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亚当·斯密

读懂亚当·斯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达洋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亚当·斯密
  • 国富论
  • 古典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 历史
  • 哲学
  • 社会科学
  • 传记
  • 西方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802570092
版次:1
商品编码:1034070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经济学家。他们的思想光芒映照人类文明的天空。
   这本由中国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9月份重点推出的畅销书是经济学大师系列丛书之一。该书对近代西方经济学头一人——亚当·斯密的一些理论观点作了剖析。是广大读者掌握和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一本好书。

作者简介

姜达洋,男,1978年出生于江苏沭阳,1996年9月至2000年7月就读于南京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赴广东短暂工作一年多后,又选择辞职考研,于2002年考入天津商业大学产业经济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刘书瀚教授,2005年6月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2007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贾根良教授。近5年来,在产业政策,创新政策,商业经济等领域先后发表文章40多篇,参与教育部与省级课题多项。
·

目录

第一章 亚当·斯密与“看不见的手”
第一节 亚当·斯密是何许人也
第二节 亚当·斯密的故事
第三节 “看不见的手”代表着什么意思
第四节 “看不见的手”摆布着西方经济
第二章 “看不见的手”的产生渊源
第一节 斯密到底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经济之中
第二节 从“羊吃人”到“看不见的手”
第三节 重商主义为什么会引起“看不见的手”的产生
第三章 “看不见的手"源于自私自利之心
第一节 自私就代表人性之中的丑恶吗
第二节 经济学家真的读懂了斯密思想的本质了吗
第三节 从时代变革的过程中理解“看不见的手”
第四章 “看不见的手"与市场机制
第一节 市场机制是怎么样运行的
第二节 “守夜人”管得过多是好事吗
第三节 竞争:“看不见的手”制定的最有趣的游戏规则
第四节 从我们的市场转型理解“看不见的手”
第五章 “看不见的手”与市场行为
第一节 在不同市场结构中。“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都是一样的吗
第二节 你和我都是经济人吗
第三节 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看不见的手”又会如何发挥作用呢
第六章 斯密告诉我们:价格管制会受到“看不见的手"的惩罚
第一节 垄断定价下“看不见的手”还存在吗
第二节 保护性定价下“看不见的手”如何运作
第三节 限价供应中“看不见的手”还能发挥作用吗
第七章 “黄牛”厉害还是“看不见的手"厉害
第一节 是什么导致了排队与黄牛现象的出现
第二节 为什么会存在供给的行政控制
第三节 饥饿营销能够摆脱“看不见的手”而发挥作用吗
第八章 市场机制与政府管制
第一节 市场是万能的吗
第二节 不听亚当·斯密,是福,是祸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干预也会遭受“看不见的手”的惩罚吗
第四节 计划经济下的政府干预也受“看不见的手”制约吗
第九章 从“看不见的手”到社会分工
第一节 为什么我们需要分工
第二节 我们生活中的分工受斯密“看不见的手”引导吗
第三节 斯密的分工理论是如何引导区域分工的
第四节 欧盟为什么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十章 从“看不见的手”到自由贸易
第一节 为什么说斯密是自由贸易理论的鼻祖
第二节 斯密告诉我们。贸易优势源于何处
第三节 新时代的国际分工体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第十一章 从“看不见的手’’到贸易保护主义
第一节 不要误读亚当·斯密
第二节 当“看不见的手”遇到美国的汉密尔顿
第三节 当“看不见的手”遇到德国的李斯特
第四节 “看不见的手”还会遇到更多的麻烦
第五节 “看不见的手”为什么在经济危机中易受冷落
第十二章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
第一节 “看不见的手”真的是包治百病的良方吗
第二节 我们为什么会需要“看得见的手”
第三节 “看得见的手”发挥作用的舞台:次贷危机
第十三章 现代意义上的“看不见的手”
第一节 现代竞争政策也属于“看不见的手”吗
第二节 “看得见的手”就意味着否定“看不见的手”吗
第三节 现代意义上的“看不见的手”到底应该如何运作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亚当·斯密与“看不见的手”
第一节 亚当·斯密是何许人也
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西方经济学的读者来说,当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第一个反应或许是纳闷:亚当·斯密究竟是何许人也?他有什么高深的思想值得我们花时间去解读?“看不见的手”又是什么意思?
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现代西方经济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也可以说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创始人。如果一定要给他找一个参照的话,亚当·斯密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地位,应该就像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一样。
读到这里,一些细心的读者肯定已经开始怀疑了:你说话是不是有些太夸张了啊?孔子之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意义深远,被尊称为“圣人”,那是因为在两千多年前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已经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黄皮肤黑眼睛的华夏子民的一言一行。既然亚当·斯密只是18世纪的一名经济学家,他又有何德何能被称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呢?难道说,在他诞生之前,在西方社会如此漫长的历史之中就没有西方经济学吗?作为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经济学怎么可能只有这么短的历史呢?
的确,“经济”这个名词其实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它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当时著名的军人、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色诺芬在《经济论》中第一次创造了这个名词。只是在当时,希腊语“经济”一词所代表的含意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它的意思只是“家庭管理”,更关注于一个家庭内部,即奴隶主应该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使其财富得以增加。

