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精粹解读:论语

中华经典精粹解读:论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申 著
图书标签:
  • 论语
  • 儒家经典
  • 国学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化
  • 思想
  • 哲学
  • 解读
  • 精华
  • 文化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8121
版次:1
商品编码:1062032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1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的著作,怎样才能尽快领略到经典的核心要义,减少在茫茫书海中不得要领的辛苦?“中华经典精粹解读”丛书正是为适应当代读者需求特别编写的国学经典普及丛书。
选目“精粹”:所选典籍均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选文“精粹”:所选文段均为经典中的精华部分。
原文后附“扩展阅读”:参照原文选段,从其他经典著作中选摘出内容、思想与本段相关的语段,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选文。
“点评”精到:从当代人的视角出发,对文段精髓加以解读,以唤起读者更多的思索和体悟。

内页插图

目录

孔子论学
学而1.1
学而1.4
学而1.6
学而1.7
学而1.14
学而1.15
为政2.4
为政2.9
为政2.11
为政2.15
为政2.17
述而7.8
述而7.20
述而7.22
述而7.28
子罕9.4
子罕9.8
子罕9.17
子罕9.21
子罕9.23
先进11.25
子路13.4
子路13.5
宪问14.24
宪问14.44
卫灵公15.31
卫灵公15.32
季氏16.9
阳货17.3
阳货17.8

孔子论孝
学而1.11
为政2.5
为政2.7
里仁4.18
里仁4.19
里仁4.21
子路13.18
阳货17.21
子张19.18
孔子论仁
学而1.2
学而1.3
八佾3.3
里仁4.1
里仁4.3
里仁4.4
……
孔子论做人
孔子论鬼神天命
孔子论治国

精彩书摘

【注释】
①东山:鲁国都城(今山东曲阜)东面的一座高山,有人认为就是山东境内的蒙山。
②太山:即泰山。
③言:理论。
④科:坑洼。
【译文】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登上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都不大。所以,看到海的人就难以把别的水称之为水,在圣人那里学习过的人就难以把别的理论称之为理论了。看水有个方法,一定要看水的波澜。日月都有光辉,凡是能容纳光明的地方它都能照到。流水这种东西,不注满坑洼就不再向前。君子志在弘扬大道,如果不能处处贯通,也就不能通达。点评
作为年长者,应该重视年轻人。年轻人的将来,确实很难限量。从历史的发展看,年轻一代超越上一代,是一种必然。孔子对年轻人的看法是合乎实际的。当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能超越上一代。一个人到四十、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可称道的成就,以后也就不会有什么成就了。不过这也只能是一般情况,四五十岁以后才有成就的人也是有的,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努力。 孟子的话,可以理解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一个人,应该知道山外有山,不要盲目自傲;但也要敢于登高山、有大志,不陶醉于一点小小的成就。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那么,这个人的一生一定会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

