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法制研究

西夏法制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邵方 著
图书标签:
  • 西夏史
  • 法制史
  • 历史学
  • 法律史
  • 少数民族法
  • 古代法律
  • 西夏研究
  • 断案制度
  • 刑罚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79905
商品编码:1060195212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西夏法制研究

:26.00元

作者:邵方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010079905

字数:215000

页码:2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西夏法制研究是传统法制史研究领域中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难点课题。作者从中华法系的视野出发,紧扣西夏法典——《天盛律令》,对西夏法典制定、刑事法律、厩牧法与军事法、婚姻法、宗教法、民族习惯法、民间契约、诉讼审判制度、亲属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入考察、梳理和探讨,特别是通过对西夏法律与中原法律异同的比较,阐述了西夏法典所体现出的儒家“慎刑、轻刑、德政、教化”立法原则以及儒家推崇君、父、夫“三权”与尊亲孝亲的家族伦理思想,揭示了党项民族尚武精神和全民皆兵的特点以及尊儒崇佛的社会风尚,从而提出西夏法律是在吸收和借鉴中原法律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党项族的法律意识、法律原则、法律元素,属于中华法系的组成部分,并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法系。

目录


绪论
章 西夏社会历史综述
节 党项族的兴起与夏州割据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 西夏王朝的建立
第三节 西夏王朝的兴盛与衰亡
第二章 西夏法典的制定、主要内容及编纂体例
节 西夏法典的制定和主要内容
一、党项西夏法律制度溯源
二、西夏法典《天盛律令》的制定
三、西夏法典《天盛律令》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西夏法典《天盛律令》的编纂体例
一、西夏法典的编纂体例及其特点
二、《天盛律令》与《唐律疏议》、《宋刑统》编纂内容比较
第三章 西夏的刑事法律制度
节 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中的刑种
一、主刑
二、附加刑
第二节 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中的罪名
一、十恶罪
二、杀人罪
三、伤害罪
四、放火罪
五、盗窃罪
六、贪赃罪
七、违反军事职责罪
八、违反边地巡检罪
第三节 西夏法典《天盛律令》所体现刑罚裁量制度
一、“八议”和“官当”制度
二、老幼重病减罪制度
三、累犯、再犯加重处罚制度
四、数罪并罚制度
五、自首减免处罚制度
六、主犯从重处罚制度
七、以功抵罪制度
八、议合制度
第四章 西夏的厩牧法和军事法
节 以游牧为主与西夏法典中严格的牲畜保护规定
一、《唐律疏议》与《天盛律令》有关厩牧法规定门类对比
二、官私牧场的划分与官牧管理体制
三、畜物保护
第二节 党项民族的尚武习俗与西夏军事法律规定
一、西夏党项军事制度缘起与沿革
……
第五章 西夏婚姻法律制度
第六章 西夏的宗教法
第七章 西夏的民族习惯法
第八章 西夏的民间契约
第九章 西夏的诉讼审判制度
第十章 西夏的亲属法律制度
第十一章 儒家思想对西夏法制的影响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邵方,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法学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1992~1995年任西北民族大学历史系讲师;1998-200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3-2009年8月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美国国务院2008年国际访问者(I-Vote观摩美国总统大选)。主要从事中国法

