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公路工程标准规范汇编全书:桥隧设计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交公路发[1996]1085号文《关于下达1996年度公路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定额等编制、修订工作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对《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021-89)进行修订而成。在修订过程中,规范修订组会同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和重庆交通学院等单位进行了有关的科研工作,吸取了国内其他单位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工程设计经验,借鉴了国际先进的标准规范,与国内相关规范作了比较和协调。在规范条文初稿编写完成以后,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地征求了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意见,对规范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试设计,经反复修改,最后由交通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内页插图
目录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D60-01-2004)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
《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
《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86)
《公路斜拉桥设计细则》(JTG/TD65-01-2007)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
精彩书摘
1.0.1 为统一公路桥涵设计技术标准,贯彻国家有关法规和公路技术政策,使公路桥涵的设计符合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依据《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T50283)规定的原则和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的有关规定制定。
1.0.3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各级公路桥涵的结构设计。
1.0.4 公路桥涵及其引道的线形应与路线的总体布设相协调。
1.0.5 公路桥涵应根据所在公路的作用、性质和将来发展的需要,除应符合第1.0.1 条的要求外,还应按照美观和有利环保的原则进行设计,并考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和养护等因素。采用标准化跨径的桥涵宜采用装配式结构,适用于机械化、工厂化施工。
1.0.6 公路桥涵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
1.0.7 公路桥涵结构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设计。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应于桥涵结构或其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或变位的状态。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应于桥涵结构或其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的某项限值的状态。
前言/序言
本规范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交公路发[1996]1085号文《关于下达1996年度公路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定额等编制、修订工作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对《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021-89)进行修订而成。
在修订过程中,规范修订组会同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和重庆交通学院等单位进行了有关的科研工作,吸取了国内其他单位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工程设计经验,借鉴了国际先进的标准规范,与国内相关规范作了比较和协调。在规范条文初稿编写完成以后,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地征求了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意见,对规范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试设计,经反复修改,最后由交通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修订,结合10余年来我国公路桥梁的发展和要求,对原规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进。主要的修订内容有:
1.明确了公路桥涵结构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并引入了结构设计的持久状况、短暂状况和偶然状况三个设计状况;
2.修改了公路桥涵结构设计的作用效应的组合方式及其组合系数,引入了作用的短期效应组合和长期效应组合,并提出了各种可变作用短期效应组合时的频遇值系数和长期效应组合时的准永久值系数;
3.引人了公路桥涵设计的安全等级及其重要性系数,以桥涵结构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严重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重要性系数,使结构的设计更趋合理;
4.开展了“公路桥涵分类标准”专题研究,根据研究成果,适当调整了公路桥涵的分类标准;
5.进行了“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桥涵设计洪水频率标准”专题研究,分析比较了原标准与国内外相关标准间的关系,比较分析了设计洪水的计算分析方法,经综合分析比较,认为可维持原规范的规定;
6.取消了原标准汽车荷载等级,改为采用公路一I级和公路一II级标准汽车荷载;取消了挂车和履带车验算荷载,将验算荷载的影响间接反映在汽车荷载中;
