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研究近代中国建筑的书籍相比,这本书最独特的气质在于其对“时间感”的把握。1906到1909这短短几年,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上可能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作者却能从中提炼出足以支撑一部专著的、关于建筑和景观变迁的叙事线索。我欣赏它在宏观历史背景下,如何聚焦于微观的变化点——例如,蒸汽动力如何影响了新式窑炉的构造,以及这种构造的变化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墙体的厚度和窗户的大小。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领域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关于技术、材料与生活方式互相牵制的复杂网络。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试图想象那些被记录下来的建筑师、工匠或规划者,他们在面对新旧交替的压力时,是如何权衡实用性、经济性和对传统的尊重。这本书成功地将那些冰冷的年份和图纸,注入了一种活生生的、充满挣扎与适应性的生命力。
评分这部厚重的书籍,名为《中国的建筑与景观(1906-1909年)》,着实让人在翻阅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我本以为它会聚焦于那些宏伟的宫殿、精巧的园林,毕竟这几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关键转折点。然而,这本书的精彩之处恰恰在于它细致入微地描摹了那个时期,在传统与西风交汇的夹缝中,普通民众生活空间和城市面貌的微妙变化。它没有过多渲染政治风云,而是将镜头对准了街角的店铺、胡同里的民居,甚至是新式工厂的建筑风格。作者似乎有着建筑史学家严谨的考据精神,同时又具备人类学家敏锐的观察力,记录了彼时工匠们使用的材料、传统的榫卯结构如何应对工业化带来的新挑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南方水乡建筑如何适应潮湿气候的章节,那种对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的尊重,远超出了单纯的图纸和数据记录,它让你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江南小镇特有的青石板路上的潮湿气味,感受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家”这一概念的独特理解。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建造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关于特定历史时期生活美学的百科全书,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白说,并非一路顺畅,它需要耐心,更需要读者对细节具备一定的敏感度。它回避了流行的、被过度解读的历史瞬间,而是沉潜到那些往往被主流史学所忽略的“边角料”之中——比如某一时期流行的门窗样式变化,或是城市扩张中对原有风水格局的妥协与破坏。作者的笔触在描述那些已然消失或正在快速消亡的传统工艺时,流露出一种近乎挽歌式的伤感,但这种伤感并没有演变成纯粹的怀旧,而是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和图像证据之上。我尝试去对照一些同时期的私人信件和地方志,发现书中的描述与零星的佐证材料高度吻合,这极大地增强了其可信度。如果说有些历史著作是为了“告知”,那么这本书的目的更像是“重建”——重建一个在特定时段内被遗忘的、关于“空间体验”的复杂语境,那种深埋于日常可见之下的文化密码,着实令人玩味再三。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远超我的初始预期。它并非一本面向大众读者的“入门读物”,反而更像是一份专业性极强的研究报告,充满了对特定时期建筑语汇的精确解构。它关注的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建筑的“社会学”和“符号学”层面,而不是纯粹的美学赏析。比如,书中对某一时期新兴的住宅区规划中,如何通过院落的开放程度来象征家庭地位和社会关系,其论证过程极为严密,引用了大量当时地方官员的批文和规划图则。这种对微观社会结构如何通过物理空间得以映射的探讨,令人大开眼界。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俯瞰历史的制高点,得以审视那个时代精英阶层和普通民众在“住”与“行”上的微妙差异是如何被建筑语言固定下来的。它迫使我重新思考,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现代城市”,其基因中到底携带着多少那个时代留下的复杂遗产。
评分初读此书,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清末民初建筑思潮的宏大叙事,比如新旧建筑理念的激烈碰撞,或是留洋学生带回来的西方古典主义如何被本土化。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显得相当内敛和克制,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田野调查笔记的汇集。每一章的切换,都像是一次旅行的转场,从北方的夯土墙到南方的白墙黛瓦,作者的文字如同高明的摄影师,捕捉了光影、纹理和空间的层级感。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景观”一词的重新定义,它不仅仅是山水画中的意境,更是城市肌理、功能布局与社会等级的物化体现。例如,对当时火车站和邮局这类新型公共建筑的分析,就非常到位地揭示了“效率”和“秩序”这些西方概念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并重塑了中国人的空间感知。读完后,我脑海中构建的不再是孤立的建筑形象,而是一幅张力十足的社会生活画卷,每一砖每一瓦都在无声地讲述着那个动荡却又充满生机的年代的故事。
评分早期西方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近年来才得到重视,德国建筑师伯施曼的这本书这时出版正当其时。以前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版本不但印刷质量和书的品相差强人意,而且改变了书的体例。这个版本相对来说对原著重视得多,图版也比较大。如果照片的细节再清晰一些的话(这不是苛求,网上东洋文库的版本清晰度比这本高得多)就更好了。
评分棒
评分早期西方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近年来才得到重视,德国建筑师伯施曼的这本书这时出版正当其时。以前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版本不但印刷质量和书的品相差强人意,而且改变了书的体例。这个版本相对来说对原著重视得多,图版也比较大。如果照片的细节再清晰一些的话(这不是苛求,网上东洋文库的版本清晰度比这本高得多)就更好了。
评分图片还不错,装帧再精美些就好了
评分百年经典,精品收藏,包装差,就一个塑料袋,精装书,角都磕坏了
评分很好。
评分图片还不错,装帧再精美些就好了
评分早期西方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近年来才得到重视,德国建筑师伯施曼的这本书这时出版正当其时。以前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版本不但印刷质量和书的品相差强人意,而且改变了书的体例。这个版本相对来说对原著重视得多,图版也比较大。如果照片的细节再清晰一些的话(这不是苛求,网上东洋文库的版本清晰度比这本高得多)就更好了。
评分还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