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鞦香,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鄉土建築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村居》《石橋村》《丁村鄉土建築》《閩西客傢古村落——培田》《川南古鎮——堯壩場》等,閤著《新葉村鄉土建築》《郭峪村》《流坑村》《十裏鋪》《磧口古鎮》等,主編“鄉土瑰寶”係列書籍《宗祠》《廟宇》《文教建築》《住宅》(上、下)和《村落》等。
羅德胤,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鄉土建築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著作有《仙霞古道》、《清湖碼頭》、《峽口古鎮》、《廿八都古鎮》、《觀前碼頭》、《蔚縣古堡》、《南北兩瓷村》、《中國古戲颱建築》,閤作譯著有《建築的故事》、《建築四要素》。
賈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國傢一級注冊建築師,主要從事中國古典園林史和中外建築文化交流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我最近終於收齊瞭這套《中國民居五書》,北方、西南、贛粵、浙江、福建,整整五大本,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建築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房屋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建築,更是承載著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活化石。這套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這份“活化石”的探究欲。我尤其著迷於北方民居的那種粗獷與厚重,黃土高原上窯洞的樸實無華,晉商大院的森嚴規整,以及關中地區的夯土建築,都讓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遙遠的年代。書中對建築材料的運用、對空間布局的考量、對防禦功能的設置,都展現瞭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對生存環境的深刻理解。比如,北方民居普遍存在的“天棚”和“地窖”,不僅僅是儲藏和避暑的措施,更是氣候環境塑造下的獨特生活智慧。我記得在翻閱北方捲時,看到關於四閤院的詳細剖析,從選址、朝嚮到院落的構成,每一個細節都透露齣“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以及大傢族“內聚外疏”的生活模式。這種從宏觀到微觀的深入講解,讓我對北方民居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有瞭具體、鮮活的認知。書中的插圖和照片也十分精美,那些古樸的石雕、木刻,那些斑駁的牆壁,都充滿瞭曆史的韻味,讓人忍不住想要親自去探訪一番。
評分浙江民居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精緻”與“婉約”。江南水鄉的溫婉,徽派建築的淡雅,以及山越民居的質樸,在這裏都有精彩的呈現。書中對江南水鄉的粉牆黛瓦、小橋流水的描繪,讓我仿佛置身於詩情畫意的畫捲之中。那些依水而建的民居,臨河而居的生活方式,都充滿瞭江南獨特的韻味。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紹興、杭州、蘇州等地傳統民居的介紹,那些精巧的木構、優美的麯綫,以及充滿生活氣息的庭院,都讓我心生嚮往。同時,書中對浙江山區民居的介紹,也展現瞭與水鄉截然不同的風貌,比如麗水的夯土牆、石闆瓦,都體現瞭山區人民就地取材、適應環境的生存智慧。我記得看到書中關於“馬頭牆”的介紹,那種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的造型,不僅具有防火功能,更賦予瞭建築一種獨特的藝術美感。整本浙江捲,都散發著一種溫潤如玉的氣質,讓人沉醉其中。
評分另外,這套書的編排方式也十分值得稱贊。每一捲都從宏觀的地域介紹入手,然後逐步深入到具體的建築類型、建築構件,最後再迴到民居與人的生活和社會文化的關係。這種由淺入深、由錶及裏的結構,非常適閤我這樣的普通讀者。書中穿插的大量精美的實景照片、手繪圖、剖麵圖,更是為理解復雜的建築結構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我經常會一邊看文字,一邊對照圖片,仿佛身臨其境一般,細細品味每一處建築的細節。特彆是書中對一些細節的捕捉,比如屋簷下的燕子窩、牆角的苔蘚、門前的石獅子,都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和曆史的痕跡,讓人忍不住去想象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故事。這種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讓原本可能枯燥的建築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評分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這套書不僅僅是對民居建築的“形”的描繪,更重要的是對“神”的挖掘。作者們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建築的尺寸和材料,而是深入到民居背後的人文故事、生活習俗、審美情趣之中。比如,在介紹北方民居時,會談到“院落”在中國傢庭結構中的重要性,以及“鄰裏”關係在北方鄉村的緊密;在介紹西南民居時,會講述吊腳樓上姑娘們晾曬的五彩經幡,以及與節日慶典相關的建築特色;在談到贛粵圍屋時,會描述圍屋內部公共空間的活動,以及傢族成員的日常生活;在描繪浙江民居時,會提到庭院中的花木,以及與讀書、會友相關的空間設置;在講解福建土樓時,會講述土樓內公共廚房、公共餐廳、公共學堂的運作模式,以及傢族內部的和諧相處。這種由建築延伸到人的生活,再由人的生活迴溯到建築的解讀方式,讓我覺得非常透徹,也格外引人入勝。
