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与应用

模拟电子技术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华永平 著
图书标签:
  • 模拟电子技术
  • 电子技术
  • 模拟电路
  • 电路分析
  • 电子应用
  • 仿真电路
  • 电子工程
  • 信号处理
  • 电路设计
  • 电子元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11597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464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规划教材 , , ,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页数:24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基于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经验,有机地综合了工作导向和技术导向两方面内容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融理论、实践、仿真、多媒体于一体,实用性强,易于教学
配有教学导航、实训、电子教学课件与习题参考答案,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高效率地学习
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的基本特性与测试
三极管放大器的基本性能与测试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性能测试与设计
功率放大器的性能测试与设计
直流稳压电源的性能测试与设计
函数信号发生器的性能测试与设计
常用半导体器件、焦成运放的主要参数等

内容简介

《模拟电子技术与应用》按照最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在作者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编写,集理论、实践、仿真、多媒体于一体,是一本实用性强、易于教学的项目式课程教材。主要内容包含5个项目,分别是:晶体管基本电路的测试与应用设计、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测试与应用设计、功率放大器的测试与应用设计、直流稳压电源的测试与设计、函数信号发生器的测试与设计等。在每个项目中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与工作任务要求,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了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强化了知识学习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模拟电子技术与应用》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以及应用型本科、成人教育、函授学院、电视大学、中职学校相应课程的教材,亦可供从事电子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模拟电子技术与应用》配有免费的电子教学课件和练习题参考答案,详见前言。

作者简介

华永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3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通信专业,任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电子信息学院院长、学院督学等;曾受骋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职业教育电子与计算机教科研中心组组长、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电类专业研究会理事等。长期从事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研究、课程开发与实践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的研究课题有基于现代无线电技术的高频实验系统产业化研究(省级);电子线路一体化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省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品牌专业建设(省级);国家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建设等。主要的获奖项目有:省级高校教学名师、省级高校优秀教学团队.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品牌专业负责人、国家级实训基地项目设计负责人、省级“电子线路》优秀课程、省级《电子线路》精品课程、国家级《通信技术基础》精品课程、中国职教学会教科研成果二等奖、信息产业教指委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等。主编省级高校精品教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等多本,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多篇。

目录

项目1 晶体管基本电路的测试与应用设计 1
模块1-1 二极管基本特性的测试 2
任务1-1-1 二极管单向导电性的测试 3
任务1-1-2 二极管伏安特性的测试 8
任务1-1-3 稳压二极管的特性测试 11
任务1-1-4 变容二极管的特性测试 13
任务1-1-5 发光二极管的特性测试 16
任务1-1-6 光电二极管的特性测试 18
模块1-2 三极管基本特性的测试 20
任务1-2-1 三极管各极电流关系的测试 20
任务1-2-2 三极管共射输入特性曲线的测试 25
任务1-2-3 三极管共射输出特性曲线的测试 27
模块1-3 放大电路工作状态的测试 30
任务1-3-1 共射放大电路放大作用的测试 30
任务1-3-2 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测量 33
任务1-3-3 放大电路交流工作状态的测试 34
任务1-3-4 放大电路异常现象的测试 37
任务1-3-5 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影响的测试 38
任务1-3-6 分压式偏置电路工作点稳定性的测试 39
模块1-4 三极管放大器基本特性的测试 42
任务1-4-1 共发射极放大器基本特性的测试 42
任务1-4-2 共集电极放大器基本特性的测试 49
任务1-4-3 共基极放大器基本特性的测试 52
模块1-5 场效应管基本特性的测试 57
任务1-5-1 结型场效应管基本特性的测试 57
任务1-5-2 增强型绝缘栅型场效应管基本特性的测试 64
任务1-5-3 耗尽型绝缘栅型场效应管基本特性的测试 68
任务1-5-4 共源放大电路基本特性的测试 75
实训1 小功率三极管放大器的设计 80
知识梳理与总结 86
思考与练习题1 87

