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显廷回忆录

方显廷回忆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显廷 著,方露茜 译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个人传记
  • 历史
  • 近代史
  • 人物
  • 方显廷
  • 民国
  • 政治
  • 社会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48415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520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为南洋大学理事会执行委员会成员,我有幸在1970年12月大学召开的一次关于新加坡小型工业的研讨会上,得遇方显廷博士。在随后的社交与学术两方面的接触中,我高兴地得知,方博士不仅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经济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真诚的社会工作者。他总是乐于对他所认识的任何人,以及他所居住过的任何国家,给予全心全意的奉献。
他的心地善良是有渊源的。因为自从1903年他诞生之日起的70余年之中,方博士一直生活在一个贫穷落后的亚洲。那是像他那样的社会精英们的责任——通过经济发展与现代化,来教育和唤起群众,致力于改善他们自己的命运。他通过在二次大战之前于天津南开大学教授当代经济学、在二战刚刚结束之后为中国的工业化制定经济计划、在50年代和60年代,以顾问和调研专家的身份,服务于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所涉及地区,以及最终在扩展经济及商业管理研究项目中,协助新加坡南洋大学开展工作,并对毕业生进行的指导诸方面,出色地完成了他所从事的种种工作。事实上,在过去70余年中,方博士所经历的人生历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当代亚洲为争取进步与发展的奋斗史。因此,这本自传,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者个人的人生故事,同时,也记录了自20世纪初以来亚洲的现代化进程。
在方博士自1968年至1971年在新加坡的3年之中,除了如上所述他在南洋大学的工作之外,他还指导和主持了几次研讨会,内容聚焦于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前景;同时,在1970年,他进一步发表了著名的单行本《新加坡经济发展之战略》,指出通向新加坡工业化成功之路的正确方向。对于新加坡来说,方博士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朋友,同时也是我国年轻一代经济学家与工业家们可尊敬的老师。我谨将这位尊敬的教授的这本书,推荐给我们年轻一代的领军人物们。

目录

序言
自序
第一章 在宁波的童年生活 1903~1917
第二章 上海纱厂里的学徒生活 1917~1921
第三章 在美国受教育 1921~1928
第四章 经欧、亚的归国旅程 1928
第五章 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事业与生活 1929~1937
第六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活动 1937~1945
第七章 美国间奏曲 1941~1943
第八章 生活并工作在物价飞涨的上海 1946~1948
第九章 在泰国曼谷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的调查、研究、培训和顾问工作 1949~1968
第十章 在南洋大学回归教学工作 1968~1971
第十一章 在中国、英国、美国的退休生活
附录一 方显廷主要著述一览 纪辛/整理
附录二 方显廷:《西方物质文明带来了道德的堕落》
附录三 方显廷:《1949~1953年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ainland China,1949~1953)
附录四 海外所藏方显廷博士著述目录
附录五 缅怀方显廷师
译后记
好的,这是一部名为《风云际会: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诗》的图书简介: 《风云际会: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诗》 历史的洪流,个体的抉择。一部剖析中国近现代社会剧变中,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肖像与时代担当的恢弘巨著。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叙事,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解剖了自晚清“开眼看世界”伊始,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所经历的信仰危机、身份重塑与道路选择的复杂历程。它关注的焦点,是“群体”的心灵地图,是思想光谱的动态演变,是知识与权力、理想与现实之间持续张力的真实写照。 第一部分:觉醒与彷徨——晚清的文化冲击与自我重塑 本书开篇追溯至鸦片战争的巨大震动,描绘了传统儒家士人阶层面对西方坚船利炮和截然不同的文明体系时的集体失语与深刻的文化震撼。这一部分细致梳理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早期尝试,解析了洋务运动中技术引进步伐的滞后性与其背后的深层文化阻力。 重点章节探讨了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主义者如何试图在维护王朝权威的前提下,嫁接现代政治结构。我们详尽分析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深层原因,不仅归咎于保守势力的顽固,更在于知识分子内部对于“激进”与“温和”的路径依赖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此阶段的知识分子,如同一群站在十字路口的旅人,既不舍旧日的文化乡愁,又被现代性的呼唤所吸引,其内心充满了彷徨与焦虑。他们试图在“救亡”的紧迫感中,为传统文化寻找新的现代性入口,但每一步探索都伴随着巨大的代价与精神的撕裂。 第二部分:激荡与分流——民国初年的思想光谱与“全盘西化”之辩 辛亥革命的爆发,并未带来预期的“黄金时代”,反而开启了军阀混战、思想极度自由却又极度分裂的“黄金时代”。本书将重点笔墨投向了这一时期知识群体的多元化发展。 我们描绘了北大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如胡适、陈独秀等人,他们对科学、民主的推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详细剖析了“打倒孔家店”的文化革命如何重塑了青年一代的价值体系,以及在反帝反封建的浪潮下,知识分子如何从纯粹的文化批判转向政治参与。 同时,本书也着墨刻画了另一批拒绝“全盘西化”的学者,他们坚信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试图在传统资源中提炼出适应现代社会的思想内核。这部分内容通过对比不同学派的论战文献、私人信札,展现了知识分子内部在对待“中国性”与“世界性”之间拉锯的复杂心境。他们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处于相互论辩、相互砥砺的动态平衡中。军阀的压迫、列强的干涉,使得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一次次受到冷酷现实的浇灌,促使一部分人转向更具实践性的社会改造方案。 第三部分:抉择与淬火——大革命时期与知识分子的“出路”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随着国内政治矛盾的激化,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上升到了决定民族命运的高度。本书细致分析了国民政府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官方意识形态与民间思潮夹击下的生存状态。 我们将重点呈现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知识分子如何完成从“旁观者”到“行动者”的转变。在民族存亡的关头,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分化到达了顶峰:一部分人坚持学术的独立性,致力于在艰难环境下的文化抢救工作;另一部分人则坚定地选择了某种带有鲜明政治倾向的集体主义道路,认为只有通过彻底的社会变革,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解放与复兴。 本书通过对大后方知识分子在艰苦条件下的学术成就与精神坚持的描写,强调了他们在文化传承上的历史功绩。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探讨了他们对于政治选择的挣扎、妥协与坚守,如何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学术声誉和历史评价。他们的每一步政治站队,都与其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紧密相连,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沉重负担。 第四部分:交汇与新生——时代转向中的思想整合 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的短暂过渡期,是理解当代中国思想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本书将聚焦于知识分子如何在新一轮的政治博弈中,做出最终的、决定性的归属选择。 我们分析了国共两党对知识分子的拉拢策略,以及知识分子自身对于“新社会”的期待与审视。对于那些怀抱救国理想的学者而言,他们并非盲目追随,而是带着对旧中国的失望、对新秩序的审慎观察,以及对自身学术理想能否在新环境中实现的深刻考量,投向了新的阵营。 本书的结尾部分,力图描绘出知识分子群体在1949年前后,完成了一次痛苦却又具有历史必然性的“精神大迁徙”。这种迁徙,是理念上的汇流,也是地理上的集结,标志着近百年中国知识分子在彷徨中摸索出一条统一的,以国家建设为核心的道路。 --- 本书特色: 1. 群体视角聚焦: 舍弃个人传记的线性叙事,采用宏观的“精神史”方法,考察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的共性、差异与演变轨迹。 2. 思想冲突还原: 详实引用了大量彼时知识分子之间的论辩文书、日记与书信,力求还原思想交锋的现场感与复杂性。 3. 环境与个体互动: 强调外部的政治、军事压力如何深刻塑造了知识分子的内心结构与最终选择,揭示了特殊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不得已的担当”。 《风云际会》是一部献给所有关心中国现代化进程与知识分子命运的严肃读者、历史研究者与文化工作者的力作。它不仅记录了他们的思想,更试图理解他们那颗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前行的灵魂。

