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瓷鑒賞100講

名瓷鑒賞100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渤,高英爽 著
圖書標籤:
  • 陶瓷
  • 名瓷
  • 鑒賞
  • 收藏
  • 藝術
  • 文化
  • 曆史
  • 工藝
  • 中國藝術
  • 瓷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百花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0651681
版次:1
商品編碼:1047261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收藏與鑒賞百講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名瓷鑒賞100講》通過對每一件瓷器的介紹,引申到對古瓷窯址、生産曆史、品種特色、文化內涵、曆史背景、傳承經過、吉祥寓意等方麵知識的瞭解,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增加可讀性;結閤曆史文獻的記載和最新考古成果,增加知識性;結閤與瓷器有關的曆史故事和流傳故事增加趣味性。

作者簡介

劉渤,1986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曆史係博物館專業,從事古陶瓷鑒定和研究工作二十餘年。現任天津博物館副研究館員、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天津電視颱都市頻道《藝品藏拍》欄目組專傢鑒定團瓷器專傢。師從徐靜修先生學習古陶瓷鑒定。曾著有《文物鑒賞手冊》的“瓷器鑒賞”部分。並在《中國古陶瓷研究》、《書法叢刊》、《文物天地》、《中國文物報》、《天津文博》等刊物上發錶論文十餘篇。
高英爽,女,1992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曆史係博物館專業,現在天津博物館器物部工作。副研究館員。中國古陶瓷協會會員。從事陶瓷保管與研究工作17年。曾在《中國古陶瓷研究》、《收藏傢》等期刊上發錶論文多篇。工作期間。師從文博界前輩徐靜修老師。

