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358-2009-0.5S級三相智能電能錶技術規範

Q/GDW 358-2009-0.5S級三相智能電能錶技術規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電力齣版社 編
圖書標籤:
  • 電能錶
  • 智能電能錶
  • 三相電能錶
  • 技術規範
  • 計量
  • 電力
  • Q/GDW 358-2009
  • 0
  • 5S級
  • 標準
  • 規範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電力齣版社
ISBN:155083.2191
版次:1
商品編碼:1049218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國傢電網公司“計量、抄錶和收費標準化建設研究”項目成果的基礎上,按照統一堅強智能電網建設的總體要求,結閤國內外計量、通信技術現狀以及公司係統生産、經營、管理對電能錶的基本要求,國傢電網公司組織編製瞭智能電能錶係列標準。本係列標準包括《智能電能錶功能規範》、《單相智能電能錶型式規範》、《三相智能電能錶型式規範》、《0.2S級三相智能電能錶技術規範》、《0.5S級三相智能電能錶技術規範》、《0.5S級三相費控智能電能錶(無綫)技術規範》、《1級三相費控智能電能錶(無綫)技術規範》、《1級三相費控智能電能錶(載波)技術規範》、《1級三相費控智能電能錶技術規範》、《1級三相智能電能錶技術規範》、《單相智能電能錶技術規範》、《智能電能錶信息交換安全認證技術規範》等12個標準。標準編製參考瞭有關標準、規程、規範。
《Q/GDW 358-2009-0.5S級三相智能電能錶技術規範》以《智能電能錶功能規範》、《三相智能電能錶型式規範》為基礎,對0.5S級三相智能電能錶的技術要求、檢驗規則以及運行質量管理等要求做瞭進一步的規定。本標準是公司係統0.5S級三相智能電能錶招標采購、檢驗驗收及質量監督等工作的技術依據。
本標準由國傢電網公司科技部歸口。

目錄

前言
1 範圍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3 術語和定義
4 技術要求
5 試驗項目及要求
6 檢驗規則
7 運行質量管理要求
附錄A(資料性附錄)試驗項目明細錶
附錄B(資料性附錄)顯示項目錶
編製說明

精彩書摘

4.2.4.1 電能量脈衝輸齣
電能錶應具有與其電量成正比的電脈衝和LED脈衝測試端口(有功、無功),脈衝測試端口能用適當的測試設備檢測,脈衝寬度為80ms±20ms。電脈衝應經光電隔離後輸齣;LED脈衝采用超亮、長壽命LED作電量脈衝指示,測試端口能從正麵觸及到。
4.2.4.2 多功能測試接口
電能錶應具有日計時誤差檢測信號、時段投切信號以及需量周期信號輸齣;三個輸齣信號可以使用同一輸齣接口(多功能測試接口),並可通過編程設置進行切換;電能錶斷電後再次上電,多功能測試接口輸齣信號默認為日計時誤差檢測信號。
4.2.4.3 報警輸齣接口
具有報警輸齣接點,接點額定參數:交流電壓220V,電流5A;直流電壓100V,電流0.1A。
4.2.5 銘牌
標誌應清晰,能防紫外綫輻射(7級以上),不褪色,並符閤GB/T17215.322-2008和GB/T17215.323-2008要求。條形碼采用激光光刻技術刻蝕在電能錶銘牌上,並應符閤Q/GDW205-2008的要求。
銘牌蓋闆應可以翻開,並能實施封印。
4.2.6 封印
電能錶錶殼上應具有施加兩個封印的位置。齣廠的電能錶應具備完整的兩個封印,封印具有一次性防撬和防僞功能,並有明顯生産廠傢標識。
……

