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热力学

高等工程热力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建明,李跟宝 编
图书标签:
  • 工程热力学
  • 热力学
  • 高等教育
  • 理工科
  • 工程技术
  • 传热
  • 流体力学
  • 能源
  • 热机
  • 热物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60770
版次:1
商品编码:102694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汽车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5
字数:4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高等工程热力学》注重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解能力来编写,考虑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通过不同的工程案例或者示例深入浅出进行讲解,紧紧抓住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点,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注重人文知识与科技知识的结合:以人文知识讲解的手法来阐述科技知识,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设置阅读材料板块介绍相关的人文知识,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注重实践教学和情景教学:书中配备大量实景图和实物图,并辅以示意图进行介绍,通过模型化的教学案例介绍具体工程实践中的相关知识技能,强化实际操作训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设计有丰富的题型,在巩固知识技能的同时启发创新思维。
注重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以学生就业所需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着眼点,紧跟新的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着重讲解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技能,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内容简介

   《高等工程热力学》是工程热力学的延伸、拓展、扩大与深化。全书共有9章:内容包括变质量系统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热力学一定律、变质量系统热力学的基本方程、瞬变流动分析、制冷机的变质量循环、热力学第二定律、管内气体流动、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实际气体的热力性质与过程。《高等工程热力学》不仅研究热力系统是“如何”工作的,而且还深入研究“为什么”会这样工作。全书有大量的公式推导,推导过程详尽,便于理解。
《高等工程热力学》可作为交通运输工程、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低温及制冷工程、交通新能源及节能工程、交通环境与安全技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和高年级本科生的选修课教材,也可供在相关领域工作的教师、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主要符号
第1章 变质量系统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1.1 常质量系统
1.1.2 变质量系统
1.2 平衡状态
1.2.1 热动平衡
1.2.2 平衡、均匀和稳定
1.3 热力学系统
1.4 过程
1.4.1 准静态过程
1.4.2 可逆过程
1.4.3 准静态过程的功和热量
1.5 循环
习题

第2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2.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般表达式
2.2 功
2.3 热量
2.4 闭口系统能量平衡方程
2.5 开口系统能量平衡方程
习题

第3章 变质量系统热力学的基本方程
3.1 状态方程及热力性质
3.1.1 状态方程
3.1.2 热力学能和焓
3.2 质量守恒方程
3.2.1 控制质量和控制体积分析法
3.2.2 非均匀系统质量守恒
3.2.3 均匀系统质量守恒
3.3 控制体积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
3.3.1 控制体积热力学第一定律表王式的导出——一维流动
3.3.2 稳态、稳定流动
3.3.3 均态、不稳定流动
3.4 控制体积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达式
3.4.1 常质量系统
3.4.2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达式
3.4.3 稳态、稳定流动
3.4.4 均态、不稳定流动
3.4.5 控制体积熵增原理
3.4.6 熵变的计算
3.5 基本方程
3.5.1 准静态过程
3.5.2 化学势u
3.6 多元系统的化学势
3.6.1 多元系统的基本概念
3.6.2 化学势u的表达式
3.6.3 熵
3.6.4 化学计量方程
3.7 过程方程
习题

第4章 瞬变流动分析
4.1 刚性容器的快速充气——绝热充气
4.2 刚性容器的慢速充气——等温充气
4.3 非刚性容器的等压绝热充气——非等容绝热充气
4.4 非刚性容器的非等压绝热充气
4.5 刚性容器的充汽
4.6 刚性容器的快速放气——绝热放气
4.6.1 温度和放气量的计算
4.6.2 最大理论功
4.7 刚性容器的慢速放气——等温放气
4.8 刚性容器的快速放汽——绝热放汽
4.9 刚性容器的慢速放汽——等温放汽
4.10 充放气过程的影响因素
4.10.1 充气时间t和容器长径比L/D
4.10.2 充气过程中的传热确定瞬时体积平均表面传热系数a
4.10.3 放气过程中的传热
4.11 变质量膨胀和压缩过程
4.11.1 等温过程
4.11.2 绝热过程
4.12 有漏气的压缩过程
4.12.1 压气机模型
4.12.2 内燃机模型
习题

