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日丁未,上视朝。
是日,给赐知经筵官太师兼太子太师成国公朱希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同知经筵官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吕调阳敕各一道。敕谕希忠曰:“朕惟古昔帝王临御天下,未有不以务学为急者。我祖宗列圣迩崇是道,经筵日讲岁岁举行,二百余年治教休明,超轶隆古。朕以冲眇,恭膺宝命,嗣守鸿图,夙夜兢兢,惟以不克负荷是惧。故当山陵甫建,哀疚方般,即以去秋躬御日讲,虽值隆冬,罔敢暇逸。惟是经筵之典,尚有待焉.兹将以二月初二日举行,命尔希忠与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张居正知经筵事,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吕调阳同知经筵事,掌詹事府事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王希烈、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陶大临、礼部右侍郎管国子监祭酒事汪镗、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院事丁士美、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申时行、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读王锡爵、翰林院修撰陈经邦、何洛文、编修沈鲤、许国、沈渊、检讨陈思育,充经筵官,分直侍讲.居正、调阳并大临、士美、经邦、洛文、鲤、国日侍讲读。夫君道以讲学亲贤为要,臣职以责难陈善为恭。朕方咨询,求多闻而建事,卿等尚孜孜纳诲,明正学以沃心。凡经史所载理欲消长之端、政治得失之故、人才忠邪之办、统业兴替之由,务明白敷陈,委曲开导,毋曲说以徇好,毋避讳以为嫌。俾学缉熙于光明,治允跻于清穆,上以凝承乎帝眷,下以润泽乎生民,惟朕有无疆之休,卿等亦有无疆之闻。钦哉,故谕。”敕谕居正、调阳文如之。但谕居正则曰“尔与希忠知经筵事”,谕调阳则曰“尔与希忠、居正同知经筵事”,又各曰“尔与大临、士美、经邦、洛文、鲤、国日侍讲读”。
……
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相当出色,作为一套重要的史学著作,这方面的用心让人感到踏实。纸张的质地和字体排版都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性,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我个人对古籍的整理和出版有很高的要求,这套《辑校万历起居注》的出版水平,完全达到了我的预期,甚至有所超越。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校注者在处理一些存疑的文字时,采用了非常审慎的态度,既保留了原始文本的可能面貌,又在注释中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和推测,这种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既尊重了历史,又照顾了读者的理解。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明史,特别是万历时期宫廷政治和皇帝决策过程的人来说,这套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更像是一套精致的“史料辞典”,随时可以翻阅取用。
评分说实话,初次接触这套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枯燥,毕竟是“起居注”嘛,总觉得是流水账。但读下来才发现,万历朝的复杂性在这部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些看似平淡的记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皇帝与内阁、宦官之间的微妙关系,朝堂上权力斗争的暗流涌动。这种“见微知著”的阅读体验非常奇妙。 它不像那些宏大的通史那样只描绘大事件,而是从日常的细节入手,构建起一个立体、鲜活的万历朝图景。比如记录某日天气如何,皇帝召见了谁,讨论了什么政务,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还原历史真实面貌的关键。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生态,这本书绝对是绕不开的案头必备。它提供了一种原汁原味、未经太多解读的史料视角,非常有价值。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宝藏,尤其是对明朝万历年间感兴趣的朋友,绝对不能错过。我最近沉迷于这部《辑校万历起居注》,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史料堆砌,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皇帝的日常生活和朝廷的运作细节。书中对每日政务、皇帝的起居、甚至是一些细微末节的记录都详尽无遗,这对于研究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 我尤其欣赏它在辑录和校勘方面的严谨态度。可以看到编纂者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将散见于不同史料中的零散记录汇集一堂,并进行了细致的校对和考证。这种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史料的可靠性和可读性。过去研究万历朝,我们常常要面对各种相互矛盾的记载,但有了这部工具书,很多疑难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它不仅是为专业人士准备的,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真实。阅读这些记录,仿佛能闻到古老宫廷里的气息,感受到历史的脉搏。
评分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贡献是巨大的。它系统地梳理了万历朝一段关键时期的宫廷档案,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注意到其对版本源流的考证部分,非常扎实可靠,显示出编纂者深厚的文献功底。对于史学界而言,一套高质量的、经过严格校勘的原始资料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研究可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个人在梳理一些关于内阁更迭的小问题时,多亏了这部书提供的交叉验证信息,省去了大量在不同档案库之间奔波的精力。它将零散的线索汇集成清晰的脉络,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可以说,这部书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重构”历史细节的工具。对于任何严肃的历史研究者来说,这都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和引用的典范之作。
评分我对古代史料的阅读一直抱有一种敬畏感,因为语言和时代背景的隔阂,常常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套《辑校万历起居注》在整理过程中,通过精心的标点和校勘,极大地提升了古籍的易读性,使得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的历史爱好者也能较为顺畅地进入那个时代。 我惊喜地发现,通过这些每日的记录,万历皇帝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而非仅仅是教科书上那个“怠政”的符号。他的喜怒哀乐,他对不同大臣的态度,甚至是身体状况的微小变化,都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出来。这是一种非常迷人的体验,它打破了传统史书的刻板印象,让我们对历史人物有了更人性化的理解。想要感受历史的“温度”,这部书提供了绝佳的媒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