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

笔墨纸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乐,法苏恬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绘画
  • 中国传统文化
  • 文房四宝
  • 艺术
  • 文化
  • 笔墨
  • 纸砚
  • 收藏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801707727
版次:1
商品编码:102277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符号中国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一的文房四宝,凝聚着传统文化精髓,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笔、墨、纸、砚的相互配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着华夏民族的辉煌历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笔、墨、纸、砚不再为现代人广泛使用,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越来越受到收藏者的喜爱。让我们依次走近笔、墨、纸、砚的世界,去了解它们各自的文化内涵,感受它们不同的艺术魅力吧!

内容简介

《笔墨纸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笔墨纸砚的世界,以及它们各自的文化内涵及艺术魅力。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笔
笔的历史
文人与笔
笔毫与笔管
笔的制作
制笔名家

第二章 墨
墨的历史
文人与墨
墨的种类
墨的制作
制墨名家

第三章 纸
纸的历史
宣纸魅力
纸的传统制作
雕版印刷

第四章 砚
砚的历史
文人与砚
砚的材质
四大名砚
石砚的制作
制砚名家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笔
  笔的历史
  毛笔是中国特有的书写与绘画工具,由兽毛捆缚于笔管制成,笔头柔软富有弹性,能够描画出各式各样的点画形态。汉字点、撇、横、捺的变化,中同山水画浓淡的表现,都是毛笔的功劳。
  毛笔的使用和普及是中同文化兴盛的标志,正所谓“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古人将毛笔列在文房四宝之首,可见毛笔多么重要!
  中国最原始的毛笔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此后经过不断改良,魏晋时期的毛笔制作工艺已基本定型。到了唐代,宣州(今安徽宣城)成为中国制笔史上第一个专业产地。到了元代,湖州(今浙江湖州善琏镇)取代宣州成为新兴的专业制笔中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进步,毛笔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先秦时期的毛笔
  关于毛笔的发明,自古便有“蒙恬造笔”的传说,晋人张华的《博物志》、南朝周兴嗣的《干字文》对此都有记载,将蒙恬视为制笔的始祖。
  事实上,毛笔的出现远早于秦代,在先秦古籍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毛笔的发明,却在一些记事中显示出毛笔的存在。《春秋左氏传》记录孔子晚年修史时,曾“绝笔于获麟”。而在《庄子?田子方》中也载有“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

前言/序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文房”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是指国家典掌文翰的地方,从唐代开始,专指文人书房。北宋的苏易简在其名著《文房四谱》中,对笔、墨、纸、砚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文房四宝”由此得名。明清时期,文房清玩之风达到了鼎盛,出现了无数文房精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一的文房四宝,凝聚着传统文化精髓,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笔、墨、纸、砚的相互配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着华夏民族的辉煌历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笔、墨、纸、砚不再为现代人广泛使用,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越来越受到收藏者的喜爱。让我们依次走近笔、墨、纸、砚的世界,去了解它们各自的文化内涵,感受它们不同的艺术魅力吧!