第5章 制冷机的变质量循环
5.1 回热式制冷机
5.1.1 回热器原理
5.1.2 制冷量计算通式
5.1.3 低温制冷机的应用
5.2 斯特林制冷机循环
5.2.1 经典斯特林循环
5.2.2 基本结构与工作过程
5.2.3 循环分析——施密特等温气缸模型
5.2.4 应用和发展
5.3 维勒米尔制冷机循环
5.3.1 热力工作过程
5.3.2 循环分析——等温气缸模型
5.3.3 优缺点及应用概况
5.4 分置式制冷机循环
5.4.1 工作过程
5.4.2 循环分析
5.4.3 优缺点及应用概况
5.5 吉福特-麦克马洪制冷机循环
5.5.1 吉福特-麦克马洪制冷机的基本结构
5.5.2 工作过程
5.5.3 循环分析
5.5.4 优缺点及应用概况
5.6 索尔凡制冷机循环
5.6.1 工作过程
5.6.2 循环分析
5.6.3 优缺点及应用概况
5.7 脉管制冷机循环
5.7.1 工作过程
5.7.2 表面泵热原理
5.7.3 泵热率和制冷量
5.7.4 优缺点及应用概况
习题

第6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6.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6.1.1 开尔文-普朗克说法
6.1.2 克劳修斯说法
6.1.3 喀喇氏说法
6.1.4 能质贬低原理
6.1.5 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
6.2 熵函数
6.2.1 克劳修斯法
6.2.2 喀喇氏法
6.3 熵增原理
6.4 熵的性质和计算
6.4.1 证明广延量
6.4.2 熵与热力学能和焓的比较
6.5 能量的可用性
6.5.1 卡诺定理
6.5.2 可用能
6.6 稳定气流能量的可用性
6.7 不可逆损失
6.7.1 不可逆损失与绝热系熵增
6.7.2 不可逆过程举例
习题

第7章 管内气体流动
7.1 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一般流动的热力学规律
7.1.1 基本概念
7.1.2 基本定律
7.1.3 一般流动的热力学规律
7.2 理想气体的定常等熵流
7.2.1 无轴功定常等熵流的一般特征
7.2.2 喷管的对比态参数计算
7.3 实际喷管
7.3.1 摩擦损失
7.3.2 不同压力比时喷管的工作情况
7.3.3 理想气体正激波的热力学分析
7.4 等截面摩擦管流
7.4.1 绝热流
7.4.2 等温流
7.5 等截面传热管流
习题

第8章 实际气体状态方程
8.1 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区别
8.1.1 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8.1.2 实际气体的区分
8.2 实际气体的压缩因子
8.2.1 Z=f(p,T)图
8.2.2 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的一般热力学特性
8.3 维里状态方程
8.3.1 方程的形式
8.3.2 第二维里系数的拟合及截断型维里方程
8.4 二常数半经验状态方程
8.4.1 范德瓦尔斯方程
8.4.2 瑞里奇-邝方程
8.4.3 彭-罗宾逊方程
8.5 多常数半经验状态方程
8.5.1 贝蒂-布里奇曼方程
8.5.2 本-韦伯-鲁宾方程
8.5.3 马丁-侯方程
8.6 对比态原理及气体对比态状态方程
8.6.1 二参数对比态原理
8.6.2 三参数对比态原理
8.6.3 李-凯斯勒对比态方程
8.6.4 严家禄对比态方程
8.7 实际气体混合物的混合法则
8.7.1 实际气体的道尔顿定律和亚麦加特定律
8.7.2 维里方程的混合法则
8.7.3 其他状态方程的混合法则
8.7.4 混合气体的假I临界常数
习题

