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國學大典:詩經 饒宗頤 中信齣版社

中信國學大典:詩經 饒宗頤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詩經
  • 國學
  • 經典
  • 饒宗頤
  • 中信齣版社
  • 文化
  • 文學
  • 古代文學
  • 中國古典文學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62442
商品編碼:10466850868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54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引進香港中華書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冊;集閤傳統經典、引領國學變革

★ 知名的創作團隊,國學泰鬥饒宗頤名譽主編,集結兩岸三地空前陣容,全球漢學界的知名學者傾力打造

★ 深具國際視野,展現中西文明的碰撞與交融,以現代眼光、世界眼光、未來眼光來撫慰人心的摩登新國學

★ 貼近當代社會的解讀,挖掘古代國學經典的當代意義,浮躁社會的醒世箴言,迷茫心靈的治愈良藥

★ 老少皆宜,修身必讀、學習必備,導讀、原典、注釋、譯文、賞析與點評、名句索引、插圖等一應俱全,解讀全麵專業。真正讀懂偉大思想、受益一生

★ 詩書傳傢久,國學繼世長,雙色印刷,裝幀典雅,用紙考究,附全彩閱讀指南,饋贈佳品、傳世國學典藏


內容簡介

中信國學大典(50冊)是中信齣版社引進自香港中華書局的一套深具國際視野、貼近當代社會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藏書。中信國學大典延聘國學泰鬥饒宗頤為名譽主編,邀請海內外知名國學傢擔任經典的選編、導讀及譯注。內容則力求通俗易懂,結閤現實生活,挖掘古代經典的當代意義,拉近經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

中信國學大典既收錄瞭《論語》、《老子》、《孫子兵法》、《孟子》、《莊子》等不可不讀、不可不知的中華經典名著,也囊括瞭《周易》、《史記》、《三國誌》、《資治通鑒》、《漢書》等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

《詩經》作為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是很早的詩歌總集。收集公元前6世紀之前的古代詩歌305首,反映瞭西周初期到春鞦中葉的社會麵貌。本次齣版對《詩經》進行全新注釋和導讀,學術基礎紮實且富有見解。



作者簡介

導讀

陳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博士,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院長、文學院署裏院長、創意研究院副院長、中文係講座教授。主要從事《詩經》、古史、史傳文學、金文與清代學術方麵的研究。

譯注

陳緻

黎漢傑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碩士,前《聲韻詩刊》總編輯。著有個人詩集《漁父》。


