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思考快與慢(精) | 齣版社: 中信 | 齣版時間:2012-07-01 |
| 作者:(美)丹尼爾·卡尼曼|譯者:鬍曉姣//李愛民//何夢瑩 | 開本:16開 | 印刷時間: 2012-07-01 |
| 定價: 69 | 頁數:424 | 印次:1 |
| ISBN號:9787508633558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1 |
丹尼爾·卡尼曼是位格外令人興緻盎然的思想傢,是現今在世的*有影 響力的心理學傢之一,他因對判斷和決策製定的理性模式提齣挑戰而榮獲 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奬。他的研究打開瞭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對理 性與幸福的研究以及行為經濟學的新局麵。《思考,快與慢》就是他多年研 究和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在書中,卡尼曼會帶領我們體驗一次思維的創新之旅。他認為,我們的 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常用的無意識的“係統1”依賴情感、記 憶和經驗迅速作齣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齣反 應。但係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 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齣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係統2”通 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齣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齣錯,但 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采納係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為瞭使讀者真切體會到係統1和係統2這兩個主角的特點,卡尼曼介紹瞭 很多經典有趣的行為實驗,指齣我們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覺,什 麼時候不能相信;指導我們如何在商場、職場和個人生活中作齣更好的選擇 ,以及如何運用不同技巧來避免那些常常使我們陷入麻煩的思維失誤。 《思考,快與慢》將會徹底改變你對思考的看法。
丹尼爾·卡尼曼,普林斯頓大學尤金·希金斯心理學榮譽退休教授,普林斯頓的伍德羅·威爾遜公共及國際事務學院榮譽教授。憑藉著與阿莫斯·特維斯基對決策製定問題的開先河之研究,卡尼曼獲得瞭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奬。
序言 // XIII
**部分 係統1,係統2 // 001
第1章 一張憤怒的臉和一道乘法題 // 003
行為與注意力 // 004
係統1遇到麻煩,係統2會齣麵解決 // 008
衝突與自我控製 // 009
看上去不等長實際上等長的兩條綫 // 011
兩個虛擬齣來的角色 // 013
第2章 電影的主角與配角 // 015
瞳孔是人類思維活動的靈敏指示器 // 015
為什麼我們看不見那隻大猩猩? // 020
第3章 惰性思維與延遲滿足的矛盾 // 023
又纍又餓的保釋官司更可能否定保釋申請 // 025
脫口而齣的錯誤答案 // 028
今天得到1000美元,1年後得到1萬美元,你選哪個? // 030
第4章 聯想的神奇力量 // 034
啓動效應:讓人不知不覺微笑的鉛筆 // 036
你會自覺投到盒子裏多少錢? // 038
第5章 你的直覺有可能隻是錯覺 // 043
由記憶造成的錯覺 // 044
什麼樣的信息更容易讓人信服? // 046
股票代碼上口,迴報率也相對較高 // 048
創新是發生在能讓人聯想無限的環境中的 // 051
第6章 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 // 055
從**次的驚喜到第二次的習以為常 // 055
簡的錢包是怎麼丟的呢? // 058
第7章 字母“B”與數字“13” // 063
是什麼讓你相信瞭那些荒謬之詞? // 064
光環效應與群體的智慧 // 066
眼見為實的想法往往讓我們倉促作齣決定 // 069
第8章 我們究竟是如何作齣判斷的? // 073
看照片預測競選勝齣者,為何其準確率可以高達70%? // 074
平均長度與總長度是完全不同的數量概念 // 076
與強度等級匹配的描述 // 077
思維的發散性讓我們作齣直覺性判斷 // 078
第9章 目標問題與啓發性問題形影不離 // 081
找個相對簡單的問題來作答 // 081
立體啓發法:遠處的物體看上去更高大 // 083
情感啓發式:因為喜歡,所以認同 // 086
第二部分 啓發法與偏見 // 089
第10章 大數法則與小數定律 // 091
小樣本的齣錯風險可能高達50% // 094
信任多於質疑的普遍性偏見 // 095
對隨機事件作齣因果解釋必然是錯的 // 097
第11章 錨定效應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 101
對錨定值的調整常常是不足的 // 102
暗示就是一種錨定效應 // 104
作為這幢房子的主人,你能接受的*低售價是多少? // 105
錨定效應何時適用,何時不適用? // 107
第12章 科學地利用可得性啓發法 // 111
意識到自己的偏見有利於團隊關係融洽 // 112
偏見會影響我們對自己或他人的看法 // 114
第13章 焦慮情緒與風險政策的設計 // 119
被閃電擊中與食物中毒,哪種意外緻死率更高? // 120
如何避免小概率的風險事件演變成公共危機? // 122
第14章 猜一下,湯姆的專業是什麼? // 127
依據典型性作齣預測是下意識的行為 // 130
典型性啓發的兩宗罪 // 132
用貝葉斯定理來約束直覺 // 134
第15章 琳達問題的社會效應 // 136
琳達不可能隻是一名普通的銀行齣納吧? // 137
少即是多的邏輯悖論 // 140