目錄

前言
第01講 商·原始青瓷尊
第02講 戰國·青釉蟠虺紋缶
第03講 漢·青釉劃花鳥紋瓿
第04講 三國·吳太平二年越窯青瓷竈
第05講 三國·青釉羊形燭颱
第06講 西晉·青釉雞首壺
第07講 西晉·青釉香熏
第08講 西晉·太康九年越窯青釉虎子
第09講 東晉·甌窯點褐彩牛形燈
第10講 東晉·興寜二年德清窯黑釉雞首壺
第11講 北朝·青釉仰覆蓮花尊
第12講 北朝·黃釉凸花鳳鳥紋扁壺
第13講 隋·白釉雙龍柄連腹傳瓶
第14講 唐·白釉淨瓶
第15講 唐·黑釉彩斑執壺
第16講 唐·絞胎三足盤
第17講 唐·貞元十年越窯青釉碗
第18講 唐·秘色瓷葵口盤
第19講 唐·永徽二年婺州窯青釉四係罐
第20講 唐·長沙窯青釉貼花人物執壺
第21講 唐·壽州窯黃釉瓷枕
第22講 唐·邢窯白釉瓜棱四係壺
第23講 宋·定窯白釉印牡丹花紋盤,
第24講 宋·汝窯天青釉瓷盤
第25講 宋·汝窯天藍釉鵝頸瓶
第26講 宋·官窯龍紋圓洗
第27講 宋·官窯粉青釉弦紋瓶
第28講 宋·哥窯盤
第29講 宋·定窯白釉刻劃萱草紋玉壺春瓶
第30講 宋·定窯白釉孩兒枕
第31講 宋·定窯白釉弦紋三足樽
第32講 宋·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口三足洗
第33講 宋·耀州窯青釉刻牡丹花紋瓶
第34講 宋·耀州窯青釉刻花牡丹紋提梁倒灌壺
第35講 宋·磁州窯白釉墨荷紋梅瓶
第36講 宋·磁州窯白釉剔花兔紋八方枕
第37講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
第38講 宋·吉州窯剪紙貼花鳳紋碗
第39講 宋·龍泉窯青釉五管瓶
第40講 金·磁州窯張傢造款白地黑花山水圖長方枕
第41講 金·磁州窯褐彩嬰戲圖罐
第42講 元·鈞窯天青釉塑鋪首紋四耳爐
第43講 元·青白釉月下影梅紋罐
第44講 元·青白釉印花福壽文八方高足杯
第45講 元·樞府窯青花印花花卉紋盤
第46講 元·龍泉窯青釉龕式觀音
第47講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獅耳罐
第48講 明·洪武釉裏紅鬆竹梅紋鐔
第49講 明·洪武青花印花雲龍紋盤
第50講 明·永樂甜白釉梅瓶,
第51講 明·永樂青花龍紋扁壺
第52講 明·永樂青花阿拉伯文盤座
第53講 明·永樂鮮紅釉盤
第54講 明·宣德寶石紅釉僧帽壺
第55講 明·宣德款霽藍釉盤
第56講 明·宣德款灑藍釉暗花雲龍紋鉢
第57講 明·宣德青花枇杷綬帶鳥紋盤
第58講 明·宣德款青花魚藻圖菱花口洗
第59講 明·正統青花麒麟紋罐
第60講 明·成化款青花花籃紋碗
第61講 明·成化款鬥彩綠龍紋盤
第62講 明·琺華花鳥紋罐
第63講 明·德化窯何朝宗款白釉觀音
第64講 明·弘治款嬌黃釉盤
第65講 明·正德青花鳳穿花紋綉墩
第66講 明·正德青花仙人故事圖葫蘆瓶
第67講 明·嘉靖款五彩魚藻紋蓋罐
第68講 明·嘉靖瓜皮綠釉雲鶴紋盤
第69講 明·隆慶款青花仕女撫嬰圖長方盒
第70講 明·萬曆款五彩雲鳳鬥雞紋葫蘆壁瓶
第71講 明·萬曆漳州窯紅綠彩羅經文盤
第72講 清·康熙郎窯紅釉觀音尊
第73講 清·康熙款豇豆紅釉太白尊
第74講 清·康熙五彩和閤二仙圖棒槌瓶
第75講 清·康熙木石居款五彩隋煬帝下揚州圖瓶
第76講 清·康熙青花鬆石鶴鹿圖瓷鳳尾尊
第77講 清·康熙仿成化款素三彩綠地海馬紋瓶
第78講 清·雍正款鬆石綠釉八方貫耳瓶
第79講 清·雍正款窯變釉貼螭龍紋魚簍尊
第80講 清·雍正釉裏紅山水圖筆筒
第81講 清·雍正“二年試乙號樣”款粉彩荷花紋盤
第82講 清·雍正款粉彩八桃過枝紋盤
第83講 清·雍正粉彩福祿壽三星人物圖梅瓶
第84講 清·雍正款鬥彩海屋添籌圖盤
第85講 清·雍正款鬥彩蟠螭紋長頸尊
第86講 清·乾隆唐英渦寄題款仿官窯墨題筆筒
第87講 清·乾隆“唐英敬製”款白釉觀音
第88講 清·乾隆款琺琅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
第89講 清·乾隆款礬紅彩龍紋高足蓋碗
第90講 清·乾隆款琺琅彩胭脂紫軋花地寶相花紋瓶
第91講 清·乾隆款鬥彩農耕圖扁壺
第92講 清·乾隆款鬥彩八吉祥紋盤
第93講 清·乾隆款醬釉描金三係壺
第94講 清·乾隆款仿雕漆圓盒
第9S講 清·乾隆綠地粉彩嬰戲圖如意
第96講 清·嘉慶登瀛閣製款胭脂水釉龍鳳牡丹紋罐
第97講 清·道光款藍地琺琅彩白梅竹紋瓶
第98講 清·同治款黃地粉彩嬰戲紋獸耳方尊
第99講 清·光緒“儲秀宮製”款黃地紫綠雲龍紋盤
第100講 清·宣統款黃地粉彩雲龍紋瓷蓋豆
附錄一:瓷器鑒定的內容、依據和方法
附錄二:明清瓷器款識圖
後記

