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波浪能量综合利用研究

海洋波浪能量综合利用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誾耀保 等 著
图书标签:
  • 海洋能
  • 波浪能
  • 可再生能源
  • 能源综合利用
  • 海洋工程
  • 新能源技术
  • 绿色能源
  • 可持续发展
  • 海洋科学
  • 能源转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03660
版次:1
商品编码:1037102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海洋波浪能量综合利用研究》中,作者以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介绍日本、欧洲多年来形成的海洋波浪能量综合利用的基本理论、研究进展和工程实现方法。全书共分为7章,内容包括海洋波浪能量及其利用规则,海洋波浪能量转换原理、海洋能量转换器件基本要求,典型转换器件和结构,潮汐能量转换器的基本理论和运行实例,浮动潮汐能量转换器,沉降与俯仰浮标,小型海洋发电站及其应用技术,海洋能量转换器件前沿技术等。《海洋波浪能量综合利用研究》旨在对接中国国家能源战略计划,为攻克我国海洋能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为我国进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探索海洋能源装备新的技术途径或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设计提供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涉及日本、欧洲多年来形成的海洋波浪能量综合利用的基本理论、研究进展和工程实现方法。

作者简介

訚耀保,1965年湖北省麻城市出生。
1984~1991年上海交通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毕业。
1991~1996年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96~1999年日本国立崎玉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工学)学位。
1999~2005年日本TOKIMEC INC正社员,研究职。从事先进流体计测与控制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5年至今,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极端环境下的流体传动与控制基础理论研究。

目录

第1章 海洋波浪能量及其利用规则
1.1 海洋能利用概要
1.1.1 潮汐发电
1.1.2 波力发电
1.1.3 温差发电
1.1.4 中国海洋能量利用
1.2 海洋能利用规则
1.3 水压传动技术
1.3.1 海水的性质
1.3.2 水压传动
参考文献
第2章 海洋波浪能量转换原理
2.1 基本数学模型
2.2 海洋波浪的性质
2.3 能量转换模式
2.4 振荡水柱转换器
2.5 海洋能量转换器件基本要求
2.5.1 环境友好型能量转换器件
2.5.2 能量转换成本
2.5.3 传统能量转换器件
参考文献
第3章 典型转换器件
3.1 线性模型理论
3.2 振荡水柱
3.3 潮汐能量转换器性能
3.3.1 Mighty Whale型能量转换器频率响应
3.3.2 Mighty Whale型能量转换器数值计算
3.3.3 浮动型能量转换器特点
3.4 潮汐能量转换器的线性模型
3.5 潮汐能量转换器非线性模型
3.5.1 潮汐能量转换器仿真模型
3.5.2 潮汐能量转换器数值模拟
3.6 传统潮汐能量转换器的改进
3.7 海水液压泵和摆动马达
参考文献
第4章 潮汐能量转换器结构
4.1 柱塞液压泵式潮汐能量转换器
4.2 摆动叶片泵式潮汐能量转换器
4.3 海洋现场测试技术
4.4 系统耐久性
4.4.1 潮汐能量转换器耐久性
4.4.2 “海蛇”潮汐能量转换器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第5章 潮汐能量转换器研究与开发
5.1 系统理念
5.2 系统动力学及其优化
5.3 水箱室剖面形状设计
5.4 摆动装置参数设计
5.5 阻尼器液压泵设计
5.6 液压传动系统与元件设计
5.6.1 液压马达
5.6.2 蓄能器
5.7 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5.8 海洋潮汐能能量密度
参考文献
第6章 浮动式潮汐能量转换器与小型海洋发电站
6.1 浮动式潮汐能量转换器
6.2 沉降和俯仰浮标
6.3 小型海洋发电站
参考文献
第7章 海洋能量转换器件前沿技术
7.1 风能和海洋潮汐能比较
7.1.1 风能
7.1.2 海洋潮汐能
7.1.3 风力发电成本
7.1.4 波浪发电电量
7.2 基于海洋潮汐能的海水脱盐纯净水制造技术
7.2.1 逆渗透作用的麦凯布泵
7.2.2 海洋能量转换器直接输送海水的逆渗透作用
7.3 基于潮汐能量转换器的海洋热能转换系统
7.4 基于潮汐能量转换器的深海海水循环泵送系统
7.5 潮汐能量转换器液体静压传动装置
7.5.1 漂浮式潮汐发电装置
7.5.2 250 kW潮汐发电装置HST
7.5.3 旋转式叶片泵
7.5.4 柱塞式液压马达
7.5.5 控制阀
7.5.6 其他零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潮汐能量转换模型
第一部分 左腔为水室的潮汐能量转换器
第二部分 右腔为水室的潮汐能量转换器
第三部分 固定摆式潮汐能量转换器
参考文献
附录2 海洋波浪能量利用现场图片
后记