第16章 因果關係勝過統計信息 // 147
因果關係基礎比率與思維定式 // 148
我們並沒有自己想的那樣樂於助人 // 151
第17章 所有錶現都會迴歸平均值 // 156
第二次的錶現與**次並無因果聯係 // 157
迴歸現象的意義不亞於發現萬有引力 // 160
第18章 如何讓直覺性預測更恰當有效? // 166
偏離預測方嚮的直覺 // 167
對直覺性預測的偏見進行修正 // 170
兩位教授候選人,應該選擇哪一位? // 172
第三部分 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 // 177
第19章 “知道”的錯覺 // 179
後見之明的社會成本 // 182
真的存在能讓企業基業長青的秘訣嗎? // 184
第20章 未來是不可預測的 // 189
士兵測評的有效性錯覺 // 189
投資股票的技能錯覺 // 192
主觀自信與專業文化認知錯覺的提供瞭生存的土壤 // 196
專傢預測的準確度比不上扔飛鏢的猴子 // 197
第21章 直覺判斷與公式運算,熟優熟劣? // 201
專傢預測比不上簡單運算準確 // 202
讓許多業內人士煩惱的運算法 // 206
“閉上眼睛”的直覺判斷比主觀判斷更可取 // 208
第22章 什麼時候可以相信專傢的直覺? // 211
直覺就在眨眼之間 // 212
專傢型直覺的習得 // 214
環境有規律可循,直覺纔可相信 // 216
直覺的對錯評估 // 219
第23章 努力養成采納外部意見的決策習慣 // 221
比起外部意見,我們更偏嚮內部意見 // 223
規劃謬誤:過於樂觀的計劃隨處可見 // 225
減少決策錯誤的有效方法 // 226
第24章 樂觀主義是一柄雙刃劍 // 230
樂觀主義者過度自信的代價 // 230
競爭忽視:為何大片會紮堆上映? // 234
是你太糟糕而不是我太笨拙 // 236
事前驗屍:部分剋服樂觀偏差的方法 // 238
第四部分 選擇與風險 // 241
第25章 事關風險與財富的抉擇 // 243
麵對風險,我們不是理性的經濟人 // 244
伯努利的財富效用理論錯在哪裏? // 246
第26章 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論 // 252
麵對財富,你會選擇規避風險還是冒險一搏? // 253
損失厭惡:對方損的反應比對盈餘的反應大得多 // 257
前景理論無法應對令人失望的事 // 260
第27章 稟賦效應與市場交易 // 263
人們為什麼不願意割捨自己已擁有的東西? // 266
像商人那樣思考和交易 // 271
第28章 經濟交易的參照點——公平性 // 274
目標就是參照點 // 276
我們為什麼不願意改變現狀? // 278
商人提價或降低員工工資的行為公平嗎? // 279
第29章 對結果可能性的權衡 // 283
可能性效應與確定性效應 // 283
著名經濟學傢也難逃阿萊斯悖論的陷阱 // 285
決策權重的大小取決於人們的擔憂程度 // 287
四重模式:可能性與決策權重的關係模型 // 289
可能性效應影響下的風險決策 // 292
第30章 被過分關注的罕見事件 // 295
你認為一支三流球隊獲得NBA總冠軍的可能性有多大? // 296
畫麵感越強,決策權重越大 // 298
對風險的錶述方式不同,所做決策可能截然相反 // 301
罕見事件又為何會被忽視? // 303
第31章 能帶來長遠收益的風險政策 // 307
寬框架還是窄框架? // 308
聰明的投資者不會每天都看股票行情錶 // 309
風險政策可能抵消風險厭惡的偏見 // 312
第32章 心理賬戶是如何影響我們的選擇的? // 314
你會賣掉盈利的股票還是虧損的股票? // 314
哪種選擇會讓你更後悔? // 318
因為害怕將來後悔而作齣不理性的選擇 // 321
第33章 評估結果的逆轉 // 325
開啓經濟學與心理學的跨界交流 // 326
綜閤評估引發偏好逆轉 // 328
同類案件判罰的力度為何不一樣? // 331
第34章 善用框架效應,讓生活更美好 // 334
情感的框架效應很難抵檔 // 335
用框架性政策助推人們作齣更好的選擇 // 338
第五部分 兩個自我 // 345
第35章 體驗效用與決策效用的不一緻 // 347
如何測量體驗效用? // 348
記憶自我誇大瞭痛苦體驗 // 351
記憶沒那麼可靠 // 353
第36章 人生如戲 // 355
比起整個人生,我們更在意人生的結局 // 355
關於上一次旅行,你還能記起多少? // 357
第37章 你有多幸福? // 360
測量經驗自我的幸福感 // 361
幸福的方法 // 364
第38章 思考生活 // 367
生活滿意度:一個很難迴答的問題 // 368
被放大瞭的幸福錯覺 // 371
韆萬不要忽略時間的作用 // 375
結語 // 377
附錄A 不確定性下的判斷:啓發法和偏見 // 387
附錄B 選擇、價值以及框架 // 405
緻謝
我很少讀到一本能讓我如此“上頭”的書,這本書就是其中之一。作者的筆觸如同魔術師的雙手,將那些抽象的心理學概念,變成瞭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和生動的比喻。我尤其喜歡他關於“幸福”和“遺憾”的討論,這些話題觸及到瞭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渴望和恐懼。作者用科學的研究數據,為我們揭示瞭影響幸福的真正因素,以及我們是如何陷入“適應性”的陷阱,不斷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卻發現幸福感並沒有隨之提升。讀到這裏,我反思瞭自己過去的一些追求,發現自己可能一直都在追逐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對幸福的定義,也讓我更加珍惜當下擁有的。作者的纔華在於,他能夠將枯燥的心理學理論,轉化成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讓你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獲得深刻的啓迪。它不是一本讓你看瞭就能“贏”的書,它更多的是一種“醒悟”,讓你看清楚那些隱藏在生活中的“陷阱”,並且學會如何去規避它們,從而過上更充實、更幸福的生活。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跌宕起伏,充滿驚喜。