精彩書摘

第01講 商·原始青瓷尊
我國製陶工藝經過新石器時代六七韆年的發展,到夏代的山西夏縣東下馮二裏頭文化遺址中已發現瞭原始瓷的瓷片,但標本太少,不能作最後推論。到商代南,北各地已發現很多原始瓷標本,並且發現瞭晚商或商周之際的瓷窯。這種專業化,帶來瞭大發展,瓷土的運用和高溫窯爐的成功,為製瓷打下瞭基礎,釉的發明,青瓷就燒成瞭。所以青瓷的形成,一是瓷土作胎,二是高溫窯爐燒造,三是釉的發明,三者的發生、發展是青瓷量的變化,一旦結閤在一起就産生瞭質的變化。
早在3500年前的商朝,中國的河南、河北、山西、湖北、湖南、江西、江蘇就有原始青瓷的生産。到西周又增加瞭北京、山東、陝西、安徽、浙江等齣産地。器型主要有尊、卣、簋、壺、豆、罐、鼎等仿三代青銅器的造型。
原始青瓷:瓷胎由高嶺土製成,經人工施釉,在攝氏1200度左右的高溫中燒成,瓷釉光潤,多施於器錶和口沿內。釉色以青綠色為主,並有少量豆綠和黃綠色。紋飾多為方格紋和弦紋,還有S紋、雲雷紋、人字紋、鋸齒紋和席紋等。經測定其胎質、釉料、燒成溫度、吸水率及物理性能,已具備瓷器的標準條件。由於當時工藝水平較低,原料和胎泥的煉製還比較粗糙,胎質不夠緻密,含雜質多,有裂紋,白度和透明度差,釉麵氣泡分布不均勻,釉色也不穩定。與後期成熟的瓷器比較帶有明顯的原始性,因此叫原始青瓷。
……

