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

汉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 班固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汉朝
  • 史书
  • 二十四史
  • 司马迁
  • 古代史
  • 政治
  • 文化
  • 人物
  • 纪传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ISBN:9787806284452
商品编码:1027858736
出版时间:2008-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2008版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培训教程

原价:35.00元

作者:嵇国光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506652766

字数:257000

页码:23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注重内部审核的规范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规范性方面主要参照了国际认可的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教程;实用性方面主要是根据作者15年来从事内外部审核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研究心得;有效性方面主要是作者在对众多客户质量管理体系咨询、认证实践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原则及做法。
内部审核作为企业管理的检查工具不能仅停留在符合性方面,而应以有效性为重点;不能仅局限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范围,而应扩大到其他需要检查的企业经营管理领域。企业通过每次内部审核应能导致改进行为并取得成果,使企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但任何检查工具,只有正确使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为此,作为合格的内部审核员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1)正确理解并掌握选定的标准、文件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2)正确掌握使用审核的原则、方法和技巧。

目录


1 主要术语介绍
1.1 有关审核的概念
1.2 有关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
2 审核的分类
2.1 审核对象分类法
2.2 审核委托方分类法
2.3 审核范围分类法
3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一般步骤
3.1 第一方审核(内部审核)的步骤
3.2 第二方审核的步骤
3.3 第三方审核的步骤
4 内部审核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4.1 内部审核的基本要求
4.2 内部审核的基本特点
4.3 提高内部审核效果的途径
4.4 我国获证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现状分析
5 内部审核方案
5.1 审核方案的定义与理解
5.2 审核方案的管理
5.3 审核方案的编制
5.4 审核方案的记录
6 内部审核活动
6.1 审核启动
6.2 组织学习文件
6.3 现场审核的准备
7 现场审核实施
7.1 现场审核实施的基本内容
7.2 首次会议
7.3 现场审核
7.4 不合格项报告
7.5 末次会议
8 内部审核报告
8.1 报告内容
8.2 报告中的审核结论
8.3 报告中的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及要求
8.4 报告处理
8.5 报告格式
8.6 注意事项
9 跟踪审核
9.1 跟踪审核的含义、目的和范围
9.2 跟踪审核的作用
9.3 跟踪审核的实施
10 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
10.1 内部审核员的职责
10.2 审核组长的职责
10.3 审核员的工作
10.4 审核员的资格
10.5 审核员的管理
10.6 内、外部审核员的区别
11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要点及方法
12 管理评审
13 产品质量审核
14 能力训练与练习

作者介绍


嵇国光先生,1984年开始专业从事全面质量管理(TQM)工作,1985年起担任某国营大企业企管办主任,1990年至1994年在某局负责全省范围TQM、现代化管理和现场管理推行工作,1995年起专业从事管理咨询和培训工作,是第一批获得国家注册的高级审核员,曾入选“中国管理咨询专家5