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他用大量的真實案例和實驗結果,來支撐他的理論。我特彆喜歡他關於“損失厭惡”和“稟賦效應”的講解,這些理論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之所以對舊物如此難以割捨,對潛在的損失如此恐懼,都與這些心理機製有關。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經常會聯想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情況,比如在處理一些投資決策時,我總是傾嚮於規避風險,即使這意味著可能錯失更大的收益。作者用科學的證據告訴我,這種“風險規避”有時反而會讓我們付齣更高的代價。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是否過於沉溺於“確定性”,而忽略瞭“可能性”?它不是一本讓你看瞭之後就能立刻變得更聰明、更理性的“秘籍”,它更多的是一種啓迪,一種對我們自身認知局限性的深刻洞察。它讓我明白,人類的思維並非總是那麼完美,我們有很多“快捷方式”,但這些快捷方式有時也會將我們引入歧途。作者的博學和洞察力,在這本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一場思想的盛宴,它以一種令人著迷的方式,剖析瞭我們大腦內部運作的兩個截然不同的係統。作者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解剖師,用生動的語言,將那些隱藏在潛意識深處的思考機製一一展現。讀到關於“係統1”和“係統2”的描述時,我仿佛看到瞭自己大腦裏的兩個小人,一個反應迅速,衝動直接,另一個則慢條斯理,理性分析。這本書讓我深刻地理解瞭,為什麼我們有時會做齣一些看似“愚蠢”的決定,為什麼我們會輕易相信某些不靠譜的信息。特彆是關於“小數法則”和“直覺”的討論,讓我對自己的直覺産生瞭新的認識。我曾經因為所謂的“第六感”而做齣一些決定,事後纔發現是多麼的草率。這本書教會我,要區分真正的洞察和盲目的衝動。它不是一本簡單的勵誌書,也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書,它更像是一麵鏡子,讓你看清楚自己思維的局限性。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陷入一種“頓悟”的狀態,感覺自己對很多事情都有瞭新的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能夠將復雜深奧的心理學原理,用極其通俗易懂的方式錶達齣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被吸引。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簡潔大氣,那種沉靜的藍色,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入瞭一個深邃的思考空間。我第一次翻開它,就被開篇的幾個案例給深深地吸引住瞭。作者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著我穿越人類思維的迷宮。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經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某個觀點,然後對照自己的生活經曆,驚訝地發現,原來我那些看似閤理的決策,背後竟然隱藏著如此多的“非理性”。特彆是關於錨定效應和代錶性啓發法的解釋,簡直讓我醍醐灌頂。我曾經因為一個小小的數字,在購物時做齣瞭完全不劃算的決定,現在迴想起來,簡直可笑。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審視那些我習以為常的思考模式,並且開始有意識地去規避那些可能存在的認知偏差。我記得其中有一個例子,關於專傢預測的可靠性,讓我對那些信誓旦旦的預測産生瞭深深的懷疑。這讓我不禁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辨彆真僞,如何做齣更明智的選擇。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它讓我開始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觀察世界,觀察自己。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驚嘆。它不僅僅停留在對個體思維的分析,更將目光投嚮瞭社會層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群體思維”和“過度自信”的章節。作者通過曆史事件和現實案例,生動地展示瞭群體決策是如何受到偏差影響的,以及過度自信是如何導緻災難性後果的。我曾經在一些團隊項目中,深切體會到“群體盲從”的可怕,大傢似乎都不敢提齣異議,即使心中有疑慮。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在做決策時,保持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是多麼重要。它提醒我們,不要輕易被大多數人的意見所裹挾,也不要被所謂的“專傢”所濛蔽。作者的寫作風格嚴謹而又生動,他能夠將復雜的社會現象,用清晰的邏輯和生動的語言來解讀。讀這本書,感覺就像在與一位智者進行深入的對話,他不僅能指齣問題,更能提供深刻的見解。它讓我對社會運行的規律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人性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很好的書 新穎的理念think again befroe you do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不錯,送貨速度也蠻快的,正規發票。
評分很好,,,,,,,,,,,,,,,
評分很好的一次購物,下次還來。
評分很好
評分好!!!!!!!!!!!!!!
評分不好唉
評分老師推薦的,等看瞭再追加評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