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湯用彤著 著
圖書標籤:
  • 佛教史
  • 漢魏南北朝
  • 中國佛教
  • 曆史
  • 宗教
  • 兩晉
  • 南北朝
  • 魏晉南北朝
  • 史學
  • 佛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00687
商品編碼:10155680184
齣版時間:2015-12-01

具體描述

作  者:湯用彤 著 著作 定  價:78 齣 版 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15年12月01日 頁  數:804 裝  幀:平裝 ISBN:9787100100687 分漢代之佛教
佛教入華諸傳說
(一)伯益知有佛
(二)周世佛法已來
(三)孔子與佛
(四)燕昭王
(五)古阿育王寺
(六)秦始皇與佛教
(七)東方朔
(八)張騫
(九)休屠王金人
(十)劉嚮敘列仙
第二章永平求法傳說之考證
永平求法之傳說
求法傳說之考證
第三章《四十二章經》考證
《四十二章經》譯齣傳說
《四十二章經》齣世甚早
《四十二章經》譯本有二
《四十二章經》之疊經改竄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深入係統的分析瞭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印度佛教傳入的曆史,根據大量史料、經過認真翔實的考證,總結齣佛教思想傳入中國的思想演變。該書特彆注意闡述外來印度佛教文化與本土文化在中國從依附於中土文化,而由於文化之不同而發生矛盾和融閤,逐漸為中國文化所吸收,以至於成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的曆史過程。
湯用彤創建的中國佛教史研究體係,使印度哲學和中國佛教史研究進入新時期。他的相關研究凸顯瞭佛教史在曆史學科中的價值和地位,也為中國哲學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開闢齣新途徑。他通過研究佛教中國化進程,總結齣文化移植發展的普遍規律,不但為中國史學研究增添瞭瑰寶,而且豐富瞭世界曆史研究和宗教學的寶庫。他創立的研究範式對世界範圍的佛教史界影響深廣。凡是欲對中國佛教進行研究的學者,都不得不去研讀他的著述。可以說,湯著是中國佛教研究目前不可超YUE的一座裏程碑。
湯用彤 著 著作 湯用彤(1893-1964),字锡予,湖北黃梅人,生於甘肅通渭。中國近代有名的國學大師。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1917年畢業於清華學堂。1918年赴美國留學,1922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研究院,獲碩士學位。迴國後,曆任東南大學、南開大學、中央大學教授,1936年至1948年,任北京大學(包括抗戰期間的西南聯閤大學)教授、哲學係主任及文學院院長。1947年,被原中央研究院選為院士、評議員,並兼任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北平辦事處主任。1949年1月後。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1952年至1964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主要著作有:《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等
《佛陀的足跡:從印度到東土的韆年迴響》 在漫長的文明長河中,人類的智慧與信仰交織,共同雕刻齣精神世界的瑰麗圖景。其中,佛教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東方宗教,其思想的傳播與演變,不僅深刻影響瞭亞洲大陸的文化形態,更對全球思想史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本書,《佛陀的足跡:從印度到東土的韆年迴響》,並非以史料梳理或年代編年為導嚮,而是試圖描摹佛教跨越地理與文化界限,在漫長的旅途中,如何孕育、蛻變,並最終深深紮根於不同土壤的生動圖景。 本書的敘述,將從佛教的源頭——古印度——開始。我們不會沉溺於繁復的宗派紛爭,也不會拘泥於艱澀的哲學辨析,而是嘗試去捕捉那股最原始的、由釋迦牟尼佛所點燃的智慧之火。在印度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婆羅門教的盛行、社會等級的森嚴,以及對生命苦樂的深刻洞察,共同構成瞭佛教思想誕生的沃土。我們會探尋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的頓悟,理解其“四聖諦”與“八正道”為何能成為無數人心靈的燈塔,如何指引人們超越煩惱,尋求解脫。我們會窺見早期佛教僧團的日常生活,感受那份寜靜、簡樸與自我約束,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口耳相傳,將佛陀的教誨播撒開去。我們也將簡要提及阿育王時代佛教的興盛,那段輝煌時期,佛教不僅是精神寄托,更成為連接帝國疆域、維係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其嚮外傳播的種子,也正是在此時悄然播下。 然而,真正的史詩,往往發生在跨越山川河流的遷徙之中。佛教的生命力,恰恰體現在其非凡的適應與融閤能力。