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中国艺术品市场年鉴(书画卷)

2007 中国艺术品市场年鉴(书画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2007中国艺术品市场年鉴》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艺术品市场
  • 中国艺术品
  • 书画
  • 年鉴
  • 2007
  • 市场分析
  • 艺术投资
  • 收藏
  • 文化
  • 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08446592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28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面对发展迅速的艺术品市场,作为艺术品的爱好者、成熟的收藏家、理性的投资者,需要一些有学术价值、质量上乘的研究性分析报告,同时也需要一本能集中反映市场趋势、交易信息的市场手册。《2007 中国艺术品市场年鉴(书画卷)》收录了2006年拍卖的书画精品,适合艺术品收藏爱好者阅读。

目录

透过嘉德春拍简析公司运作及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走势
中贸秋拍喜中收——记中贸圣佳2006年秋季大拍力推精品线尽显精品优势打造市场回升
圆明园的被焚掠与“六角套瓶”的回归
2006年全国四大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的回顾与展望
图录

前言/序言


2007 中国艺术品市场年鉴(书画卷)内容概述 本年鉴聚焦于2007年度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的全景式扫描与深度剖析,旨在为艺术品投资者、收藏家、研究人员以及行业从业者提供一份详尽、权威的年度报告。内容涵盖宏观市场环境分析、重要艺术板块的行情动态、核心拍卖事件回顾、重点艺术家市场表现评估,以及对未来市场趋势的专业预测。 第一部分:2007年度中国书画市场宏观环境扫描与分析 本部分首先对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艺术品市场所处的政策、金融与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梳理。详细分析了这一年内影响书画市场的主要因素,包括居民财富的增长速度、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对艺术品投资意愿的影响,以及文化产业政策的导向。 1. 市场整体概览与规模估算: 通过对全年主要拍卖行(包括香港、北京、上海、内地省级拍卖行)的交易数据进行汇总、筛选与修正,估算了2007年中国书画市场的总成交额、平均客单价的年度变化。特别关注了市场结构的变化,如高价位段、中端价位段和入门级市场的成交量占比变化。 2. 影响因素的深度剖析: 流动性与投机性资金的流入: 2007年,全球资金对中国资产的追捧达到高峰,分析了有多少热钱进入了艺术品市场,以及这些资金对宋元明清及近现代书画价格的推高作用。 区域市场格局的变化: 详细对比了北京、上海、香港三大核心交易中心在2007年的市场份额变化,以及新兴区域市场(如深圳、杭州)的崛起态势。 重要展览与学术活动的影响: 梳理了当年影响市场热点的重大博物馆展览、艺术博览会,评估了这些“去市场化”的学术活动对特定艺术家板块的拉动效应。 第二部分:关键艺术板块行情深度报告 本部分按照时间序列和题材门类,对2007年中国书画市场中表现最为活跃、成交额占比最高的几大板块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1. 近现代书画:市场的中流砥柱 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板块: 对这三位“市场三巨头”的精品成交率、最高价纪录进行追踪。分析了2007年市场上对他们不同题材(如张大千的泼墨山水与仕女画)的偏好差异。重点记录了数件过亿或接近过亿天价的拍品背后的市场策略。 “京津画派”与“岭南画派”: 对李可染、黄宾虹、傅抱石、吴昌硕等重要艺术家的价格指数进行编制与解读,揭示了市场对“可上溯古、可下及今”的成熟体系的持续追捧。 新入市力量的崛起: 关注了如潘天寿、林风眠等价值重估(Re-evaluation)的艺术家,其价格在2007年实现了显著的阶梯式上涨。 2. 中国古代书画:稀缺性的价值体现 宋元绘画: 鉴于宋元精品极少出现在市场,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当年零星出现的“重量级”拍品(如有幸出现),并对市场对“著录清晰、流传有序”的古代作品的估值逻辑进行了剖析。 明清书画: 对文徵明、董其昌、四王、扬州八怪(特别是金农、黄慎)的市场表现进行分层统计。分析了“新安画派”、“金陵画派”等地方画派在2007年获得的关注度变化。 古代书法: 评估了古代书法板块的整体成交情况,探讨了其与绘画板块在估值体系上的差异,以及对“尺牍”类小品的市场反应。 第三部分:核心拍卖事件深度回顾与案例分析 本部分详细拆解了2007年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举行的五至八场最重要、最具市场风向标意义的拍卖会。 1. 重点拍品背后的故事: 选取数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拍品,不仅记录其最终成交价,更深入探究了买家背景(可推测的群体,如新贵藏家、成熟藏家或画廊),以及该拍品在征集过程中所体现的“稀缺性策略”。 2. 拍卖行竞争格局分析: 对比分析了苏富比、佳士得、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主要竞争者在2007年的表现,包括其上拍的“重磅炸弹”数量、图录的策划质量、以及佣金政策对市场的影响。特别关注了内地拍卖行在高端市场的追赶速度。 3. 估价偏差与“冷门”分析: 系统性地分析了2007年估价明显低于市场预期的“冷门”拍品,并从学术定位、品相问题、市场时机选择等角度,剖析其未达预期的原因,为后续藏家的决策提供警示。 第四部分:2007年书画市场热点与趋势预判 基于全年的数据积累和市场观察,本部分对2007年形成的几大热点进行总结,并对2008年的市场走向提出专业研判。 1. 市场热点聚焦: “投资型收藏”的成熟: 论述了2007年艺术品投资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藏家不再仅凭喜好,而是更注重学术价值与未来流通性。 “大师晚期作品”的追捧: 观察到市场对艺术家创作巅峰期或晚期风格成熟期的作品表现出极高的偏爱。 “私人洽购”的比例增加: 分析了顶级艺术品越来越多地通过非公开渠道成交的现象,及其对公开市场价格信号的干扰。 2. 2008年市场展望: 基于2007年底的全球金融环境和国内财富积累速度,对2008年中国书画市场的价格区间、成交量变化以及可能出现的结构性调整进行了审慎的预测和预警。着重提示了过度炒作可能带来的风险点。 本年鉴力求以严谨的数据支撑和深入的市场洞察,全面记录并解读2007年中国书画市场的波澜壮阔,为行业研究提供坚实的第一手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从印刷质量和装帧设计上来说,这本年鉴的制作是相当精良的,纸张厚实,图文排版也显得严谨规范。但是,一本年鉴的价值,最终还是取决于其对信息的“筛选”和“提炼”能力。我期待的2007年书画卷,应该是能一目了然地告诉读者,在那个特殊的年份里,哪些风格是“昙花一现”,哪些价值是“被低估的潜力股”,以及哪些市场现象是“值得警惕的泡沫信号”。我希望它能像一个专业的过滤器,帮我过滤掉噪音,留下真正的干货。可实际上,我得到的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未经分类的数据库。里面的信息量是惊人的,但缺乏必要的结构化引导和价值判断。它把所有的作品和数据平等地罗列在一起,要求读者自己去构建逻辑关系。这对于时间宝贵的专业人士来说,效率实在太低了。我更需要的是一种“专家意见的浓缩”,而不是“原始数据的堆砌”。这本书似乎过于“忠实”于记录,却在“解读”和“前瞻”这两个年鉴的核心功能上显得力不从心。