前言/序言


城市空间更新与社会韧性构建:基于多尺度协同视角的系统研究 图书简介 摘要 本书聚焦于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结构变迁与社会韧性维持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通过引入“多尺度协同”这一核心分析框架,本书深入探讨了城市更新活动如何影响不同尺度的社会、经济、环境要素,并最终决定了城市系统对外部冲击(如气候变化、经济衰退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抵御、适应和恢复能力。研究摒弃了单一尺度的片面分析,强调从微观的社区单元到宏观的区域网络,直至全球化背景下的系统互动,构建一套系统、动态且具有前瞻性的城市韧性评估与提升策略。 ---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概念重塑 第一章:城市更新的范式转移:从“重建”到“韧性” 本章首先回顾了二十世纪以来城市更新理论的演变历程,从早期的物理干预、旧城改造,到后来的“棕地再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导向。重点阐述了传统更新模式在面对非线性风险时的局限性。随后,系统引入“社会韧性”(Social Resilience)的内涵,将其定义为城市系统在面对干扰时,维持其核心结构、功能和身份认同的能力。韧性不再仅仅是抵抗(Resistance),更是吸收(Absorption)、适应(Adaptation)和转型(Transformation)的动态过程。城市更新被重新定位为增强城市韧性的关键干预手段。 第二章:多尺度协同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分析框架 本书的核心理论支柱是“多尺度协同”理论。我们界定并区分了三个关键尺度层级: 1. 微观尺度(社区与街区): 关注邻里关系、社会资本、地方认同感和在地经济活动的微观结构。这是韧性最直接的体现场域。 2. 中观尺度(城市片区与基础设施网络): 考察城市功能分区、交通物流系统、公共服务配置的布局效率与冗余性。 3. 宏观尺度(区域与全球联系): 分析城市在更大区域经济体、生态屏障和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及其暴露度。 协同(Synergy)的内涵在于探讨跨尺度要素之间的反馈机制。例如,微观尺度的社区参与如何影响中观尺度的规划决策,以及宏观层面的政策波动如何通过中观网络向下渗透至微观层面。 第二部分:空间更新的韧性效应评估 第三章:微观尺度:社区空间结构对社会资本的塑造 本章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选取典型老旧城区和快速商品化城中村作为案例,量化分析空间形态(如街道密度、公共空间可达性、混合用地程度)对社会资本指标(信任度、互助网络强度、公民参与度)的影响。研究发现,过度“均质化”和功能隔离的更新项目,尽管在物理指标上达标,却往往削弱了社区的“弱连接”和“交叉空间”,反而降低了危机发生时的信息传递效率和社会支持能力。 第四章:中观尺度:基础设施冗余度与功能网络的弹性 本章侧重于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韧性分析,特别是交通系统、能源供应和信息通信网络的布局。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图论的弹性评估模型,用以衡量在关键节点受损时,系统维持基本服务的“冗余度”和“替代性连接”能力。研究指出,过度追求“效率最大化”的紧凑型网络在面对大规模、同步性冲击时脆弱性极高。适度的功能分散和网络冗余是提升中观韧性的关键。 第五章:宏观尺度:城市区位与生态边界的适应性约束 本章将目光投向城市与外部环境的交互。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评估城市扩展边界(Urban Sprawl)对区域生态服务(如水源涵养、洪水调蓄能力)的侵蚀程度。特别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强降雨)对城市核心区的影响路径。分析结果揭示了,脱离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增长,正成为制约城市长期韧性的最大外部约束。 第三部分:多尺度协同策略与实践路径 第六章:跨尺度协同机制的设计与优化 本章从政策和治理层面提出解决方案。核心在于建立“上下行反馈”的规划决策机制。 自下而上(Bottom-up): 强调将社区层面的“地方知识”(Local Knowledge)纳入中观尺度的规划指标体系。例如,通过参与式预算和社区资产地图编制,确保更新项目能有效保护社区的非物质性韧性资产。 自上而下(Top-down): 确保宏观尺度的战略目标(如碳中和、区域防灾标准)能有效转化为中观层面的空间约束和微观层面的激励措施。 研究提出了一个“韧性溢出效应”模型,用于量化微观韧性提升对整体城市系统的积极反馈。 第七章:韧性导向的空间更新实践案例分析 本章选取了全球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更新项目进行深入剖析,包括: 1. 海绵城市改造的社区化推进模式: 探讨如何将宏观水文目标分解为社区级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并实现社会效益的叠加。 2. 混合功能区的培育与抗风险社区的构建: 分析在经济衰退期,具有高度混合功能(居住、小型制造、服务)的街区,如何通过内部循环维持就业和基本生活需求。 3. 数字化赋能下的协同治理平台: 考察如何利用数字孪生和实时数据监测平台,整合来自不同尺度的信息流,以支持更快速、更具适应性的危机响应。 第八章:结论与未来展望:迈向适应性城市系统 本书总结了多尺度协同视角下城市韧性构建的关键原则,强调韧性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而非静止的目标状态。未来的城市更新需要超越传统的功能主义和效率导向,转向构建具有高度“适应性潜力”的空间系统。这要求规划师、政策制定者和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将不确定性视为常态,并将空间干预视为持续调节和学习的过程。本书对未来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操作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指导。 --- 关键词 城市韧性;空间更新;多尺度分析;社会资本;基础设施弹性;适应性规划;社区参与;城市治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非常吸引人——《海洋波浪能量综合利用研究》。作为一个对新能源领域,尤其是海洋能源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深入、全面地探讨这个主题的著作。海洋波浪,作为一种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的潜力是巨大的,但同时其技术的复杂性和应用的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了解波浪能的各种转换机制,从最基础的浮力式、摆臂式到更具前瞻性的阻尼式、水下式等,能够详细解析它们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在不同海况下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对“综合利用”这个关键词进行深入阐述,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孤立地介绍单一的波浪能发电技术,而是能探讨如何将波浪能与其他海洋能源(如潮汐能、风能、温差能)相结合,形成高效、稳定的能源系统。例如,是否会讨论波浪能发电与海水淡化、海洋牧场、海洋观测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协同作用?这对于实现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对书中是否会提及相关的经济性分析、政策法规的引导以及实际工程案例的介绍也充满了期待。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认识波浪能巨大潜力的窗户,并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前沿的视野,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项前沿技术的发展脉络和未来方向。