前言/序言


财富的起源与演进:一部关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史诗 引言:被遗忘的劳动与被忽视的价值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不断探索和重塑价值的物质文明史。我们习惯于将财富的积累视为理所当然的自然规律,却很少深究支撑起这宏伟结构最基础的砖石——那些隐藏在金币闪光背后、由汗水和智慧浇灌而成的劳动。本书旨在剥离掉现代金融体系的复杂外衣,回溯至人类社会初期,审视劳动如何成为价值的唯一源泉,并追踪这种源泉如何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演化出我们今天所见的复杂经济图景。 本书将重点考察前工业时代及工业革命初期,欧洲社会在土地私有制和早期商业扩张背景下的经济思想变迁。我们不再关注市场均衡或宏观调控的抽象模型,而是聚焦于那些塑造了早期资本积累、并最终导致了“国民财富”概念诞生的具体实践与理论挣扎。 第一部:劳动的本源与交换的萌芽 第一章:狩猎采集社会的物质交换逻辑 在人类定居之前,资源获取的直接性决定了其价值的简单性。本章将细致描绘早期部落间对剩余资源的交换模式——并非基于供需,而是基于“急迫性”与“稀缺性”的直观感知。我们将考察工具的制造耗时与采集到的食物量之间的原始比例,力图还原一种不依赖于货币体系的价值衡量标准。我们引入了“必要劳动时间”的原始概念,探讨这种概念如何在口头传统和非正式契约中得以维系。 第二章:农业革命:从自给自足到剩余的诞生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史上最深刻的断裂。土地的固定性催生了对剩余产出的管理需求。本章分析了土地所有者(或部落首领)如何通过对剩余粮食的支配权,开始构建早期权力结构。我们将深入探讨“地租”的原始形态——并非以货币支付,而是以实物或劳务形式对超出个体生存所需部分的征用。这个过程揭示了“财富”开始脱离直接消费,成为一种可以积累和支配的社会工具。 第三章:手工业的分化与技能的价值化 随着聚落的扩大,专业化的手工业者开始出现。陶匠、铁匠的技艺不再是全能型农民的副业,而成为独立的经济活动。本章侧重于分析手工艺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于土地的自然赋予性,技能是后天习得的,这引入了“智力投入”与“体力投入”在价值计算中的权重问题。我们通过对中世纪行会记录的梳理,揭示了早期工匠如何通过设定学徒期和质量标准,来限制供给,从而保护他们劳动成果的市场价值。 第二部:商业的兴起与价值的迷思 第四章:长途贸易的风险与“商人加成” 商业的复兴,特别是跨地域的商品流动,使得财富的计算变得异常复杂。商人不再是简单的商品搬运工,他们承担了巨大的风险(海难、盗匪、政治动荡)。本章详细分析了“流通领域”的价值增值——这种增值(或称“中间商利润”)如何被早期经济思想家视为一种非生产性的“加成”,以及商人如何辩护这种加成是其承担风险的回报。我们将对比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贸易账簿,量化风险溢价在最终商品价格中所占的比重。 第五章:贵金属的俘获:货币的诞生与抽象化 金属,尤其是金和银,如何从普通的装饰品和祭祀用品,一跃成为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尺度?本章探讨了贵金属在标准化、稀缺性和易分割性方面的物理优势,以及它们如何帮助社会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我们分析了早期铸币权力的集中化过程,以及当劳动力的价值被抽象为统一的“货币单位”后,人们在感知和衡量真实劳动投入时产生的认知偏差。 第六章:重商主义的悖论:财富即金银的时代 重商主义思想的盛行,代表了早期国家对财富的朴素理解:国家的强大取决于其国库中储存的贵金属总量。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这一理论的内在矛盾。国家如何通过严格的出口鼓励和进口抑制政策(如关税壁垒),试图将外部世界的金银引入本国。我们将通过分析十七世纪西班牙和英国的殖民政策,说明这种“零和博弈”的财富观如何阻碍了真正基于生产效率提升的经济增长。 第三部:生产力的觉醒与经济思想的转向 第七章:工场制度的兴起:劳动分工的威力 工业革命前夜,工厂制度的出现是生产模式的重大飞跃。本章聚焦于亚当·斯密之前,关于劳动分工的早期观察。我们考察了制针作坊的效率提升如何清晰地展示了将复杂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简单、重复动作的巨大潜力。然而,这种分工也带来了对工人异化和技能退化的早期担忧,这些担忧在早期手工业者的遗嘱和信件中留下了痕迹。 第八章:农业领域的“经济解放”:田园派的反思 与重商主义的城市中心主义相对,本章转向对土地生产效率的关注。法国的重农学派坚信,只有土地的产出(“纯产品”)才是真正的财富,因为只有土地才能在扣除成本后产生剩余。我们将对比法国的魁奈与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家,探讨他们对“劳动”定义上的根本分歧:究竟是所有劳动都有价值,还是只有直接作用于土地的劳动才创造新价值?这种争论是理解后续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歧的关键。 第九章:从描述到分析:构建动态的经济模型 本书的最后部分,是审视思想家如何试图跳出对“存量财富”的描述,转而探究“国民财富增量”的机制。我们不再着眼于具体的税收或贸易政策,而是深入探究那些试图构建一个描述性而非规范性的经济动态系统的尝试。