前言/序言


千古智慧,人生指南: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盛宴 在中国浩瀚的思想星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辰,它以其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洞察和 enduring 的魅力,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指引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航向。这颗星辰,便是那部被誉为“群经之首,诸子之长”的《论语》。它并非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更像是一部生动的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们关于人生、道德、政治、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对话和言行。然而,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记录,却蕴含着通达古今的智慧,成为中华文化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论语》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仁”的深刻阐释。“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范畴,也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爱人。”(《颜渊》)一句简短的话,却道出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纽带和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通过约束自己的欲望,遵循礼的规范,个体便能回归到“仁”的状态。这并非压抑人性,而是通过道德修养,使个体的情感和行为符合更高的道德标准,从而实现个人的完善与社会的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这一“恕”道的原则,更是将“仁”落到实处,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真诚、友善,如何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感受,《论语》中的“仁”字,依然是我们重要的精神坐标。 其次,《论语》对“君子”品格的塑造,为我们提供了高尚的人生典范。“君子”,是孔子理想中的人格典型,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君子“思无邪”(《里仁》),内心纯净,追求高尚的道德。“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心胸开阔,光明磊落,而小人则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里仁》),行动果断,言语谨慎,体现了实践能力和审慎的态度。“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卫灵公》)君子更关心的是对他人和社会的了解,而非他人的认可。这种不为名利所累,专注于自身修养和品格提升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在追求物质成功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提醒自己,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君子之道,或许能给予我们更深远的启示。 再者,《论语》对于学习和教育的重视,更是其永恒的价值所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开篇第一句,就点明了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孔子强调“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学习并非死记硬背,而是要不断温习旧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认识,才能达到精深的境界。他提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避免迷茫和危险。孔子更是反对“一勺之多”(《述而》)的死板教学,主张“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他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提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认知边界,才是真正的智慧。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论语》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依然是我们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宝贵财富。 《论语》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它更关注现实生活,探讨如何“安身立命”。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他主张用道德和礼仪来治理国家,感化民众,而不是单纯依靠政令法律。这种“德治”的理念,强调通过提升人的道德素质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家庭教育方面,《论语》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体现了对家庭责任的重视。孔子对“孝”的理解,更是深邃:“子夏问孝。子曰:‘颜色难看。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真正的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在于发自内心的恭敬和关爱。 《论语》的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思想和治理智慧。“政者,正也。”(《为政》)孔子认为,政治的核心在于“正”,即领导者要正直,以身作则。“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为政》)任用正直的人,惩治邪恶,民众自然会服从。他强调“修己,以敬”(《学而》),“修己,以安人”(《学而》),“修己,以安百姓”(《学而》),将个人修养与治理国家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内圣外王”的政治思想,追求个人的道德完善,并以此为基础,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论语》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寓意深刻。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以最朴素的文字,触动人最深层的心灵。每一句对话,每一个片段,都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它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不足,也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阅读《论语》,并非一次性的学习,而是一场持续的对话,一次心灵的洗礼。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增长,对《论语》的理解也会不断深化,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论语》的价值,超越了时间和地域,成为了世界性的文化瑰宝。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回归内心,重拾那些历久弥新的智慧。《论语》的“仁爱”、“君子”、“学习”、“修身”等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保持人格的独立,并以更积极、更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工作。它是一本“常读常新”的宝典,一本“随身携带”的人生指南。 《论语》的阅读,从来不是为了追求学术上的高深,而是为了将这些充满生命力的智慧,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指导我们言行的准则,成为滋养我们心灵的甘泉。它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它是一份跨越千年的馈赠,一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读、去践行的珍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论语》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学校课本里的片段,感觉有些枯燥和遥远。但《中华经典精粹解读:论语》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解读方式非常接地气,他仿佛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导游,带领我一步步走进《论语》这座思想的宝库。他不仅仅是翻译和注释,更是对孔子思想的深入挖掘和现代阐释。 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篇章。作者没有简单地解释字面意思,而是深入剖析了学习与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避免陷入思维的误区。他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化为易于理解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这种解读,让我感觉《论语》并不是古代圣人的陈词滥调,而是与我们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宝典。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坐在我面前,娓娓道来那些穿越千年的智慧。初拿到《中华经典精粹解读:论语》时,我被它朴实无华的外表所吸引,仿佛触摸到历史的温度。翻开书页,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一种沉静的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哲思,只有对人生最根本的体察和最真挚的关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深度对话,他用最简洁的语言,点拨出人生最核心的道理。 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仁”的解读。作者并没有将其神化,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仁”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比如,书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更加鲜活和具有实践意义。他结合具体的历史故事和生活场景,展现了“仁”并非遥不可及的道德高标,而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去践行的生活态度。这种解读方式,让我不再对孔子的思想感到疏远,而是觉得它就在我身边,指导着我的言行。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论语》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但苦于自身学识不足,无法真正领会其深意。《中华经典精粹解读:论语》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者的文字流畅且富有洞察力,他不仅仅是翻译,更是对孔子思想精髓的提炼和升华。 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为政以德”的解读。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抽象的政治理论,而是通过列举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生动地阐释了“德”在治理国家和管理团队中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真正的领导者,不仅要有能力,更要有德行,要以身作则,才能赢得民心,实现长治久安。这种解读,让我对领导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论语》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论语》无疑是其中的瑰宝。《中华经典精粹解读:论语》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金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这部经典的大门。作者的解读,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注入了现代的视角,使得那些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书中对于“君子”的描绘,尤其令我神往。作者没有将君子塑造成高不可攀的道德完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不断追求完善自我的过程。他通过对不同篇章的细致解读,展现了君子在待人接物、修身养性、治国理政等方面的独特风范。这种解读,让我意识到,成为一个“君子”,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的点滴努力来实现的人生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却又常常被古文的晦涩所困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作者的解读,如同一道桥梁,连接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理解。他并没有一味地照搬原文,而是运用了大量生动的例子和深入浅出的分析,让《论语》中的道理变得触手可及。 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礼”的阐释。作者并没有将其简单地理解为繁琐的礼仪,而是深入挖掘了“礼”背后所蕴含的尊重、秩序和人伦道德。他通过对不同场景下“礼”的运用进行解读,让我明白了“礼”是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发挥润滑剂的作用,以及它如何构成了社会和谐的基础。这种解读,让我对“礼”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孔子思想的精髓。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