文摘


序言



《史记》:一部开创性的纪传体通史巨著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影响之深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鸿篇巨制不仅以其宏大的史诗视野、精湛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奠定了后世正史的典范,更以其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史记》的撰写历经司马迁数十年的心血,其创作背景充满了个人命运的悲剧色彩。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遭受宫刑,这种极度的屈辱激发了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强烈抱负。他以非凡的毅力和坚韧,忍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最终完成了这部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画卷。 一、恢弘的体例:纪传体的典范 《史记》最核心的贡献在于其首创的纪传体编纂体例,彻底打破了此前史书多采用的编年体或国别体格局。司马迁巧妙地将历史人物和事件分门别类,系统性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叙事框架。全书共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计一百三十篇,七十余万字。 1. 十二本纪:帝王兴衰的纲领 “本纪”是全书的纲领和主线,以历代帝王的世系为纲,记录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主要帝王和王朝的兴衰更迭。它们相当于编年体的“年录”,为全书提供了时间轴和政治脉络。通过对帝王功过是非的评述,司马迁展现了对皇权兴衰规律的深刻洞察。 2. 十表:历史脉络的清晰图谱 “表”以表格形式,系统梳理了历史事件的脉络和重要人物的谱系。这包括《八 সভ্যতা表》《诸侯世表》《三代世表》等,极大地便利了读者对复杂历史关系的梳理和理解。表格的运用体现了司马迁在整理史料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是史学方法上的创新。 3. 八书:制度文化的专业探究 “书”是全书最具独创性的部分之一,它相当于一个文化史和制度史的专题研究。八书分别记载了古代的礼仪制度(《礼书》)、天文历法(《律书》)、音律学(《律书》)、漕运水利(《河渠书》)、经济赋税(《平准书》)、以及国家管理和军事制度。这部分内容极大地拓宽了史书的范畴,使《史记》成为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著作。 4. 三十世家:诸侯的兴衰与贵族精神 “世家”主要记载了周朝诸侯国君主和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诸侯家族的历史,特别是对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描绘,是战国史料的宝库。通过“世家”,司马迁不仅记录了诸侯的政治军事活动,更着重刻画了贵族阶层的命运起伏和精神风貌。 5. 七十列传:个体生命的宏大叙事 “列传”是《史记》中最具光彩的部分,它集中记载了各行各业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包括: 忠义之士: 如《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悲壮,以及《荆燕吴传》中对燕太子丹的描绘。 谋臣良将: 如《留侯世家》张良的运筹帷幄,《淮阴侯列传》韩信的军事天才与悲剧下场。 游侠传奇: 如《游侠列传》,记录了如曹沫、专诸、聂政、豫让等为信念而死的侠客,彰显了司马迁对“侠”这一特定文化精神的推崇。 文化名人: 记载了如《孔子世家》(虽然形式上是世家,但实为列传性质)、《货殖列传》(记录了活跃于商业和经济领域的人物,体现了对民间经济活动的关注)、《滑稽列传》(记录了以言辞讽谏时政的士人)。 通过“列传”,司马迁将历史的焦点从宏大的帝王将相转向了无数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生命,使历史充满了人情味和生命力。 二、深沉的思想内涵:天道与人道的交织 《史记》的思想底色复杂而深厚,是司马迁个人遭遇和对历史哲思沉淀的体现。 1. 批判的史学精神 司马迁秉持着强烈的批判精神。他从不盲目歌颂帝王功德,而是直陈其过失。例如,他对秦始皇的暴政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他对汉高祖刘邦的狡诈和残忍也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这种“实录”的态度,体现了超越时代局限的良知。 2. “究天人之际”的探问 全书弥漫着对“天道”的追问。何为天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公理,还是“天道好还”的虚无?司马迁记录了许多“行善者不得善终,奸恶者反得善果”的现象,如屈原的忠诚与被疏远,张仪的权谋与得势。他最终在《太史公自序》中流露出一种复杂的认识:天道并非简单清晰的因果报应,人世间的际遇充满了偶然性和不公。 3. 抑强扶弱与侠义精神的赞颂 司马迁对社会底层、受压迫者和具有反抗精神的个体抱有深切的同情。他特别赞扬那些为匡扶正义或报答知遇之恩而挺身而出的游侠。这种对个体价值的肯定,是对当时主流儒家“尊王卑民”思想的一种有力反拨,流露出强烈的民本情怀。 三、不朽的文学成就:笔法千秋 《史记》的伟大不仅在于其史学价值,更在于其卓越的文学成就,使之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的巅峰之作。 1. 传神的个性刻画 司马迁的叙事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善于通过细节、言语和行动来塑造人物。例如,描写项羽时,着重于其“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英雄气概,以及“鸿门宴”上的犹豫不决和垓下之围的悲壮自刎,使项羽的形象既威猛又充满悲剧色彩。对比之下,刘邦的形象则刻画得狡黠、隐忍且充满韧性。 2. 抑扬顿挫的叙事节奏 《史记》的文字简练而富有张力,擅长长篇叙述中的抑扬变化。该叙述部分气势磅礴,引人入胜;该抒情部分则饱含深情,催人泪下。如对白起坑杀赵括四十万降卒的冷酷记录,与对义士荆轲刺秦时“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氛围渲染,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对比。 3. 简洁传神的语言风格 司马迁的语言洗练精粹,极少雕琢辞藻,却能直击事件的核心和人物的灵魂。他的语言继承了先秦散文的刚健之风,又吸收了楚辞的浪漫色彩,形成了雄浑、朴实、生动的独特风格,对后世的史学、文学乃至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 《史记》不仅仅是一部记录了三千年兴衰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人物传记集合。它以全新的史学体例,记载了从帝王到平民的群像,探究了历史发展的深层动因,并在文学上达到了无可企及的高度。它以其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和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同情,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一颗永恒的明珠。