第9章 实际气体的热力性质与过程
9.1 导出热力性质的常用关系式
9.1.1 闭口系统
9.1.2 数学关系式
9.1.3 麦克斯韦关系式
9.1.4 热力偏导数变换常用关系式
9.2 热力性质的一般表达式
9.2.1 热力学能的一般表达式
9.2.2 比焓的一般表达式
9.2.3 比熵的一般表达式
9.2.4 比定压热容和比定容热容的一般表达式
9.2.5 焦汤系数的一般表达式
9.2.6 逸度及逸度系数的一般表达式
9.3 偏差函数、余函数和余函数方程
9.3.1 偏差函数法和余函数法
9.3.2 实际气体的余比焓方程
9.3.3 实际气体的余比熵方程
9.3.4 实际气体的余比热容方程
9.3.5 李-凯斯勒方程的余函数
9.3.6 不同余函数的关系
9.4 导数压缩因子
9.4.1 导数压缩因子Zp,ZT的推导过程
9.4.2 导数压缩因子Zp,ZT与流体的热力性质的函数关系
9.4.3 李一凯斯勒方程的导数压缩因子Zp,ZT分析表达式
9.5 实际气体热力过程分析方法
9.5.1 热力过程的功和热量
9.5.2 确定给定初终态间热力性质变化量的方法
9.6 实际气体多变过程
9.6.1 多变过程方程及多变过程指数通用表达式
9.6.2 多变过程特征比e表达式
9.6.3 典型多变过程的实际气体多变指数表达式
9.7 实际气体典型热力过程的计算
9.7.1 等体积过程
9.7.2 等压过程
9.7.3 等温过程
9.7.4 等熵过程
9.7.5 绝热节流过程
9.7.6 不可逆绝热过程
习题
附录A L-K方程的参数值
附录B 一些常见物质的热物性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1章 变质量系统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人们基于对于各种热现象加以利用的需求而建立了热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物质的热运动和各种与热现象相联系的规律。热力学属于热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在一系列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综合整理而形成的系统的理论。热力学研究的对象包括能量、能量转化以及能量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各种热现象,19世纪中后期,热的本质逐渐被认识,并且以无数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总结并相继确立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从1840-1850年,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先后通过电的热效应以及不同的机械生热方法来求得热功当量,并取得了一致的结果,焦耳的实验结论使得能量守恒定律成为科学界公认的自然规律,而能量守恒定律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建立后,在物理学乃至生产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大推动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卡诺(Sadi Carnot)在1824年发表了著名的卡诺定理,开尔文(Lord Kel-vin)在1848年根据卡诺定理制定了热力学温标,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于1850年同样根据卡诺定理,建立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使得热力学成为一个系统完整的学科,并成为热力学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理论基础。
热力学是在对热现象进行大量观测基础上总结出的普遍的系统理论。热力学基本理论是普适的理论,对于一切与热运动有关的现象与物质都适用。热力学所研究的对象分布广泛,涉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其主要范围包括物理学、化学、工程学、气象学以及生物学等领域。传统热力学主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热现象过程中能量相互转化的规律性以及数量关系,如过程功、热量以及热功转化效率的计算等。研究时常常需要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理论基础。
(2)判断不可逆过程进行的方向。研究时常常需要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理论基础,其目的在于使过程沿所期望的方向进行,改善热能工程和能量转换装置的设计,以尽可能充分地提高能源效益。
(3)物质的平衡性质。能量的转换必须以物质为媒介,因此对于物质性质的研究将成为系统状态与系统性质研究的出发点。热力学将研究工质的一系列基本热力性质,并分析计算工质在各种热工设备中所经历的状态变化过程和循环,探讨影响能量转换效果的实际因素。
此外,热力学还将研究与实际热力学直接相关的一些物理、化学现象。例如,当前热能的一个主要来源是各种燃料的燃烧,由于燃烧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剧烈的化学反应过程,因此讨论时需要利用一些化学热力学的基础知识。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宏观研究方法和微观研究方法两种。
……