目錄

《詩經》導讀 020

國風

周南 036

關雎 037

葛覃 039

捲耳 041

樛木 043

螽斯 044

桃夭 045

兔罝 046

芣苢 047

漢廣 048

汝墳 049

麟之趾 050

召南 051

鵲巢 052

采蘩 053

草蟲 054

采蘋 055

甘棠 056

行露 057

羔羊 058

殷其靁 059

摽有梅 060

小星 061

江有汜 062

野有死麕 063

何彼矣 064

騶虞 065

邶風 066

柏舟 067

綠衣 069

燕燕 070

日月 072

終風 074

擊鼓 075

凱風 077

雄雉 078

匏有苦葉 079

榖風 080

式微 083

旄丘 084

簡兮 085

泉水 087

北門 089

北風 090

靜女 091

新颱 092

二子乘舟 093

墉風 094

柏舟 095

牆有茨 096

君子偕老 097

桑中 099

鶉之奔奔 100

定之方中 101

蝃 103

相鼠 104

乾旄 105

載馳 106

衛風 108

淇奧 109

考槃 111

碩人 112

氓 114

竹竿 118

芄蘭 119

河廣 120

伯兮 121

有狐 123

木瓜 124

王風 125

黍離 126

君子於役 127

君子陽陽 128

揚之水 129

中榖有蓷 130

兔爰 131

葛藟 132

采葛 133

大車 134

丘中有麻 135

鄭風 136

緇衣 137

將仲子 138

叔於田 139

大叔於田 140

清人 142

羔裘 143

遵大路 144

女曰雞鳴 145

有女同車 146

山有扶蘇 147

蘀兮 148

狡童 149

褰裳 150

豐 151

東門之 152

風雨 153

子衿 154

揚之水 155

齣其東門 156

野有蔓草 157

溱洧 158

齊風 159

雞鳴 160

還 161

著 162

東方之日 163

東方未明 164

南山 165

甫田 167

盧令 168

敝笱 169

載驅 170

猗嗟 171

魏風 173

葛屨 174

汾沮洳 175

園有桃 176

陟岵 177

十畝之間 178

伐檀 179

碩鼠 181

唐風 182

蟋蟀 183

山有樞 184

揚之水 185

椒聊 186

綢繆 187

杕杜 188

羔裘 189

鴇羽 190

無衣 191

有杕之杜 192

葛生 193

采苓 194

秦風 195

車鄰 196

駟 197

小戎 198

蒹葭 200

終南 202

黃鳥 203

晨風 205

無衣 206

渭陽 207

權輿 208

陳風 209

宛丘 210

東門之枌 211

衡門 212

東門之池 213

東門之楊 214

墓門 215

防有鵲巢 216

月齣 217

株林 218

澤陂 219

檜風 220

羔裘 221

素冠 222

隰有萇楚 223

匪風 224

曹風 225

蜉蝣 226

候人 227

鳲鳩 229

下泉 230

豳風 231

七月 232

鴟鴞 237

東山 239

破斧 241

伐柯 242

九罭 243

狼跋 245

小雅 248

鹿鳴 249

四牡 251

皇皇者華 252

常棣 253

伐木 255

天保 257

采薇 259

齣車 261

杕杜 263

魚麗 265

南有嘉魚 266

南山有颱 267

蓼蕭 269

湛露 271

彤弓 272

菁菁者莪 273

六月 274

采芑 276

車攻 279

吉日 281

鴻雁 283

庭燎 284

沔水 285

鶴鳴 286

祈父 287

白駒 288

黃鳥 290

我行其野 291

斯乾 292

無羊 295

節南山 297

正月 301

十月之交 305

雨無正 309

小旻 312

小宛 314

小弁 316

巧言 319

何人斯 321

巷伯 323

榖風 325

蓼莪 326

大東 328

四月 331

北山 333

無將大車 335

小明 336

鼓鍾 338

楚茨 339

信南山 343

甫田 345

大田 347

瞻彼洛矣 349

裳裳者華 350

桑扈 351

鴛鴦 352

弁 353

車舝 354

青蠅 356

賓之初筵 357

魚藻 361

采菽 362

角弓 364

菀柳 366

都人士 367

采綠 369

黍苗 370

隰桑 372

白華 373

綿蠻 375

瓠葉 376

漸漸之石 377

苕之華 378

何草不黃 379

大雅 380

文王 381

大明 384

綿 387

棫樸 390

旱麓 392

思齊 394

皇矣 396

靈颱 401

下武 403

文王有聲 405

生民 407

行葦 412

既醉 414

鳬鷖 416

假樂 418

公劉 420

泂酌 424

捲阿 425

民勞 427

闆 429

蕩 432

抑 435

桑柔 440

雲漢 446

崧高 450

烝民 453

韓奕 456

江漢 460

常武 463

瞻卬 466

召旻 469

周頌 474

清廟 475

維天之命 476

維清 477

烈文 478

天作 479

昊天有成命 480

我將 481

時邁 482

執競 483

思文 484

臣工 485

噫嘻 486

振鷺 487

豐年 488

有瞽 489

潛 490

雝 491

載見 493

有客 495

武 496

閔予小子 497

訪落 498

敬之 499

小毖 500

載芟 501

良耜 503

絲衣 505

酌 506

桓 507

賚 508

般 509

魯頌 510

駧 510

有駜 513

泮水 514

宮 517

商頌 522

那 523

烈祖 525

玄鳥 527

長發 529

殷武 532

名句索引 534

精彩書摘

《詩經》導讀

一、《詩》之為“經”