项目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测试与应用设计 93
模块2-1 负反馈放大器的性能测试 94
任务2-1-1 负反馈放大器提高增益稳定性的测试 95
任务2-1-2 负反馈放大器扩展通频带的测试 103
任务2-1-3 负反馈放大器减小非线性失真的测试 104
任务2-1-4 负反馈放大器改变输入、输出电阻的测试 106
模块2-2 差动放大器的性能测试 109
任务2-2-1 简单差动放大器的性能测试 109
任务2-2-2 射极耦合差动放大器的性能测试 112
模块2-3 集成运放基本应用电路的测试 115
任务2-3-1 加法电路的测试 118
任务2-3-2 减法电路的测试 120
任务2-3-3 积分电路的测试 121
任务2-3-4 微分电路的测试 122
任务2-3-5 简单电压比较器的测试 123
任务2-3-6 迟滞电压比较器的测试 125
实训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设计 127
知识梳理与总结 135
思考与练习题2 136

项目3 功率放大器的测试与应用设计 140
模块3-1 功率输出级电路的测试 141
任务3-1-1 甲类基本放大电路效率的测量 141
任务3-1-2 乙类互补对称电路的特性测试 145
任务3-1-3 OTL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测试 150
任务3-1-4 BTL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的测试 152
任务3-1-5 乙类互补对称电路失真现象的测试 153
模块3-2 集成低频功率放大器的测试 156
实训3 音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159
知识梳理与总结 165
思考与练习题3 166

项目4 直流稳压电源的测试与设计 168
模块4-1 直流稳压电源各单元电路的测试 169
任务4-1-1 电源变压器的测试 170
任务4-1-2 整流电路的测试 171
任务4-1-3 电容滤波电路的测试 175
任务4-1-4 电感滤波电路的测试 177
任务4-1-5 串联式稳压电路的测试 180
模块4-2 直流稳压电源的测试 182
任务4-2-1 三端式稳压器的测试 183
任务4-2-2 可调三端式稳压器的测试 186
实训4 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 191
知识梳理与总结 194
思考与练习题4 194

项目5 函数信号发生器的测试与设计 197
模块5-1 正弦波振荡器的测试 198
任务5-1-1 RC正弦波振荡器的测试 199
任务5-1-2 LC正弦波振荡器的测试 204
任务5-1-3 晶体振荡器的测试 211
模块5-2 非正弦波振荡器的测试 214
任务5-2-1 方波发生器的测试 214
任务5-2-2 三角波发生器的测试 217
实训5 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218
知识梳理与总结 222

思考与练习题5 223
附录A 项目测试报告格式 226
附录B 项目设计报告格式 227
附录C 标准电路图纸格式 228
附录D 半导体器件型号命名方法 229
附录E 常用半导体二极管参数表 234
附录F 常用半导体三极管参数表 237
附录G 常用半导体场效应管参数表 241
附录H 部分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表 243
附录 I 常用集成稳压器的主要参数表 245