前言/序言

  中國的古陶瓷曆史悠久,對世界影響巨大而深遠。郭沫若先生曾說過:“陶瓷的曆史就是中華民族的曆史。”
  瓷器是中國最早發明的,是中國人民對世界人民的巨大貢獻,是人類物質文化史的重要內容,因為發明瞭“瓷器”,中國纔有瞭“瓷國”的美稱。英文中的china即是“瓷器”,也代錶瞭中國。
  從唐代以後,我國的瓷器通過陸地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的“陶瓷之路”銷往世界各地,各國人民正是通過瓷器來瞭解中國,認識中國的。北非的埃及、蘇丹、摩洛哥:東非的埃塞俄比亞、索馬裏、坦桑尼亞;西亞的土耳其、伊朗、伊拉剋、巴林;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泰國;東北亞的日本、韓國、濛古都不同程度地齣土過唐代越窯的青瓷,宋代定窯的白瓷,景德鎮的青白瓷,宋、元龍泉窯的青瓷,元、明、清景德鎮窯的青花瓷等不同窯口、不同品種的瓷器。
《古韻流芳:中國陶瓷藝術之旅》 踏入中國悠久的陶瓷藝術長河,感受韆年窯火如何淬煉齣璀璨文明的獨特篇章。本書並非簡單的器物羅列,而是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入探尋中國陶瓷發展脈絡中那些閃耀著智慧與美學的璀璨瞬間。 我們將從中國陶瓷的源頭追溯,揭示新石器時代彩陶和黑陶如何孕育齣最早的藝術自覺;繼而步入夏商周時期,探究那個時代青銅器紋飾對早期陶器産生的深刻影響,以及原始瓷器的萌芽與發展。 秦漢,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陶瓷藝術也呈現齣磅礴的氣勢。本書將著重描繪漢代灰陶的樸拙雄渾,以及綠釉陶的生動寫實,特彆是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陶俑,它們不僅僅是冥器,更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生動縮影。我們將解析這些器物上所承載的時代精神和審美取嚮。 魏晉南北朝,一個文化融閤與碰撞的時代,佛教的興盛為陶瓷藝術注入瞭新的活力。本書將重點介紹這一時期佛教造像題材在陶瓷藝術中的體現,以及青瓷技藝的逐漸成熟。我們將關注那些造型典雅、釉色溫潤的青瓷製品,體會它們所傳遞的靜謐與空靈之美。 隋唐,盛世的輝煌必然體現在陶瓷藝術上。本書將引領讀者領略唐三彩的異彩紛呈,解析其獨特的釉色配比、精湛的塑形技藝以及豐富的題材內容,感受盛唐開放包容的時代氣象。同時,我們將深入探討唐代青瓷與白瓷的飛躍式發展,以及“南青北白”格局的初步形成。 宋代,中國陶瓷藝術的巔峰時期,雅緻與意境成為主流。本書將精心選取宋代各著名窯口的代錶作,如汝窯的雨過天青、官窯的紫口鐵足、哥窯的開片之美、定窯的白如玉、鈞窯的窯變釉色、龍泉窯的梅子青與粉青、吉州窯的黑釉剪紙紋等。我們將詳細解讀這些器物的釉色、胎質、造型、紋飾,以及隱藏在其中的哲學思想與文人情懷。本書會著重分析宋代文人雅士對陶瓷藝術的影響,以及“器以載道”的審美理念如何滲透於陶瓷創作之中。 元代,草原民族的雄渾與中原文化的交融。本書將展現元代青花瓷的崛起,分析其獨特的鈷料運用、繪畫風格以及在國內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我們將探尋景德鎮作為“瓷都”的初步崛起,以及元代瓷器如何承載時代變遷的印記。 明代,景德鎮官窯體係的成熟與精進。本書將詳述明代洪武、永樂、宣統等不同時期青花瓷的風格演變,解析釉裏紅、鬥彩、五彩等創新釉彩的魅力。我們將關注明代宮廷用瓷的嚴謹與奢華,以及民窯瓷器的活力與多樣性,探討青花技法的進一步發展以及紋飾題材的豐富。 清代,中國陶瓷藝術在繼承中發展,又呈現齣新的輝煌。本書將重點介紹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瓷器藝術,解析琺琅彩、粉彩的精美絕倫,以及單色釉的極緻追求。我們將深入剖析當時官窯器物的精細工藝、繁復紋飾以及器型變化,同時也會關注民窯瓷器的廣泛傳播與地方特色。本書還會提及晚清時期瓷器藝術的某些變化與挑戰。 在各個朝代的陶瓷藝術呈現之外,本書還將穿插介紹一些特殊的工藝和主題:如中國陶瓷外銷的曆史,瓷器在文人書房中的地位,以及不同地區陶瓷的地域特色。 《古韻流芳:中國陶瓷藝術之旅》旨在以一種更加生動、深入的方式,帶領讀者領略中國陶瓷藝術博大精深的魅力。我們不隻關注“是什麼”,更關注“為什麼”和“怎麼樣”,讓每一件瓷器都開口說話,講述屬於自己的故事,摺射齣中華民族的智慧、審美與曆史變遷。本書力求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於一座巨大的陶瓷博物館,與韆年的窯火對話,與古人的匠心相遇。

用戶評價

評分

《名瓷鑒賞100講》這本書,是我近期讀到的最令人心動的一本藝術書籍。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我非常喜歡書中關於瓷器與生活相結閤的章節。作者通過介紹不同時期、不同國傢的人們如何使用瓷器,以及瓷器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讓我感受到瓷器藝術的溫度。例如,書中對中國茶道與瓷器的關係,對西方下午茶文化的演變與瓷器的關聯,都進行瞭生動的描繪。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青花瓷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它不僅僅是審美的載體,更是人們情感寄托和生活方式的體現。作者還介紹瞭許多關於瓷器收藏的趣事,以及一些著名藏傢與瓷器之間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對收藏這件事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財産的增值,更是一種對曆史、對藝術的熱愛和傳承。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瓷器在文學、繪畫、音樂中齣現的描寫,這些跨領域的結閤,讓瓷器藝術更加立體和豐滿。這本書讓我明白,藝術不應僅僅是陳列在展櫃中的冰冷器物,它應該融入生活,與我們的情感産生共鳴。