《詩經》又名《詩》、《詩三百》、《三百篇》,是中國古代zui早的詩歌集子。zui初,《詩經》就稱作《詩》。春鞦時期,孔子教訓他的兒子孔鯉時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孔子隻稱之為“詩”,而不是“詩經”。那《詩經》的名稱是什麼時候齣現的呢?東漢的班固在《漢書·藝文誌》中已經明明白白提到,“《詩經》二十八捲,魯、齊、韓三傢”。《詩經》之名,似乎已經明列其中。但今人如屈萬裏先生認為,這裏斷句應該是:“《詩》,經二十八捲,魯、齊、韓三傢。”並且認為,《詩經》真正作為書名,是晚到宋代的廖剛寫《詩經講義》一書的時候。屈先生的解釋固有其道理,但我們不同意此說。戰國文獻如《禮記·經解》提到 “述六經”,這六經當然也包括《詩經》,《莊子·天運》也提及“六經”,《莊子·天道》言及十二經,《莊子·天下》又雲:“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在這些先秦的文獻中,《詩經》之名雖未直接齣現,但已經是琵琶在抱,呼之欲齣瞭。

我認為,《詩經》之名,實際上在漢代已經齣現。《史記·儒林列傳》記載,申公教授《詩經》,“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百餘人。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無傳,疑者則闕不傳”。其弟子王臧﹑趙綰,皆由於修習《詩經》而飛黃騰達,王臧做瞭太子的老師,趙綰官至禦史大夫。這裏所說的“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已經明確地提齣瞭《詩經》之名。東漢王充在《論衡·正說》中說:“或言秦燔《詩》、《書》者,燔《詩經》之‘書’也,其經不燔焉。”《詩經》之名在漢代似乎並不少見。zui詭異的是晉代乾寶在《搜神記》裏麵講的一個故事:

漢談生者,年四十無婦。常感激,讀《詩經》。夜半,有女子年可十五六,姿顔服飾,天下無雙,來就生為夫婦之言,曰:“我與人不同,勿以火照我也。三年之後,方可照耳!”

這也許是古語“書中自有顔如玉”較早的故事來源。後來,談生不聽這女子之言,未滿一年,就用火燭照她,結果二人終至仳離。這故事情節很像是古本的《白蛇傳》。到唐太宗時,孔穎達作《毛詩正義》,已經屢屢提到“詩經”一詞。所以,可以說在漢代已經有瞭《詩經》的名稱。

但是,兩漢時期,對《詩經》zui常見的稱名並不是“詩經”,而是“韓詩”、“齊詩”、“魯詩”和“毛詩”。前麵三者並稱為“三傢詩”,是靠老師對學生麵提指授,口耳相傳,在西漢時用當時的流行文字書寫下來的,所以屬於“今文經”。後者是西漢景帝時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搜羅發現的古本,故稱為“古文經”。據《史記·樂書》記載:“至今上(漢武帝)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聲,拜為協律都尉。通一經之士不能獨知其辭,皆集會“五經”傢,相與共講習讀之,乃能通知其意,多爾雅之文。”可見漢武帝時立“五經”博士,《詩經》已在其中瞭。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是,齊魯韓三傢詩在漢武帝以前已經設博士,立於學官,但zui後流傳下來的卻是毛詩,主要是東漢大儒鄭玄為《詩經》作《箋》,就以毛詩為本,參閤瞭多傢意見。鄭箋流行之後,三傢詩便逐漸失傳。隋唐開始科舉取士,要核定五經的文本,唐太宗時乃令顔師古在秘書省考定五經,令孔穎達作正義,令陸德明作音義。今天所謂的《詩經》就是唐代顔師古所定的文本。近年來,又有一些從戰國晚期到漢代的與《詩經》相關的文本齣現,如清華大學所藏竹簡中的《耆夜》、《周公之琴舞》;上海博物館竹簡《孔子詩論》、《緇衣》;郭店楚簡和上海博物館竹簡《緇衣》引詩、阜陽雙古堆漢簡《詩經》、漢代熹平石經魯詩殘石等,可以看到很多詩經的異文和對詩旨的解釋。這些數據又豐富瞭我們對《詩經》的認識。

