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类学评论(第6辑) [Chinese Review of Anthropology]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6辑) [Chinese Review of Anthrop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铭铭 编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中国人类学
  • 社会文化
  • 民族学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历史人类学
  • 田野调查
  • 学术著作
  • 中国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06287708
版次:1
商品编码:1017582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hinese Review of Anthrop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人类学评论》为文集,自2007年初起,半年出一辑,是兼有评论性、记述性及思想性的学术评论集刊。内容以社会及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为主,不排斥相关学科(如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等学科)学者之作品, 本书不仅评论思想内容丰富,而且向读者传达了中国人类的文化。本书为中国人类学评论第6辑。主要内容分为八大部分,“西学与国族”“跨学科讲坛追忆”“文化人类学席明纳记要”“学术会议纪要”“人类学实地研习营”“述评”。除此之外,还有书评和稿约。本书是一本更好、更清楚的了解中国人类历史的好书。

作者简介

  王铭铭,福建泉州人,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社会人类学研究,对社会史、乡土中国研究、城市文化史也进行了有影响的探讨。著述除了社会人类学理论述评之外,还有《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1998)、《逝去的繁荣》(1999)、《王铭铭自选集》(2000)、《草根权威》(2002,英文,合著)、《漂泊的洞察》(2003)、《走进乡土上》(2004)、《溪村家族》等专题性学术论著及随笔。

目录

西学与国族
“反求诸己”——晚清进生命观与中国传统思想取向(1895-1905)
拉克伯里学说与清季中国——关于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的个案研究
文化人类学的传入与中国现代经史研究的拓展——以《尔雅·释亲》研究史为例
跨学科讲坛
文明缘何难上山?
“女人为素养,男人为子”——纳日人的人观
关于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研究的反思
意象、意境、美与艺术
追忆
人类学家亚汝娴教授访谈录
文化人类学席明纳记要
韦伯的社会学、行动理论与宗教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
人类学的表征危机与地志学转向
创意产业的演进——创意集群、创意公民和社会网络市场
新游戏、背后规则——人类学的危机时代
李庄——抗战时期的中国学术
李济与李安宅——学科史的个案研究
迈进公民社会——对中国的社会领域的一种描述和展望
莫斯与杜蒙——社会学派的人类学
对编写《中国人类学史》教材的一些思考
民族志研究的反思与口述历史研究
涂尔干的社会理论
学术会议纪要
“跨越边界与范式——中国西南人类学的再思考”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族群、民族——概念的互补还是颠覆?”研讨会纪要
“文明与民间宗教研讨会纪要
人类学实地研习营
第四届人类学研习营活动报告
述 评
表征危机的再思考——戴维森和麦克道威尔的进路
理解《初民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兼评中国法律人类学的发展
书 评
《金翼》
《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
《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
《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
《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东、华南卷)
《历史地阐释——上海南汇丝竹乐清音的传承与变迁研究》
《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
《隐藏民族灵魂的符号——中国饮食象征文化论》
稿约

精彩书摘

  西学与国族
  “反求诸己”——晚清进生命观与中国传统思想取向(1895-1905)
  四、余论
  胡适云,晚清进化论“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但与此同时,阅读《天演论》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天演论》的读者实在无须深人认知其学理背景,盖其说服力正体现在其作为“口头禅”能够“延烧”少年人的“心和血”亦即梁启超所云“心力”的能量,而不是“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
  对于清季进化论的信仰者来说,这一从历史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必然指向现实领域,而论者所特别喜欢强调的进化论的“未来”取向,其实也须经过“今日”才能“变现”。因此,在强调“理想”和“希望”之重要性的同时,对当下的关注亦是清季进化论一个重要特征。杨度云:“举自有人类以来变迁进化之往迹,而论其成败之因果者,历史家之言也,过去之事也;推人类所关系之理想以至无穷者,哲学家之言也,未来之事也。而间于二者之间,则为现在。现在之世界何等世界也?举天下之各民族群起而相竞争,观其谁优谁劣谁胜谁败,以待天演之裁判之世界也,而又数千年文明繁盛之支那人种存亡生死之关头也。”故进化的关键不在过去或未来,乃在目前。《湖北学生界》的办刊宗旨之一即是“专就目前说法”。盖前此之中国“则疮溃痈决,症结毕现”,毫无可爱,后此之中国则依赖今日作为。故“中国之存亡关键在于今日。今日欲存中国即中国存矣,今日而欲亡中国即中国亡矣。”
  这种着重当下的观念一方面扭转了回向“三代”的旧式历史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反求诸己”的思考方向。

