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史(人物传共8册)

中华民国史(人物传共8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新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民国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
  • 传记
  • 近代史
  • 中国历史
  • 人物
  • 八册书
  • 史学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9999
商品编码:1027457990
出版时间:2011-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为了人人都享有的权利:教育改革与发展笔记

原价:58.00元

作者:丹增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01

ISBN:9787010066776

字数:387000

页码:37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紧紧围绕“让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一主题,回顾评述了上下数千年的中外教育发展历程,对教育的地位、功能、作用以及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发展前景等方面的600多个敏感问题作出了作者自己独特的解答,陈述了世界不同教育发展水平、不同教育发展模式的近40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同时,这本书还对千余位中外教育名流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贡献作了富有见地的评论。
作者通过本书让人们来分享一个来自雪域高原的藏族文化人的人生情怀,来分享自己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对教育最具体、最实在、最鲜活的感悟和认识。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教育:使人成其为人
教育:人类永不熄灭的火炬
文明之光点燃教育火炬
冲破黑暗樊篱的光芒
文艺复兴推动本原回归
通向强国之路的航灯
与信仰脉搏共舞
繁星缀亮教育苍穹
教育:经久不衰的文明润滑剂
让悠远的文明更加悠远
延续传统的接力
与寻常百姓的“亲密接触”
领航学术,传承文化
救国图强使命下的求索
走向教育大国之路
历史不能淡忘的大师
教育:打开命运之门的钥匙
金钥匙眷顾千年热土
先知先觉撬动历史
百年名校撑起教育天空
图谋强兵,擦亮历史
国难当头的壮举
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大风起兮云飞扬
最是橙黄橘绿时
回应世纪要求
第二辑 教育改革:面向未来的行动
理性之光:必然的动力
引导人类社会前行的灵光
人类教育最早的智者光辉
教育思潮涌动世界
……
同步:必然的趋势
碰撞:必然的跨越
行动:必然的选择
“走出去,请进来”:必然的方向
第三辑 教育发展:让人的命运得到改变
基础教育:人人都享有的权利
职业教育:不仅仅为了谋生
高等教育:社会进步的引擎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为您撰写一份关于不包含《中华民国史(人物传共8册)》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其他历史领域,并力求详尽、自然。 --- 书名:《大航海时代的遗产:全球贸易网络与东亚的转型(1500-1800)》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公元1500年至1800年间,在地理大发现浪潮推动下形成并日益紧密的全球贸易网络,以及这一历史进程对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日本和东南亚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所产生的深刻而复杂的冲击与重塑。 我们摒弃传统的以单一国家为核心的叙事模式,转而采用“网络中心论”的视角,深入剖析白银的流动、物种的交换、技术的扩散以及观念的碰撞,是如何在跨洋航线上编织出一张前所未有的互动图景。重点研究的领域横跨四大洲,力图展现全球化早期阶段的真实面貌。 第一部分:白银的轨迹与权力重构 本书的开篇将详细考察美洲(特别是波托西和墨西哥城)生产的白银,如何经由马尼拉大帆船航线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这种史无前例的贵金属积累,不仅直接刺激了明清两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也对地方金融体系和赋税结构造成了深远影响。我们不仅关注白银的流入量,更着重分析了其价值波动如何影响江南士绅的财富配置、东南沿海的走私活动以及内陆地区的社会稳定。 同时,本书对比了日本的“俵物”贸易和东南亚香料群岛在这一白银驱动体系中的角色。通过对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文书、海关记录及私人信函的细致梳理,本书揭示了欧洲商业资本在获取稀缺资源(如丝绸、茶叶、瓷器)和倾销制成品(如棉布、军火)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建立的垄断,以及与地方精英之间形成的复杂依附与对抗关系。白银的流动,成为了理解东亚内部社会经济分化的关键透镜。 第二部分:物种的迁徙与生态革命 大航海时代不仅是贸易的时代,更是一场深刻的“哥伦布交换”的持续过程。本书用了大量篇幅探讨农作物和动植物的跨大陆传播,对东亚生态环境和人口结构带来的持久性影响。玉米、番薯、马铃薯和烟草等高产作物的引入,极大地缓解了传统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在丘陵地带和贫瘠土壤上的压力,为清代初期的人口爆炸提供了物质基础。 我们深入分析了这些外来物种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性、种植技术的推广,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农民的膳食结构和耕作习惯。例如,在华南地区,番薯的普及如何改变了土地利用的优先级;而在日本,烟草的种植如何催生了新的地方经济模式。同时,本书也探讨了随之而来的疾病传播和生态挑战,如外来物种对本土生物多样性的冲击,以及对农业生产稳定性的潜在威胁。 第三部分:技术、知识的碰撞与军事变革 全球联系的加深,加速了军事和航海技术的交流。本书详细考察了火器技术,特别是欧洲先进的铸炮技术和火绳枪制造工艺,是如何传入并被东亚国家吸收、改造的。我们分析了明末清初,日本的铁炮制造水平、朝鲜的防御体系,以及清朝绿营和八旗对西式火器的采纳与本土化努力。这种技术的选择性吸收,反映了不同政权在面临外部压力时的战略考量。 在知识层面,本书探讨了传教士带来的欧洲科学知识(如数学、天文、制图学)在宫廷和士人阶层中的传播与接受过程。通过对比利玛窦的成果和后来的传教士团体,我们评估了这些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产生的张力与融合,特别是在历法、地图绘制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实际应用。 第四部分:海洋边缘的治理与社会适应 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海洋贸易网络的边缘地带——东南亚的港口城市和沿海社群。通过对巴达维亚(雅加达)、马六甲、澳门和长崎“出岛”等关键节点的个案研究,本书描绘了在多重帝国(欧洲殖民者、地方王权、中国商人)权力博弈下,港口城市所形成的独特社会结构。 我们关注了华侨社群在跨国贸易中的关键作用,他们如何充当中间商、资本提供者和信息传递者的角色,并在宗主国和殖民势力之间寻求生存空间。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当地社会对大量异域人口(水手、商人、奴隶)涌入所作出的反应,以及这种多元文化环境如何催生出新的社会规范和身份认同。 结论:东亚在世界体系中的定位 本书总结认为,1500年至1800年间,东亚并非一个被动接受西方冲击的孤岛,而是一个积极参与、具有强大内生驱动力的全球经济组成部分。然而,随着18世纪末期欧洲工业革命的酝酿和蒸汽动力的出现,原有的全球贸易平衡开始发生微妙的倾斜。本书的分析,为理解东亚随后在19世纪如何面对更为剧烈的“开埠”和技术挑战,奠定了坚实的历史背景。 本书主要依赖于欧洲各殖民公司的档案、中国地方志、日本幕府记录以及东南亚的口述史料和考古发现,旨在提供一部多视角、重连接、强调物质与结构变迁的全球史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这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参照系。它在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细节挖掘上,展现了非同寻常的洞察力,很多过去被忽略或一笔带过的小事件,在这里都被放大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些细节往往是理解宏大历史走向的“钥匙”。我发现书中引用的注释系统非常详尽和规范,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后续研究的便捷性。每当我对某个观点产生疑问时,几乎总能找到明确的出处进行追溯和交叉验证。这种严谨的注释和引文体系,说明作者的学术标准是极高的,它不仅仅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通俗读物,更是一份可以被同行严肃对待的学术成果。