評分

《名瓷鑒賞100講》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鑒賞指南,不如說是一場跨越古今的對話。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見解,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陶瓷藝術殿堂的大門。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歐洲瓷器發展史的論述印象深刻。從早期對中國瓷器的模仿,到後來在美因茨建立的歐洲第一傢瓷廠,再到邁森瓷器如何在歐洲皇室中獨占鰲頭,這段曆史本身就充滿傳奇色彩。作者在分析邁森瓷器的獨特風格時,不僅僅停留在釉色和造型的描述,更著重於其背後體現的歐洲古典主義美學思潮,以及如何與中國瓷器在材質、工藝、紋飾上形成有趣的對比和融閤。例如,書中對洛可可風格在瓷器上的運用,以及後來新古典主義風格對瓷器設計的影響,都有詳盡的闡釋。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瓷器藝術差異性的探討,這讓我認識到,藝術的魅力在於其多樣性,而瓷器正是這種多樣性的絕佳載體。書中的一些章節還深入剖析瞭特定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對瓷器生産和消費的影響,比如荷蘭的代爾夫特瓷器如何與殖民貿易緊密相連,這使得我對瓷器不僅僅停留在藝術品層麵,更能理解其作為商品和文化交流媒介的功能。這本書的文字流暢而不失嚴謹,圖片精美而富有啓發性,讓我真正體會到瞭“讀萬捲書,行萬裏路”的真諦,即便身在傢中,也能神遊於世界各地的瓷器生産重鎮。

評分

《名瓷鑒賞100講》這本書,如同一位睿智的長者,循循善誘,引導我步入陶瓷藝術的迷人世界。我深切地被書中關於中國不同地域特色瓷器的章節所吸引。從江南的龍泉窯青瓷,到北方定窯的白瓷,再到西南地區的黑釉瓷,作者都細緻入微地進行瞭介紹。我尤其驚嘆於龍泉窯青瓷那溫潤如玉的釉色,仿佛將山間的煙雨和湖水都凝固在瞭器皿之上。書中對不同時期龍泉窯青瓷釉色的變化,以及在造型、紋飾上的演變,都有著深刻的闡釋。同樣,讓我著迷的還有吉州窯的剪紙貼花和木葉紋裝飾,那些樸拙而富有詩意的紋飾,仿佛將大自然的靈氣融入其中。作者在介紹這些民間窯口時,並沒有忽略它們在技術上的創新和藝術上的獨到之處,反而更加凸顯瞭它們與官窯瓷器在風格上的差異,以及它們在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價值。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中國陶瓷藝術的輝煌,並非僅僅體現在皇傢禦用的精緻器皿上,更在於遍布大江南北的那些充滿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的民間瓷器。它讓我對“中國製造”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對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充滿瞭敬意。

評分

《名瓷鑒賞100講》這本書,是一次令人沉醉的陶瓷藝術之旅。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寶庫,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不同時期、不同國傢瓷器造型的演變所吸引。從中國古代的尊、壺、瓶、碗、盤,到西方古典時期的燭颱、茶具、餐具,作者都進行瞭詳盡的介紹。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明清時期青花瓷器造型的描述,那些端莊大氣、綫條流暢的器皿,無不展現齣東方古典的韻味。同時,書中對西方瓷器,特彆是洛可可風格和新古典主義風格瓷器造型的分析,也讓我看到瞭不同文化背景下,藝術審美取嚮的差異。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標誌性瓷器造型的解讀,例如中國的梅瓶、玉壺春瓶,以及西方的一些燭颱、花瓶,作者都能深入分析其造型特點、功能用途以及所代錶的時代風格。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一件瓷器的造型,不僅僅是形狀的組閤,它更承載著一個時代的技術水平、審美觀念和生活方式。它讓我對“形”與“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陶瓷藝術的魅力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

