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与系统(第2版)

信号与系统(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作霖 编
图书标签:
  • 信号与系统
  • 电路分析
  • 线性系统
  • 傅里叶变换
  • 拉普拉斯变换
  • 通信原理
  • 控制系统
  • 电子工程
  • 高等数学
  • 工程数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11406
版次:2
商品编码:1034429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页数:244
字数:31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信号与系统(第2版)》为高职高专电子信息、通信类专业《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材。全书共分6章,内容包括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连续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连续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z域分析等,附录中包括Matlab软件的使用介绍和傅立叶变换以及实训等内容。在使用本教材时,对于各章内容的取舍,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书适用于高职高专电子信息、通信类专业学生。

目录

第1章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1 引言
1.2 信号
1.3 信号的基本运算
1.4 几种常见信号
1.5 系统的描述
1.6 系统的性质
1.7 LTI系统分析
小结
习题
第2章 连续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
2.1 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及算子表示
2.2 系统的零输入响应
2.3 单位冲激函数
2.4 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2.5 卷积积分
2.6 系统的时域分析法举例
小结
习题
第3章 连续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
3.1 信号分解为正交函数组合
3.2 周期信号的分解——傅立叶级数
3.3 非周期信号的分解——傅立叶变换
3.4 傅立叶变换的性质
3.5 傅立叶变换的应用
小结
习题
第4章 连续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4.1 引言
4.2 拉普拉斯变换
4.3 单边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4.4 拉普拉斯逆变换
4.5 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4.6 s域的网络模型法或运算电路法
4.7 连续信号的信号流图
4.8 系统函数与系统特性
小结
习题
第5章 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
5.1 引言
5.2 卷积和
5.3 离散系统算子方程
5.4 差分方程的经典解
5.5 离散系统零输入响应
5.6 离散系统零状态响应
小结
习题
第6章 离散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
6.1 引言
6.2 Z变换
6.3 Z逆变换
6.4 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小结
习题
附录1 Mauab软件简介
附录2 实训项目
附录3 常用信号的傅立叶变换表
附录4 傅立叶变换的性质
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图解机械设计基础》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内容翔实、图文并茂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旨在为初学者提供系统、全面的机械设计知识体系。全书共分为十章,从最基本的机械零件入手,循序渐进地讲解了机械设计中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和设计流程。语言通俗易懂,配以大量精美图示和实例,力求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械设计知识。 第一章 绪论 本章作为全书的开端,首先阐述了机械设计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简要介绍了机械设计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机械设计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随后,重点介绍了机械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机械零件、机构和机械系统,并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和基本功能界定。最后,对机械设计的学习方法提出了建议,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为读者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机械零件的强度与刚度设计 本章深入探讨了机械零件设计中最核心的问题——强度和刚度。内容涵盖了应力与应变的定义、基本性质,以及各种应力状态(如拉伸、压缩、弯曲、扭转、剪切)的分析方法。详细讲解了材料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如弹性模量、泊松比、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疲劳极限等,并介绍了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选择依据。在此基础上,重点讲解了许用应力法、应力集中现象及其影响,以及提高零件强度和刚度的常用设计措施,如优化截面形状、采用高强度材料、表面强化处理等。通过大量的计算示例,帮助读者掌握机械零件的强度和刚度校核方法,确保设计出的零件能够安全可靠地承受工作载荷。 第三章 轴及其连接件设计 轴是机械传动中最常见的零件之一,本章对其进行了系统讲解。从轴的功用、分类和基本结构出发,详细阐述了轴的设计流程,包括确定轴的材料、校核轴的强度(弯曲、扭转、组合应力)、校核轴的刚度(弯曲变形、扭转变形)以及校核轴的疲劳强度。特别地,讲解了轴的临界转速问题,分析了引起轴振动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紧接着,本章详细介绍了轴的连接件设计。首先讲解了键连接,包括键的种类、失效形式、计算方法以及选择原则。然后深入讲解了花键连接,分析其优缺点、类型、载荷计算以及设计要点。