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印象

紫砂印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浙江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紫砂
  • 工艺
  • 茶文化
  • 宜兴
  • 艺术
  • 陶瓷
  • 收藏
  • 传统文化
  • 手工艺
  • 紫砂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冷印社出版社
ISBN:9787807359029
版次:1
商品编码:10404185
包装:平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紫砂印象》展出的226件精美展品来自全省各地的26位民间收藏家,展品具有年代早、品质好、档次高、文人气息浓的特点。本次展出的重点之一清晚期玉成窑紫砂器,窑口位于浙江宁波,任伯年、吴昌硕、梅调鼎等参与其中,他们与王东石、何心舟合作了一批高品位的玉成窑紫砂器,成为后人的宝贵资料和财富。
由浙江省博物馆编著的《紫砂印象》收录了初创期紫砂大壶、高颈圆筒壶、大彬款直流圆壶、大僧帽壶等浙江民间紫砂精品。

目录


紫砂——中国陶瓷一朵奇葩
后记
图版
1.初创期紫砂大壶
2.高颈圆筒壶
3.大彬款直流圆壶
4.大僧帽壶
5.唯吾知足款茶叶罐(一对)
6.绞泥茶叶罐
7.永和款松鼠钮圆壶
8.陈义龙款倒把直流壶
9.弘纹钮直流紫砂壶
10.兽钮四方大壶
11.周季山款高颈圆僧帽壶
12.郑荆玉款坦然壶
13.苦节君壶
14.汇滨监制款直流圆壶
15.三槐堂款大圆壶
16.直流圆壶
17.陈正法款直流大壶
18.笠帽圆壶
19.竹节直流壶
20.松鼠钮菱花壶
21.孟寅款镂空钮大圆壶
22.狮钮大圆壶
23.团泥贴花卉纹四方提梁壶
24.徐飞龙款汉圆壶
25.沈存周款锡包壶
26.华凤翔款鼓腹圆壶
27.合菱壶
28.史继长款四方侧角壶
29.周荣昌款八方软提粱壶
30.潘富伯款直筒壶
31.钱芳林款模印高四方壶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紫砂印象》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紫砂壶或紫砂文化: --- 图书简介:《紫砂印象》 一、 内容概要:跨越时空的记忆碎片与都市变迁 《紫砂印象》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著作,也非聚焦于某一特定艺术领域的专著。它是一部以城市记忆、个体情感与时代变迁为核心的非虚构作品,通过对一座假想的、却又极具普遍性的东方大都市——“江城”——的细致描摹与深度挖掘,构建了一幅由无数微小叙事拼贴而成的宏大画卷。 本书的叙事结构如同记忆的河流,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与空间维度间自由穿梭。作者以人类学家般的敏锐和小说家般的细腻笔触,记录了江城自二十世纪中叶至今,在经济腾飞、社会结构剧烈调整背景下,普通市民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精神面貌所经历的深刻变革。 全书分为“基石”、“脉络”、“回声”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图捕捉城市生命体中那些最容易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却又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瞬间”与“质感”。 二、 核心主题与深度剖析 1. 城市肌理的消逝与重塑:空间叙事学 《紫砂印象》花了大量篇幅探讨城市地理的变迁。作者深入考察了江城的老城区——被称为“里弄区”的迷宫式居住群落。这里的每一条青石板路、每一扇斑驳的木门、每一处公共水池,都承载着集体记忆与邻里情谊。 作者对比了里弄区的有机生长与新区高耸的玻璃幕墙所代表的标准化、效率至上原则。他关注的并非简单的拆迁或重建,而是“生活方式的断裂”。例如,书中详尽描述了在统一的现代化公寓楼中,传统上依赖于共享空间和非正式互助的邻里网络是如何瓦解的。那种“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亲密感,如何被“门户紧闭”的原子化生活取代?这种空间变化如何影响了人们的安全感、归属感和日常的交流模式? 2. “慢时间”与“快时间”的张力:时间感知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对“时间感”的捕捉。在计划经济时代,“时间”是稳定的、可预期的,被工厂的钟声和固定的工种所界定。作者通过采访几位在同一家老牌机械厂工作了一辈子的退休工人,重构了那种带有节奏感的“慢时间”。 随后,笔锋急转至互联网时代。作者分析了“即时满足”、“信息爆炸”如何重塑了年轻一代对时间的体验。通勤时间不再是空白的等待,而是被手机屏幕填满的工作延伸或娱乐窗口。书中深入探讨了这种时间观念的加速化对个人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深度的影响——当一切都追求“快”时,我们是否失去了“沉淀”和“内省”的能力? 3. 职业身份的流变与身份焦虑 《紫砂印象》通过对三代从业者的对比,揭示了职业认同的危机。 第一代: “铁饭碗”的坚定性与职业的神圣感,工作是身份的全部。 第二代: 经历下岗潮和市场经济转型,他们学会了“灵活就业”,身份开始变得脆弱,夹在稳定与变动之间。 第三代(“数字游民”与“零工经济”): 他们的身份是流动的、项目制的,他们既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作者细腻地刻画了这种新型的“身份焦虑”——当工作不再能提供清晰的社会坐标时,人如何定义自身的存在价值? 4. 情感的非物质化:从实体信物到数字痕迹 书中一个感人至深的主题是对“物”与“情”关系的考察。作者对比了过去人们保存信件、老照片、票据等实体物品的方式,这些物品是情感的载体,承载着气味、重量和触感。 相较之下,现代的情感交流越来越依赖于表情符号(Emoji)、闪烁的通知栏和云端存储的影像。作者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当情感的痕迹变得完全数字化、可以被轻易删除或被算法淹没时,这些记忆的“重量”是否也随之减轻了?《紫砂印象》搜集了许多关于老物件被遗弃的故事,这些故事折射出的是一代人对“真实触感”的怀旧和失落。 三、 写作风格与艺术手法 本书的叙事风格极为克制而富有诗意,大量运用了环境素描、场景重构与口述历史的交叉笔法。 作者很少直接下结论,而是通过大量的访谈摘录、档案资料的细微引用,以及对特定场景的文学化描绘,引导读者自行得出感受。例如,书中有一章详细描述了在城市拆迁前夕,一个老茶馆中最后一次营业的情景,所有人物的对话都极简,但空气中弥漫的沉默与杯碟碰撞的声响,构成了对一个时代的无声挽歌。 《紫砂印象》是一部关于“看不见的变化”的史诗。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意识到每一次电梯的更换、每一次App的更新,都在悄无声息地重塑着我们作为“城市人”的灵魂构造。它邀请读者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中停下来,倾听那些被高速发展噪音所掩盖的、关于“我们是谁”的低语。 ---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书时,我还担心会读到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毕竟我对紫砂壶的了解仅限于“泡茶好用”的层面。但《紫砂印象》的叙事方式极其灵活且富有画面感,作者的文字功力高超,如同高明的茶艺师,将复杂的过程用最清雅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穿插的那些制壶大师的故事,更是精彩绝伦,那些关于坚持、关于创新、甚至关于一点点“执拗”的片段,让冰冷的技艺顿时充满了人情味。我尤其喜欢其中描绘的“失手”与“重生”的部分,一个不经意的侧翻,一次意外的窑变,往往造就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珍品,这种对偶然性的尊重和对不完美的包容,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教导我们,真正的艺术,必然是带着时间留下的痕迹和生命搏动的温度的,而不是一味追求标准化和完美无瑕的复制品。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很好,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后劲十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体现,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与紫砂的厚重感不谋而合。不过,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紫砂文化背景的挖掘深度。它没有停留在器物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文人雅士与紫砂壶之间的微妙关系。那些关于“一壶侍一茶”、“以壶养茶”的传统讲究,被作者用近乎散文诗的笔调娓娓道来,充满了雅致的东方情调。我仿佛能闻到从书页中飘散出的淡淡茶香,想象着在某个幽静的书房里,一位老者正对着一湾清泉煮茗,手中摩挲的正是书中描绘的那种温润的紫砂。这不仅仅是收藏指南,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生活美学的入门手册,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将日常的饮茶仪式提升到一种精神享受的高度。这种由物及心、由器及道的阐释,实在令人心驰神往。

