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现代催化研究方法 辛勤/罗孟飞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 催化剂宏观物性

正版 现代催化研究方法 辛勤/罗孟飞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 催化剂宏观物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催化剂
  • 现代催化
  • 催化研究方法
  • 物性表征
  • 科学出版社
  • 辛勤
  • 罗孟飞
  • 研究生教学
  • 催化材料
  • 化学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杰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43775
商品编码:10535054536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现代催化研究方法
作者:    辛勤,罗孟飞 主编 著作 著
市场价:   98元
ISBN号:   9787030243775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商品类型:   图书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   开本:   语种:
  出版时间:2009-05-01   版次:   页数:
  印刷时间:2009-05-01   印次:   字数:

 

目录前言 
第1章物理吸附和催化剂的宏观物性测定 
1.1吸附与物理吸附 
1.1.1固气表面上的吸附 
1.1.2物理吸附的理论模型 
1.2宏观物性测定 
1.2.1表面积 
1.2.2孔体积和孔径分布 
1.2.3颗粒度测定 
1.2.4密度测定 
1.2.5催化剂机械强度的测定 
参考文献 

第2章透射电子显微镜 
2.1透射电子显微镜简介 
2.2电子衍射和成像 
2.3扫描透射显微镜 
2.4分析电子显微镜 
2.5电子显微镜中样品的辐射损伤 
2.6电子显微镜多相催化中的应用 
2.7新型透镜射电镜 
2.8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局限性及应注意的事项 
2.9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3章热分析方法 
3.1热分析的分类 
3.2几种常用的热分析技术 
3.3热分析动力学简介 
3.4热分析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3.5热分析联用技术 
3.6热分析实验技巧 
3.7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4章X射线衍射分析 
4.1XRD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4.2XRD在催化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5章化学吸附和程序升温技术 
5.1化学吸附的基本原理 
5.2化学吸附的基本规律——3种模型析吸附等温式 
5.3动态分析方法理论 
5.3.4还原过程基本原理 
5.3.5程序升温氧化原理 
5.3.6程序升温表面反应 
5.4FPD技术在催化剂表面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能研究中的应用 
5.4.1NH3、C2H4和1-C4Hs.rPD研究含硼分子筛的酸性质 
5.4.2脱铝MCM49分子筛的结构、酸性及苯与丙烯液相烷基化催化性能 
5.4.3掺As对氧化锰八面体分子筛催化CO氧化性能的影响 
5.5FPR、TPO技术在催化剂氧化还原性能研究中的应用 
5.5.1CuO.CeO2催化剂中CuO物种的确认 
5.5.2Ce-Ti-O固溶体的氧化还原性能表征 
5.5.3PdO/CeO,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5.5.4V2O5/Tio2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研究 
5.5.5钴/氧化铝催化剂表面积碳研究 
5.6FPSR技术在催化剂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6章拉曼光谱方法 
6.1拉曼光谱原理简述 
6.1.1拉曼光谱的发展历史 
6.1.2拉曼光谱的基本理论 
6.1.3荧光的发生机制 
6.1.4传统拉曼光谱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6.2拉曼光谱实验技术的发展 
6.2.1激光光源 
6.2.2外光路系统 
6.2.3样品池 
6.2.4单色仪 
6.2.5检测和记录系统 
6.3拉曼光谱在催化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6.3.1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6.3.2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6.3.3负载型金属硫化物 
6.3.4分子筛 
6.3.5表面吸附研究 
6.3.6原位反应研究 
6.4XX进展 
6.4.1共振拉曼光谱 

第7章原位红外光谱方法 
第8章核磁共振方法 
第9章X射线光电子能谱 
第10章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 
附录

 

   主编推荐
《现代催化研究方法》在《固体催化剂研究方法》一书的基础上,精选了十种*通用、*基本的方法,并增加了近十年的主要进展成果形成《现代催化研究方法》。全书包括催化剂的宏观物性测定、分析电子显微镜方法、热分析方法、X射线衍射分析、化学吸附和程序升温技术等。


