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北大书法教育的重要特点在于它能够打破那种专科院校单一的美术史、美术技法、美术理论、美术观念方面的教学模式,而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双科、多科乃至全科的训练,使书法研究生、博士生朝“双语精英”和文化艺术底蕴丰满的“学者型艺术家”方向努力。必要的学术文化训练可以修正书法界的急功近利倾向,还可以为真正的书法家提供文、史、哲、考古等知识型阐释的文化平台,使得“依仁游艺”、“立己达人”成为可能。
为了进一步提升文化书法理论研究和大学书法创作实践,我们主编了这套《北京大学文化书法研究丛书》,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书家及教授撰写专著,分成若干辑陆续出版。通过对书法理论的总结和反思,使得大学书法的新思维能够推广到民问,成为大众的思想,进而能够在国际书法文化交流中逐渐成为新世纪影响他国书法的新理念。当然,凡是文化创新必有其理论盲点和误区,书法文化的创新同样如此,因此,我们等待社会各界的批评教正。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书法艺术论集》主要收录了作者书法艺术方面的论文及讲谈录多篇,相信《书法艺术论集》对书法爱好者有一定的启示。
作者简介
金开诚,江苏无锡人、1932年生。1955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现为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并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著有《文艺心理学论稿》、《文艺心理学概论》、《屈原辞研究》,《艺文丛谈》、《谈艺综录》、《金开诚学术文化随笔》、《文艺心理学》(合著)、《书法艺术美学》(合著)等十余种。主编《中国古文献研究丛书》、《文艺心理学术语详解辞典》。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上编 书法艺术论
怎样理解中国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的形式与内容
试论秦汉简帛的书法艺术
北朝碑版的书法艺术——兼论南北朝两大书法艺术潮流
颜真卿书法艺术概论
以“狂”继“颠”,气成乎技——怀素《自叙帖》赏析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华传统文化
略谈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
再谈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
从心理学角度谈谈书法艺术熏陶
下编 书法讲谈录
书法艺术的功力与情性
书法艺术答问
书法欣赏讲录
与刊授学员谈书法欣赏
“现代书法”讲录
试说中国书法的纯艺术化趋势
杂谈书法艺术
谈书法艺术之“拙”
漫话招牌书法艺术
说“通”
立足传统面向未来(访谈录)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艺术标本(访谈录)
读书与感悟(访谈录)
精彩书摘
怎样理解中国书法艺术
一、中华民族的标志性艺术
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它很有特殊性。这一点,长期接触书法艺术的人也许反而不觉得,倒是偶尔参观书法展览的“外行人”很有这种感觉。他们感到书法就是写字,不过是白纸上写黑字而已;可是一个展览却给人那么强烈的琳琅满目、气象万千的感觉,真使人感到出乎意外的惊喜。书法不就是写字吗?它是那么富有实用性,却会有如此千变万化的生动形象,看起来又那么有味道。所以他们觉得这种艺术很特殊,总想理解它:这究竟是一种什么艺术?
凡是人想理解一种东西,就总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对种种有关事物的理解),把它们同眼前的这个东西联系起来,以得到某种理解。例如看到一个活的东西在动,喔,这是动物。这么说就是运用了知识经验中对动物的理解。再进一步,还要把眼前这个动物归入昆虫、爬虫、飞禽、走兽、鱼类等等,也是运用了对这些动物的已有理解。
在理解的过程中,首先想要弄清楚的总是归类。出门见到一个新东西,能够将它归个类,那就放心了;倘若弄不清归人哪类,心就总是放不下,有悬疑。老在想刚才见到的是什么东西?许多人对书法艺术也是这样,首先总想把它归人某一类已知的艺术。例如很多人说书法与绘画相通,“书画同源”嘛。意思是要将书法归入绘画艺术一类。但这理解是不准确的,即使“同源”也未必同流。不过,不准确的理解也可以参考。有人说书法艺术与建筑艺术相通。写字就好比造房子,都要求平衡、匀衡、稳定。有人把字的结构称为“问架”,这“间架”就是建筑用的名词。从现在的“格式塔”理论来看,书法与造房子可以说有“异质同构”的关系。所以这种说法也给人以启示,可以参考。又有人说书法与舞蹈相通。一个个书法艺术形象就像人的舞姿。也就是说文字符号“跳起舞来了”,那便是书法艺术。(这个见解是一位很有名的艺术评论家说的,也很可以参考。)又有人说书法具有诗的美,因为它像诗一样很能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也人有说书法具有音乐之美,因为二者都有内在的音律与节奏。这是在欣赏中艺术通感起了作用,才会有这样的感觉。
……
前言/序言
