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笔记集的语言风格是极其考究的,它在追求简洁明快的同时,又处处流露出一种文人特有的雅致与机锋。行文流畅,词藻古雅,但绝不堆砌辞藻。作者的笔力老到,擅长使用精炼的短句来概括复杂的情况,常常一个回合的论述,就将一个历史事件的症结剖析得淋漓尽致。对比其他一些冗长拖沓的清代笔记,此书的叙事效率极高,每一句话似乎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没有明显的注水或重复。这种高密度的信息传递,要求读者必须集中注意力,但一旦跟上节奏,那种被智力挑战并获得解答的愉悦感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在记录人物对话或事件冲突时,作者精准地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对话的语气和遣词造句,便能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形象,读来令人拍案叫绝,感叹作者文字功底之深厚。
评分翻阅此书,我深刻体会到一种由衷的“地方感”和“烟火气”。许多记载并非聚焦于京畿重地或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而是巧妙地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疆域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生态。作者似乎对不同省份的风俗习惯、方言俚语、特有的行政操作流程有着异乎寻常的关注,这些“地方志”式的细节,为我们重塑清代社会的面貌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绝非铁板一块,而是由无数个地方经验叠加而成的复杂体。比如,书中对某些偏远地区税收征管的描述,与中央的政策指令之间产生的微妙偏差,清晰地勾勒出了帝国治理的实际困境与智慧。读到这些片段时,我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泥土的芬芳和市集的喧嚣,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比单纯阅读官方文书要生动得多,也更有助于理解中央集权下地方自治的微妙尺度。
评分如果说要为这部作品找一个核心价值,我认为是它提供了一种“去神圣化”的历史视角。在很多传统史学作品中,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常常被置于神坛之上,被赋予过多的道德光环或绝对的正面意义。然而,在这些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更加人性化、更具矛盾性的历史图景。权力的腐蚀、人性的弱点、以及在特定体制下个体的无奈挣扎,都被毫不留情地展现出来。作者似乎怀有一种批判性的距离感,他既非全盘否定,也非盲目赞颂,而是在冷静的观察之后,记录下他所见证的“真实面貌”。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具可信度,也更容易引发当代读者的共鸣——因为历史的运行规律和人性的幽微之处,在很大程度上是永恒不变的。它引导我们思考,在任何结构下,个体如何能保有自己的清醒与判断力。
评分这部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史学著作,反而更像是作者在历史长河中随手拾起的珍珠,用一种非常自然、近乎闲聊的笔调娓娓道来。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见多识广的老先生在自家书房里品茗夜谈,他信手拈来,从朝堂的秘闻到市井的轶事,涵盖的范围之广,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气的细致描摹,那种细节的真实感,简直能穿透时空,让人真切感受到彼时的呼吸与脉搏。它不强求你记住每一个官方的日期或人名,而是致力于捕捉那些隐藏在正史背后、鲜活的“人味儿”——士大夫的私下往来、地方官员的办事手腕、甚至是一些市井小民的智慧与困境。这种不拘一格、重在“传神”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即便是对清代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沉浸其中,获得极大的阅读乐趣。它更像是一本提供独特视角的“侧影集”,而非标准化的“全景图”,这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
评分坦白说,初捧此卷时,我略感有些不知所措,因为它呈现的知识密度和跳跃性远超预期。它并非按照清晰的编年体或分门别类的逻辑来组织材料,更像是一系列主题的碎片化集合,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才能将这些零散的记载串联起来,形成连贯的认知。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散文化的叙事节奏,你会发现其内部逻辑的严密性。作者似乎总能在看似不经意的地方,埋下关键的线索,引导你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权力运作机制的剖析,那种不加粉饰的冷峻与洞察,揭示了官僚体系内部的张力与平衡。它没有给我们一个理想化的历史模型,而是呈现了一个充满博弈、妥协与潜规则的真实世界。这种对“人性的局限”在历史进程中反复上演的刻画,使得全书具有了一种超越时代的警示意义。它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知识的重构中去,而非被动接受,这种互动感是很多严肃史著所不具备的。
评分自序
评分给老爹买的, 老人家很高兴~清代史料笔记,尚有几种未收齐, 下次继续
评分3新笔记小说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编辑
评分基本收集齊全了~
评分东阳云松居士蒋君伯康家于南溪之上,其居西边为庆余堂,堂之前修竹万竿,左右蔽亏,萧森茂密,虽盛夏而炎气不及。微雨既霁,清风徐来,绿荫前拥,湿翠欲滴,惟觉爽气满怀。居士因作亭,而取杜工部诗语曰「净香」名焉。余尝至南溪,得登其亭,清闲邃深,俗尘不飞而人意洒逮。居士瀹茗剧谈,共坐移晷,虽渭川、淇园与南山之菅蔚,亦未足以穷极幽绝也。言归匆遽,未能播扬声诗而纪其胜。今年秋,居士乃以文为请。
评分②经、子、集类。“经”字本意是指纵的线,就是订书的线。演化为古籍的统称,凡带有原理原则性的著述,都可以称作经。汉代以后,专指儒家所传授的几种书。而经学开辟的时代,当以孔子定六经为始。清人章学诚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观点。经部诸书中,《尚书》、《左传》本身就是史书;《周礼》、《仪礼》是研究先秦官制和社会制度的重要典籍;《易经》包含着许多反映殷周和殷以前的历史的重要资料;《诗经》虽是古代一部诗歌总集,但其中蕴含的史料价值也是人们公认的。子部类汇总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作品,是研究哲学史、古代科学史和当时社会历史变革的重要史料。集部书系文学性质,不专门记载史事,但里面同样不乏珍贵的史料。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其著名的“三吏”、“三别”生动的反映了唐玄宗、代宗、肃宗三朝的社会情况。集部书中有很多内容可与史书互证、互补,甚至多有史书未曾记载的内容。
评分郎潜纪闻初笔 二笔 三笔(上下) (清)陈康祺撰 晋石点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