前言/序言

  

国际社会学评论(第42卷,第3期) 焦点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与身份重塑 本期《国际社会学评论》聚焦于当前全球化浪潮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深刻影响。我们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共同探讨在跨国流动、数字技术普及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社会关系、文化认同以及政治参与模式所经历的复杂演变。 本期收录的专题文章深入剖析了以下核心议题: 一、 移民、流动性与新社会阶层的形成 跨国劳工网络与“数字侨民”的出现: 本文考察了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意义上的“侨民”概念如何被重新定义。研究以东南亚和南亚的跨国劳工群体为案例,分析了他们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和移动通信技术,构建出一种既根植于本地又同时活跃于全球的“数字在场感”。文章重点探讨了这种新型流动性如何影响了他们对原籍国和居住国公民身份的认知,并催生出具有独特社会资本的“数字侨民”阶层。该阶层在汇款、信息回流和文化传播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同时也面临着身份认同的碎片化风险。 城市边缘化与“全球化滞留者”: 探讨了在全球化进程中,部分因技能不匹配或政策限制而被排除在主流经济流动之外的群体。研究聚焦于欧洲和北美大城市郊区的移民社区,分析了他们如何应对日益加剧的社会隔离和结构性失业。论文引入了“全球化滞留者”这一概念,用以描述那些地理上处于全球网络中心,但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却被边缘化的个体。文章通过深入的民族志研究,揭示了这些群体在维持家庭联系和寻求社会保障方面所展现出的非凡韧性与策略。 二、 技术治理、数据主权与数字鸿沟的再生产 算法治理中的不平等再生产: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信贷评估乃至司法决策,权力分配的结构性问题并未消失,而是以更隐蔽的方式被嵌入到技术逻辑之中。本研究批判性地审视了“智能城市”项目中的数据采集和决策模型,指出如果缺乏充分的社会参与和透明度,这些技术方案可能固化甚至加剧现有的种族、阶级和地域不平等。研究提出了构建更具包容性和问责制的“社会技术治理框架”的必要性。 数字主权与国家能力的重塑: 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各国对数据流动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控制成为国家安全的新焦点。本专题文章比较了东亚、欧盟和拉丁美洲在推行数据本地化政策和数字主权战略方面的差异。文章分析了这些政策如何影响跨国企业的运营模式、公民的数据隐私权以及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并探讨了在技术霸权竞争下,中小型国家如何平衡主权诉求与全球技术合作的需求。 三、 文化消费、集体记忆与政治认同的重构 虚拟空间中的历史修正主义与身份政治: 本文考察了社交媒体平台在集体记忆的形成和重塑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关注特定历史事件的在线叙事斗争,分析了不同政治团体如何利用模因(Memes)、短视频和加密信息群组来传播具有强烈情感动员力的历史版本。论文强调,虚拟空间的互动性特征使得历史叙事的“去中心化”成为可能,但也为虚假信息和极端身份政治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体验经济”下的文化消费与社会区隔: 随着旅游和文化体验日益商品化,消费模式本身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资本的重要标记。本研究通过对精品酒店、沉浸式艺术展演和高端美食潮流的考察,揭示了新兴中产阶级如何通过特定的“体验消费”来构建其文化优越感。文章指出,这种消费倾向不仅反映了阶层分化,还可能导致对非主流文化和地方传统知识的系统性排挤。 四、 劳工关系、零工经济与组织形态的解构 平台资本主义下的劳动异化与反抗策略: 零工经济的普及对传统劳工法和社会保障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本研究深入骑手、网约车司机和自由职业者的工作场景,分析了算法管理如何取代了传统管理者,创造出一种新型的“隐形监督”。研究重点记录了这些数字劳工群体在缺乏传统工会结构的情况下,如何通过非正式网络、应用内协作或法律诉讼等方式组织起来,争取劳动权益。 “去组织化”的治理: 探讨了当代企业为规避传统工会法规和集体谈判义务,而推行的扁平化管理和项目制工作模式。文章分析了这种“去组织化”趋势对员工的心理健康、职业安全感以及长期职业发展轨迹的影响,并对比了不同国家在应对平台经济中雇佣关系模糊性方面的监管实践。 本期《国际社会学评论》力求提供一个多元化、跨学科的视角,以期为理解当代社会复杂性提供深刻的理论工具和实证基础。我们相信,对全球化、技术和身份认同之间复杂互动的持续批判性反思,是社会科学面向未来挑战的关键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尽管我对人类学并非科班出身,但《中国人类学评论(第6辑)》这个书名,总能激起我一种想要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奥秘的冲动。它给人的感觉,是一部内容扎实、经过精心编纂的学术集刊。我设想,这本书里会有许多关于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度剖析,可能会涉及到城乡变迁、族群关系、文化传承、家庭结构等方方面面。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带领我走进那些我平时可能忽略的社会细节,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比如,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困境?或者,在快速的社会发展中,人们的身份认同是如何演变的?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帮助我理解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各种社会现象,并从中看到更深层次的文化根源。它不是一本能让我轻松读完的书,而是需要我带着问题,细细品味,才能从中汲取养分的。