前言/序言

  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课程形成了一个序化的、结构化的、相对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习者进行大容量快捷记忆、归纳、总结与应用,从知识本身的学习效率来看还是比较高的。但学科课程的致命缺陷是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使得学习者不仅实践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同时,由于缺少知识与岗位工作的关联性及相关应用研究,很多技术理论(原理)知识具有抽象、空洞、晦涩、难懂的特质,也使得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因此,单一的知识学习模式使学习者得到更多的是“知识碎片”,很难进行“系统化”归纳与总结,更不要谈知识的应用了。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强调把完整的工作过程及其操作要求作为课程内容。当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运用项目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时,这一工作过程实际上就成了完成具体项目的自始至终的步骤。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给高职教育注入了“工作”内容,有利于克服学生懂技术却不懂工作的状况。因为传统的高职课程内容是基于技术的,而不是基于工作的。然而高职课程一直是在技术层面突出实践性,而不是在工作层面突出实践性,而且所强调的主要是技术原理。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的重要体现恰恰是技术的复杂性。技术的复杂性是高职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掌握现代复杂技术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只熟悉工作步骤和内容,却没有掌握扎实的现代技术的高职院校学生,其职业能力是肤浅的。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在技术原理及应用方面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该课程内容的开发有机地综合了工作导向和技术导向这两个基本理念,在工作层面进行技术内容的开发,既考虑了知识的序化与结构化,又考虑了工作任务的序化与典型性,并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锻炼学习者应对复杂技术情境的能力。当然,本课程内容的开发不仅依据工作任务,而且进一步依据体现工作任务的项目。
穿越时空的旅人:一段不为人知的奇遇 序章:尘封的往事 静谧的午后,阳光透过古朴的窗棂,在布满灰尘的书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一个寻常的书店店员,每日与泛黄的纸页为伴,在这座被时光遗忘的小城里,过着波澜不惊的日子。直到那天,我清理堆积如山的旧书,无意间触碰到一本封面磨损、书脊断裂的古籍。它没有引人注目的装帧,也没有显赫的来历,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等待了千年,只为我这一刻的指尖轻触。 当我小心翼翼地打开它,一股淡淡的、混合着陈旧纸张和某种奇异植物的香气扑鼻而来。书页泛黄,字迹古朴,但却异常清晰,流畅的笔触勾勒出一段段离奇的叙述。这是一本没有标题的书,也没有作者的署名,更没有目录和任何标记,就如同一个被时间遗弃的孤儿,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去。 第一章:时间的裂缝 书页翻动,我被卷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书中记录的,并非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而是一个关于“时间旅行”的古老传说。故事的主人公,一位名叫“埃尔文”的学者,生活在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时代。他并非科幻小说中的英雄,没有炫酷的装备,也没有超凡的能力,他只是一个对宇宙奥秘充满好奇,并渴望突破时间枷锁的普通人。 埃尔文所在的时代,科技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们掌握了操控能量的神秘技术,能够利用宇宙中的某种“时空节点”,进行跨越维度的探索。但即便如此,时间旅行依然是他们遥不可及的梦想,是禁忌的领域,是可能颠覆一切秩序的潘多拉魔盒。 埃尔文,却不顾一切地迷恋上了这个领域。他花费了毕生精力,研究那些被古人遗弃的星图,解读那些晦涩难懂的宇宙低语。他相信,时间并非一条单行道,而是可以被弯曲,被折叠,甚至被穿越的。他的研究,注定不被当时的主流科学所接纳,甚至被视为疯子。但他从未放弃,独自一人,在偏僻的实验室里,与浩瀚的宇宙进行着无声的较量。 第二章:星尘的低语 书中描绘了埃尔文的实验过程,没有冰冷的公式和晦涩的理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诗意和哲思的描述。他并非依赖于精确的计算,而是通过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去感受宇宙的脉搏。他会在深夜,独自一人躺在实验室的穹顶下,凝视着璀璨的星河,聆听着星尘在耳边低语。他相信,每一颗星星,每一个星系,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都隐藏着时间的秘密。 他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利用那些稀有的矿石,那些从宇宙深处采集的能量晶体,来构建一个能够捕捉时间流动的装置。书中的描述,充满了想象力,例如他曾试图利用一种叫做“月影石”的矿物,这种矿石在月光下会散发出一种奇异的光芒,据说能够扰乱时间的正常流速。他还尝试了一种名为“星辰之泪”的液体,这种液体来自于某种遥远星系陨落的彗星,据说蕴含着宇宙初生的能量。 他的实验充满了失败,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他的实验室曾被强大的能量冲击所摧毁,他本人也曾遭受过时间错乱的痛苦,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煎熬。但每一次的失败,都让他对时间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他离真相更近一步。 