前言/序言

  力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和电子工程等诸多专业,导致其内容往往繁复。近年来,各专业课程设置有逐渐细化的趋势,单门课程学时数有限。针对交通运输领域的专业教学工作需要,我们编写了这本《高等工程热力学》教材,建议授课40~60学时。本书以交通运输工程、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低温及制冷工程、交通新能源及节能工程、交通环境与安全技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教师和有关科技人员为读者对象,使他们在学习和研究中能够很快地触及学科的前沿问题,并抛砖引玉,为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发展做一块铺路石。
  本书属于经典热力学范畴,是工程热力学的延伸、拓展、扩大与深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工程热力学是研究常质量热力系统是“如何”工作的,而高等工程热力学不仅是研究常质量系统和变质量系统是“如何”工作的,还要研究“为什么”会这样工作。如在进行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二甲醚等气体代用燃料发动机的研究中,仅具备常质量热力系统分析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掌握变质量热力系统热功转换的规律和方法、基本定律的表达式、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等。本书涉及大量的公式推导,由于主要作为教材使用,因此推导过程尽量做到详尽,便于理解。
  全书内容共分9章,针对交通运输工程: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低温及制冷工程和交通新能源及节能工程等专业,论述了变质量系统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程、瞬变流动分析和制冷机的变质量循环。针对交通环境与安全技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等专业,论述了实际气体的热力性质、过程和状态方程。本书删节了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和电子工程等非交通类专业的量子统计热力学、化学热力学、生物热力学、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和汽液相平衡等内容,使本书更适合于交通类专业读者的需求。
  本书由长安大学曹建明、李跟宝合作编写,其中第4章、第8章和第9章由曹建明编写,第1章~第3章、第5章~第7章由李跟宝编写。
  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有关的文献资料,谨向这些文献的著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也在此深表谢意!
  限于作者的水平和知识范围,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机械制造工艺学 内容简介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一部系统阐述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的专著。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流程、各种加工方法(如切削加工、锻压、铸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的原理、设备、工艺参数选择、质量控制以及经济性分析。同时,本书也涵盖了先进制造技术,包括数控加工、精密加工、超精密加工、增材制造(3D打印)等前沿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第一篇 制造工艺基础 本篇系统介绍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发展趋势以及工艺规程的编制方法。 第一章 机械制造工艺学概论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任务。 机械制造工艺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如柔性制造、智能化制造、绿色制造等。 零件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原则、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机械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零件结构设计对制造工艺的影响。 材料选择对制造工艺的影响。 尺寸公差与表面粗糙度对制造工艺的影响。 零件的工艺结构分析方法。 如何优化零件设计以适应制造。 第三章 测量与检验技术基础 尺寸测量基本原理与方法。 常用测量工具及量具(卡尺、千分尺、量块、量仪等)的使用。 形位公差测量方法。 表面粗糙度测量原理与方法。 测量误差分析与评定。 质量检验标准与规范。 第二篇 金属切削加工工艺 本篇详细阐述金属切削加工的原理、设备、刀具、工艺参数选择及各种切削加工方法的特点与应用。 第四章 金属切削基本原理 切削运动与切削过程。 切削力与切削功。 切削温度与切削热。 刀具磨损与刀具寿命。 切削过程中的表面形成与表面质量。 切削液的作用与选择。 第五章 切削刀具 切削刀具的分类与结构。 刀具材料(高速钢、硬质合金、陶瓷、金刚石等)的性能与选择。 刀具几何参数(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刀尖圆弧半径等)的确定。 刀具磨削与修磨。 刀具涂层技术。 第六章 车削加工 车削加工原理与加工对象。 车床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车削工艺(外圆车削、内圆车削、端面车削、螺纹车削、成形车削等)。 车削工艺参数的选择(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 车削质量控制与常见问题分析。 第七章 铣削加工 铣削加工原理与加工对象。 铣床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铣削工艺(平面铣削、沟槽铣削、成形铣削、齿轮铣削等)。 铣削工艺参数的选择。 铣削质量控制与常见问题分析。 第八章 钻削、镗削与扩孔加工 钻削、镗削与扩孔加工原理与目的。 钻床、镗床及相关设备。 钻削、镗削与扩孔的工艺方法。 工艺参数选择与质量控制。 第九章 磨削与抛光加工 磨削加工原理与特点。 磨削设备(外圆磨床、内圆磨床、平面磨床、无心磨床等)。 砂轮的选用、修整与平衡。 磨削工艺参数的选择。 磨削表面质量控制。 抛光加工原理与方法。 第十章 齿轮加工工艺 齿轮加工的基本要求与难点。 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滚齿、插齿、剃齿、磨齿等)。 锥齿轮与蜗轮的加工方法。 齿轮加工的工艺参数与质量控制。 第十一章 螺纹加工工艺 螺纹的分类与加工方法。 车削螺纹、铣削螺纹、磨削螺纹。 板牙与丝锥加工螺纹。 螺纹的精度与表面质量控制。 第三篇 成形加工与连接工艺 本篇介绍铸造、锻压、焊接、铆接等成形与连接方法的原理、工艺及应用。 第十二章 铸造工艺 铸造基本原理与分类(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熔模铸造、压力铸造等)。 铸造工艺过程(模型制造、型腔制备、熔炼、浇注、清砂、检验)。 铸造合金的性能与选择。 铸件的质量要求与缺陷分析。 第十三章 锻压工艺 锻压基本原理与分类(模锻、自由锻)。 锻压设备(锻锤、压力机、液压机)。 锻压工艺过程(下料、加热、塑性变形、切边)。 锻件的质量要求与热处理。 第十四章 焊接工艺 焊接基本原理与分类(熔焊、压焊、钎焊)。 常用焊接方法(电弧焊、气体保护焊、电阻焊、激光焊等)。 