不错,京东信的过 不错,京东信的过

评分

想来《论语》作为国学经典,其中的名篇甚至已反复诵读过不下百遍,但是多为机械的背诵而少积极的思考。今借此机会重读《论语》,于颇有感悟之处抒发一点自己的拙见,望能成为“有益的增补”。      1.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次接触《论语》是在小学的时候。哥哥送了我一本不知什么版本的《论语》(当然,当年看书都还未曾会去考虑版本的问题)。拿到新书的我很是兴奋,立马装模作样读了起来。在往后的学习生涯中,《论语》作为经典频繁出现,而学而第一作为《论语》开篇,自然是我反复背诵、记忆最为深刻的一篇了。   最初,我将“说”读成shuo,因为尚不懂通假变化,后来才明白“说”同“悦”,表快乐之意。但是对于“乐”字的读音,我却常有疑惑。根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说法,“乐”意为高兴,应读作le,那若是做“用礼乐来招待朋友”解,是否可读作yue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查阅了古汉语字典,发现“乐”字作为“音乐”之意时,并无动词用法。如此看来,我当年幼稚的猜测就站不住脚了。如今,我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则使《论语》一开篇就表明了孔子“恕”的思想,并树立起了“君子”这一儒家理想的审美人格。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果然如此啊!   从“悦”和“乐”出发,李泽厚先生分析了中国有别于西方“罪感文化”和日本“耻感文化”的“乐感文化”。相较于佛教的“彼岸”或是某些宗教中的“天堂”,儒家思想却不曾勾勒出“另一个地方”,它所关注的始终是“此世间”。如果将《论语》和《柏拉图对话录》对比一下,很快就能发现,孔子和苏格拉底这两位思想巨人早在千百年前就以体现了东西方截然不同的思想气质。孔子对弟子谆谆教诲,三言两语讲道理点破,;苏格拉底则是循循善诱,让“智者”们一个个幡然醒悟。当然,这样的对比很粗陋,但多少也能看出东西方思想气质和思考方式的迥异之处。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杨伯峻先生说:“孔子不是宿命论者。”也有许多文章提到孔子不信鬼神,若真如此,“祭神如神在”(3.12)又为哪般?(“祭如在”可说是对先人的敬重)。我理解孔子相信天命的存在,相信神的存在,但不是盲目依赖。“天命”在孔子这里可理解为客观规律,规律可察可用,但不可改变。对天命、鬼神应存“敬畏”之心。“君子有三畏,畏天命……”,是发自与内心的敬畏,而不是谄媚,言行无愧于天地,但不能只希求于神的庇佑,有些“我心有主”的味道。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乃是知规律客观,是心中有主。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论孝,回答的并不是“什么是孝”,而是“如何才是孝”。同后来许多学生和其他人“问政”、“问仁”一样,孔子的答案总是因人而异的,与柏拉图的对话录相比,“后者所追求的是从各种具体事务和具体概念(如美的瓶罐、美的小姐等等)中抽升出以普通必然一直超越的‘理式’,认为那才是真理之所在,并即以此抽象的思辨的‘理式’作为标准或准则来规范具体世界。”(李泽厚《论语今读》)

评分

评分

正版图书,值得珍藏鉴赏,需仔细品味,满意!

评分

在威利斯在小银幕上站稳脚跟后为其量身定做的《虎胆龙威》可谓充分的发掘了威利斯所有的特点。威利斯的角色和他本人一样,不是最帅却足够有魅力,不是幽默大师却很风趣,有很多缺点但总体来说是个好人,没有超人的能力却足以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这些因素外加威利斯特有(或独有)的贱笑,使其成为了许多人都觉得平易近人、又充满亲和力的英雄。

评分

适合孩子好好学习

评分

很棒 感谢送货师傅!超级负责!

评分

丛书正是为适应当代读者需求特别编写的国学经典普及丛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