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为了人人都享有的权利:教育改革与发展笔记
原价:58.00元
作者:丹增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01
ISBN:9787010066776
字数:387000
页码:37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紧紧围绕“让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一主题,回顾评述了上下数千年的中外教育发展历程,对教育的地位、功能、作用以及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发展前景等方面的600多个敏感问题作出了作者自己独特的解答,陈述了世界不同教育发展水平、不同教育发展模式的近40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同时,这本书还对千余位中外教育名流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贡献作了富有见地的评论。
作者通过本书让人们来分享一个来自雪域高原的藏族文化人的人生情怀,来分享自己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对教育最具体、最实在、最鲜活的感悟和认识。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教育:使人成其为人
教育:人类永不熄灭的火炬
文明之光点燃教育火炬
冲破黑暗樊篱的光芒
文艺复兴推动本原回归
通向强国之路的航灯
与信仰脉搏共舞
繁星缀亮教育苍穹
教育:经久不衰的文明润滑剂
让悠远的文明更加悠远
延续传统的接力
与寻常百姓的“亲密接触”
领航学术,传承文化
救国图强使命下的求索
走向教育大国之路
历史不能淡忘的大师
教育:打开命运之门的钥匙
金钥匙眷顾千年热土
先知先觉撬动历史
百年名校撑起教育天空
图谋强兵,擦亮历史
国难当头的壮举
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大风起兮云飞扬
最是橙黄橘绿时
回应世纪要求
第二辑 教育改革:面向未来的行动
理性之光:必然的动力
引导人类社会前行的灵光
人类教育最早的智者光辉
教育思潮涌动世界
……
同步:必然的趋势
碰撞:必然的跨越
行动:必然的选择
“走出去,请进来”:必然的方向
第三辑 教育发展:让人的命运得到改变
基础教育:人人都享有的权利
职业教育:不仅仅为了谋生
高等教育:社会进步的引擎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对于长期关注这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参照系。它在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细节挖掘上,展现了非同寻常的洞察力,很多过去被忽略或一笔带过的小事件,在这里都被放大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些细节往往是理解宏大历史走向的“钥匙”。我发现书中引用的注释系统非常详尽和规范,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后续研究的便捷性。每当我对某个观点产生疑问时,几乎总能找到明确的出处进行追溯和交叉验证。这种严谨的注释和引文体系,说明作者的学术标准是极高的,它不仅仅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通俗读物,更是一份可以被同行严肃对待的学术成果。
评分初次翻阅时,我被作者那种严谨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住了。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陈旧的史料和繁杂的史事,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得如同精密的钟表齿轮。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史料的筛选和考证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几乎每一段落的背后,都能想象到他无数次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穿梭的情景。更难能可贵的是,叙述的基调非常客观公正,他很少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或主观臆断,而是尽可能地呈现事实本身,让历史自己说话。这种克制和审慎的态度,在许多带有强烈倾向性的历史解读中显得尤为珍贵,它给予了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判断,而不是被动接受一个既定的结论。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这种扎实的学术态度,是衡量一部历史著作价值的黄金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庄重,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和字体选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沧桑与厚度。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号适中,行间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在光线下会反射出低调而优雅的光芒。这几卷书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种历史的仪式感扑面而来,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里面记载的内容充满了敬畏和期待。说实话,现在很多历史书籍在装帧上都显得有些草率,但这一套书,从里到外都散发着一种精心打磨的匠心精神,让人觉得这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从宏观结构上看,这套书的编排逻辑体现了一种清晰的时间轴和问题导向的结合。它没有简单地按照年代顺序铺陈,而是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设置了专门的章节进行深入的专题讨论,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因果关系。这种结构设计非常有助于理解历史的复杂性,避免了线性叙事容易带来的平面化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建立认知框架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上的巧妙安排,就像是地图上的清晰坐标系,让每一次的阅读深入,都有坚实的立足点。整体读完之后,不仅是对零散事件的记忆,更是在脑海中构建了一张结构稳固、层次分明的历史网络。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古文腔”,读起来反而是流畅且富有画面感的。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描绘场景和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使是枯燥的政治斗争或军事部署,也能被他描绘得惊心动魄。我尤其欣赏他遣词造句的精准性,很多时候,一个恰到好处的形容词,就能瞬间将一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格勾勒得入木三分,让人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立体、鲜活的形象。这种文笔上的功力,使得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历史读物,变得如同在聆听一位资深前辈娓娓道来的家族秘辛。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深度和阅读的愉悦性,让我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文学作品带来的审美愉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