最后,还介绍了销连接、螺纹连接等常用的轴连接方式,以及它们的适用范围和设计注意事项。 第四章 联轴器与离合器设计 联轴器和离合器在机械传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章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联轴器部分,首先阐述了联轴器的功用、分类(刚性联轴器、弹性联轴器、可调性联轴器),并着重分析了常见的刚性联轴器(如刚性平键联轴器、滑块联轴器)和弹性联轴器(如齿轮联轴器、膜片联轴器、万向联轴器)的结构特点、传动原理、性能参数以及选择原则。 离合器部分,系统讲解了离合器的作用、分类(手动离合器、自动离合器)以及各种类型离合器的设计要点。重点介绍了摩擦离合器的结构、工作原理、类型(单片式、多片式、锥形、带式)及其计算方法,包括计算扭矩、压紧力、摩擦片材料的选择等。此外,还简要介绍了液力偶合器和电磁离合器等现代离合器的工作原理。 第五章 轴承及其选择 轴承是支撑轴并允许其自由旋转的关键零件。本章详细介绍了轴承的基本知识,包括轴承的功用、分类(滚动轴承、滑动轴承)及其基本组成。重点讲解了滚动轴承的类型,如深沟球轴承、调心球轴承、角接触球轴承、圆柱滚子轴承、调心滚子轴承、圆锥滚子轴承、推力轴承等,并分析了它们的结构特点、受力特点、适用工况和安装要求。 本章的核心内容是轴承的选择。详细介绍了根据轴的受力情况、转速、工作环境、寿命要求等因素,如何选择合适的轴承类型和尺寸。讲解了轴承寿命计算的基本理论,包括基本额定寿命和 B10 寿命的概念,以及影响轴承寿命的各种因素。通过实际算例,指导读者掌握轴承的精确选择方法,确保机械设备的长周期稳定运行。 第六章 齿轮传动设计 齿轮传动是机械中最普遍的传动方式之一。本章对其进行了深入讲解。首先介绍了齿轮传动的基本概念、优点、缺点以及分类(外啮合、内啮合、平面齿轮、斜齿轮、锥齿轮、蜗轮蜗杆等)。重点讲解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基本原理,包括齿廓曲线(渐开线和摆线)、模数、压力角、齿数、中心距等几何参数的定义和相互关系。 接着,详细阐述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设计,包括齿面接触强度计算和齿根弯曲强度计算,以及齿轮的失效形式分析。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齿轮传动的设计步骤,包括确定传动比、选择基准参数、进行强度校核、考虑润滑和防护等。最后,简要介绍了斜齿圆柱齿轮、锥齿轮和蜗轮蜗杆传动的特点和设计要点,为读者提供更广泛的齿轮传动知识。 第七章 带传动与链传动设计 带传动和链传动是两种常见的非刚性连接的动力传递方式。本章分别进行了详细介绍。 带传动部分,首先阐述了带传动的功用、分类(按传动带截面形状分:三角带、平带、圆带;按工作原理分:同步带、摩擦带)。重点讲解了三角带传动的设计,包括带轮结构、基准参数、带长计算、带的初拉力计算、带的根数选择、带的强度计算以及包角和打滑问题的分析。讨论了带传动的优点、缺点以及应用范围。 链传动部分,介绍了链传动的基本组成(链轮、链条)和类型(滚子链、套筒链、齿形链)。详细阐述了链传动的传动比、链节距、链速、链的受力分析以及强度计算。分析了链传动的优点、缺点以及主要失效形式,并给出了链传动的选择和安装要点。 第八章 蜗轮蜗杆传动设计 蜗轮蜗杆传动在需要大传动比、传动平稳、自锁性能的场合应用广泛。本章专门对此类传动进行了深入讲解。首先介绍了蜗轮蜗杆传动的结构特点、传动原理以及优点(传动比大、结构紧凑、传动平稳、具有自锁性)。 接着,详细阐述了蜗轮蜗杆传动的几何参数,如模数、轴问距、蜗杆头数、蜗轮齿数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重点讲解了蜗轮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包括蜗杆轴的弯曲强度和扭转强度,以及蜗轮的齿面接触强度和齿根弯曲强度。分析了蜗轮蜗杆传动的效率问题,并介绍了影响效率的因素。最后,给出了蜗轮蜗杆传动的选择、设计步骤以及润滑和散热的注意事项。 第九章 螺纹连接与紧固件设计 螺纹连接是机械中最基本、最普遍的连接方式。本章详细介绍了螺纹及其连接的设计。首先从螺纹的形成、种类、标准(如公制标准)入手,讲解了螺纹的基本参数,如公称直径、螺距、中径、小径等。 随后,重点讲解了螺纹连接的受力分析,包括轴向力、剪切力、弯矩等,并推导了螺纹连接的受力方程。详细介绍了螺纹的强度计算,包括螺纹牙身的剪切强度、挤压强度以及螺栓的拉伸强度。在此基础上,讲解了螺纹连接的防松措施,如加垫片、开口销、保险绳等。 本章还介绍了常用的紧固件,如螺栓、螺母、垫圈等的选用和标准。通过实例,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具体的使用要求,设计可靠的螺纹连接,并选择合适的紧固件。 第十章 润滑与密封设计 润滑和密封是保证机械设备正常运转、延长使用寿命的重要环节。本章对此进行了系统讲解。 润滑部分,首先阐述了润滑的作用,包括减摩、降温、清洁、防锈、密封等。介绍了润滑剂的种类(如润滑油、润滑脂、固体润滑剂)及其性能特点。重点讲解了润滑方式,如飞溅润滑、压力润滑、滴油润滑、油浴润滑等,并分析了不同润滑方式的适用场合。最后,对润滑系统的设计提出建议,如润滑点的布置、润滑装置的选择等。 密封部分,介绍了密封的功用和分类(如径向密封、轴向密封)。重点讲解了常见的密封形式,如油封、O型圈、迷宫密封、填料密封等,并分析了它们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和选用原则。讨论了密封失效的原因以及提高密封性能的措施。 本书旨在为读者打下扎实的机械设计基础,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培养读者独立分析和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对一些更深层次的通信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又觉得很多现有的书籍在这方面讲得不够系统,或者说,不够“有血有肉”。我特别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真正让我理解“为什么”的书,而不是仅仅记住“怎么做”。我之前也翻阅过一些经典教材,虽然它们在严谨性上无可挑剔,但在激发学习兴趣,或者说,在连接理论与实际应用方面,总觉得可以做得更好。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讲解理论,更重要的是,它似乎在试图建立读者与理论之间的“对话”。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作者在引导我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其中的奥妙。它不是那种“填鸭式”的教学,而是鼓励你去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引入一些复杂概念时,会先给出一些直观的解释,然后才逐渐深入到数学推导。这种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而且,书中的例子也很有启发性,它们不是那种脱离实际的“书本式”例子,而是能够让你联想到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现象。我非常期待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