催化,让世界焕然一新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的舞台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加速器”和“指路人”角色。它们不参与反应本身的化学计量平衡,却能显著降低反应活化能,从而大幅提高反应速率,甚至引导反应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进行。从工业生产到环境保护,从能源转化到生命科学,催化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化学工业的引擎: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催化剂,许多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化学产品将难以大规模、经济高效地生产。石油的炼制和加工,塑料、化肥、合成橡胶、染料等日常用品的制造,都离不开各种高效的催化剂。例如,在合成氨的过程中,铁基催化剂的使用,使氨的生产效率提高了数千倍,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聚合物的生产中, Ziegler-Natta 催化剂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聚烯烃的合成方式,使得高性能塑料得以广泛应用。 绿色化学的先锋: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化学已成为化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催化剂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能够促进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化学转化,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提高原子利用率,从而实现 cleaner, greener, and more sustainable 的化学过程。例如,在汽车尾气净化系统中,贵金属催化剂能够将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转化为无害的氮气、二氧化碳和水。在生物质转化领域,新型催化剂的开发,正在为我们提供利用农作物废弃物生产生物燃料和化学品的新途径。 能源转化的关键: 能源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催化技术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转换装置,其核心是催化剂。铂等贵金属催化剂能够有效地促进燃料电池中的电化学反应,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此外,在太阳能的利用上,光催化技术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通过开发高效的光催化剂,我们可以利用太阳能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实现绿色氢能的生产。 生命科学的奥秘: 在生物体内,酶就是最典型的催化剂。它们是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根本保障。从 DNA 的复制和修复,到新陈代谢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酶的精确催化。对酶催化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命过程的奥秘,也为药物开发、生物技术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例如,许多药物的作用机制就是通过模拟或调控生物体内的酶活性来实现的。 催化研究的广阔前景: 催化研究的领域极其广泛,涵盖了从理论计算、实验合成到催化剂表征和反应动力学研究等多个层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催化材料不断涌现,如纳米催化剂、金属有机框架(MOFs)、共价有机框架(COFs)等,它们凭借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在催化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未来,催化科学将继续在新能源、环境保护、新材料开发、生物医药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深入探索催化世界的奥妙,理解其在各个领域的深刻影响,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一步。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正版”二字就给了我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再加上“科学出版社”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的出品信息,我更加确信这是一本内容严谨、学术性很强的著作。我一直对催化研究方法论,特别是催化剂的性能调控机制很感兴趣,而“催化剂宏观物性”这个方向,正是我目前亟需系统学习的。我常常感到,在众多的催化剂研究中,微观的机理固然重要,但宏观的物性,比如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颗粒大小、晶体结构以及表面形貌等,对催化剂的实际应用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阐述,这些宏观物性是如何影响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例如,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一个具有大比表面积的催化剂,其活性位点的密度会更高,但如果孔径分布不合理,反应物和产物的扩散速率是否会受限。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清晰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将这些复杂的物理化学概念讲解透彻,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说明如何通过控制宏观物性来设计和优化催化剂。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例如,如何利用纳米技术来精确调控催化剂的宏观形貌,以及如何将宏观物性与催化剂的寿命和再生性能联系起来。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是一次深入理解催化剂性能调控原理的宝贵机会。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信息,第一时间就传递出一种专业且可靠的感觉。深沉的色调和醒目的字体,预示着它将是一本内容扎实、信息量大的学术著作。“正版”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的字样,更是让我对其学术价值和严谨性深信不疑。我一直对催化领域抱有极大的热情,而“催化剂宏观物性”这个方向,恰恰是我目前最想深入了解的。很多时候,我们在讨论催化剂的性能时,往往会被微观的机理所吸引,但实际上,宏观的物理化学性质,比如比表面积、孔隙结构、颗粒大小、晶体结构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催化剂的整体表现。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和理解这些宏观物性的绝佳机会。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用清晰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并通过丰富的实例,展示宏观物性与催化活性、选择性、稳定性和寿命之间的复杂关系。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宏观物性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机制,例如,大比表面积如何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而合适的孔隙结构又如何影响反应物的扩散和产物的移除。同时,我也想了解,如何通过巧妙的制备方法,来精确调控催化剂的宏观物性,从而获得高性能的催化剂。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次深入探索催化科学本质的机会。我渴望从中汲取知识,提升自己对催化剂设计的理解,为未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无华,但却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气息。“正版”的字样,以及“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这样的出版信息,都让我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严谨性有了极高的期待。我一直以来都对催化领域,特别是催化剂的性能调控非常感兴趣。“催化剂宏观物性”这个主题,更是我近期研究的重点和迫切需要弥补的知识盲区。在我看来,催化剂的成功与否,除了微观的电子结构和活性位点外,其宏观的物理化学特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阐述,诸如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隙结构、颗粒尺寸、晶相以及表面形貌等宏观参数,是如何直接影响催化反应的效率、选择性以及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寿命的。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通过清晰的逻辑和翔实的案例,将那些复杂的概念和原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知识。例如,我渴望了解,一个具有特定孔径分布的催化剂,在传质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控制颗粒大小来影响催化剂的表面能和活性位点的密度。同时,我也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通过宏观物性表征技术,来评估和预测催化剂性能的指导。这本书无疑是我深入理解现代催化研究的“一把钥匙”,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通往更深层次知识的大门,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设计高性能的催化剂。