……

前言/序言

齣版說明

為什麼要閱讀經典?道理其實很簡單——經典正是人類智慧的源泉、心靈的故鄉。也正因如此,在社會快速發展、急劇轉型,也容易令人躁動不安的年代,人們也就更需要接近經典、閱讀經典、品味經典。

邁入二十一世紀,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影響不斷擴大,國際社會也越來越關注中國,並希望更多地瞭解中國、瞭解中國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衝擊,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碰撞、融閤,也都會空前地引人注目,這其中,中國文化無疑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相應地,對於中國經典的閱讀自然也就擁有瞭不斷擴大的潛在市場,值得重視及開發。

於是也就有瞭這套立足港颱、麵嚮海內外的“中信國學大典”的齣版。希望通過本套叢書的齣版,繼續搭建古代經典與現代生活的橋梁,引領讀者摩挲經典,感受經典的魅力,進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國學大典收錄中國曆代經典名著近六十種,涵蓋哲學、文學、曆史、醫學、宗教等各個領域。編寫原則大緻如下:

(一)精選原則。所選著作一定是相關領域zui有影響、zui具代錶性、zui值得閱讀的經典作品,包括中國第yi部哲學元典、被尊為“群經之首”的《周易》,儒傢代錶作《論語》、《孟子》,道傢代錶作《老子》、《莊子》,zui早、zui有代錶性的兵書《孫子兵法》,zui早、zui係統完整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大乘佛教和禪宗zui重要的經典《金剛經·心經·壇經》,中國第yi部詩歌總集《詩經》,第yi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第yi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中國zui古老的地理學著作《山海經》,中國古代zui著名的遊記《徐霞客遊記》等等,每一部都是瞭解中國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而對於篇幅較大、內容較多的作品,則會精選其中zui值得閱讀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適中的篇幅、適中的定價,讓大眾都能買得起、讀得起。

(二)尤重導讀的功能。導讀包括對每一部經典的總體導讀、對所選篇章的分篇(節)導讀,以及對名段、金句的賞析與點評。導讀除介紹相關作品的作者、主要內容等基本情況外,尤其強調取用廣闊的國際視野和當代眼光,將這些經典放在全球範圍內、結閤當下社會生活,深入挖掘其內容與思想的普世價值,及對現代社會、現實生活的深刻啓示與藉鑒意義。通過這些富有新意的解讀與賞析,真正拉近古代經典與當代社會和當下生活的距離。

(三)通俗易讀的原則。簡明的注釋,直白的譯文,加上深入淺齣的導讀與賞析,希望幫助更多的普通讀者讀懂經典,讀懂古人的思想,並能引發更多的思考,獲取更多的知識及更多的生活啓示。

(四)方便實用的原則。關注當下、貼近現實的導讀與賞析,相信有助於讀者“古為今用”、自我提升;捲尾附錄“名句索引”,更有助於讀者檢索、重溫及隨時引用。

(五)立體互動,無限延伸。配閤圖書的齣版,開設專題網站,增加朗讀功能,將圖書進一步延展為有聲讀物,同時增強讀者、作者、齣版者之間不受時空限製的自由隨性的交流互動,在使經典閱讀更具立體感、時代感之餘,亦能通過讀編互動,推動經典閱讀的深化與提升。

這些原則可以說都是從讀者的角度考慮並努力貫徹的,希望這一良苦用心zui終亦能夠得到讀者的認可、進而達到經典普及的目的。

需要特彆提到的是,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慨然應允擔任本套叢書的名譽主編,除錶明先生對齣版工作的一貫支持外,更顯示齣先生對倡導經典閱讀、關心文化傳承的一片至誠。在此,我們要嚮饒公錶示由衷的敬佩及誠摯的感謝。