《星际拓荒者:失落文明的余晖》图书简介 一个被遗忘的宇宙角落,一场跨越星系的文明挽歌,一群渴望真相的先驱者。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图景中,人类文明的足迹延伸得比想象中更远。我们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被称为“静默星区”的边缘地带,这里充斥着古老而难以理解的能量波动,被主流星际联盟视为不毛之地,一个充斥着虚空辐射和随机虫洞的危险禁区。然而,对于“拓荒者协会”的成员而言,这里是希望的象征,是解开数万年前“大寂静”事件谜团的唯一线索。 故事背景:文明的断层与遗嘱 公元2750年,人类已建立起庞大的星际联邦,科技高度发达,但对自身起源和“大寂静”——一个导致上一个伟大宇宙文明集体消亡的灾难性事件——的了解却停滞不前。联邦的官方历史将“大寂静”归咎于不可控的超维能量泄露,并严禁任何涉及深入探索该事件源头的行为,声称那是对现有秩序的威胁。 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深埋在被禁止的知识之下。《星际拓荒者:失落文明的余晖》的主角,艾莉亚·凡恩,一位天赋异禀的考古语言学家和前联邦安全局的“异端”学者,坚信“大寂静”并非意外,而是一场蓄意的、被掩盖的灾难。她继承了她那被定罪的祖父留下的一个残缺不全的星图碎片,指向了静默星区的核心——一个被称为“回音之环”的神秘星系群。 核心冲突:追逐被禁止的回响 艾莉亚召集了一支由边缘人物组成的探险队: 卡尔·“铁砧”·雷诺兹: 一位退役的联邦重装机甲驾驶员,因拒绝执行“清洗”指令而被通缉,他驾驶的改装货船“渡鸦号”是他们唯一的生命线。他沉默寡言,对联邦的体制充满了深刻的不信任。 泽拉·摩根: 一位精通生物工程和异星生态学的基因学家。她的特殊之处在于,她能通过特定的声波频率“共振”某些古代科技的残骸,使其短暂激活。 “哨兵”: 一个来自高度进化的机器种族——“逻辑体”的残余AI单元。它没有实体,以数据流的形式寄居在艾莉亚的神经接口中,提供近乎无限的计算能力,但其忠诚度和最终目的始终是团队最大的隐忧。 他们的目标是找到“回音之环”中一个传说中的构造体——“编织者之殿”。据传,那里保存着上一个文明留下的全部信息,包括他们如何避免或未能避免“大寂静”的教训。 静默星区的挑战 进入静默星区后,探险队立刻面临生存的考验。这里不仅有随机出现的空间扭曲和吞噬一切的“虚空捕食者”,更有来自联邦秘密特勤机构“缄默之手”的追捕。 在探索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失落文明”留下的宏大遗迹:漂浮在气态巨行星外环上的水晶城市;能够瞬间修复任何损伤的自组装纳米机械结构;以及散布在各个星球表面的,由纯粹意识构成的“数字幽灵”。 艾莉亚必须破解这些古老文明的语言——一种基于数学常数和引力波调制的交流方式。每成功解读一处信息,他们离真相就更近一步,但也越发感受到一种无形的、跨越时空的“注视”。 核心谜团:文明的宿命 随着探险深入,艾莉亚逐渐拼凑出事件的轮廓: 上一个文明并非死于外部入侵或自然灾难,而是死于自身的完美。他们通过技术手段消除了所有痛苦、冲突和不确定性,达到了绝对的理性与和平。然而,这种“完美”的终极形态,却要求牺牲个体性与创造力,最终导致了文明的自我停滞和最终的“逻辑坍塌”。 “大寂静”并非终结,而是一种“重置”——那些存活下来的“上古智者”,为了防止后世重蹈覆辙,将自己的核心知识封存,并布下了复杂的陷阱和考验,旨在筛选出那些依然保有“人性”(包括好奇心、非理性冲动和对未知的敬畏)的后来者。 最终对决与伦理困境 在“渡鸦号”艰难抵达“编织者之殿”时,联邦的“缄默之手”也追踪而至。指挥官,艾莉亚的旧识,指挥官维克托·哈迪,代表联邦的“稳定”原则,要求艾莉亚交出所有发现,并销毁“危险的知识”。 艾莉亚面临最终的抉择: 1. 听从联邦的命令, 维护现有的、脆弱的和平,但永远生活在被控制的历史阴影下。 2. 向全宇宙广播“编织者之殿”的全部信息, 揭示文明兴衰的残酷循环,这可能会引发联邦内部的剧烈动荡乃至战争,但却能让人类文明获得真正的自由选择权。 故事的高潮部分,不是一场简单的太空战,而是关于知识的重量、自由的代价以及人类是否注定重复历史的深刻哲学探讨。艾莉亚必须决定,她手中的“余晖”,是应该照亮前路,还是会引燃新的毁灭之火。 本书主题: 本书深入探讨了文明的边界、科技伦理的困境,以及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个体勇气与集体恐惧之间的永恒斗争。它是一部关于失落的史诗,一场对既定历史的颠覆,以及对人类在宇宙中真正位置的无畏追问。 适合读者: 热衷于硬科幻、太空歌剧、复杂世界观构建以及带有深刻哲学思辨色彩的读者。如果你喜欢宏大的叙事、精妙的解谜过程以及对文明命运的深层反思,那么《星际拓荒者:失落文明的余晖》将带你进行一场超越光年的冒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士大夫生活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一个诗意与烟火气并存的时代。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可以说是完全击中了我的“痒点”。它并没有停留在对器物的赞美上,而是巧妙地将“笔墨纸砚”作为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大门。书中收录了大量的书信片段和日记节选,这些文字的载体,自然就是那些承载了历史重量的纸张和墨迹。比如,其中一篇关于某位官员被贬谪后写给家人的信,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克制而深沉的忧思,通过对笔锋力度的分析,竟然可以推断出作者当时的心绪波动。这不仅仅是历史研究,更像是一种情感考古。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旁征博引的功力,他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引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却又鲜为人知的诗词典故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工具的书,不如说这是一部以工具为线索串联起来的“心灵史”。每读完一个章节,都像完成了一次与古人的深度对话,让人不禁反思,在如今这个高速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失去了那种慢下来,用心去雕琢每一次表达的机会。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关于“时间感”的重建。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习惯于即时反馈和电子记录,很多手写的痕迹正在消失。而《笔墨纸砚》却仿佛是一个时间胶囊,它耐心地带领读者回溯到那个需要时间去“磨”东西的年代——磨墨需要耐心,写字需要沉淀,成文更需要反复推敲。书中的选材非常精妙,那些关于“慢工出细活”的轶事,读来令人深思。比如,书中提到古人对毛笔的珍爱,往往会用毕生心血去供养一支好笔,这种人与物之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感连接,在如今的“用完即弃”的消费模式下,显得尤为珍贵和遥远。我看完后,不再仅仅将它们视为工具,而是理解了它们所承载的“过程价值”——价值不在于最终的成品有多完美,而在于倾注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的那份专注与敬畏。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寓教于乐”,它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提醒着现代人,重新审视自己与“创作”这件事的关系。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之前,其实对书法美学了解得并不深,一直认为那只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事情。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悄无声息地降低了普通读者进入传统艺术的门槛。它没有使用太多艰涩难懂的术语,即便涉及到篆、隶、楷、行、草的差异,作者也能用极其生动的比喻来解释。比如,描述楷书的“法度森严”,就像在描述一座精密的古代建筑,每一个结构都必须精准无误;而描述草书的“连绵不绝”,则像是在描绘江河湖海的动态变化。这种具象化的描述,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一些高质量的图片和图解,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纸张纹理对比,以及不同墨锭的成分差异,这些视觉辅助材料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我甚至感觉自己被激发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去买一套新的文房用品,亲自上手试试,体验一下那种墨在纸上洇开的美妙瞬间。