评分

当这本书送到我手中时,我立刻被其庄重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正版”二字,配合“科学出版社”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的出品方信息,已经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有了初步的信心。我一直对催化化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催化剂宏观物性”这一细分领域,我感到自己知识体系中存在着一些空白,急需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学习。“催化剂宏观物性”这个提法,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它触及了催化剂性能调控的一个关键层面,而这个层面往往容易被微观的机理研究所掩盖。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关于如何从宏观角度去理解和设计催化剂的系统性论述。我渴望了解,诸如比表面积、孔径分布、颗粒尺寸、晶体形态等宏观参数,是如何影响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稳定性和寿命的。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些宏观物性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辅以丰富的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如何通过调控催化剂的宏观结构来优化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扩散和产物的脱附,从而提高催化效率。此外,我也非常关注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前沿的宏观物性调控技术,以及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实际催化剂的设计和开发中。这本书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知识财富,我期待它能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催化剂性能调控的理论框架。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瞬间,我就被它散发出的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所吸引。封面的设计简洁而庄重,仿佛预示着书中内容的深度和权威性。“正版”二字以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的字样,进一步巩固了我的预期——这绝对是一本值得信赖的学术专著。我对催化研究方法论一直抱有浓厚兴趣,尤其是在“催化剂宏观物性”这个专题上,我深感有必要系统地学习。以往的认知中,催化剂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分子层面,对于如何从宏观视角去理解和优化催化剂的性能,我所掌握的知识显得零散且不够系统。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理解诸如催化剂的表面积、孔径分布、颗粒形态、载体性质等宏观参数,是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催化行为的。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可以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缺口,让我能够将微观的反应机理与宏观的材料表征和性能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宏观物性对催化剂选择性、活性、稳定性和寿命的影响机制,例如,一个具有特定孔径分布的催化剂,如何在反应物传输、产物脱附以及催化剂再生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外,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涵盖一些实验技术的介绍,比如如何有效地测量和表征催化剂的宏观物性,以及如何将这些宏观物性的数据与催化性能的提升联系起来。作为一名对催化领域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我坚信这本书将成为我探索催化科学奥秘的宝贵向导,帮助我建立起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从其“正版”的标识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的定位,都散发着一股严谨而权威的气息,足以让任何一位对科学研究抱有敬意的读者安心。我一直对催化剂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催化剂宏观物性”这个专题,更是我近期关注的重点。我深知,在催化反应的实际应用中,除了分子层面的微观相互作用,催化剂的宏观物理化学性质,如其表面积、孔隙结构、颗粒大小、晶体形态等,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这些宏观物性的绝佳机会。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系统地梳理和阐述,不同宏观物性如何相互作用,并最终影响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例如,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一个具有特定孔径分布的催化剂,是如何影响反应物在催化剂内部的扩散速率,以及产物如何有效地脱离催化剂表面,从而实现高效的催化。同时,我也对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最新的宏观物性调控技术,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术来设计和优化催化剂的性能表现感到由衷的好奇。对我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次探索催化科学奥秘的契机,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深刻的洞见和宝贵的知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催化剂。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严谨和学术范儿,暗蓝色的背景上,“正版”二字异常醒目,旁边则是“现代催化研究方法”这样扎实的标题,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辛勤和罗孟飞这俩名字,再加上“科学出版社”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的标识,瞬间就勾起了我对科学探索最原始的兴趣。我一直对催化反应在现代化学工业中的作用深感好奇,从石油炼制到环境保护,几乎无处不在。