应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他人。如果连“有声语言”是什么都毫无概念,就竟然妄图抹杀这个学问,我看,除了以此自嘲,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越来越多的人热爱朗读,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运用朗读服务社会的道路,进一步证明,朗读学(包括《朗读美学》)的学术价值和广泛影响已是一种客观存在。
朗读之所以为“学”,并非主观臆断。我国历史上,不乏关于朗读的叙述与评介,中小学语文课本也有朗读课文的要求;台湾已出版了研究朗读的多种专著,香港也坚持培训教师的朗读能力。美国、英国、德国等国,都要求播音员必须经过严格的朗读训练。这些,说明了大家的共识。但是,我们还是期待产生不同的理论体系。
《朗读艺术:声情并茂的表达之道(第三版)》 一、 内容概述 《朗读艺术:声情并茂的表达之道(第三版)》是一本旨在全面提升读者朗读能力与艺术表现力的实用性指南。本书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朗读的构成要素、技巧训练方法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策略,致力于帮助读者掌握用声音传递情感、理解文本、打动听众的奥秘。全书结构清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基础的语音发声到高级的情感演绎,层层递进,为不同水平的朗读者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学习路径。 本书不包含以下内容: 特定文学流派或作家作品的深度研究: 本书侧重于朗读的普适性技巧,而非对某一文学体裁或某位作家作品进行详尽的学术分析。读者将学习到如何朗读各类文本,但不会深入探究某一特定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或深层含义。 剧本创作或导演技巧: 本书的重点在于“朗读”,即对已有的文本进行声音的二次创作。它不涉及剧本的编写、舞台调度、演员表演的整体设计等与戏剧创作相关的范畴。 声优、配音演员的行业内部秘辛或从业经历: 虽然本书中的许多技巧对配音行业从业者大有裨益,但它并非一本揭示行业内幕、分享从业者个人经验的书籍。它更关注朗读的通用艺术原则。 语言学理论的纯学术探讨: 本书会触及语音学、语音学等相关知识,但其目的在于服务于朗读实践,而非进行纯粹的语言学理论研究。对于深奥的学术概念,本书将以易于理解和应用的方式进行阐述。 音乐理论或乐器演奏技巧: 尽管优秀的朗读常带有音乐性,但本书不涉及音乐创作、乐理知识或任何乐器的演奏方法。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对声音节奏、韵律、音调变化的把握上。 特定历史时期或文化背景下的口语表达演变史: 本书关注的是朗读的当下实用技巧,而非对某一历史阶段口语传播方式进行考证或追溯。 速读或记忆训练的专门方法: 本书强调的是“朗读”而非“阅读速度”或“记忆效率”。虽然良好的理解能力是朗读的基础,但本书不提供专门的速读或记忆训练方法。 辩论、演讲等纯粹的说服性语言技巧: 尽管朗读中的情感表达与演讲有共通之处,但本书不专注于说服听众、进行逻辑辩驳等演讲的特定目标,而是侧重于通过声音传达文本的意境与情感。 外语朗读的特定发音规则或技巧: 本书主要针对汉语的朗读,虽然其基本原理具有跨语言普适性,但不会深入探讨其他语言特有的发音规则、语调模式等。 文学评论或作品鉴赏的独立课程: 本书的出发点是“如何朗读”,而非“如何评价作品”。读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本理解能力,但本书不提供独立的文学鉴赏课程。 二、 核心内容解析 第一部分:朗读的基础——声音的潜能开发 呼吸的艺术: 本章深入剖析了腹式呼吸、胸腹联合呼吸等高效的呼吸方法,讲解了如何通过科学的呼吸训练来稳定气息、延长发声时间、增强声音的穿透力。强调呼吸是声音的源泉,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是朗读一切技巧的基础。 嗓音的塑造: 详细介绍了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及发声原理,指导读者进行科学的嗓音练习,包括音域拓展、音量控制、音色变化等。通过一系列发声练习,帮助读者找到并开发自己独特且富有表现力的嗓音。 吐字的清晰与圆润: 针对汉语拼音系统,本书提供了针对性的吐字训练方法,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准确发音。通过绕口令、绕句练习、双唇音、舌尖音等专项训练,使字音清晰、饱满、富有弹性,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 节奏与韵律的把握: 探讨了语言的自然节奏、语流的快慢缓急、停顿的恰当运用。通过朗读诗歌、散文、对白等不同体裁的文本,让读者体会语言的音乐性,学会运用节奏的变化来塑造语流的起伏,增强朗读的感染力。 第二部分:朗读的技巧——情感的深度演绎 情感的识别与注入: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之一。作者通过对不同情感(喜悦、悲伤、愤怒、惊恐、怀念、哲思等)的细致分析,指导读者如何准确捕捉文本中的情感线索,并将其转化为声音的信号。讲解了如何运用语调的抑扬顿挫、音量的强弱变化、节奏的快慢舒缓来传递真实细腻的情感。 