焊接材料(焊条、焊丝、保护气体)。 焊接工艺过程与参数选择。 焊接变形与应力控制。 焊接接头的性能检测。 第十五章 铆接与粘接工艺 铆接基本原理与方法。 粘接基本原理与工艺。 铆接与粘接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第四篇 热处理与表面处理工艺 本篇介绍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原理、工艺以及表面改性技术。 第十六章 金属热处理基础 金属相变理论。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的基本原理与目的。 感应加热淬火、火焰淬火。 渗碳、渗氮等化学热处理。 热处理设备与工艺控制。 第十七章 表面处理工艺 表面处理的目的与分类。 电镀、阳极氧化、化学氧化。 喷涂、滚涂、刷涂。 磷化、钝化。 表面强化处理(喷丸、滚压)。 第五篇 现代制造技术 本篇介绍数控技术、精密加工、增材制造等现代机械制造技术。 第十八章 数控加工技术 数控技术概述。 数控机床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数控编程(G代码、M代码)。 数控加工工艺(车削、铣削、钻削等)。 数控加工中心的应用。 第十九章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 精密加工与超精密加工的概念与特点。 精密磨削、珩磨、研磨。 镜面加工、超精密车削。 加工误差的来源与控制。 第二十章 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 增材制造的基本原理与分类。 常用增材制造技术(FDM、SLA、SLS、SLM等)。 增材制造材料。 增材制造的应用领域。 第六篇 制造系统的组织与管理 本篇介绍生产组织、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等制造系统管理内容。 第二十一章 生产组织与计划 生产组织形式(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单件小批生产)。 生产准备与工艺流程设计。 生产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第二十二章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统计过程控制(SPC)。 全面质量管理(TQM)。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第二十三章 机械制造的经济性分析 制造成本的构成。 工艺方案的选择与经济性评价。 设备选型与经济性分析。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机械制造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作为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生产管理等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全面掌握机械零件的制造原理、加工方法、工艺流程设计及质量控制技术,并对现代制造技术有深入的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高等工程热力学》这本书,对于我这个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之间摇摆不定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盏指路明灯。我一直觉得,工程热力学不仅仅是理论公式的堆砌,更应该与实际工程问题紧密结合,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讲解任何一个概念时,都会立刻引申到它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比如,在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时,他不仅仅是推导了能量守恒方程,而是详细分析了在锅炉、汽轮机、制冷机等各种工程设备中,能量是如何被利用和转化的,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对第二定律的阐述更是让我豁然开朗。过去我总觉得熵的概念很难理解,但这本书通过分析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热力机循环中的限制作用,以及它在不可逆过程中的表现,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能量的利用是有限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尽量减少能量的损失。书中对各种热力学循环的详细介绍,包括卡诺循环、朗肯循环、奥托循环等,并且对比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这对于我理解不同类型热力设备的性能至关重要。更让我感到欣喜的是,这本书还涵盖了许多在现代工程领域越来越重要的内容,比如相变热力学,以及在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中的应用。作者在讲解相图时,采用了非常直观的图示方法,并且结合了实际的合金和物质的相变过程,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物质的状态变化。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知识灌溉。在《高等工程热力学》这本书面前,我仿佛变成了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学徒,而作者则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他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一堆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从一些非常基本、但又极其关键的物理概念入手,比如“系统”、“状态”、“过程”等等,然后用清晰的语言和精心设计的图示,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步步揭示出来。在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时,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功”和“热”的本质,以及它们如何与系统内能变化相关联,并且通过对不同类型功(如体积功、非体积功)的区分,让我对能量的传递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熵”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将熵局限于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而是通过讲述分子运动的随机性、信息的不确定性等多个维度来解释熵的含义,并且引申到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让我对“不可逆性”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于“平衡”状态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详细分析了热力学平衡、化学平衡、相平衡等不同类型的平衡状态,并且介绍了如何利用热力学函数(如自由能)来判断系统的平衡条件。这对于理解化工过程的设计和优化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一些非常具体的工程应用案例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比如如何利用热力学原理来设计高效的燃气轮机,或者如何优化制冷系统以降低能耗。