评分

这本《笔墨纸砚》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仿佛能透过封面感受到纸张的纹理和墨香的氤氲。拿到手里,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立刻联想到传统文化中对“文房四宝”的珍视。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学术性,专注于介绍这四样器物的历史沿革和制作工艺的书籍,毕竟名字就如此直白。然而,翻开内页,我发现它的叙事方式远比我想象的要灵动得多。它没有一开始就堆砌枯燥的史料,而是通过一些精彩的古代文人雅士使用这些工具的场景切入,像是在讲述一个个微型的故事。譬如,有一章细致描绘了一位江南才子在梅雨季节,如何精心研墨,用湖笔蘸饱浓墨,在一张宣纸上挥洒出满纸风月,那种心境的描摹,简直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在窗边静坐的友人。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极其敏锐,从毛笔的尖、齐、圆、健,到砚台的“发墨如油”,再到纸张的“润墨不洇”,每一个环节的阐述都充满了对匠人精神的敬意。读完这一部分,我对“笔墨纸砚”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四件物品,而是构成了一种完整的创作流程和文化仪式感。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器物赋予了温度和灵魂,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去使用,去亲身体验那种东方特有的审美情趣。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给予高度肯定,它打破了传统工具书的刻板印象,采取了一种非常“流动”的叙事方式。它并非线性地介绍“笔、墨、纸、砚”的顺序,而是让这四者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例如,某一章可能会集中讨论“砚台的湿度对徽墨的润泽度的影响”,下一章可能又会转向“古代文人如何通过改变书写工具的力度来表达对时局的看法”。这种螺旋上升的结构,使得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材料科学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态度,他会引用古代炼丹术士的笔记,去探究松烟墨和油烟墨在化学构成上的细微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如何作用于纸张纤维。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既有文人的浪漫情怀,又不失科学家的客观求证精神。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书写工具,背后其实蕴含着一套完整的古代技术体系和审美哲学。

评分

评分

很好,强烈推荐阅读和收藏啊~~

评分

东西不错,正品,值得购买

评分

只是俺收到了的书被人翻得都旧了。讨厌

评分

内容挺好,可惜因为篇幅的问题,有些有点简单.图片很多,不愧是"读图时代"

评分

很好,强烈推荐阅读和收藏啊~~

评分

没意思

评分

算是画册吧 没事翻翻 长点小知识

评分

只是俺收到了的书被人翻得都旧了。讨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