评分

这本厚厚的年鉴摆在桌上,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深沉的蓝色和烫金的字体,就透着一股子专业和权威感。我本来是想找找看2007年那会儿,国内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整体的走势,特别是那些重量级的古典书画作品,究竟是怎么一个行情。毕竟,2007年是艺术品市场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市场热度空前,很多投资者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个时间点上。我特别期待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份详尽的宏观数据分析,比如,不同等级的中国画和书法作品的平均成交价变化曲线,还有,哪些地域的市场表现最为抢眼。我翻阅了很久,希望能找到一个清晰的时间轴,对比一下年初和年末的市场温度。但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对单个作品的记录和整理,而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市场大图景的描绘。它就像是把一年的市场切成了无数个碎片,虽然每个碎片都很精致,但要将它们拼凑成一幅完整的、有明确趋势判断的年度报告图景,似乎需要读者自己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梳理和推断。我需要的,是那种能让我一眼看出“这个市场在加速还是在降温”的强力图表和结论性的文字阐述,而这本书似乎把解读的“乐趣”留给了读者,或者说,把“结论”的绘制工作留给了我的想象空间。

评分

作为一位资深的收藏家,我每年都会购买行业内的重要参考书,我的核心需求在于信息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对于2007年的市场,我更关注的是“谁在买,他们买的逻辑是什么?”。比如,当年是否有明显的新兴藏家群体开始崭露头角,他们更偏爱哪些以往被低估的“二线”画家,或者说是哪些家族收藏开始进行结构性调整,抛售早期精品转向新兴板块。我需要的是关于买家群体画像的统计分析,甚至是关于资金流向的侧面印证。我本以为这本“年鉴”能提供一些通过成交数据反推的“幕后故事”。但遗憾的是,这本书的关注点似乎完全集中在“物”本身,而不是“人”的活动。它完美地记录了“什么东西卖了多少钱”,但对于“谁付的钱”以及“为什么付这么多”这两个驱动市场最核心的要素,却避而不谈,或者说,没有提供任何深入的挖掘和分析。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称,使得它作为一部“年鉴”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它更像是一个精确的、但缺乏温度的库存清单。

评分

我对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交叉领域很感兴趣,尤其想了解在2007年这个时间点,主流的学术界对“当代性”和“传统回归”这两种思潮在书画领域内的辩论焦点是什么。一个好的年鉴,除了罗列成交记录,理应包含对当年艺术生态的深度观察和批评声音的汇总。我希望看到诸如某位重量级艺术评论家对当年现象级作品的深度解读,或者是针对某一批“新水墨”运动的争议性话题的探讨。我期望这本书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艺术圈内部思想的交锋与暗涌。然而,当我翻阅那些似乎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条目时,我发现内容多是聚焦于作品的来源、尺寸、质地以及最终的落槌价。虽然这些是事实的基石,但缺乏那种对“为什么”和“意义何在”的追问。那种让读者在阅读后感到思维被拓宽、对艺术的理解有了一层新维度的提升的文字,在这本书的篇幅中似乎被压缩到了极致。我仿佛在看一本详尽的拍卖会图录,而不是一本对年度艺术思潮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年鉴”。

评分

我一直认为,权威的行业年鉴应该具备扎实的制度性建设的记录。这包括对当年文化管理部门出台的关于文物保护、艺术品进出口、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政策法规的梳理和解读。毕竟,政策风向对艺术品市场的合规性运营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一个高速扩张的年份,制度的滞后性往往会带来风险。我非常希望能看到一个章节,详细列出2007年全年与书画艺术品流通相关的政策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市场运作流程的具体影响分析。比如,对于高价作品的税务处理流程是否有新的指导意见,这直接关系到交易的透明度。然而,这本书的全部内容似乎被牢牢地锁定在了艺术品本身的历史价值和市场价值上,对于那些支撑整个市场健康运行的“软环境”和“制度框架”的记录,则完全缺失了。这使得它看起来更像是一本专注于微观艺术品记录的工具书,而非涵盖了市场生态全貌的、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年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