评分

《高等工程热力学》这本书,让我对“系统”和“边界”这两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在我看来,一本好的教科书,不仅应该教授知识,更应该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能量守恒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系统”的定义、边界的性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能量和物质的交换。这种严谨的定义方式,为我后续理解更复杂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书中对“热”和“功”的区分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解释了这两种能量传递形式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以及它们与系统内能之间的关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能量在系统中的流动和转化。我对书中关于“熵”的章节尤为着迷。作者将熵的讲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不再仅仅是“混乱度”的简单描述,而是将其与概率、统计、信息等多个领域联系起来,展现了熵的深刻内涵。他甚至用“宇宙的终极趋势”来形容熵增,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热力学定律在宇宙尺度上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书中对各种热力学平衡的详细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通过介绍各种热力学势,例如焓、熵、亥姆霍兹自由能、吉布斯自由能,来判断系统的平衡状态,并且详细阐述了这些势在化学反应、相变等过程中的作用。这对于我理解化工过程的设计和优化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高等工程热力学》的出现,无疑为我这个身处工程领域、却在热力学方面深感力不从心的人,带来了久旱逢甘霖般的慰藉。老实说,我之前对热力学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那些关于功、热、熵的公式和概念,总感觉像隔着一层纱,难以真正触及核心。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却如同拨开迷雾的阳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宏大的热力学世界,从微观粒子到宏观系统的能量流动,都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关于“状态”和“过程”的区分,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作者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实例,让我这个曾经对抽象概念感到头疼的人,也能清晰地把握其精髓。书中对理想气体和真实气体的性质差异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对于我们理解实际工程中的气体行为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比如用水流的两种不同形态来比喻,直观易懂,让我能够深刻体会到“效率”的真正含义。更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讲解,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在关于热机效率的章节,作者不仅详细推导了各种热机的理论效率,还结合了实际的工业应用案例,分析了影响效率的实际因素,比如摩擦、传热损失等,这让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找到改进的方向。对化学热力学部分的阐述也相当到位,特别是关于吉布斯自由能和化学平衡的讨论,为理解化学反应的驱动力和方向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一场穿越热力学迷宫的奇妙旅程,而《高等工程热力学》正是我的藏宝图。在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就被其严谨的学术风格和流畅的语言所吸引。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都力求做到清晰、准确、深入。他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数学推导,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之下,并且通过大量的图示和例子,让读者能够理解推导的意义和目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状态函数”和“路径函数”的区分。这种区分在理解热力学过程的本质时至关重要,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能够深刻理解,为什么有些量只取决于系统的当前状态,而有些量则与系统经历的过程有关。在关于“熵”的章节,我感到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熵的宏观描述,而是从统计力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熵的微观起源,以及它与概率和微观状态之间的关系。这种解释方式让我对熵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其更深层次的含义。书中对各种热力学循环的详细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不仅给出了各种循环的效率公式,还详细分析了它们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影响效率的各种因素,比如摩擦、传热损失等。这让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评分