我是一个对理论基础要求比较高的人,但同时又不希望理论过于枯燥乏味。我之前接触过一些信号与系统的书籍,有的过于注重数学推导,让人感觉很难啃,有的又过于偏重应用,导致理论基础不够扎实。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平衡理论深度和可读性的书籍。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在保持数学严谨性的同时,也做到了非常好的可读性。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概念的时候,都会给出清晰的定义,然后进行详细的推导,并且会提供丰富的例子来支撑。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引入一些复杂的数学工具时,会先解释它们背后的思想,而不是直接给出公式。这种方式让我觉得,我不仅在学习“怎么用”,更在学习“为什么这么用”。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很自然,逻辑性很强。我感觉我不是在被动地阅读,而是在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下,逐步构建我的理解。而且,它对一些经典的信号和系统分析方法,比如傅里叶分析、拉普拉斯变换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我理解这些核心概念非常有帮助。这本书让我感觉,学习理论知识也可以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

评分

天哪,我简直不敢相信我花了这么长时间才遇到这本书!最近在学习信号处理,简直是寸步难行,到处找资料,看各种论坛,感觉像是在迷宫里打转。很多书要么太理论,要么太工程,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我之前看过的几本书,要么就是一堆公式堆砌,让人望而生畏,要么就是讲得太浅,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尤其是关于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的部分,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理解,搞得我头都大了,真不知道该相信谁。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一道曙光!我才刚开始看,但已经能感受到它与众不同。它不是那种上来就给你硬核公式的书,而是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而且解释得特别清晰,好像老师在你耳边讲解一样。我觉得它最棒的一点是,它能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视化,让本来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起来。我看到它讲到卷积的时候,用了特别形象的比喻,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以前困扰我好久的问题瞬间解决了!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舒服,文字大小、行距都恰到好处,看起来一点都不费眼。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继续深入学习了,感觉这次真的找到了对的书。

评分

我最近正在准备考研,选择的专业方向和信号与系统密切相关,之前也看了一些网上的课程和零散的资料,但总觉得不够系统,知识点也比较零散,很多概念理解得不是很透彻。尤其是一些基础的数学工具,比如傅里叶变换、Z变换之类的,虽然知道是什么,但总感觉自己没有真正掌握它的精髓。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系统梳理知识,并且能够帮助我打牢基础的书。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我才刚翻阅了几页,就感受到了它与众不同。它不是那种上来就给你讲一大堆公式的书,而是非常有条理地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然后逐步深入。而且,它的讲解方式非常清晰易懂,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耐心为你解答疑问。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核心概念的解释,比如“系统”的定义,“信号”的分类,它都给出了非常直观的理解方式,并且配有相应的图示,这让我一下子就茅塞顿开。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概念变得简单化,并且能够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我非常有信心,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够更扎实地掌握信号与系统的相关知识,为我的考研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在一个比较窄的领域内工作,接触到的技术和理论也比较局限,最近想拓展一下自己的知识边界,了解一下信号处理的更广泛的应用和更基础的理论。市面上相关的书籍很多,但很多要么是针对特定应用的,要么就是理论深度不够,很难触及核心。我之前也尝试过几本,但总是觉得隔靴搔痒,没有真正抓住精髓。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出发,将信号与系统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现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基本概念时,那种清晰的逻辑和条理。它没有直接给你一堆复杂的公式,而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或者简单易懂的类比,来让你逐步理解抽象的原理。比如,它在解释“系统”这个概念时,就用到了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能遇到的例子,一下子就把我拉近了。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友好,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和你交流。我觉得这本书对于想要系统性地建立信号与系统知识体系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我非常有信心,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信号处理的核心思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