《名瓷鑒賞100講》這本書,讓我對陶瓷藝術有瞭全新的認知。它如同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將復雜的技術和深厚的曆史知識,以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釉彩藝術的細緻講解印象深刻。從中國古代的單色釉,如青釉、白釉、黑釉,到色彩斑斕的彩釉,如青花、釉裏紅、五彩、粉彩、琺琅彩,作者都進行瞭詳細的介紹。我尤其驚嘆於琺琅彩瓷器那如同油畫般細膩豐富的色彩錶現力,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精湛工藝。書中對各種釉彩的成分、燒製溫度、工藝流程的講解,雖然有些專業,但作者總是能用淺顯的語言進行解釋,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有所領悟。我非常喜歡書中關於釉彩紋飾的解讀,例如花鳥紋、人物紋、山水紋的構圖和寓意,作者都進行瞭深入的分析。這讓我意識到,每一片釉彩的背後,都蘊含著藝術傢們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和理解。這本書讓我不再僅僅是欣賞瓷器錶麵的華麗,更能理解它們內在的工藝之美和藝術價值。

評分

讀完《名瓷鑒賞100講》,我感覺自己的視野得到瞭極大的拓展。這本書的內容之豐富、梳理之清晰,著實讓我驚嘆。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近現代西方瓷器藝術的介紹感到耳目一新。在我的印象中,瓷器似乎更多地與東方古老文明聯係在一起,但這本書卻打破瞭我的固有認知。作者對18、19世紀歐洲各國瓷器産業的發展進行瞭詳細的介紹,包括法國的塞夫勒、英國的韋奇伍德等品牌,它們如何在學習中國瓷器精髓的同時,又發展齣瞭自己獨特的風格。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韋奇伍德品牌的介紹,特彆是其“黑陶”和“賈斯珀”瓷器的創新,以及它如何將古典主義美學融入到日常用品的設計中。這讓我意識到,藝術並非僅僅存在於博物館的展品中,它同樣可以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麵麵。書中對20世紀一些先鋒派藝術傢在陶瓷藝術上的探索,也讓我大開眼界。這些藝術傢運用新的材料、新的工藝,打破瞭傳統的審美觀念,創作齣極具個性和時代感的瓷器作品,這對於我理解現代藝術的多元化非常有幫助。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介紹瞭“名瓷”,更重要的是,它在介紹這些名瓷的過程中,展現瞭人類文明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審美追求和創新精神。

評分

《名瓷鑒賞100講》這本書,如同一本穿越時空的筆記,記錄著陶瓷藝術的韆年變遷。我深切地被書中關於瓷器材質與工藝的講解所吸引。從早期原始的陶器,到後來精美的瓷器,作者詳細介紹瞭胎土的選擇、淘洗、練泥等過程,以及瓷土的成分和特點。我尤其驚嘆於景德鎮瓷器能夠做到“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的極緻工藝,書中對高溫燒製、釉料配方、窯爐結構等技術細節的描述,讓我對工匠們的智慧和汗水充滿瞭敬意。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不同瓷器製作工藝的對比,例如拉坯、雕刻、貼花、彩繪等,作者都進行瞭細緻的闡述,並配以精美的圖片,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每一種工藝的獨特魅力。書中還介紹瞭一些特殊的瓷器製作技法,如紫砂的泥繪、德化的象牙白等,這些獨特的技藝,都讓我感受到瞭陶瓷藝術的無限可能性。這本書讓我不再僅僅是欣賞瓷器錶麵的光鮮,更能理解它們背後精益求精的工藝,以及工匠們在材料和技藝上的不斷探索和創新。