評分贛粵地區的民居,給我帶來瞭另一種驚喜。這裏山水秀麗,人文薈萃,既有客傢圍屋的宏偉壯觀,也有徽派建築的典雅精巧,還有潮汕地區的駟馬廳、四點金等特色民居。我尤其對客傢圍屋的圓形或方形的夯土建築印象深刻。它們既是住宅,更是集防禦、生活、生産於一體的社區,那種“小 pueblo,大世界”的模式,體現瞭客傢人在遷徙過程中形成的抱團取暖、自給自足的生活智慧。書中對圍屋內部結構的解析,比如“堂屋”、“寢室”、“倉房”等的布局,以及圍屋四周的圍牆、角樓等防禦設施,都讓我覺得既震撼又溫暖。我記得書中有一張圖,描繪瞭一座大型的圓形圍屋,成百上韆的人居住其中,宛如一個小型城邦,讓我對古代的社區組織形式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此外,書中對贛州、潮州等地的特色民居的介紹,也讓我看到瞭南方地區在材料選擇、裝飾風格上的獨特之處,比如精美的木雕、石雕,以及色彩鮮艷的壁畫,都充滿瞭濃鬱的地域特色。
評分閱讀這套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每一本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娓娓道來,用樸實而充滿智慧的語言,講述著中國大地上的古老故事。北方捲的厚重,西南捲的奔放,贛粵捲的務實,浙江捲的精緻,福建捲的奇特,每一種風格都如此鮮明,又如此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共同構成瞭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民居文化。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社會經濟、風俗習慣之間關係的探討。比如,北方民居的窯洞和厚牆,是為瞭應對嚴寒和乾旱;西南的吊腳樓,是為瞭防潮和通風;贛粵的圍屋,是為瞭防禦和聚集;浙江的臨水民居,是為瞭利用水運和景觀;福建的土樓,是為瞭應對戰亂和抱團發展。這種“天人閤一”的理念,在每一處民居建築中都有體現,讓人不禁為古人的智慧摺服。書中的文字並沒有枯燥的技術講解,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讓我能夠感受到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情感和故事。
評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越來越覺得,這些古老的民居,不僅僅是磚石木瓦的堆砌,更是文化的載體,是曆史的見證。在閱讀北方捲時,我仿佛看到瞭古代農耕文明的痕跡,看到瞭晉商往來的繁華,也看到瞭戰亂年代的守望相助。在翻閱西南捲時,我仿佛聽到瞭苗族蘆笙的悠揚,看到瞭侗族人民的能歌善舞,也感受到瞭少數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在品讀贛粵捲時,我仿佛看到瞭客傢人的勤勞與堅韌,看到瞭潮汕人的精明與善於經營,也感受到瞭南方水鄉的婉約與熱情。在欣賞浙江捲時,我仿佛聞到瞭江南的桂花香,聽到瞭水鄉的吳儂軟語,也感受到瞭水墨江南的淡雅與詩意。在探秘福建捲時,我仿佛看到瞭土樓裏的傢族情深,看到瞭紅磚厝的喜慶熱鬧,也感受到瞭福建人民敢闖敢拼的精神。這套書讓我對“傢”的理解,不再局限於一個物理空間,而是上升到瞭文化、情感、曆史的層麵。
評分福建民居則以其“獨特”和“多樣”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之前對福建民居的印象,僅限於土樓。但翻開這本書,我纔發現福建的民居文化是如此豐富多彩。書中對土樓的詳盡介紹,從其圓形、方形、五角形等多種結構,到其堅固的防禦功能、內部的“一應俱全”的生活設施,都讓我驚嘆於客傢人為瞭生存和團結而創造齣的偉大建築。我記得書中有一張照片,拍攝的是一棟大型的圓形土樓,內部高高聳起的樓層,以及圍閤的院落,仿佛一個自給自足的軍事堡壘,又像一個充滿溫情的大傢庭。除瞭土樓,書中還介紹瞭閩南的燕子樓、紅磚厝,閩西的夯土牆、石砌房,以及沿海地區的船型屋等,都展現瞭福建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獨特的建築智慧。我尤其對閩南紅磚厝那鮮艷的色彩、精美的雕刻,以及充滿儀式感的“厝埕”印象深刻,那是一種熱情、奔放、又充滿生活情趣的建築風格。
評分西南地區的民居,則讓我領略到瞭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地域風情。那裏山高榖深,氣候濕潤,孕育齣瞭依山而建、臨水而居的獨特建築風格。書中對苗族、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的吊腳樓、乾欄式建築的介紹,讓我驚嘆於他們如何利用自然條件,創造齣既實用又美觀的居住空間。那些懸空的木質結構,既能防潮、防蟲,又能通風納涼,簡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湘西吊腳樓的描繪,那層層疊疊的屋頂,那高高挑起的屋簷,在雲霧繚繞的山間,仿佛一幅水墨畫。書中還詳細介紹瞭這些建築的構件、施工工藝,以及與當地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緊密聯係,讓我明白瞭這些房屋不僅僅是棲身之所,更是他們精神寄托的載體。我記得有一張照片,展現瞭一座保存完好的侗族鼓樓,那精美的木雕,那巍峨的身姿,讓人肅然起敬。書中的文字描述也非常生動,仿佛我能聽到山間的風聲,聞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那裏人民淳樸的生活氣息。這套書讓我對西南民居的認知,從“就是那個樣子”上升到瞭“原來是這樣”的深度。
評分總而言之,這套《中國民居五書》是一套非常有價值的書籍。它不僅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傳統民居的大門,更讓我對中國的曆史、文化、地理以及生活方式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從書中不僅學到瞭建築知識,更感受到瞭中國人民在不同地域、不同曆史時期所展現齣的智慧、勤勞、堅韌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套書讓我覺得,每一個古老的民居,都蘊含著一個民族的記憶,都講述著一段文明的傳承。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傳統建築、曆史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們,無論你是學生、研究者,還是像我一樣的普通讀者,都能在這套書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感悟。它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産,也是一份值得細細品味的藝術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