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882-1898)是在“现代语言协会美国作家版本中心”的指导下,在南伊利诺伊大学杜威出版项目合作研究的支持下完成的一个现代文版本。出版内容包括五卷:一卷涵盖了i882-1888年期间的作品:第二卷(《心理学》).1887年作品:第三卷,1889-1892年作品:第四卷,1893~1894年作品:第五卷,1895-1898年作品。单行本《约翰‘杜威著作导读》提供了杜威全集的导读文章,以及按主题排序的全部著作目录。
一卷早期论文与《莱布尼茨的(人类理智新论)》(1882-1888)
第二卷:心理学(1887)
第三卷:早期论文与《批判的伦理学理论纲要》(1889-1892)
第四卷:早期论文与《伦理学研究(教学大纲)》(1893-1894)
第五卷:早期论文(1895-1898)
本卷正文中的文本是“原汁原味”的——没有被加上编辑的评注——但丰富的附录材料对那些文本特别有用。附录部分包括杜威所参考的著作和文章的一份完整清单、充分而准确的引文勘误、对各篇日出版史的讨论,以及在范本中制作的校勘列表。“现代语言协会美国作家版本中心”认可《杜威全集:早期著作·第3卷(1889—1892)》编辑工作具有很高的学术和校勘水准,特授印褒奖。这是被如此肯定的第三本非文学类著作,其他两本是本套丛书的一卷《早期论文与莱布尼茨的》以及第二卷《心理学》。
用于指导本版的文本准备的“文本的校勘原则和程序”,是由杰出的文本批评家、弗吉尼亚大学英语系的林登·肯特(LindenKent)纪念教授弗雷德森·鲍尔斯撰文加以描述和解释的,他也是本丛书的文本顾问。
南伊利诺伊大学哲学系的S·莫里斯·埃姆斯撰写了导读,介绍了各篇论文和《批判的伦理学理论纲要》的内容,指出了文章中所提出的各种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表明了这些著作在杜威思想发展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本丛书的编辑顾问委员会除了博伊兹顿夫人和埃姆斯先生外,还包括伊利诺伊大学的乔·R·伯内特、南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恩·A·R·雷斯、威廉·R·麦肯齐、弗兰西斯·T·维勒曼与委员会主席刘易斯·E·哈恩,以及乔治·E·阿克斯特尔,他现在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的美国国际大学的荣休教授。
哇,拿到这本《杜威全集·早期著作:第五卷(1895-1898)》,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思想深处的窗户。虽然我手头这本是针对特定时期(1895-1898)的精选汇编,但光是能跟随杜威这位思想巨擘的足迹,感受他思想从萌芽到逐渐清晰的演变过程,就已经让人心潮澎湃了。我尤其关注他在那个时期对于“经验”和“反思”之间关系的探讨,那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看着一位年轻的哲学家如何艰难地平衡传统的形而上学框架与他日益增长的实用主义倾向。书中的论证逻辑严密,虽然语言风格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略显繁复,但一旦你沉浸其中,便能体会到那种思想的张力——他如何在试图整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见解时,构建起一套全新的认识论基础。这本书不适合快速阅读,它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的对话,每一次停顿和回顾,都能让我对“教育即生长”、“思想的工具性”这些概念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与杜威智识的深度交流,体会他如何在那个关键的转折期,为后来的进步主义教育和功能主义哲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分坦率地说,初读这批1895到1898年的文本时,确实会感到一定的阅读阻力。那个时代的学术写作风格,往往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概念抽象能力,而且对古希腊哲学和康德哲学的背景知识有较高的要求,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小小的挑战。但坚持下去的回报是巨大的。我注意到,他在处理“经验”时,已经开始显露出对“行动导向”的偏好,这与他后来强调的“做中学”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关联。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不断的自我批判和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捕捉中逐渐形成的。其中有几篇关于逻辑学和伦理学的早期尝试,虽然在后来的版本中被他自己做了大量的修正和完善,但正是这些“不完美”的草稿,才构成了理解其成熟体系的必要阶梯。它揭示了思想家在面对新旧交替时的挣扎与探索,这种真实感是后来的“定论”版本无法给予的。
评分读完这批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杜威的思维是何等地“有机的”。他绝不是那种闭门造车的学院派,他的每一篇论述似乎都是对当时具体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的回应。特别是在讨论“心智的本质”时,他不断地与当时流行的结构主义心理学进行对话,但又拒绝那种将意识分解为独立元素的做法。那种试图将心理活动置于一个持续演变、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去理解的努力,真是太具有前瞻性了。这让我联想到自己处理日常问题时的思维定式,常常陷入非此即彼的僵局,而杜威在那一时期就在提醒我们:问题本身就是环境的一部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对环境的再塑造。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比掌握任何具体的哲学结论都来得重要。书中的术语可能需要反复查阅,但一旦理解了其背后的动态视角,你会发现自己看世界的滤镜都被微妙地调整了。
评分这本书的纸张质感和装帧设计本身就散发着一种沉稳的历史厚重感,让人在翻阅时油然而生敬意。我一直在思考,杜威在那个特定阶段(1895-1898)是如何处理个体意志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的。这卷聚焦的年份,恰逢美国社会剧烈转型,工业化浪潮汹涌,学术界也在进行着激烈的流派之争。我特别欣赏其中一些关于“道德哲学”的早期尝试,它们没有直接跳到后来的教育实践层面,而是更深入地探究了“目的”与“手段”的内在关联。这种对基础概念的细致打磨,让我得以窥见杜威思想体系的“骨架”是如何被搭建起来的。相比于他后期那些广为人知的教育论著,这五卷本早期的挖掘工作显得更为原始和纯粹,没有被后世的解读或应用所稀释。我感觉自己像个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拂去尘土,试图还原出他思考时的原始冲动和未经雕琢的锋芒。对于任何希望绕过二手资料,直接面对杜威思想源头的人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珍藏。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对“连续性”的体认。当我们谈论杜威时,很容易聚焦于他在芝加哥大学或哥伦比亚大学的辉煌成就,但这些早期卷宗,特别是1895年到1898年这段相对少被提及的时期,却完整地记录了他如何从一个相对传统的思想者,逐步蜕变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那个激进的实用主义先驱。阅读时,我仿佛能听到他内心深处那些关于“目的性”、“工具性”和“民主生活”的初步的、略带稚嫩却又无比坚定的发声。这不仅仅是一堆旧文章的堆砌,而是一部思想的“成长日记”。对于那些对教育哲学、心智哲学乃至政治哲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了解杜威思想的“生成场域”至关重要。只有看到他是如何一步步从解决细微的哲学难题中,提炼出影响深远的教育理念,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住他的思想的生命力所在。这套早期的文献,无疑是深入理解杜威的必备工具书,它提供了理解其后续所有宏大叙事的微观基础。
评分书的历史,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评分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
评分文本的校勘原则和程序
评分3.与早期教育有关的游戏和想象力
评分学校与社会
评分1.大学初等学校:历史及其主要人物
评分心理发展的原则——以婴儿早期为例
评分附录
评分1.大学初等学校:历史及其主要人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