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深度,正在阅读中。
评分给别人买的。。。。。
评分送给朋友的,感觉还好
评分题质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疑难解析、观点验证、问题综述。
评分《货币、银行与经济(第6版)》一直以对国际金融方面的浓墨重彩的论述而著称。在第1篇金融机构的论述中,国际银行业占了一章的分量(第8章);从第15章到第21章,从国际宏观层面全方位地论述了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发展;从第29章到第31章,深入地探究了国际货币制度的方方面面。
评分詹姆斯·S.杜森贝里 哈佛大学“威廉·约瑟夫·麦尔”货币银行学教授(荣誉退休),曾任系主任。密歇根大学博士,曾执教于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曾在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担任财政部和美联储的顾问及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理事会主席。他的《收入、储蓄与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研究消费理论和凯恩斯解说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划时代著作。现任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问题研究的顾问。
评分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评分货币、银行与经济,推荐
评分在西方的货币理论中,有这样一个论断: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成负相关关系,就是通涨带来高就业,这在几十年的西方经济运作过程中是一直有效的一个规律。近期所谓美国新经济面前的“菲利浦斯曲线失灵”是来源于这样一个局面:各国的廉价商品不断的输入美国,美国即便高通货额,造成货币贬值,却不引发物价上涨。 而中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中期,这一规律离“失灵”还很遥远。中国前些年一直运行的是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但给出的理论解释却是货币供给学派的。 其实,在近些年,在贵金属货币退出历史舞台,各国家早已经不用货币总量控制了,各西方发达国家早改为对通货膨胀率的控制,将这一比率控制在一定范围,既通涨到货币资金足以进入流通,又不让通涨率高到失控。 货币乘数是今天的金融学家最爱用的一个名词,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也是最不实用的一个名词。因为,中国的贷款规模是根据储蓄额来确定的,有一个存贷差的上限控制着,银行不能自由在此之上贷款。即便暂时放开,一旦贷多,就会大家担心经济过热。另现金在市场中的需求比例之大,使得许多储蓄数字虚假。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需要慎用货币乘数,因为,货币乘数固然可以使银行成倍的创造存款货币,但在经济危机中,由货币乘数创造出来的虚假货币也最容易造成挤兑风潮,对整个银行业造成打击。一方面,扩大现金货币的流通量,一方面降低货币乘数的货币创造作用是一个谨慎的方法。 不是美国有什么,我们就必须有什么。我们的M0、M1、M2的概念就与任何国家都不同,也就根本不能等同使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