文摘


序言



《中原王朝对西北边疆的治理与文化互动:唐宋时期以来的视角》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自唐代中期至宋代中后期,中原王朝在处理与西北边疆,尤其是河西走廊、湟水流域以及与周边游牧民族,如吐蕃、回鹘、党项等政权之间的复杂关系时所采取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策略。本书的叙事脉络并非聚焦于某一单一王朝的边疆政策本身,而是着眼于边疆治理理念的演变、权力边界的动态调整,以及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文化之间持续不断的碰撞、融合与张力。 第一部分:唐代边疆秩序的重构与碎裂 本书开篇从唐代“安西都护府”制度的鼎盛及其在河西走廊的深远影响入手。重点分析了唐朝如何通过设立羁縻州府、推行郡县制以及利用军事屯垦来构建其对西域的控制体系。然而,叙事很快转向对“安史之乱”后,中央权威衰落对边疆治理带来的冲击。我们详细考察了唐末五代时期,河西走廊在吐蕃、沙陀等势力交替控制下的政治碎片化现象。 羁縻之术的弹性与限度: 探讨了唐朝初期对地方部族首领授予官职、赐予法号等软性控制手段的实际效果,以及这种“以夷制夷”策略在权力真空期的脆弱性。 河西走廊的战略价值转移: 分析了丝绸之路贸易路线在吐蕃兴起后所经历的结构性变化,以及中原王朝试图通过重建或巩固局部防线(如甘州、凉州)来维持对外部交流的掌控。 第二部分:宋代对西北边疆的战略调整与“以文制武”的困境 进入宋代,面对崛起的辽、西夏以及强盛的吐蕃残余势力,宋朝的边疆战略呈现出明显的防御性和妥协性。本书对宋代“守内虚外”的战略思想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聚焦于宋朝如何通过经济手段(如岁币、互市)来缓解军事压力。 对党项的早期认知与早期接触: 详尽考察了宋初对西夏前身——拓跋氏政权(如定难军)的招抚政策,以及这种政策如何从最初的安抚逐渐演变为后期的军事对峙。重点分析了宋廷在处理与新兴政权关系时,如何平衡“华夷之辨”与现实的政治利益。 军事防御体系的重构: 剖析了环庆、泾原、熙河等路防御体系的构建,分析了宋代边境城寨的防御功能与屯田制度的实施效果。特别关注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对边患的认知差异,以及“主战派”与“主和派”在边疆政策辩论中的核心议题。 经济杠杆:岁币与互市的复杂性: 本部分超越了将岁币视为单纯的“贿赂”的传统观点,探讨了岁币在宋廷外交体系中的定位,以及与西北诸政权之间的互市关系如何成为维系区域经济平衡的关键因素。 第三部分:文化、宗教与社会领域的渗透与交流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从政治军事转向文化和社会层面,揭示了边疆地带远比单纯的军事对峙更为复杂的社会实体。西北边疆是多民族、多宗教交流的前沿地带。 佛教在边疆的传播与本土化: 考察了唐宋之际,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陇右以及西夏境内传播的路径和特点。分析了中原王朝的寺院管理政策,以及对边疆地区宗教热情的管控。本书将对比分析在宋朝控制区(如文州、岷州)和西夏控制区内,佛教的社会功能有何不同。 人口流动与族群认同的模糊地带: 深入探讨了宋代边境地区(如陕北、庆州、延安府)长期流民、戍卒、以及经商者带来的族群身份流动性。研究了在不同政权治下,汉人、羌人、吐蕃人、党项人之间婚姻、习俗借用等现象,展示了边疆社会认同的非固定性。 技术与物产的交流: 尽管政治关系紧张,但技术和物产的交流从未中断。本书细致考察了宋代陶瓷、丝织品向西北的输入,以及西北地区马匹、药材回流至中原的渠道和价格机制,揭示了经济联系对地缘政治的制衡作用。 结论:从权力中心到多极互动的区域秩序 本书总结认为,唐宋时期的西北边疆不再是单一的“中原王朝的附属地”或“蛮夷之地”,而是一个权力结构相对分散、文化要素高度混合的区域互动场域。宋朝的边疆治理,与其说是对外部威胁的有效防御,不如说是对内部权力收缩的一种无奈适应,其核心特征体现为一种在有限的军事能力下,通过经济和文化渠道来维持区域基本稳定的复杂策略。本书试图为理解中国古代边疆史提供一个超越传统“进取”与“退守”二元对立的、更具动态性和社会深度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西夏法制研究》这本书,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学术的味道。我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份详尽的法律条文汇编,或者是对西夏时期法律文献的深入解读,带领读者走进那个神秘王朝的司法世界。我期待着能够了解到西夏法律的整体框架,比如它的基本原则,它的主要构成部分,以及它在整个西夏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对于西夏法律的个案分析,通过具体的审判案例,来展现法律条文在实际中的运用,以及它如何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此外,我还对西夏法律的文化渊源和民族特色很感兴趣,想知道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西夏,法律是如何体现其独特性,又是在哪些方面受到了周边文化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证据和分析,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西夏法制的内涵及其历史意义,而不只是停留在概念性的阐述上。