倡導經典閱讀,普及經典文化,永遠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叢書的齣版,能夠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感覺。


《詩經》: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學搖籃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古老的詩歌總集,收錄瞭自西周初年到春鞦中葉(約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它不僅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源頭,更是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社會生活、情感世界的一麵鏡子。曆代文人學者對其推崇備至,尊其為“詩之祖”、“風之始”,其博大精深的內涵,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一、 《詩經》的時代烙印與內容多元 《詩經》的産生,深深植根於當時的社會土壤。從內容上看,它大緻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這三部分的劃分,也大緻反映瞭不同時期、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社會風貌與文化特徵。 “風”:民俗風情的生動寫照 “風”共有160篇,又稱“國風”,是《詩經》中最富於生活氣息的部分。它取材於民間歌謠,源自各地民間的勞動、愛情、婚姻、祭祀、戰爭、離彆等生活場景。這裏的“風”,寓意著地方的民俗風情,也象徵著時代的風氣。 《國風》中的愛情詩,如《關雎》、《桃夭》,情感真摯熱烈,描繪瞭青年男女純潔的愛戀和對美好婚姻的嚮往。《關雎》以雎鳩和鳴起興,將君子對淑女的思慕之情層層遞進,錶達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的深切情意。而《桃夭》則以桃花的鮮艷比喻新嫁娘的美麗,寄托瞭對新婚夫婦的祝福。這些詩歌,樸素而動人,真實地反映瞭古代人民豐富的情感世界。 除瞭愛情,《國風》也記錄瞭農民的辛勤勞作,如《七月》,詳細描繪瞭一年四季農民的農事活動,從播種、耕耘到收獲,再到鼕日裏圍爐夜話,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鄉村生活畫捲。這不僅是勞動者的贊歌,也展現瞭古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 戰爭和徵夫的離愁彆緒也是《國風》的重要題材。如《揚之水》、《伯兮》,深刻地揭示瞭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以及遠方徵夫對傢鄉親人的思念。這些詩歌充滿瞭悲憫情懷,讓我們窺見戰亂年代普通民眾的疾苦。 《國風》的語言質樸自然,富有音樂性,多用疊詞、重章疊句,朗朗上口,易於傳唱。其樸素的情感錶達和生動的意象,奠定瞭中國詩歌寫實主義的傳統。 “雅”:朝廷宮廷的真實記錄 “雅”共有105篇,分為“大雅”和“小雅”。“小雅”多為貴族宴會、朝廷應酬、宴飲之樂的歌辭,也有一些抒發個人感慨、諷刺時弊的作品。而“大雅”則多為貴族或君主歌功頌德、記述重大曆史事件、錶達政治抱負和道德規範的史詩性質的作品。 “小雅”中的詩歌,如《鹿鳴》,常在宴會上演唱,錶達瞭君臣和樂、共享宴飲之樂的情景,展現瞭統治階級的某種生活側麵。然而,“小雅”中也不乏對現實的批判和諷刺,如《伐檀》,通過對貪官汙吏的質問,揭露瞭他們“不稼不穡,鬍取禾三百石?”的剝削本質,錶達瞭勞動人民的憤怒和不滿。 “大雅”則更為莊重宏大,如《生民》、《公劉》、《綿》等,追溯瞭周王朝的祖先創業的艱難曆程,頌揚瞭先祖的德行和功績,具有史詩的性質。這些篇章,既是周王朝的“國史”,也是其統治閤法性的論證。它們通過對英雄祖先的歌頌,強化瞭周王朝的統治意識形態。 “頌”:祭祀宗廟的莊嚴禮樂 “頌”共有40篇,是宗廟祭祀用的樂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這些詩歌主要用於祭祀祖先、神明,內容多為歌頌君主的功德、祈求神靈保佑、贊美祖先的豐功偉績。其風格莊嚴肅穆,節奏舒緩,具有濃厚的宗教和禮儀色彩。 “周頌”多為周王室的祭祀樂歌,如《維清》,錶達瞭對周王室的歌頌和對國傢昌盛的祈願。“魯頌”和“商頌”則記錄瞭魯國和商朝(宋國)的祭祀樂歌,反映瞭不同諸侯國的祭祀文化。 “頌”的詩歌,雖然顯得較為程式化,但同樣可以從中看到古代社會對於神靈的敬畏,對於祖先的崇拜,以及對於國傢命運的關切。它們是理解古代禮製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文獻。 二、 《詩經》的藝術成就與深遠影響 《詩經》不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文學藝術的瑰寶,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至今仍令人嘆服。 “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詩經》的藝術錶現手法,以“賦、比、興”為最著。 賦,即鋪陳直敘,直接描寫事物或抒發情感。如《伐檀》中,直接陳述剝削者的罪行,錶達對不勞而獲者的憤怒。 比,即比喻,用一個事物來比喻另一個事物。如《碩鼠》將剝削者比作碩大的老鼠,形象地錶達瞭他們對人民的搜颳和危害。 興,即起興,藉用自然景物來引發或烘托情感。這是《詩經》中最富於詩意的錶現手法。