本書將重點描繪佛教如何一步步踏上“東傳”之路,這並非一次簡單的知識搬運,而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對話與文化碰撞。我們會想象,當第一批來自西域的僧侶,身著染著異域風情的袈裟,帶著古老梵文的經捲,齣現在絲綢之路的古道上時,他們帶給中華大地的是怎樣的震撼與好奇。沿途的綠洲城邦,如龜茲、於闐,它們如何成為佛教東傳的重要驛站,匯聚瞭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僧人與藝術傢,共同翻譯、雕刻、塑造著佛陀的形象,這些過程本身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文化史詩。 當佛教的種子抵達中華文明的腹地,它並沒有簡單地取代原有的文化基因,而是與其展開瞭一場深刻而持久的“文化嫁接”。書中,我們將重點關注佛教在漢地傳播的早期階段,那是一個充滿摸索、誤解與吸收的過程。佛教的“無我”、“涅槃”等概念,如何與中國傳統的“孝”、“仁”等觀念産生共鳴又或是摩擦?那些高僧大德,如支謙、竺法護,他們如何殫精竭慮,將浩瀚的梵文經典轉化為中國人易於理解的文字,並在譯經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創新,使其更貼近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那些最初傳入的佛教經典,如《四十二章經》,它們如同一枚枚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瞭層層漣漪,喚醒瞭人們對彼岸世界的想象。 然而,真正的深刻融閤,則需要時間的發酵與文化的洗禮。本書將著力描繪佛教在後來的發展中,如何與中國本土思想,如道傢、儒傢,進行互動,從而孕育齣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我們會觀察,當佛教的因果報應、輪迴轉世等觀念,與中國傳統社會的倫理道德相結閤時,會産生怎樣的化學反應。禪宗的齣現,尤為引人注目。它如何擺脫瞭對繁復經典與儀式化的過度依賴,強調“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種簡潔而直觀的修行方式,為何能在中國士人心目中獲得如此高的地位?天颱宗、華嚴宗等學派的建立,它們如何係統地梳理佛教思想,並融入瞭中國式的哲學辯證,構建起宏大精密的宇宙觀和人生觀?這些宗派的形成,是佛教在中國土地上落地生根,並煥發齣獨特生命力的最佳證明。 本書並非局限於漢地,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區域。佛教的東傳,並非單綫進行,它在朝鮮半島、在日本等地區,同樣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我們會簡要提及佛教在這些地區的傳播路徑,以及它們如何結閤當地文化,發展齣獨具特色的佛教藝術與宗教實踐。例如,日本的淨土宗、禪宗,它們在吸收中國佛教精髓的同時,也融入瞭日本的審美情趣與民族精神,形成瞭獨特的宗派風格。 在描繪佛教傳播的過程中,本書將著重展現那些推動曆史進程的個體與群體。那些默默無聞的翻譯者,他們以畢生之力,架起瞭東西方文明溝通的橋梁;那些苦行僧侶,他們跋涉萬裏,將佛法甘露帶給遙遠的國度;那些虔誠的信徒,他們以自己的生命體驗,詮釋著佛陀的智慧。我們還將關注佛教藝術的演變,從早期犍陀羅風格的融閤,到中國本土化的石窟造像,再到日本精緻的佛畫,這些藝術形式本身就是佛教思想的具象化錶達,它們見證瞭佛教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生命力。 本書所追求的,並非羅列枯燥的史實,而是試圖捕捉一種精神的流動,一種思想的生長。它關注的是,當佛陀的種子在不同的土壤中,如何被澆灌、滋養、生根發芽,最終長成參天大樹,庇護一方心靈。它探討的是,佛教思想如何不斷地被解讀、被轉化、被創新,從而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始終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並為人類文明貢獻著寶貴的智慧。 最終,《佛陀的足跡:從印度到東土的韆年迴響》,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宏大而又細膩的視角,去理解佛教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與各地的文化相互激蕩,相互成就,最終成為連接古今、溝通東西的精神紐帶。這趟旅程,是智慧的探索,是信仰的傳承,更是人類文明多元而精彩的生動寫照。它邀請您一同踏上這段跨越韆年的心靈之旅,感受佛陀智慧之光,如何穿透曆史的迷霧,迴響至今。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這部書的整體印象是:資料的紮實與觀點的獨到並存,但閱讀體驗上有些許起伏。書中對一些特定宗派的源流考證頗為詳盡,尤其是對涅槃學派早期思想演變的梳理,可以說是目前市麵上較為清晰的版本之一。然而,在某些章節,特彆是涉及到哲學思辨的論述時,行文略顯晦澀,對於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需要反復咀悅纔能把握其核心要義。盡管如此,其考據的嚴謹性是毋庸置疑的,許多引文的運用恰到好處地佐證瞭作者的論點,展現瞭作者深厚的文獻功底。這是一本需要沉下心來,帶著筆記去細讀的學術力作,它更像是一份詳盡的史料地圖,引領我們探索佛教中國化的復雜路徑。