评分

我对《西夏法制研究》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深入了解西夏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王朝,尤其是他们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就。我曾经设想,书中会细致地梳理西夏在各个历史时期,比如建国初期、鼎盛时期以及衰落时期,法律制度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我尤其期待能够看到关于西夏刑法的具体内容,例如他们的量刑标准、刑罚种类,以及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刑事案件的处理方式。同时,我也对西夏的民事法律制度非常感兴趣,想知道在财产继承、婚姻家庭、契约等方面,他们是如何规范社会关系的。此外,我还会关注书中对于西夏法律文献的来源、性质以及在学术界的研究状况的介绍,希望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扎实的史料考证和深入的理论分析,让我能够对西夏的法律文明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西夏法制研究》,我本来是对这个题目挺好奇的,想着研究研究西夏这个我不太熟悉的朝代,看看他们的法律体系是怎么运作的。拿到书后,我翻看了前面的一些章节,然后又跳着看了后面的一些部分。虽然书名是《西夏法制研究》,但读起来感觉它似乎更像是在梳理一套古代的行政管理条例,又或者是在探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我一直期待着能看到一些关于刑罚、诉讼程序、甚至是一些民间契约的例子,能够让我对西夏的日常生活和司法实践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然而,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并不在这里,它更多地在宏观层面进行论述,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文献和史料,试图勾勒出一种制度框架。我在阅读中,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这些条文和规定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究竟是如何被理解和执行的?是否有学者们对其进行了案例分析,来展示法律条文与实际情况的碰撞?我期待的是一种更具象化的呈现,能够让我“看到”西夏的法律是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评分

对于《西夏法制研究》这本书,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态去阅读的。我对于这个相对比较模糊的王朝的法律体系一直很感兴趣,想象着它会是如何在中华文明的版图上独树一帜的。我以为书中会详细介绍西夏独特的法律渊源,比如他们的成文法典,或者是借鉴了哪些周边王朝的法律传统,以及这些法律是如何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发展的。我尤其期待能够了解一些关于西夏的司法机构设置,比如法官是如何产生的,审判流程是怎样的,以及他们是否有独特的证据规则。此外,我也很想知道,西夏的法律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民族、宗教、甚至是文化习惯的影响。比如,佛教、道教等宗教对法律的渗透,以及回鹘文、汉文等法律文本的并行使用,都会是很有意思的研究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案例,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法律条文在实际中的应用,从而对西夏的社会面貌有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把握。

评分

拿到《西夏法制研究》这本书,我原本是想着能从中了解到那个遥远王朝在法律层面的独特性。我一直觉得,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法律思想和实践,西夏作为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政权,其法制肯定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我脑海中设想的,是书中会详细阐述西夏法律的条文细节,比如他们如何界定罪与罚,对于不同身份的人是否有不同的法律待遇,以及婚姻、财产、继承等民事法律有哪些规定。我还在期待,作者能够对西夏的法律进行一些与其他朝代(比如宋、辽、金)的对比研究,从而突显出西夏法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西夏法律文献的整理和解读,比如那些已经发现的西夏文法律抄本,它们是否能为我们揭示更多不为人知的法律实践。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个清晰、详尽的西夏法律图景,让我能够理解他们是如何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国家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