评分

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关于“紫砂的时代精神”的探讨。作者似乎拥有一个高倍显微镜,能清晰地看到紫砂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变化。从明代追求古朴的文人趣味,到清代繁复的装饰风格,再到近现代对市场和创新的追逐,每一种演变都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紧密相连。这种宏大的历史观,让我明白了紫砂壶绝非静止的工艺品,而是一个流动的文化符号。书中对于“摹古”与“创新”之间微妙平衡的论述尤其精辟,它没有简单地褒贬哪一方,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在传承与发展中,匠人们所要面对的时代拷问。读完后,我对“老壶”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不仅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特定时代精神的物化体现。这种对文化脉络梳理的细致,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超一般的艺术鉴赏类书籍。

评分

这本《紫砂印象》实在是让人欲罢不能,完全沉浸在作者的笔触之中,仿佛真的能感受到那份沉淀了岁月的美学与匠心。书中对于紫砂泥料的细致考究,简直是让人大开眼界。作者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泥土颗粒的微观世界,讲述了不同产地的紫砂泥,如何在时间的打磨和窑火的淬炼下,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读着读着,我仿佛站在丁蜀镇的泥坑边,亲手触摸那些带着湿润气息的陶土,感受着它们蕴含的生命力。特别是对“泥的脾气”那段描述,那种将无生命的物质赋予了灵性的写法,太绝了!它不仅仅是关于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更像是一部关于土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考。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透露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手工艺的敬畏之心。读完之后,再去看那些紫砂茶具,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这绝非一本普通的工艺介绍读物所能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体验是“触觉的唤醒”。虽然我只是在阅读文字,但作者对于紫砂壶表面肌理的描述,简直是超越了视觉的限制,直达指尖的触感。他用词极其精准,什么“砂粒清晰可见的颗粒感”、“温润如玉的包浆光泽”、“如同婴儿肌肤般的细腻度”,每一个形容词都仿佛自带触觉反馈。我合上书本,下意识地去触摸手边的一个陶瓷杯,对比着书中的描述,那种期待和想象中的触感差异,让我更加渴望真正去感受那些紫砂的魅力。这种强烈的感官代入,是很多写实性书籍难以达到的境界。它成功地将一种视觉和触觉结合的艺术,通过文字的力量,转化为读者脑海中生动的多维体验,让人不禁想要立刻去茶馆,亲手拿起一只紫砂壶,去验证书中所言的那些美妙感受。

评分

喜欢不错的好书,大家赶紧买吧~

评分

感到满意................

评分

内容不错,但是书很旧,不满意

评分

书很旧,没有包装纸,勉强也能看。已经换货了,第二次收到的还是破破烂烂的,估计是冷门书,也懒得再换了。

评分

书很旧,没有包装纸,勉强也能看。已经换货了,第二次收到的还是破破烂烂的,估计是冷门书,也懒得再换了。

评分

好书,内容详实,印刷精美

评分

好书,内容详实,印刷精美

评分

同事说印刷不错,留着作参考书

评分

感到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