評分

坦白說,初翻此書時,我有點擔心它會落入傳統史書的窠臼——堆砌史料,缺乏洞見。但令人驚喜的是,作者的論述角度新穎且富於批判性。它沒有簡單地贊頌佛教的“功績”,而是深入探討瞭其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內在矛盾和外部阻力,特彆是與道教和儒學的張力,被描繪得頗具戲劇性。書中對“格義”現象的剖析尤為精闢,點明瞭早期佛教思想本土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誤讀”與“重塑”,這種坦誠和深入,使得全書的學術品位相得益彰。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著作,它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佛教如何“成為中國”的深度視角。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控得非常好,從北魏的統一譯經到南朝的玄學思辨,過渡自然,脈絡清晰。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處理南北文化差異時的那種平衡感,沒有過度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客觀地展示瞭他們在吸收和轉化佛教義理時所展現齣的不同側重。例如,北方更注重實踐和儀軌,而南方則在義理的辨析上達到瞭一個高峰。這種對比分析,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文化高地”概念的理解。唯一的遺憾是,對於普通信眾在這一曆史階段的日常生活影響,似乎著墨稍少,如果能加入更多社會史的視角,想必會更加豐滿。

評分

讀完這本佛教史,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教義的傳入,更是在描繪一個社會如何接納、改造外來信仰的過程。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枯燥的寺院碑刻、石窟造像背後的人間煙火氣挖掘齣來。比如書中對廬山慧遠及其淨土思想的論述,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聖化,而是將其置於當時士族階層對生命終極關懷的背景下進行考察,這使得整個曆史敘事鮮活瞭起來。它讓我意識到,漢魏兩晉南北朝的佛教,是一場深刻的文化心理革命,而非簡單的宗教信仰更迭。這是一種由內而外、潤物無聲的轉變。

評分

這本關於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的著作,著實讓我領略到瞭那個時代思想的激蕩與融閤。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入,將佛教如何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紮根、發展,並最終與本土文化相互碰撞、塑造的過程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幾位關鍵譯師和論師的論述,他們不僅是文字的搬運工,更是思想的建築師。讀罷全書,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山河破碎,卻又精神昂揚的時代,感受到瞭佛法在亂世中帶給人們的精神慰藉與力量。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教派之間的互動和張力分析得頗有洞見,不再是刻闆的年代劃分,而是將曆史脈絡展現得更為生動立體。這種宏觀視角下的微觀剖析,讓我對中古佛教的形成有瞭全新的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