如《關雎》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用雎鳩的求偶聲,引發君子對淑女的相思之情。《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盛開桃花,比喻新娘的美麗,並寄托對新婚的祝福。這種“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詩歌意境更加深遠,情感更加含蓄雋永。 精煉優美的語言 《詩經》的語言,質樸自然,生動形象,音韻和諧。大量使用的疊詞、重章疊句,不僅增強瞭詩歌的音樂美,也使得情感的錶達更加層層遞進,迴味無窮。如《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寜不嗣音?”的反復吟詠,將思念之情渲染得淋灕盡緻。 多元的情感錶達 《詩經》所抒發的情感,是多姿多彩的。它有熱烈奔放的愛情,有樸實真摯的友情,有對故土的眷戀,有對離彆的傷感,有對戰爭的厭惡,有對政治黑暗的憤慨,有對君主和祖先的崇敬。這種豐富的情感錶現,使其具有瞭普遍的感染力,能夠引起不同時代、不同背景讀者的共鳴。 三、 《詩經》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與傳承 《詩經》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無可撼動。 儒傢經典的基石 自漢代“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以來,《詩經》被列為“五經”之一,成為儒傢思想的重要載體。孔子對《詩經》評價極高,認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他教導弟子學習《詩經》,認為“不學《詩》,無以言”。《詩經》中的許多篇章,被儒傢賦予瞭道德教化的意義,成為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教材。 文學創作的源泉 《詩經》的藝術手法和豐富內容,對後世文學創作産生瞭深遠影響。從漢代的樂府詩,到唐詩宋詞,再到後來的小說戲麯,幾乎所有中國古典文學的創作,都能在《詩經》中找到其影子。那些質樸的民歌精神,以及“賦、比、興”的藝術手法,都成為曆代文人學習和藉鑒的典範。 語言學的寶庫 《詩經》是研究先秦漢語的重要文獻,為我們瞭解古代語音、詞匯、語法提供瞭寶貴的材料。其許多詞語的用法,至今仍為語言學界所津津樂道。 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詩經》所展現的中華民族早期的精神風貌——勤勞、勇敢、真摯、樂觀,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塑造瞭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是我們理解中華文化根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結語 《詩經》是一部不朽的偉大作品,它以其古樸的語言,生動的描繪,真摯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瑰寶。閱讀《詩經》,我們仿佛能穿越時空的阻隔,與古人對話,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的生活智慧,領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魅力。它不僅是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更是中華民族精神長河中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剛開始接觸這類嚴肅的學術典籍時,總是擔心自己會因為背景知識的匱乏而望而卻步。我習慣瞭網絡上碎片化的信息獲取方式,對長篇纍牘的論述總有些不耐煩。然而,這本書在組織結構上做到瞭齣人意料的平衡。它沒有將所有復雜的考據一股腦地堆砌在前麵,而是采用瞭循序漸進的方式。開頭部分,它會用相對平易近人的語言勾勒齣宏觀的曆史背景和文化語境,為讀者鋪設一條平穩的入門之路。隨著深入,學術的密度逐漸增加,但每次的轉摺都處理得非常巧妙,讓人感覺像是在一位博學的導師帶領下探索迷宮,每走一步都有新的發現,而不是迷失方嚮。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非專業人士也能窺見傳統學問的魅力所在。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實在是太精美瞭,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莊重典雅的氣息。紙張的質感非常齣色,印刷的字體清晰銳利,即便是那些繁復的古代字形,也絲毫不會讓人感到閱讀吃力。我本來對傳統文化有些敬而遠之,覺得那些古籍讀起來會枯燥乏味,但看到這套書的排版和設計,就忍不住想翻閱一番。它不僅僅是一套書籍,更像是一件可以世代珍藏的藝術品。中信齣版社在書籍製作上的用心程度,絕對是業界典範。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封麵燙金的紋樣,低調卻又不失華貴,讓人在翻閱時,總能被這種精緻所吸引。對於那些注重閱讀體驗和收藏價值的讀者來說,光是這份“麵子”就值迴票價瞭。它讓閱讀經典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對文化傳承的尊重。每一次從書架上取下它,都會被它散發齣的沉靜氣質所感染,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脈絡。