评分

我刚刚注意到这本书的书名——《海洋波浪能量综合利用研究》。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于海洋巨大潜力的联想,尤其是对于波浪这种持续不断的能量来源。作为一个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抱有高度关注的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理解如何有效、全面地开发和利用海洋波浪能量的资料。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的波浪能转换装置(WECs)的最新技术发展?例如,对于浮动式、固定式、沉浸式等不同部署方式的WECs,它们在不同海洋环境下的性能表现、维护成本以及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有详细的比较和分析?“综合利用”这个概念尤其吸引我,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发电,可能还涉及波浪能与其他海洋资源的协同开发。比如,是否会探讨如何将波浪能与海水淡化、海洋养殖、海洋观测甚至海底资源开发相结合?这对于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波浪能技术经济性的评估,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支持的研究,这对于推动产业化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对未来波浪能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那就更完美了。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深入了解波浪能技术及其广阔应用前景的窗口。

评分

《海洋波浪能量综合利用研究》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深邃而充满希望的感觉,仿佛它蕴藏着开启蓝色能源宝藏的钥匙。我一直对海洋的巨大潜力感到着迷,尤其是波浪所蕴含的强大能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当前主流的波浪能转换技术,不仅仅是理论介绍,更重要的是对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比如能量转换效率、设备可靠性、维护成本以及对海洋环境的潜在影响。更吸引我的是“综合利用”这四个字,它意味着这本书将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发电应用,而是会探索波浪能与其他海洋资源的协同发展。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将波浪能与海水淡化、海洋牧场、海洋观测系统,甚至海底资源勘探等结合起来,形成多功能、高效的海洋综合开发体系?这种多维度、系统性的思考,是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波浪能产业化发展的前景分析,包括相关的政策法规、经济可行性评估以及技术创新方向的探讨。如果书中能够列举一些国内外成功的示范项目,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那就再好不过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前沿的视角,帮助我理解波浪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潜力,以及它在构建清洁能源未来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深邃而充满力量的感觉,正如书名《海洋波浪能量综合利用研究》所暗示的那样,它勾勒出了一个关于如何驾驭自然力量,将其转化为可用能源的宏伟蓝图。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当前国际上主要的波浪能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对于一些相对小众但可能潜力巨大的技术,例如冲击式波浪能转换器(OWC)的改进型,或者利用波浪能量进行直接驱动的机械设备,我希望能够有所了解。此外,“综合利用”这个词让我联想到,除了发电之外,波浪能是否还可以用于其他目的?比如说,是否可以利用波浪的周期性运动来驱动一些海洋工程设备,或者在海洋生态保护中发挥作用?我对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跨界的应用,以及相关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感到非常好奇。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介绍一些成功的或者正在试验中的项目,通过这些实际的例子来佐证理论上的设想。如果书中还能够涉及到波浪能与储能技术的结合,比如与电池、抽水蓄能等技术的协同发展,那将是更令人惊喜的。毕竟,波浪能的间歇性和波动性是其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而有效的储能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克服这些技术难题,实现波浪能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利用”的深度见解。