《高等工程热力学》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知识上的“破壁”。一直以来,我对热力学的理解都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很多概念都感觉模模糊糊,难以深入。但是,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那些看似抽象的热力学概念,用一种生动而又深刻的方式呈现出来。他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先从一些大家都能理解的物理现象入手,比如能量的转化,热量的传递等等,然后逐步引导我们去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可逆性”和“不可逆性”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的过程,比如缓慢膨胀、快速膨胀,来阐述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的区别,并且引申到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对“效率”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自由能”的讲解也让我豁然开朗。作者通过将吉布斯自由能与化学反应的驱动力联系起来,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为什么有些反应能够自发进行,而有些则需要外界能量的输入。这种对抽象概念的具象化处理,是我之前在其他书籍中很少见到的。此外,这本书还涵盖了许多在现代工程领域非常重要的内容,比如热力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以及在生物工程中的相关原理,这让我对热力学的普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拿到《高等工程热力学》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深邃而又充满吸引力的封面设计所吸引,而翻开之后,更是被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所折服。作者在书中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又精密的工程热力学知识体系。从最基础的热力学公理开始,到各种复杂的状态方程和热力学性质的计算,再到各种热力学循环的分析和应用,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势”的概念的阐述,比如焓、熵、吉布斯自由能等,这些概念在书中被赋予了清晰的物理意义,并且被用来分析各种过程的方向性和可行性。作者在讲解这些抽象概念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数学推导上,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示和类比,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它们在物理世界中的作用。例如,在讲解吉布斯自由能时,作者将其比喻为“驱动系统发生自发过程的‘能量’”,这种生动的比喻让我立刻理解了它在判断化学反应和相变过程中的重要性。书中对不同热力学模型的介绍也相当详细,从理想气体模型到真实气体模型,再到各种比热容模型,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这对于我们在实际工程中选择合适的模型来描述物质的性质至关重要。而且,这本书还涵盖了许多在现代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比如热传导、对流、辐射等传热学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与热力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这让我对能量的传递过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读完《高等工程热力学》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工程世界深处的大门。这本书并没有将热力学仅仅视为一门理论课程,而是将其视为理解和改造物质世界、优化工程过程的核心工具。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注重逻辑性和层次感,从最基本的热力学定律出发,逐步引申到各种复杂的热力学现象和应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过程”的分析。作者不仅仅是给出过程的数学表达式,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过程的特点,比如准静态过程、可逆过程、不可逆过程等等,并且解释了它们在实际工程中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对能量转化效率的影响。对我来说,最受启发的莫过于关于“熵”的章节。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解释了熵的物理意义,以及它在自然界中的普遍存在性。他甚至将熵与“信息”联系起来,让我对信息论和热力学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书中对各种热力学循环的详细分析,也让我对不同类型的热力设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比如,作者详细对比了蒸汽朗肯循环和燃气联合循环的优缺点,并且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这对于我理解发电厂的设计和优化非常有帮助。而且,这本书还涵盖了许多在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比如相变热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与热力学的结合等。