7.将汽车冲击系数以跨径为主要影响因素的计算方法,改为以结构基频为主要影响因素的计算方法;
8.局部调整了人群荷载的标准值;
9.调整了风荷载的计算公式及各影响系数,给出了全国基本风速图及全国各气象台站的基本风速和风压值表;
10.补充了冰压力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11.改善了温度作用的规定,完善了体系温度的规定,调整了温度梯度曲线的规定;
12.增加了汽车撞击荷载的计算和设计要求;
13.补充了通航海轮船舶撞击作用的规定。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关于公路工程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内容不包含《公路工程标准规范汇编全书:桥隧设计卷》中的桥梁和隧道设计规范。 --- 公路路基与路面工程: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实践 内容提要: 本书专注于公路工程的基石——路基和路面的施工技术、质量控制与养护管理。在现代公路建设中,路基的稳定性和路面的使用性能直接决定了道路的长期服务质量和运营安全。《公路路基与路面工程: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实践》旨在为公路工程师、项目经理以及现场施工技术人员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极具操作性的技术指导。 本书内容紧密围绕《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及相关现行规范中关于路基处理、路面结构设计、施工工艺控制及质量检验评定的要求展开,但完全不涉及桥梁和隧道的具体设计规范和结构计算。全书以现场实践为导向,系统梳理了从前期准备到最终交工验收的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点。 第一部分:路基工程的精细化施工 路基是公路结构体系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上部结构的长期稳定。《公路路基与路面工程》详尽阐述了路基工程的各个关键步骤。 1. 场地准备与土质评价: 本书详细介绍了路基施工前的场地清理、原有地表的处理方法,并重点阐述了不同地质条件(如软土地基、岩溶地基、膨胀土等)的勘察评价方法。针对软土地基,内容涵盖了真空预压法、碎石桩法、CFG桩等基础处理技术的适用条件、设计原则与施工控制要点。对于一般土质,强调了取土场的选择、土源测试与配合比设计的重要性。 2. 路基填筑与压实控制: 填筑是路基施工的核心环节。本书对填筑工艺进行了深度剖析,包括分层厚度控制、压实机具的选择与匹配、以及碾压遍数和密实度的现场控制标准。书中特别设立章节,解析了碾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缺陷(如欠压实、超压实、离析等)的成因分析与处理措施。对于路堤边坡的稳定防护,介绍了草皮护坡、浆砌石护坡、格宾网护坡等多种工程措施的适用范围和施工工艺。 3. 路基防护与排水系统: 完善的排水系统是保证路基长期耐久性的关键。本书详细介绍了路基纵向排水沟、横向排水沟、边沟、截水沟以及填方区路基底排水层的构造要求与施工方法。在路基防护方面,深入探讨了护坡工程的材料选择(如生态袋、混凝土护坡等)及其施工的精细化管理。 4. 特殊路基处理: 本书用大量篇幅介绍了复杂环境下的路基处理技术,包括浅层病害地基的处理、高填深挖边坡的支护与稳定、高寒及冻胀路基的预防措施(如隔热层、路基下铺设保温材料等)以及路基防沉降措施的施工要点。 第二部分:路面结构的构造与施工 路面是公路与交通荷载直接接触的部分,其设计与施工直接决定了公路的使用寿命与舒适度。本书聚焦于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构造设计、材料配合比、摊铺碾压工艺及质量检验。 1.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本书系统介绍了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如马歇尔法、Superpave法),但其侧重点在于材料的生产、运输、摊铺和碾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内容涵盖了混合料的温控要求、摊铺机的选择与作业控制、碾压阶段的压实度控制曲线、轮迹的消除技术,以及罩面层与粘接层的施工要点。特别强调了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沥青路面施工挑战及应对策略。 2.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本书详述了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搅拌、运输与摊铺工艺。重点阐述了混凝土的振捣密实技术、表面平整度的控制(如采用激光摊铺设备)、接缝的预埋与切割,以及水泥路面养生的关键技术(如覆盖养生、洒水养生、保温养生等),以确保混凝土结构达到设计强度和耐久性。 3. 基层与底基层施工: 无论何种面层,基层和底基层的结构稳定性至关重要。本书详细介绍了粒料基层(如级配碎石、水泥或石灰稳定碎料)的拌和、摊铺、压实及质量检测方法。对于水泥稳定碎料基层,深入分析了稳定剂的掺量控制、有效掺配时间窗口的把握,以及压实度与室内强度指标的对应关系。 第三部分:质量控制、检测与试验 严格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生命线。本书的质量控制章节强调了“预防为主,检验为辅”的原则。 1. 现场质量控制要点: 详细列举了路基、基层、面层施工中关键控制点的质量检查标准和频率,包括地基承载力试验(如落石式)、路面平整度检测、横坡度检测、以及沥青混合料的轮碾密实度现场抽检流程。 2. 材料试验与质量评定: 本书介绍了路基土的级配、界限含水率、最优含水量与最大干密度试验;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试验结果分析、沥青用量与矿粉用量控制;水泥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试验方法与评定标准。所有技术指标均参照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阐述,强调施工过程中对配合比的动态调整能力。 3. 常见病害的诊断与处理: 针对路基沉降、路面裂缝(如反射裂缝、温度裂缝、收缩裂缝)、车辙、坑槽等常见病害,本书提供了基于现场勘查的病害诊断思路和针对性的维修加固技术方案,着重于预防性养护的实施。 总结: 《公路路基与路面工程: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实践》是一本面向工程实践的参考手册,它将理论知识与现场操作紧密结合,是提升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确保路基路面工程质量达标的必备工具书。本书内容聚焦于路基和路面的结构、材料、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与其他仅关注结构设计(如桥梁、隧道)的专业书籍形成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