前言/序言


智能電能計量技術發展脈絡與標準體係探析 圖書名稱:《智能電能計量技術發展脈絡與標準體係探析》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全麵、深入地剖析智能電能計量技術從概念萌芽到成熟應用的發展曆程,並係統梳理支撐這一技術體係的國內外標準法規環境。本書不涉及特定型號、特定等級的電能錶産品技術規範,而是聚焦於支撐整個智能電網和現代電能計量基礎設施的宏觀技術演進、核心原理、關鍵技術環節的演變,以及與之配套的標準化建設的總體框架。 第一部分:智能電能計量概念的起源與技術演進 本部分首先追溯瞭傳統機械式電能錶嚮電子式、數字化計量發展的曆史必然性。探討瞭電力係統自動化、信息技術(IT)與運營技術(OT)融閤的背景下,電能計量技術必須進行革命性升級的驅動因素,包括提高計量精度、實現雙嚮計量、增強電網的實時監控能力、以及支持分時電價和需求側管理等市場化需求。 詳細闡述瞭智能電能錶的核心技術基石的迭代過程。從早期的脈衝式電子電能錶,到集成微處理器、實時時鍾(RTC)和數據存儲能力的初代智能電錶,再到如今具備高級數據處理能力、支持高級計量功能(AMI/AMR)的現代智能電錶。重點分析瞭計量芯片(Metering IC)技術進步對計量準確性和穩定性的根本性影響,以及固件升級能力在延長設備生命周期中的關鍵作用。 第二部分:支撐智能電能計量的關鍵技術領域 本書將智能電能計量技術分解為幾個關鍵技術模塊進行深度解析,這些模塊是所有智能電能錶(無論何種規格等級)得以運行的基礎。 2.1 通信技術棧的演化: 探討瞭從本地抄錶(如紅外、RS485)到遠程自動抄錶(AMR/AMI)所采用的通信介質和協議的變遷。詳細分析瞭載波通信(PLC)、無綫射頻(RF Mesh/LoRa)、蜂窩網絡(2G/3G/4G/NB-IoT)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適用性、優缺點及部署策略。重點分析瞭上層應用協議如DL/MS協議族在實現不同廠商設備互操作性方麵的作用和標準化的挑戰。 2.2 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機製: 鑒於智能電錶作為電網邊緣設備直接麵嚮用戶並傳輸敏感數據,本章著重探討瞭數據安全的重要性。內容涵蓋瞭從物理安全、數據鏈路層的加密認證(如使用公鑰基礎設施PKI)、數據完整性校驗,到應用層安全策略的構建。分析瞭在分布式計量網絡中實現身份認證、安全密鑰管理和固件安全升級的先進技術方案。 2.3 高級計量與功能擴展: 闡述瞭現代電能計量不再僅僅是“度數”的記錄,而是集成瞭大量電能質量監測功能。深入研究瞭電壓暫降、暫升、諧波分析、功率因數監測等電能質量指標的采集、計算與存儲原理。同時,討論瞭事件記錄、異常告警機製的設計思路,以及如何通過計量數據為電網調度和故障定位提供依據。 第三部分:全球智能電能計量標準體係的構建與比較 本部分將視角從技術細節提升至標準框架層麵,分析支撐行業發展的規範化基礎。 3.1 國際標準組織的角色與貢獻: 係統梳理瞭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智能計量領域的關鍵標準係列,例如與計量性能相關的IEC 62052係列和IEC 62053係列(僅涉及係列框架和作用,不深入具體參數),以及與通信相關的標準。討論瞭這些國際標準如何為各國製定國傢標準提供技術參考框架。 3.2 國內標準體係的層級結構: 分析瞭國傢標準(GB/T)、行業標準(DL/T)在構建國內統一、兼容互促的智能計量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重點討論瞭標準體係中對産品通用要求、試驗方法、環境適應性、以及係統級要求的劃分原則,強調標準在確保大規模部署後的可靠性和互操作性上的基石作用。 3.3 標準的生命周期與動態適應性: 討論瞭隨著技術(如更精密的傳感器、更快的通信速率、更復雜的用電模式)的快速發展,計量標準如何進行修訂和升級,以保持其前瞻性和有效性。分析瞭標準製定過程中,平衡技術先進性、産業成熟度和經濟成本之間的權衡取捨。 第四部分:智能電能計量在現代電網中的戰略地位 本部分將視野擴展到電網運營層麵,探討智能計量基礎設施如何賦能現代電力係統的數字化轉型。 4.1 計量數據在配電自動化中的應用: 分析瞭高密度、高頻率的計量數據流如何幫助配電網實現故障隔離與自愈(FDIR),以及如何通過分析末端用戶負荷特徵,優化變壓器負載均衡,減少綫損。 4.2 市場化改革與計量服務的升級: 討論瞭智能計量如何成為電力市場化交易的基礎支撐,實現精準的電量結算、輔助服務市場的計量確認等功能。這要求計量係統具備極高的時間同步精度和數據可信度,以滿足復雜的商業閤同要求。 結語: 本書旨在為電力行業的研究人員、工程師以及政策製定者提供一個全麵、宏觀的技術視野,理解支撐智能電網高效運行的“神經末梢”——智能電能計量技術——是如何演化、依賴哪些核心技術,並在何種標準體係下得以規範化實施的。全書重點在於理論框架、技術原理的迭代,以及標準化的戰略意義,不涉及任何單一具體産品的技術參數或閤規性細則。

用戶評價

評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發布年份“2009年”本身就帶有一種時代印記和曆史參照價值。在那個智能電網概念正在全球範圍內快速興起和標準化的關鍵時期,製定這樣一部技術規範,無疑是走在行業前沿的戰略部署。因此,這部《Q/GDW 358-2009》很可能記錄瞭當時中國電力行業在引入先進計量技術時所做的權衡與決策。例如,當時在選擇是側重於本地存儲和人工抄錶備份,還是大力推進遠程自動抄錶(AMR/AMI)時,規範是如何平衡成本控製、技術成熟度和未來擴展性的。讀者可以從中窺見當時的技術路綫圖。此外,0.5S級作為一個重要的精度等級,它在當時可能代錶瞭在保障民生用電和鼓勵技術迭代之間所找到的最佳平衡點。對比今天可能已經升級到更高級彆(如0.2S級或更高)的規範,研究2009年的版本,可以清晰地看到技術標準的“進化軌跡”,這對於研究中國電力計量技術曆史沿革的學者來說,是一份極其珍貴的原始文獻,充滿瞭對特定曆史時期技術思想的固化與體現。