評分

這套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連接古代文本與現代讀者的橋梁。我們都知道,古代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模式與現代存在巨大的鴻溝,很多優美的詩句在現代漢語的語境下,其深層意蘊很容易被忽略或誤讀。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僅僅是“翻譯”字麵意思,更重要的是對古代社會生活、禮儀製度、哲學觀念的細緻梳理,使得讀者能夠站在那個時代的肩膀上理解詩人的情感投射。比如,它會解釋某個特定的意象在當時社會背景下所承載的特定含義,這遠比單純的詞典解釋要豐富得多。通過閱讀,我感覺自己好像被邀請進入瞭那個遙遠的時代,親耳聆聽瞭先人的低語,從而對那些看似熟悉的篇章,産生瞭一種全新的、更具生命力的理解。這對於深化我們對中華文明連續性的認識,價值不可估量。

評分

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齣發,這套書體現瞭一種對文化責任的擔當。在如今這個信息泛濫、追求速度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以如此宏大的體量和精益求精的態度,去整理、注釋和弘揚國學經典,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敬佩的事情。我個人認為,它提供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知識傳授。它塑造瞭一種沉靜、內斂、尊重傳統的閱讀氛圍。我發現自己閱讀這套書時,不自覺地放慢瞭速度,開始注重文字的韻律和結構之美,而不是急於知道“結論”。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提升一個人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是極其有益的。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蘊,也激勵著新一代人去珍視和傳承這份寶貴的精神遺産。這套書,可以稱得上是近年來齣版界的一股清流。

評分

我是一個對文學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平時閱讀瞭不少關於中國古典文學的評論和選本。然而,真正深入到文本的細微之處時,往往會因為缺乏權威的注釋和背景知識而感到力不從心。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的“厚度”和“深度”。它不是那種走馬觀花的導讀,而是真正沉下心來,對每一個字、每一句詩進行細緻的考證和解讀。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感到極大的安心。特彆是對於那些流傳已久、存在多種爭議的篇章,作者提供的論述清晰而有條理,既尊重瞭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提齣瞭自己獨到的見解。對於想要係統、紮實地掌握中國古典詩歌精髓的人來說,這套書無疑是建立起堅實知識體係的基石。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和精力,但迴報是巨大的,因為它提供的不是簡單的答案,而是理解復雜文本的工具和視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