这本书的副标题“催化剂宏观物性”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知识盲区,我平时看到的催化剂研究大多集中在微观的机理层面,比如活性位点的电子结构、吸附离子的相互作用等等,对于如何从宏观层面理解和调控催化剂的性能,我一直缺乏系统性的认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让我能够跳出实验室里的微观视角,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催化剂的设计与应用,理解那些看似简单的宏观参数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科学原理,比如比表面积、孔隙结构、晶粒大小分布等,这些宏观性质是如何与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产生微妙而又重要的联系的。我希望作者们能够用清晰的语言,配合丰富的图表和实例,将那些深奥的物理化学概念,转化为我这样非催化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够理解和吸收的内容。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前沿技术,比如纳米催化剂的宏观调控、多相催化剂的流体力学效应,以及催化反应过程中的传质传热问题,这些都是影响催化剂宏观性能的关键因素。这本书无疑是我踏入现代催化研究领域的一扇重要门户,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开启我的学习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透露出一种低调而又严谨的学术氛围。“正版”二字,以及“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的背书,让我对其内容的专业性和可靠性充满信心。我对催化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抱有极大的兴趣,而“催化剂宏观物性”这个主题,更是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探索的领域。我常常觉得,虽然微观的催化机理研究非常重要,但宏观的物性,比如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隙结构、颗粒大小、晶体结构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催化剂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和理解这些宏观物性的宝贵机会。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用清晰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各种宏观物性是如何影响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解释,为何具有特定孔隙分布的催化剂,能够在复杂的反应体系中表现出优异的选择性。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掌握如何从宏观的角度去评价和设计催化剂,并了解相关的实验表征技术。同时,我也对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前沿的宏观物性调控方法,以及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实际催化剂的开发中感到好奇。这本书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期待它能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催化剂性能调控的理论框架,为我的未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简洁,却透露出一种扎实的学术底蕴。醒目的“正版”字样,以及“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的官方标识,都让我对其内容质量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催化研究方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催化剂宏观物性”这一领域,我觉得是理解催化剂性能的关键所在。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深究微观的机理,但实际应用中,催化剂的宏观性质,如其表面积、孔隙结构、颗粒大小、晶体结构等,往往是限制其性能发挥的瓶颈。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催化剂宏观物性的绝佳平台。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不同宏观物性是如何影响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例如,我渴望了解,为什么某些催化剂设计中的宏观参数,如特定的孔径分布,能够显著提高反应的选择性,而另一些设计则可能导致催化剂中毒或失活。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通过精确调控这些宏观物性来设计高性能的催化剂,解决实际的催化难题。此外,我也对书中是否会涉及最新的宏观物性调控技术,以及如何将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思路感到好奇。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更是我提升催化剂设计和应用能力的绝佳途径,我迫不及待地想从中汲取智慧。

评分

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个显眼的位置,它那沉稳的封面设计,配以“正版”二字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的出品方标识,都预示着这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读的学术著作。我一直对催化研究充满热情,而“催化剂宏观物性”这个主题,更是我近期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我常常觉得,我们在研究催化剂时,虽然可以通过量子化学等方法深入探究微观机理,但却常常忽略了催化剂的宏观物理化学性质,如其表面积、孔隙结构、颗粒形态、晶体结构等,这些宏观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催化剂的实际应用效果。这本书的出现,恰恰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和理解催化剂宏观物性的绝佳机会。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不同的宏观物性是如何影响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例如,为何某些特定的孔径分布能够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而另一个极端则可能限制传质效率。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具体的实验案例,展示如何通过精细调控催化剂的宏观物性来提升其催化性能,甚至解决实际工业生产中的瓶颈问题。此外,我也对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新的宏观物性表征技术,以及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催化剂的设计和优化流程感到好奇。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教科书,更是一次深入探索催化科学核心的宝贵旅程,我期待能从中汲取养分,拓宽我的视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