评分

坦白说,我当初拿到《高等工程热力学》这本书时,心里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以往接触过的热力学教材,不是过于枯燥乏味,就是理论脱离实际,让人提不起兴趣。然而,这本书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将那些听起来高深莫测的热力学定律,用一种诗意而又严谨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讲解第一定律时,他不仅仅给出数学公式,而是通过讲述能量在宇宙中的“旅行”,从太阳的光芒到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再到我们身边的各种设备,都与能量的守恒和转化息息相关,这种叙述方式让我感觉热力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关于宇宙运行规律的哲学。书中对于熵的讨论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把它定义为“无序”,而是深入探讨了它在信息论、宇宙学等更广阔领域的应用,这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熵的理解。他甚至用“宇宙的终极命运”来形容熵增定律,这种宏大的视角让人不禁陷入沉思。在关于热力学平衡的章节,作者更是妙语连珠,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系统如何趋向于平衡状态,以及在平衡状态下,能量和物质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而且,这本书对于不同热力学模型的介绍也非常全面,从最基本的理想气体模型,到更复杂的范德华方程,再到各种状态方程的应用,都进行了详尽的解析,并且结合了大量的图表和数据,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不同模型在描述真实气体时的差异。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通往工程热力学殿堂的绝佳阶梯!初次翻开《高等工程热力学》,我内心是既期待又带着一丝丝忐忑的。毕竟,“高等”二字就足以让许多初学者望而却步,但我很快发现,作者以一种近乎艺术的细腻,将那些原本复杂抽象的概念一一剖析,如同剥洋葱一般,层层递进,丝丝入扣。书中不仅仅是罗列公式和定理,而是更注重原理的深入讲解,例如在讲解第一定律时,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能量守恒在不同系统中的具体体现,从最简单的孤立系统到复杂的开放系统,每一种场景都配以生动形象的案例,让我仿佛置身于实验现场,亲眼见证能量的转化过程。而且,这本书对于熵的概念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过去我对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混乱度”的层面,而这本书则从统计力学和热力学统计的视角,深入浅出地揭示了熵的本质,它不仅仅是混乱的度量,更是系统内在状态的一种描述,与能量的不可用性紧密相连。作者在讲解第二定律时,并没有生硬地给出数学表达式,而是通过分析卡诺循环的局限性,以及热力学不可逆过程的根源,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能量的转化效率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以及自然界的演化趋势。书中在某些章节还引入了现代工程中一些前沿的应用,比如结合了传热学和流体力学的知识,来分析更复杂的工程问题,这让我对热力学的实际应用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模型。总而言之,这本书的讲解方式非常注重逻辑性和系统性,每一章都建立在前一章的基础上,确保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而不是感到知识的断裂。

评分

这本书适合研究生阶段阅读。

评分

对变质量体系介绍的比较详细,可以参考。

评分

注重人文知识与科技知识的结合:以人文知识讲解的手法来阐述科技知识,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设置阅读材料板块介绍相关的人文知识,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评分

注重实践教学和情景教学:书中配备大量实景图和实物图,并辅以示意图进行介绍,通过模型化的教学案例介绍具体工程实践中的相关知识技能,强化实际操作训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设计有丰富的题型,在巩固知识技能的同时启发创新思维。

评分

对变质量体系介绍的比较详细,可以参考。

评分

注重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以学生就业所需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着眼点,紧跟最新的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着重讲解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技能,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高等工程热力学》注重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解能力来编写,考虑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通过不同的工程案例或者示例深入浅出进行讲解,紧紧抓住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点,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评分

注重人文知识与科技知识的结合:以人文知识讲解的手法来阐述科技知识,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设置阅读材料板块介绍相关的人文知识,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评分

有的问题研究很深入,不错

评分

注重人文知识与科技知识的结合:以人文知识讲解的手法来阐述科技知识,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设置阅读材料板块介绍相关的人文知识,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