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论语》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学校课本里的片段,感觉有些枯燥和遥远。但《中华经典精粹解读:论语》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解读方式非常接地气,他仿佛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导游,带领我一步步走进《论语》这座思想的宝库。他不仅仅是翻译和注释,更是对孔子思想的深入挖掘和现代阐释。 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篇章。作者没有简单地解释字面意思,而是深入剖析了学习与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避免陷入思维的误区。他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化为易于理解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这种解读,让我感觉《论语》并不是古代圣人的陈词滥调,而是与我们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宝典。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坐在我面前,娓娓道来那些穿越千年的智慧。初拿到《中华经典精粹解读:论语》时,我被它朴实无华的外表所吸引,仿佛触摸到历史的温度。翻开书页,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一种沉静的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哲思,只有对人生最根本的体察和最真挚的关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深度对话,他用最简洁的语言,点拨出人生最核心的道理。 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仁”的解读。作者并没有将其神化,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仁”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比如,书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更加鲜活和具有实践意义。他结合具体的历史故事和生活场景,展现了“仁”并非遥不可及的道德高标,而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去践行的生活态度。这种解读方式,让我不再对孔子的思想感到疏远,而是觉得它就在我身边,指导着我的言行。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论语》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但苦于自身学识不足,无法真正领会其深意。《中华经典精粹解读:论语》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者的文字流畅且富有洞察力,他不仅仅是翻译,更是对孔子思想精髓的提炼和升华。 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为政以德”的解读。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抽象的政治理论,而是通过列举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生动地阐释了“德”在治理国家和管理团队中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真正的领导者,不仅要有能力,更要有德行,要以身作则,才能赢得民心,实现长治久安。这种解读,让我对领导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论语》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论语》无疑是其中的瑰宝。《中华经典精粹解读:论语》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金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这部经典的大门。作者的解读,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注入了现代的视角,使得那些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书中对于“君子”的描绘,尤其令我神往。作者没有将君子塑造成高不可攀的道德完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不断追求完善自我的过程。他通过对不同篇章的细致解读,展现了君子在待人接物、修身养性、治国理政等方面的独特风范。这种解读,让我意识到,成为一个“君子”,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的点滴努力来实现的人生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却又常常被古文的晦涩所困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作者的解读,如同一道桥梁,连接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理解。他并没有一味地照搬原文,而是运用了大量生动的例子和深入浅出的分析,让《论语》中的道理变得触手可及。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礼”的阐释。作者并没有将其简单地理解为繁琐的礼仪,而是深入挖掘了“礼”背后所蕴含的尊重、秩序和人伦道德。他通过对不同场景下“礼”的运用进行解读,让我明白了“礼”是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发挥润滑剂的作用,以及它如何构成了社会和谐的基础。这种解读,让我对“礼”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孔子思想的精髓。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不错,京东信的过 不错,京东信的过
评分想来《论语》作为国学经典,其中的名篇甚至已反复诵读过不下百遍,但是多为机械的背诵而少积极的思考。今借此机会重读《论语》,于颇有感悟之处抒发一点自己的拙见,望能成为“有益的增补”。 1.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次接触《论语》是在小学的时候。哥哥送了我一本不知什么版本的《论语》(当然,当年看书都还未曾会去考虑版本的问题)。拿到新书的我很是兴奋,立马装模作样读了起来。在往后的学习生涯中,《论语》作为经典频繁出现,而学而第一作为《论语》开篇,自然是我反复背诵、记忆最为深刻的一篇了。 最初,我将“说”读成shuo,因为尚不懂通假变化,后来才明白“说”同“悦”,表快乐之意。但是对于“乐”字的读音,我却常有疑惑。根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说法,“乐”意为高兴,应读作le,那若是做“用礼乐来招待朋友”解,是否可读作yue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查阅了古汉语字典,发现“乐”字作为“音乐”之意时,并无动词用法。如此看来,我当年幼稚的猜测就站不住脚了。如今,我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则使《论语》一开篇就表明了孔子“恕”的思想,并树立起了“君子”这一儒家理想的审美人格。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果然如此啊! 从“悦”和“乐”出发,李泽厚先生分析了中国有别于西方“罪感文化”和日本“耻感文化”的“乐感文化”。相较于佛教的“彼岸”或是某些宗教中的“天堂”,儒家思想却不曾勾勒出“另一个地方”,它所关注的始终是“此世间”。如果将《论语》和《柏拉图对话录》对比一下,很快就能发现,孔子和苏格拉底这两位思想巨人早在千百年前就以体现了东西方截然不同的思想气质。孔子对弟子谆谆教诲,三言两语讲道理点破,;苏格拉底则是循循善诱,让“智者”们一个个幡然醒悟。当然,这样的对比很粗陋,但多少也能看出东西方思想气质和思考方式的迥异之处。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杨伯峻先生说:“孔子不是宿命论者。”也有许多文章提到孔子不信鬼神,若真如此,“祭神如神在”(3.12)又为哪般?(“祭如在”可说是对先人的敬重)。我理解孔子相信天命的存在,相信神的存在,但不是盲目依赖。“天命”在孔子这里可理解为客观规律,规律可察可用,但不可改变。对天命、鬼神应存“敬畏”之心。“君子有三畏,畏天命……”,是发自与内心的敬畏,而不是谄媚,言行无愧于天地,但不能只希求于神的庇佑,有些“我心有主”的味道。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乃是知规律客观,是心中有主。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论孝,回答的并不是“什么是孝”,而是“如何才是孝”。同后来许多学生和其他人“问政”、“问仁”一样,孔子的答案总是因人而异的,与柏拉图的对话录相比,“后者所追求的是从各种具体事务和具体概念(如美的瓶罐、美的小姐等等)中抽升出以普通必然一直超越的‘理式’,认为那才是真理之所在,并即以此抽象的思辨的‘理式’作为标准或准则来规范具体世界。”(李泽厚《论语今读》)
评分好
评分正版图书,值得珍藏鉴赏,需仔细品味,满意!
评分在威利斯在小银幕上站稳脚跟后为其量身定做的《虎胆龙威》可谓充分的发掘了威利斯所有的特点。威利斯的角色和他本人一样,不是最帅却足够有魅力,不是幽默大师却很风趣,有很多缺点但总体来说是个好人,没有超人的能力却足以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这些因素外加威利斯特有(或独有)的贱笑,使其成为了许多人都觉得平易近人、又充满亲和力的英雄。
评分适合孩子好好学习
评分很棒 感谢送货师傅!超级负责!
评分丛书正是为适应当代读者需求特别编写的国学经典普及丛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