第三章:时空的低语者 终于,在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之后,埃尔文的装置似乎初具雏形。他称之为“时空回响器”。它并非是一个巨大的机器,而是一个由无数细小水晶组成的复杂结构,这些水晶仿佛能够吸收和反射宇宙中的细微波动。当他启动它时,周围的空间开始扭曲,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法言喻的能量。 书中并没有详细描述时空回响器的运作原理,而是用一种更为感性的语言来描绘。它不是机械的运转,而是像一个拥有生命的有机体,能够与宇宙的频率产生共振。埃尔文相信,时间并非是均匀流动的,而是在某些节点上存在着“裂缝”或者“涟漪”,而他的装置,正是要捕捉并利用这些裂缝。 他第一次尝试,只是想回到几个小时前,看看自己是否能改变某个小小的决定。当他启动时空回响器,一股强大的力量将他笼罩,周围的景物开始模糊、变形,然后,他发现自己回到了几个小时前,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但他知道,他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短暂的时间跳跃。 第四章:历史的迷雾 随着实验的深入,埃尔文开始尝试更远距离的时间旅行。他渴望去探索那些已经被遗忘的历史,去亲眼见证那些传说中的事件。他曾描述过一次前往遥远过去的经历,他看到了一个古老文明的兴盛与衰败,看到了那些至今仍是谜团的宏伟建筑是如何建造的,看到了那些失落的技术是如何运作的。 然而,历史并非是他所想象的那般清晰。他发现,历史的记录充满了误解与偏差,而他所见的,或许也并非是全部的真相。他目睹的,也只是某个角度,某个片段。他开始意识到,历史本身,也是一个流动的、不确定的概念。 书中还提到,埃尔文在旅行中,曾遇到过一些“时间漂流者”,他们也是通过各种方式穿越时空的人,他们的存在,为埃尔文的世界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这些人来自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经历,他们彼此交流,分享着关于时间旅行的经验和教训。 第五章:时间的回声 然而,时间旅行并非没有代价。埃尔文在书中的后期,开始出现一些不寻常的症状。他的记忆开始混乱,他发现自己有时会想起一些不属于他的记忆,有时会做出一些他不记得自己做过的决定。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正在被时间所吞噬,是否正在失去自我。 他发现,每一次时间旅行,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回声”,而这些回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自己的存在。他可能在某个时间点,无意中改变了某个微小的事件,而这个微小的改变,却会在未来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影响到无数人的命运。 他开始更加谨慎,更加敬畏时间的力量。他意识到,时间旅行并非是简单的“回到过去”,而是一种与宇宙最深刻的联系,一种需要付出极大代价的探索。他不再试图去改变历史,而是开始更多地去观察,去记录,去理解。 尾声:无尽的循环 书的最后一页,写着埃尔文在一次长时间的旅程后,写下的最后一句话:“我看到了,时间的尽头,也看到了,时间的开始。它们,不过是同一条河流的,两岸。” 然后,书页戛然而止。 我放下这本书,感觉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奇幻的旅程。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关于“模拟电子技术与应用”的任何信息,它仅仅是一段关于勇气、好奇心、以及对宇宙最深邃奥秘的探索的记录。它让我看到了,除了我们所熟知的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无数的可能性,无数的未知。 我将这本书小心翼翼地放回书架,它又重新变回了那个毫不起眼的古籍。但对我来说,它已不再是普通的旧书,它是一个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一段关于时间的低语,一份来自遥远时空的邀请。也许,埃尔文的故事,并非只是一个传说,也许,时间,真的存在着我们无法想象的裂缝,等待着勇敢的旅人去探索。而我,或许也正是那个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发现了这扇门的幸运儿。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模拟电子技术与应用》这本厚实的书,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但细细翻阅,却又发现其内容安排十分用心。对于有一定电子基础,想要进一步提升技能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言而喻。我最看重的是书中在每一个章节后都附带的“拓展阅读”和“实际案例分析”,这能够帮助我们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工程实践中。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噪声抑制和信号完整性的章节,这在高速信号传输和高精度测量领域是至关重要的。作者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并没有止步于理论推导,而是详细分析了在实际电路设计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干扰源,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这对于提升电路的可靠性和性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书中对一些现代模拟集成电路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也进行了探讨,这让我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期待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够对模拟电路的设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且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能够有更系统、更有效的思路。