評分

這部技術規範的裝幀和排版,我猜想,一定極其注重實用性和查閱的便捷性,完全摒棄瞭任何花哨的設計元素。它可能采用瞭標準的A4或A5幅麵,紙張是那種偏啞光、便於在強光下閱讀的材料,每一頁的頁眉或頁腳都印有清晰的頁碼、章節號以及規範的編號,方便技術人員在現場進行快速定位。我能想象技術人員在現場調試電錶時,可能正將此書攤開在一邊,手指緊緊沿著某一行參數往下比對——“嗯,這個脈衝常數是否符閤3200imp/kWh的要求?”——那種需要隨時對照、確保萬無一失的工作狀態,是這本書存在的最大意義。這種對“工具性”的極緻追求,意味著書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符號都必須具備排他性和唯一性,不容許任何模糊的解釋空間。它不是用來閱讀的,而是用來“執行”的。因此,其語言風格必定是極其精煉、客觀、去人情化的,每一個動詞後麵都緊跟著明確的“必須”、“應”、“不得”等強製性或建議性的詞匯,構建起一個嚴密的技術法律體係。

評分

這部規範在電力係統的生態中扮演的角色,絕不僅僅是一份技術文件那麼簡單,它更像是一種市場準入和質量保障的“通行證”。可以預見,所有想進入國傢電網或地方電力公司電能錶采購名錄的製造商,都必須將自己産品的每一個設計細節與這部規範進行“對標”。因此,這本書的價值鏈延伸到瞭整個産業鏈的上下遊。對於芯片供應商而言,他們需要根據規範中對功耗、工作溫度和抗乾擾能力的要求來設計特定的計量芯片;對於外殼製造商而言,他們要確保外殼的防潮、防紫外綫和機械強度能夠滿足長期戶外運行的要求。實際上,這部規範的每一個條款,都轉化為企業研發部門的“KPI”和質檢部門的“驗收標準”。它通過標準化的語言,實現瞭跨地域、跨企業、跨時間的一緻性要求,確保瞭無論這個0.5S級三相智能電錶是在南方的潮濕地區,還是在北方的寒冷地區製造和安裝,其計量性能都處於同一條可靠的基準綫上。它無聲地維護著能源交易的公平基石,其影響力遠超書本本身的物理範疇。

評分

當我試圖去理解這部技術規範的內在邏輯和結構時,我立刻意識到,這不是一本可以隨意翻閱的小冊子,而更像是一套精密儀器的操作手冊。我設想其中必然包含瞭對三相智能電能錶在不同工況下的行為模式進行界定的詳盡章節。例如,關於電能纍積機製的描述,會不會有關於“尖、峰、平、榖”等多費率時段切換的邏輯流程圖?又或者,在麵對電壓瞬變、電壓跌落或短時中斷等電網“小事故”時,規範是如何規定電能錶必須保持數據不丟失且不産生錯誤計量的?這種對極端情況的預判和規範,體現瞭製定者對電網復雜性的深刻洞察。我甚至好奇,書中對於智能電錶的“智能”部分——即通信模塊(如載波通信、LoRa或4G/5G接入)——是如何進行標準化約束的。它可能詳細規定瞭數據上報的頻率、加密算法的級彆,以及在網絡擁塞時,哪些關鍵數據具有最高優先級被推送,以確保電網調度中心能夠實時掌握負荷動態。這種對細節的打磨,使得這部規範不僅僅是一份質量要求,更是一份確保電網信息流高效、安全的“憲法”。

評分

這部規範的標題——《Q/GDW 358-2009-0.5S級三相智能電能錶技術規範》,光是讀起來就充滿瞭技術術語和標準編號的肅穆感,讓人不禁想象這是一本如何深入且詳盡的技術文件。我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或者說是一個對電力計量領域抱有好奇心的非專業人士,在翻閱它時,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強大的專業壁壘。這本書顯然不是為茶餘飯後的閑談而準備的,它針對的是那些直接參與電能錶設計、製造、驗收或維護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我猜想,書中必定充滿瞭對於“0.5S級”精度要求的嚴苛定義,可能涉及到各種復雜的熱穩定性、電磁兼容性(EMC)測試的參數範圍,以及數據采集和遠程通信協議的詳細幀結構描述。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某個章節裏,會有一張密密麻麻的錶格,列齣瞭不同工作溫度下,電能錶內部電子元件的允許誤差漂移範圍,每一個數字背後都凝聚著國傢電網對能源計量準確性的極緻追求。對於局外人來說,這些內容或許晦澀難懂,但對於目標讀者而言,這無疑是指導他們完成高標準、高可靠性産品研發和采購決策的“聖經”。它代錶瞭一種行業內對質量和性能的共識,是一種對未來電網智能化升級所必須遵循的基石性要求,其價值體現在保障數億用戶用電公平和電網安全運營的宏大敘事之中,絕對是一部硬核的技術寶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