书法艺术的千年回响:中国书史与审美探微 一部深入探究中国书法精神内核、梳理其历史脉络、剖析其艺术哲学的重量级著作 --- 引言:笔墨的生命与时代的精神 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独有的艺术门类,绝非简单的文字书写技艺,而是“无言的诗,无形的舞”。它以方寸之间的黑白世界,承载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哲学思想与审美情趣。《书法艺术论集》旨在突破传统书论的窠臼,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微的个体分析相结合,构建一个立体、多维度的书法艺术研究体系。本书不满足于对历代碑帖的简单罗列和风格描述,而是致力于挖掘书法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从官方文书到文人抒怀,从宗教载体到纯粹的造型艺术——探寻其“道”与“技”的统一性。 第一部分:溯源与奠基——文字的演变与书体的自觉 本部分将回溯汉字的起源,聚焦于早期书体的形成,为后续的艺术探讨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文字的图腾与史前的印记: 本书详细考察了甲骨文、金文的铭刻环境与使用目的。我们不仅分析其象形意味的残留,更着重探讨其结构布局如何初步展现出庄重感与秩序美。这一阶段的书写,是实用性与礼仪性的并重体现。 二、秦汉之变:从小篆到隶书的“破茧成蝶”: 秦始皇统一文字是书法史上第一次重大的规范化运动。我们分析小篆的严谨结构如何为后世楷书奠定基础。随后的隶变,被视为书法史上最关键的转折点。本章深入剖析隶书“蚕头燕尾”的笔法特征,探究其由篆曲势向方折结构转变的社会动因——简牍书写速度提升的需求,以及“书手”阶层对个性化表达的初步尝试。 三、草书的诞生:自由的先声: 早期草书(章草)的出现,标志着书写速度与艺术表现力的初次张扬。本书通过对汉简、敦煌遗书的考证,揭示章草在保持字形独立性与追求连带性之间的微妙平衡。草书从“速写”到“艺术”的漫长旅程,在此拉开了序幕。 第二部分:典范的树立——魏晋风度与法度的确立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代,是“尚态”、“尚韵”的集中体现。 一、王羲之的“集大成”与“超越”: 王羲之并非凭空而起,而是对前代优秀基因的整合者和升华者。本章重点分析《兰亭集序》的结构布局如何体现“天然去雕饰”的审美高度,以及其行书笔法如何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其书法如何与魏晋士人的玄学思想、个体生命意识相结合,形成了独有的“风度”。 二、楷书的“法度”之争:欧虞褚薛的风格坐标: 隋唐楷书的标准确立,是书法艺术向成熟迈进的标志。本书细致比较了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在结构、笔法、气息上的差异。欧体的“险劲”,虞体的“温润”,褚体的“秀逸”,薛体的“瘦硬”,共同构成了后世学习楷书取法的多元路径。 三、盛唐气象与张旭怀素的“狂”与“禅”: 唐代国力的强盛直接催生了对磅礴气势的追求。本部分聚焦于颠张醉素,分析狂草的笔法如何打破传统点画的界限,追求一笔之内气韵贯通。其“狂”不仅是技法的放纵,更是对当时社会规范的一种艺术性反叛与情绪的极致宣泄。 第三部分:书画同源与文人精神的浸润 中晚唐以降,书法日益向“文人画”的审美体系靠拢,个体情志的表达成为核心诉求。 一、颜真卿的“忠义”与“雄强”: 颜真卿的书法被誉为“颜体”,其雄浑博大、正大光明的风格,被视为其人格精神的物化。本书探讨了颜真卿如何将“忠君爱国”的儒家伦理融入点画之中,使书法成为承载道德理想的载体。 二、宋代尚意:从“法”到“意”的飞跃: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出现,标志着书坛从唐代的“尚法”转向“尚意”。 苏轼: 强调“我书意造我”,追求朴拙自然,以“丰腴”抗衡唐代的“劲健”。 黄庭坚: 探究线条的内在结构,创造了独特的“长枪大戟”式结体,强调笔势的连绵不绝。 米芾: 强调“刷”的动态,追求“八面出锋”,体现了文人特有的洒脱与机敏。 三、元明清:继承、变异与复古的张力: 元代的赵孟頫提倡“复古”,强调晋韵,力图回归二王的正统;明代的文徵明、祝允明等则在晋唐传统上进行个性化的拓展,出现了行草的繁复之美。清代碑学兴起,是书法史对唐代馆阁体和宋代“意”的审美疲劳后的反思,转而从北碑中寻求新的力量源泉,强调刀刻之趣与金石之气。 第四部分:书法的哲学意蕴与审美范畴 本卷将从更抽象的层面,剖析书法艺术的内在逻辑和审美价值。 一、黑白之辩与空间哲学: 书法是对“虚”与“实”、“动”与“静”的辩证处理。笔画是“实”,而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空白(“计白当黑”)构成了作品的呼吸和生命力。本书将引入传统美学中对“气韵生动”的探讨,阐释空间布局如何决定作品的整体格调。 二、笔法、结构与“筋骨脉络”: 详细解析提、按、顿、挫等基础笔法如何构成线条的“肌理”,进而形成字体的“筋骨”。结构上,则分析了中心平衡、偏旁顾盼、疏密欹侧等多种构图原则,揭示成熟书家如何在看似平衡中营造出内在的张力。 三、书法的“时间性”与“不可复现性”: 与其他造型艺术不同,书法是一气呵成的“时间艺术”。笔锋在纸上的每一次接触、提离,都是无法重复的瞬间定格。这种“不可复现性”赋予了作品无可替代的生命价值和观看的紧张感。 结语:传统与当下的对话 《书法艺术论集》以严谨的史料为基,以深邃的哲学思辨为翼,力求勾勒出一部完整、深入、富有洞察力的中国书法艺术史画卷。它不仅是书学研究者的案头必备,更是所有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读者,理解中国式审美思维的钥匙。通过对笔墨精神的追溯,我们得以洞察历代文人如何在有限的方格内,构建出无限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