评分

读到《海洋波浪能量综合利用研究》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关于如何真正意义上‘吃干榨净’海洋波浪能量的书吗?” 我对书中是否会详细解析那些令人惊叹的波浪能转换技术充满了好奇。市面上关于波浪能的书籍很多,但能够深入探讨“综合利用”的却不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跳出单一发电的框架,深入探讨波浪能如何与其他海洋功能进行融合。比如,是否会讨论如何利用波浪的周期性能量来驱动海水淡化设备,或者为离岸的海上风电场提供辅助能源,甚至与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结合?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思路,才真正代表了未来海洋能源开发的方向。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不同波浪能发电技术的优劣势分析,以及它们在不同海域的适用性。例如,对于像中国这样拥有漫长海岸线和丰富海洋资源的国家,哪些技术更具发展潜力?书中是否会有一些关于实际工程应用的案例分析,介绍一些国际领先的波浪能项目,并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经验教训?此外,对于波浪能的商业化应用,经济成本、技术可靠性以及环境影响评估等问题,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深入的探讨。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帮助我理解波浪能的无限可能。

评分

一个星期天,阳光很好,我和爸爸载着爷爷去兜风。爷爷一扫往日的沉闷,又和从前一样话多了起来,很精神也很快活。薄暮,我们上楼回家,爸爸把穿的厚厚的爷爷背起,青筋暴起,大汗淋漓。爷爷愉悦地伏在爸爸宽厚的背上,仿佛丝毫不在意自己是否添了点小小的麻烦。

评分

他们是我的支点,虽然他们和我生活在不同的时期,他们为生活奔波的时候我还未曾睁眼打量这个世界;而当我正值青春的时候,他们却已经随着年华的河流飘远。

评分

书很满意书很满意书很满意

评分

“老头子,别等了。这么冷的天,咱回家吧”

评分

他是我的支点,虽然他苍老病态, 神态低迷。他就这样屈起病变的腿斜躺在床上。病痛把他折磨得不成样。动脉硬化,发现过晚。他只能看着着自己的腿一天天腐化成玄色的朽木。蚀心的疼痛让他难以入睡,每个每个夜晚都像是难渡的荒漠。在黑暗的刺痛中全身冷汗地醒来已经是每天必经的叹息。

评分

“老头子,别等了。这么冷的天,咱回家吧”

评分

他们都已经年老,岁月遗弃了他们。他们不再高大强壮,不再有固执的坏脾气,不再有说不完的老故事。他们甚至快遗忘了一直引以为傲的整洁和坚韧。可总有点什么是他们不会忘怀的,譬如一个叫悦儿的小女孩他们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把这个胖胖的小女孩举得高高的,乐呵呵地说着小女孩听不懂的成语,“悦儿是外公的无价之宝呀!”“悦儿是爷爷的掌上明珠喔!”。如今他们的悦儿已经成了他们的支点,成了他们在病痛和苍老中,在痴呆和遗忘中的精神支点。

评分

“你回去吧,我要等悦儿,悦儿说了要来的,我要拿麻花给她吃。”他手里捏着藏在衣兜里温热的麻花,抬头看了看时间,皱了眉头念叨着:“悦儿怎么还不来呢。”然后,又继续静默地等待。

评分

那一刻我是多么羡慕他,羡慕他沉沉的满满的担子,羡慕他那可以让人心安的肩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