这包括对积累、再生产、资本形式的早期定义,以及对自然法和社会契约如何影响产权制度的哲学思考。我们将通过分析早期经济学著作的结构,展现从朴素的“积金”到复杂的“价值链”的思维跨越。 结论:价值的永恒追问 本书的目的并非提供一个完整的经济史叙事,而是试图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充满困惑和探索的时代。在那里,财富的本质远未被确定,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仍处于萌芽状态。我们回顾这些历史脉络,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学概念,是如何从对简单交换的观察、对贵金属的迷恋、以及对农业生产力的敬畏中艰难蜕变而来的。理解了这些起源的挣扎,我们才能更清醒地审视当下的经济现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那柔和的色彩搭配上简洁而富有深度的字体,营造出一种沉静而睿智的阅读氛围。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漂白纸,而是略带温润质感的纸张,散发着淡淡的书香,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阅读。我原本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上,总觉得它是一个遥不可及、充满复杂公式的学科。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的排版和整体风格所吸引,仿佛在诉说着它内部蕴含的深刻智慧。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博学而耐心的人生导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作者在阐述观点时,非常注重逻辑的严谨性,但又巧妙地融入了许多生动的例子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某些抽象概念时,那种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方式,总能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渐渐领悟其中的奥妙。很多时候,我都会在阅读的间隙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文字,思考它所带来的启示。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学,更像是一扇通往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运转逻辑的窗户,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本好书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并且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在脑海中萦绕。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开始能够从更宏观、更辩证的角度去理解一些社会现象,也更加关注个体行为在整体经济中的作用。作者的文字充满智慧,即使是一些晦涩的理论,也被他解读得通俗易懂,而且常常能引发我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一些思考。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值得深思的书。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传达出的那种人文关怀。在探讨经济现象的同时,作者从未忘记人作为主体的重要性。他对于人类的动机、情感以及道德观念在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有着深刻的洞察。这让我意识到,经济学并非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热情,他仿佛在邀请读者一同探索那些关于“看不见的手”和“同情心”之间微妙的平衡。这种温度,让这本书在众多学术著作中脱颖而出。

评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每个部分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小模块,但又紧密相连,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作者在处理不同主题时,会采取截然不同的叙事策略,有时是娓娓道来的历史回顾,有时是针砭时弊的现实观察,有时又是哲理深邃的思辨。这种多变的风格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新鲜感,不会感到疲惫。我发现自己会在不同的章节中找到共鸣,也会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被作者的观点所震撼。它不只是信息量的堆积,更是一种思想的引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