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史料搜集之详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描绘不同文学流派兴衰时,那种引经据典的严谨态度,让人对书中的论断深信不疑。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史,更像是一部社会文化史的侧影。比如,书中探讨唐宋散文的风格差异时,巧妙地联系到了当时的官僚体制和士大夫阶层的心态变化,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使得分析一下子变得高屋建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的中正平和,既不盲目推崇“大师”,也不轻易贬低“过时”的作品,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场域进行考察。这种成熟的史学态度,让读者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审视历史的叙事。对于想要进行深度学术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脚注部分,无疑是一座等待挖掘的宝藏,它指引着更多深入探寻的方向。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系统性”与“启发性”的完美统一。很多文学史书籍在讲述到某个断代史时,往往会显得虎头蛇尾,或者在不同阶段之间衔接生硬。但这部作品在时间的长河中穿梭,过渡自然得像是呼吸一样顺畅。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清晰地展示了散文与小说这两种文体是如何相互借鉴、彼此影响,共同推动着中国现代文学的面貌的形成。特别是关于“民间叙事”在小说发展中的潜移默化作用的论述,角度新颖,发人深省。它促使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传统的、民间的故事,如何为后来的现代主义叙事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本书绝非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参考书,它更像是一位常驻身边的良师益友,每次重读都能带来新的感悟,引导我从更宏大、更本质的角度去理解中国文学的生命力所在。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担心这是一部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的“大部头”,但翻开之后,这种顾虑完全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极强,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越时空,细致地介绍了中国文学史上各个黄金时期的风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语言转型”的论述,他/她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白话文运动的口号层面,而是深入到语言颗粒度、语感变化对叙事效率和情感表达的根本性影响。书中那些精彩的案例分析,比如某篇散文对白描手法的极致运用,或者某部早期小说如何艰难地在传统与“新潮”之间寻找立足点,都让人读得津津有味。文笔间流淌着对文学的深厚热爱,那种对文字的敬畏和对创作者艰辛的理解,透过纸面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文学”这四个字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了,不再是教科书上干巴巴的年代划分,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内在的张力。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高雅的艺术鉴赏之旅。作者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散文般的美感,即便在论述结构严谨的文学理论时,也保持着一种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他/她笔下的作家群像,栩栩如生,仿佛能看到鲁迅在闰土篇中眼神的锐利,也能感受到冰心在散文中母爱的细腻与温柔。这种将“历史叙事”与“审美体验”完美结合的能力,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我个人偏爱书中对现代小说开端阶段的描写,那种探索期特有的笨拙、兴奋与挣扎,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是让我们“体会到”了创作者在那个特定时刻“如何思考”和“感受世界”。这种以情动人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中国文学史的壮阔与深邃。
评分这部书的深度和广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作者在梳理中国散文与小说发展脉络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和扎实的学识功底。他/她不仅仅是在罗列作家和作品,更是在挖掘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潮如何渗透并塑造了文学的表达方式。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晚清小说“革命”思潮的剖析,那种将文学视为社会变革先声的观点,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一些被边缘化的作家和作品的重新发掘,也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文学史中那些被忽略的、却同样璀璨的星辰。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引导去思考,文学是如何映照和介入现实的,这种思辨性的阅读体验,是很多纯粹的文学史著作所无法提供的。全书的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即便是面对复杂的历史演变和流派纷争,作者也能化繁为简,引人入胜,让人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时,丝毫没有感到疲惫,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a人名及书名索引条目 三 d一 百家争e鸣 三 第三章 宋代古文i运动 三 选j本的魅力 桐l城文章 三o 中国小说 古小说的起源与q分类 一 用s传奇法,而以志怪 说书人与叙事者 三 第十章 侠义与公案之分合——说书风格的滞留 二 域外小说的刺激与启迪 小说的书面化倾向 …… 三 中国散文 四 一 六朝骈俪 古文运动与唐宋文章 三 一 Q独抒性灵 从山人到遗民 四T 一 杂感与小品 中国小W说 二 唐人Y小说的渊源及体式
评分“五四”记叙抒情散文率先发展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创作和独立的文学形式,形成了以它为文学散文主体的新的发展格局。这是“五四”散文艺术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散文的语言形式发生了根本变革。人们不仅用白话写作议论文、杂感文,而且用白话创作叙事抒情散文,不仅写得平易畅达,自然活泼,而且也能写得简洁缜密,优美隽永。在20世纪20年代末,杂感短评因为形势严峻,不能不由正面交锋变为旁敲侧击,由锋芒毕露变为隐晦曲折。散文小品领域也发生明显的分化和变化:茅盾等人的抒情小品曲折表达自己对大革命失败的情感经验和理性反思,沉郁顿挫,含蓄蕴藉;周作人等人开始改弦易辙,往闲适、趣味一路发展。游记方面出现了流亡、避祸、销忧之类的新内容。这种种变迁的迹象预示着20世纪30年代散文将迎来一个更为丰富复杂、五光十色的发展前景。
评分陈平原老师的大作
评分陈平原:晚清西学东渐以后,我们整个教育制度都变了,世人对于“学问”的想象,也跟以前大不一样。过去说,读书人应博学深思,“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现在呢,专业分工这么细,人家问你什么问题,回答“不懂”,这很自然,也很正常。好处是大家都“术业有专攻”,任何一个稀奇古怪的问题,都能找到专家来解答。
评分冰心《笑》和《往事》,许地山《空山灵雨》,是这时期最早的抒情小品名篇和“美文”佳作。随后,周作人陆续发表了那些影响很大的平和冲淡之作,朱自清也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背影》和《荷塘月色》,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忆旧述感,郭沫若在《小品六章》中捕捉“牧歌的情绪”,……在短短五六年间,抒情性散文小品领域就出现了名家辈出、佳作连篇、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盛况。
评分目录
评分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在粤东山村插队八年,其间利用“右倾回潮”之机,补读了两年高中。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得以重返校园。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是北京大学首批的两位文学博士之一。先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1987年起)、副教授(1990年起)、教授(1992年起)。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讲座教授、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来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与文字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中国大学十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大学何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等著作三十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本书是一部阐述中国散文和小说发展历史的专题著作。全书分"绪论"和上下两编。上编按时间顺序,叙述中国散文发展的过程;下编则以类型的演进,阐述中国小说发展的轨迹。
评分陈老师的书都不错。很经典,值得一读!
评分谭其骧从1956年起住四大一小五间房间、厨房和卫生间独用的一套住房,“文革”中被挤占了两间。1974年底给他“落实政策”,让他搬到同一宿舍一套二大一小的独用房内。1980年初,上海市拨出一批新建住宅,以应高级知识分子落实政策的燃眉之急,谭其骧迁至淮海中路1753号102室。这套住房的三个房间合计59平方米,没有厅,住着一家三代及李永藩一位已退休的弟弟、保姆共七口,逢到过年、暑假儿孙来时人更多。谭其骧将最大的一间用书橱一分为二,里面约十平方米作他的书房兼卧室,外面14平方米作会客室和放书橱,晚上还要供家人睡觉,而在另外两个房间中也放着他的书橱或书架。尽管学校及有关领导曾多次向上级报告反映,市政府领导也曾作出批示给他子女另配了一间房子,但根据上海和学校的具体规定,他作为一位教授,不可能分到更大的住房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