评分

拿到这本《模拟电子技术与应用》后,我第一眼就被其精炼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所吸引。作为一名初涉模拟电子领域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书籍。市面上很多教材要么过于理论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偏重实践,缺乏严谨的理论支撑。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在讲解每一个概念的时候,都能够深入浅出,并且配以大量的图例和实际应用案例,这对于我这样需要快速掌握核心知识的研究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运算放大器在各种实际电路中的应用分析,这一点对于理解信号处理、反馈控制等高级概念至关重要。书中对不同类型放大器的比较分析,以及各种应用电路的原理讲解,都让我茅塞顿开。同时,作者在阐述一些复杂概念时,往往会从最基本的原理出发,逐步引导读者深入,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让知识点更加牢固。我非常喜欢书中穿插的“思考题”和“实践建议”,它们能够激发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且为我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

评分

这本书《模拟电子技术与应用》的到来,让我感到眼前一亮。作为一名非电子专业出身,但又对电子技术充满好奇的跨界学习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带我入门”的教材。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友好,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我非常欣赏书中对概念的解释方式,总是能够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原理。例如,在讲解电阻、电容、电感这些基本元件时,书中就用了非常生活化的例子,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小故事和历史背景,这让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趣味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传感器和信号采集的部分很感兴趣,这正是我目前想要深入了解的领域。书中对各种常用传感器的原理和接口电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提供了很多实际的电路图和示例,这为我日后的学习和项目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这本书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读一遍,希望能从中找到更多我需要的知识。

评分

终于拿到手了这本《模拟电子技术与应用》,拆开快递的一刹那,就有种莫名的期待感。包装很扎实,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翻开第一页,一股油墨的清香扑面而来,感觉很舒服。我一直对电子技术挺感兴趣的,平时也喜欢捣鼓一些小东西,但总觉得理论知识不够扎实,有时候遇到问题就卡住了,急需一本能够系统梳理、深入浅出的教材来指引方向。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专业又易于亲近的感觉,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给人一种踏实稳重的感觉。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一下目录,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半导体器件到复杂的集成电路系统,体系结构看起来相当完整,感觉能解决我很多实际操作中的困惑。特别是看到一些关于滤波器、放大器、振荡器等章节的介绍,这正是我的兴趣点所在,也是我目前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够对这些核心的模拟电路模块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小项目中去。书页的纸质也很好,摸起来光滑细腻,印刷清晰,字迹工整,阅读起来应该会是一种享受。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模拟电子技术学习道路上的得力助手,助我拨开迷雾,看清电路的本质。

评分

我是一位有着一定年头电子爱好者,也算阅“书”无数了。这次入手《模拟电子技术与应用》,纯粹是被其“应用”二字吸引。毕竟,理论再漂亮,也需要落到实处,才能体现其价值。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并非那种只讲公式推导的书,而是更侧重于让你理解“为什么”以及“怎么用”。书中关于信号的产生、处理和传输等环节的讲解,都紧密结合实际电路的搭建和调试。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一些常见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和选型原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对于我们在实际设计中避免“踩坑”至关重要。举个例子,关于三极管的偏置电路,书中给出了多种不同的偏置方式,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这对于我们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偏置方法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此外,书中关于滤波器设计的部分,也比我之前看过的书更加具体,给出了不同类型滤波器的详细设计步骤和计算公式,并且还附带了一些实际的电路图,感觉非常实用。我期待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模拟电路的设计思路,并且在自己的DIY项目中做出更出色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