语气的多元化塑造: 探讨了如何根据文本内容和人物身份,塑造出多样的语气,如温和、严肃、幽默、讽刺、感叹、恳求等。通过大量案例分析,使读者明白语气在传达信息、刻画人物、营造氛围中的关键作用。 情境的描绘与氛围的营造: 讲解了如何通过声音的细节处理,将听众带入到文本所描绘的场景中。包括如何用声音描绘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如何通过语速、停顿、语气等营造出特定的时空氛围,如静谧的夜晚、喧嚣的集市、古老的遗迹等。 人物的刻画与对话的演绎: 重点关注朗读人物对话的技巧。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声音区分不同的人物,如年龄、性别、性格、职业、情绪等。讲解了如何在不改变文本内容的前提下,用声音赋予角色生命,使对话生动有趣,富有个性。 文本理解与情感共鸣: 强调朗读者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是情感表达的前提。本书引导读者关注文本的字面意思、深层寓意、作者意图,以及文本背后的文化背景。通过与文本进行深度的思想对话,从而实现与作者、与人物、与听众之间的情感共鸣。 第三部分:朗读的应用——多场景的实践指南 诗歌朗读: 深入解析诗歌的语言特点、结构形式,指导读者如何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以及如何用声音烘托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散文朗读: 探讨散文的自由体裁、抒情写意等特点,教授读者如何通过声音的起伏变化、情感的自然流露来展现散文的意境和作者的内心世界。 小说片段朗读: 讲解如何通过声音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渲染场景氛围,以及如何处理叙述部分和人物对话部分的声音差异。 新闻播报与信息传递: 侧重于清晰、准确、客观地传递信息,同时兼顾一定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指导读者如何处理事实陈述、数据引用、背景介绍等内容,使播报既严谨又生动。 儿童故事朗读: 强调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模仿、富有吸引力的语调变化,以及如何与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相匹配,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演讲辅助与口语表达: 探讨朗读技巧如何在演讲中辅助信息传递、增强情感表达、吸引听众注意力,以及如何提高日常口语表达的清晰度和感染力。 第四部分:进阶训练与自我提升 声音的“多面手”训练: 鼓励读者尝试模仿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地域的声音,拓展声音的表现空间。 情感的“化繁为简”练习: 引导读者将复杂的情感分解为可操作的声音元素,进行精细化训练。 听力与模仿的同步提升: 介绍如何通过多听优秀的朗读范例,进行有针对性的模仿和借鉴。 录音反馈与自我评估: 强调录音是检验朗读效果、发现问题的有效途径,并提供自我评估的要点。 持续学习与实践的动力: 鼓励读者将朗读融入日常生活,通过不断练习和反思,实现个人朗读艺术的持续进步。 三、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对声音表达感兴趣的读者,包括但不限于: 希望提升自身口语表达能力的普通读者: 无论是日常交流、会议发言,还是家庭阅读,本书都能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文学爱好者: 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并能用声音将其精彩呈现。 教育工作者: 为课堂教学、课文朗读、学生口语训练提供专业的参考。 播音、主持、配音从业者及爱好者: 作为职业技能的进阶训练和技能巩固。 朗诵艺术的初学者: 提供系统性的入门指导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 需要进行公开演讲或报告的人士: 提升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 价值与意义 《朗读艺术:声情并茂的表达之道(第三版)》不仅仅是一本技巧书籍,更是一扇通往声音艺术世界的大门。它相信,每个人都拥有能够打动人心的声音潜能。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 解锁声音的无限可能: 发现并开发自己独特且富有表现力的声音。 提升文本的感染力: 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富有生命力和情感的听觉体验。 增强人际沟通的有效性: 以更清晰、更生动、更有魅力的声音进行交流。 丰富精神生活: 享受用声音与经典对话、与世界沟通的乐趣。 建立自信的表达能力: 在任何场合都能自如、自信地运用声音传递思想和情感。 本书以其系统性、实用性和启发性,为读者构建了一个从基础到进阶、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学习体系,旨在帮助每一位热爱声音、渴望表达的读者,踏上声情并茂的艺术之旅,让声音的魅力在每一次吐纳、每一次字句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