评分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6辑)》这个名字,仿佛就是一扇邀请我走进人类学研究殿堂的门。我并非专业人士,但一直对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以及它所能提供的洞见感到着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中国人类学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和研究动态。想象着书中会探讨的关于中国各地不同社群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社会组织,乃至历史变迁中人类行为模式的演变,都让我充满好奇。我尤其希望能从中了解到,人类学家是如何通过田野调查、文本分析等方法,来理解和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我希望它能帮助我跳出日常生活的局限,以更开阔的视野去审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逻辑,并从中获得对人类自身更深刻的认识。它是一本需要我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的学术宝藏。

评分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6辑)》这个名字,本身就给我一种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它不像小说那样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也不会像科普读物那样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吸引读者。我预期它会是一部充满深度思考和学术论证的作品,可能包含了许多论文、研究报告,甚至是学术争鸣。我最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会如何解读中国社会的独特之处,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如何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碰撞与融合。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具体的案例,通过扎实的数据和细致的分析,来展现人类学研究的魅力。例如,我对一些传统节日习俗的起源和演变,或者某个特定区域的社会组织结构,甚至是某个群体在历史变迁中的身份认同如何构建等问题都很好奇。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扇通往学术前沿的窗口,能够让我了解到当前人类学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也能从中学习到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

评分

拿到《中国人类学评论(第6辑)》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一定承载了相当份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书的厚度以及“评论”这个词,都暗示着这是一部集合了不同学者观点、对当下人类学研究进行梳理和探讨的辑刊。我个人一直对人类学如何解释社会现象、文化变迁以及人类身份认同等问题感到好奇。想象着书中可能包含的关于乡村社会转型、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关系的变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挑战,甚至是数字时代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等专题,都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帮助我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更宏观、更具历史深度的角度去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我尤其关注的是,作为一部“中国”人类学评论,它会如何在中国本土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独特的学术议题和研究方法,又如何在世界人类学的大格局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学术的“集市”,汇聚了众多专家的智慧,等待着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去发现和吸收。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虽然直白,但读起来却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厚重感。《中国人类学评论(第6辑)》这样的标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埋首于田野、梳理梳理古籍、在学术会议上唇枪舌剑的学者们。当我翻开它时,最先吸引我的并非某个具体的章节,而是它整体呈现出的那种严谨的学术姿态。书页散发出的油墨香和纸张特有的触感,都让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我并非人类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以及文化的多样性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想象中,这本书会带领我走进那些我未曾了解的社会结构、思维模式,以及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我期待它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人类学的宏伟世界中穿梭,解释那些看似怪诞却背后自有其逻辑的文化现象。这本书的定位,让我预感到它可能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去感受。它更像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能窥见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图景,理解那些潜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