評分

《名瓷鑒賞100講》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而風趣的老師,帶著我一步步領略瓷器藝術的魅力。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復雜的瓷器鑒定技巧神秘化,而是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分享瞭一些實用的鑒賞方法。例如,在辨彆瓷器年代方麵,作者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觀察底款的字體、工藝,以及釉麵的老化痕跡、胎體的質感等細節來做齣判斷。書中提供的許多案例分析,都非常有說服力,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瓷器,我逐漸學會瞭區分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彆。特彆是關於瓷器修復的章節,雖然我沒有親手修復過瓷器,但通過作者的描述,我仿佛置身於修復師的工作室,看到瞭他們如何運用精湛的技藝,將破碎的瓷器重新變得完整。那些關於瓷器胎土、釉料成分的講解,雖然有些專業,但作者總是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有所領悟。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窯口瓷器風格的梳理,比如龍泉窯的青瓷、吉州窯的木葉盞、建窯的兔毫盞,作者都能精準地抓住它們各自的特色,並加以詳盡的介紹。這本書讓我不再是盲目地欣賞瓷器,而是帶著一種探究的精神,去發現它們的美,去理解它們背後的故事,這是一種全新的學習體驗。

評分

終於讀完瞭《名瓷鑒賞100講》,這是一次令人驚喜的藝術之旅。從拿到這本書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精美的封麵設計所吸引,仿佛預示著即將展開一場穿越時空的瓷器盛宴。翻開書頁,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大量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循序漸進、娓娓道來的方式,將我引入瞭陶瓷藝術的宏大世界。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中國早期瓷器演變的部分,從原始的陶器到唐代的唐三彩,再到宋代的五大名窯,每一個階段的代錶作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作者不僅介紹瞭瓷器的器型、釉色、紋飾,更深入地挖掘瞭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曆史文化信息,比如景德鎮瓷器為何能獨步天下,青花瓷的興起又與當時的社會風尚有何關聯。書中對不同時期瓷器燒造工藝的講解也十分到位,讓我對高溫燒製、釉料配方、窯爐結構等技術細節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即便我並非專業人士,也能從作者細膩的筆觸中感受到工匠們對技藝的極緻追求和創新精神。那些關於瓷器修復的章節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一件看似完整的古董瓷器,可能經曆過無數次的破損與重塑,其中蘊含的智慧和毅力令人肅然起敬。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瓷器的知識普及讀物,更是一部關於美、關於曆史、關於匠人精神的百科全書,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名瓷鑒賞100講》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藝術工具書。它不僅僅滿足瞭我對名瓷的好奇心,更激發瞭我對陶瓷藝術的深入探索。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中國古代官窯瓷器的論述,從秦漢時期的青瓷萌芽,到唐代的唐三彩獨具匠心,再到宋代的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的輝煌,以及明清時期景德鎮青花、釉裏紅、粉彩、琺琅彩等各種釉彩瓷器的繁盛,作者都進行瞭係統而詳盡的梳理。書中對每一類瓷器的介紹,都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的欣賞,而是深入到其曆史背景、工藝特點、藝術價值等多個維度。例如,在介紹汝窯時,作者不僅描繪瞭其天青釉的溫潤如玉,更深入地探討瞭其稀少的原因以及在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分析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時,作者不僅指齣瞭其蘇麻離青料的獨特風貌,還闡述瞭當時政治、經濟、文化對瓷器發展的影響。讓我受益匪淺的是,書中對於不同時期瓷器紋飾的解讀,例如龍紋、鳳紋、花卉紋、山水紋等等,作者都能結閤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分析其象徵意義和藝術演變。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每一件瓷器都承載著一段曆史,都講述著一個故事,而《名瓷鑒賞100講》正是幫助我們解讀這些故事的絕佳鑰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