评分

初次翻阅时,我被作者那种严谨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住了。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陈旧的史料和繁杂的史事,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得如同精密的钟表齿轮。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史料的筛选和考证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几乎每一段落的背后,都能想象到他无数次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穿梭的情景。更难能可贵的是,叙述的基调非常客观公正,他很少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或主观臆断,而是尽可能地呈现事实本身,让历史自己说话。这种克制和审慎的态度,在许多带有强烈倾向性的历史解读中显得尤为珍贵,它给予了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判断,而不是被动接受一个既定的结论。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这种扎实的学术态度,是衡量一部历史著作价值的黄金标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庄重,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和字体选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沧桑与厚度。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号适中,行间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在光线下会反射出低调而优雅的光芒。这几卷书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种历史的仪式感扑面而来,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里面记载的内容充满了敬畏和期待。说实话,现在很多历史书籍在装帧上都显得有些草率,但这一套书,从里到外都散发着一种精心打磨的匠心精神,让人觉得这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从宏观结构上看,这套书的编排逻辑体现了一种清晰的时间轴和问题导向的结合。它没有简单地按照年代顺序铺陈,而是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设置了专门的章节进行深入的专题讨论,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因果关系。这种结构设计非常有助于理解历史的复杂性,避免了线性叙事容易带来的平面化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建立认知框架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上的巧妙安排,就像是地图上的清晰坐标系,让每一次的阅读深入,都有坚实的立足点。整体读完之后,不仅是对零散事件的记忆,更是在脑海中构建了一张结构稳固、层次分明的历史网络。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古文腔”,读起来反而是流畅且富有画面感的。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描绘场景和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使是枯燥的政治斗争或军事部署,也能被他描绘得惊心动魄。我尤其欣赏他遣词造句的精准性,很多时候,一个恰到好处的形容词,就能瞬间将一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格勾勒得入木三分,让人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立体、鲜活的形象。这种文笔上的功力,使得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历史读物,变得如同在聆听一位资深前辈娓娓道来的家族秘辛。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深度和阅读的愉悦性,让我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文学作品带来的审美愉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