用户评价

评分

《方显廷回忆录》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它勾起了我对于“回忆”这个词背后丰富内涵的思考。回忆,不仅仅是对往事的回顾,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是对时间流逝的注解,也是对自身价值的梳理。我预想,这本书中一定蕴含着丰富的个人情感与深刻的人生感悟。方显廷先生,无论他经历了怎样的辉煌或坎坷,他的回忆录都将是他一生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生的多样性,体验不同生命旅程的独特魅力。它或许能让我思考,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挑战,如何汲取经验,如何去热爱生活。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启示,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方显廷回忆录》——一个朴实却充满力量的书名。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历经风雨、沉淀下来的智慧和故事。我倾向于认为,一本好的回忆录,能够超越个人的叙述,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历史以及社会发展的思考。方显廷先生,他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猜测他的回忆录里,一定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深刻的洞察。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去理解一个时代的变迁,去感受一个人物的成长轨迹,去汲取他的人生经验。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来自过去的邀约,邀请我去聆听那些曾经鲜活的声音,去感悟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真理。

评分

拿起这本《方显廷回忆录》,我首先被它的装帧所吸引,那种典雅而不失质感的纸张,以及封面上略带沧桑的字体,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不平凡的岁月。我对于书中所描绘的具体内容,虽然还未深入,但仅凭书名,便能想象出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一个人的回忆录,往往是其一生思想、情感、经历的集中体现,是了解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一个独特视角。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念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奋斗与挣扎。或许,方显廷的个人经历,能够折射出更宏大的社会变迁,能够让我们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启迪,让我看到在面对时代变迁时,个体所展现出的坚韧、智慧与勇气。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方显廷回忆录”几个字静静地躺在那里,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也勾起了我探究这位人物背后故事的强烈好奇。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充满了期待,想象着其中会记录怎样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又会展现出怎样的时代风貌。或许,我将在字里行间看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淳朴与坚韧,又或许,我将在方显廷的经历中找到某种共鸣,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仿佛能窥见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鲜活个体的生命轨迹。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让那些尘封的往事,在我的阅读中重新焕发生机。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承诺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种连接,一种与过去,与更广阔世界的连接。我预感,这将是一次深刻的阅读体验,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

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方显廷回忆录》时,一股难以言喻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对其具体内容知之甚少,但“回忆录”三个字,就已经足够勾起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每一个人的生命故事都像是一部独特的史诗,而回忆录,则是书写这段史诗最真挚的笔触。方显廷先生,这个名字对我而言可能相对陌生,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他的经历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他的人生温度,触摸到他所经历的时代脉搏,理解他那些不为人知的选择与坚持。这本书,在我心中,是一份等待被发掘的宝藏,是通往一个未知世界的钥匙,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发现的惊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