阅读《史记》,便是与历史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深度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难度曲线有点陡峭,但坚持下来后,获得的知识密度是其他任何渠道都无法比拟的。它的结构设计非常严谨,脉络清晰得像是精密的工程图纸,即便是跨越数个朝代的篇章,也能找到清晰的逻辑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地理和经济因素如何影响政治走向的分析,作者在这方面的论述常常能提供一个全新的、更宏观的视角,让我意识到,历史绝不是少数几个英雄人物的独角戏,而是无数社会、经济、文化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过,我也必须提醒初学者,这本书的背景知识要求相对较高,如果对当时的官职设置、礼仪制度一无所知,可能会在开始的几十页里感到吃力。但只要度过这个适应期,你会发现它为你搭建了一个无比坚实和广阔的认知框架,后续阅读其他相关史料时,都会感到豁然开朗,仿佛拥有了一把解读古代社会运行机制的万能钥匙。这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用“做学问”的态度去对待的巨著。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展现出的一种近乎冷静的客观性。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性的历史事件时,作者似乎刻意拉开了距离,不带过多强烈的主观色彩去评判,而是将所有相关的史料和不同学派的观点都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判断。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避免了阅读过程中的情绪化代入,反而促使我更深入地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停留在“这是否公平”的层面。我甚至感觉,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像一位超脱于时空之外的观察者,用近乎冷酷的理性,解剖着王朝的诞生与覆灭。这种叙事风格,对于希望建立自己独立历史观的人来说,是无价之宝。它强迫你面对历史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认识到很多事情的“真相”,可能并不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一系列相互矛盾的侧面构成的整体。这本书,更像是一部辩证法的教科书,而非简单的史书。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我必须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我原本以为历史书都是枯燥的年代记录和官僚体系的梳理,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它的文字功底简直是炉火纯青,那种古典的韵味和行文的节奏感,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仿佛能听到古代士大夫在庙堂之上辩论的声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传记部分时的细腻笔触,他没有简单地将人脸谱化成“好”或“坏”,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动机和挣扎。举个例子,对某位重要大臣的描绘,既展现了他的忠诚与才干,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他性格中的弱点和最终的悲剧性结局,这种复杂性和真实感,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历史作品所应具备的。说实话,我经常需要放慢速度,反复琢磨一些措辞,因为有些表达方式的精妙之处,初读时很容易被忽略。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永恒主题——野心、无奈、智慧和局限。它不是让你记住多少个日期,而是让你真正“理解”历史的重量。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有点被它的厚度给“镇住”了。封面设计得挺古朴的,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墨色和字体,立刻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挑战”的心态去翻开的,毕竟历史典籍嘛,总怕自己难以啃下来。没想到,一旦真正沉浸进去,那种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感觉就让人欲罢不能。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老道,他不像是在简单地罗列史实,更像是在给你讲述一个宏大舞台上发生的故事,人物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即便是几百年前的人物,读起来也仿佛触手可及,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那个时代特有的局限与辉煌。特别是关于那些关键转折点,作者的处理手法非常高明,不偏不倚,但又充满了对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洞察,让人读完之后,会对“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锤炼,它教你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如何理解权力的运作逻辑以及制度兴衰的内在规律。强推给所有对深度思考感兴趣的朋友,它需要时间,但绝对值得你投入的每一分钟。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磨合期”的,它不像现代流行的历史读物那样,用大量的通俗比喻和轻松的语言来取悦读者。它的语言是典雅的,有时候甚至显得有些拗口,需要查阅一些注释才能完全理解其深层含义。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古典的语境,你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美感和力量。最吸引我的是它对“制度演变”的深刻剖析,书中对某一特定朝代初期为了巩固统治而设计的那些精巧的权力制衡机制,描述得细致入微,展示了古代政治家们在制度设计上的高超智慧。读到这些部分,我常常会联想到现代社会的一些治理难题,发现古人的许多尝试和教训,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这本书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读物,它更像是一份需要我们带着敬畏之心去研习的档案,它记录的不仅是过去,更像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规律的一次深度田野调查。读完后,我对“历史是政治的延续”这句话有了全新的、更具体的体会。

评分

很好的,说来也是不错的。

评分

看完三国志,就该看汉书了,先准备着,既然买了,就要发挥书的价值。

评分

好。。。

评分

蛮好,在看。

评分

评分

应该还不错,稍后试试看!

评分

好!

评分

看完三国志,就该看汉书了,先准备着,既然买了,就要发挥书的价值。

评分

作者是好作者,书是好书,美中不足有三点点,一是非常用字无注音注释,二是居然有译文,三是还是简装本,省去了多少内容,选取是否合理,一家之言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