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茶道,是平常吃饭饮茶的艺术,是日常起居的礼仪法度,而且,也是社交的规范。这里受重视的,是人与人心灵温暖的沟通交流,温和而宁静的氛围,是一种诉诸人们感觉的精神飨宴。
桑田忠亲编著的《茶道的历史》以日本历史上与茶道有关的名人能阿弥、珠光、绍鸥、利休、织部、远州、宗旦、不昧等茶匠,佐佐木道誉、足利义政、信长、秀吉、家康、蒲生氏乡、黑田如水、加藤清正、织田有乐、伊达政宗等的茶会情形、名人逸事、人物传说等为中心,结合茶道的礼仪法式、茶具的由来,概要的叙述了日本独特的茶道传统文化的规范、茶会的变迁以及茶道的精神等。
作者简介
桑田忠亲,1902年11月21日~1987年5月5日。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国学院大学文学部毕业,历任日本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研究员、国学院大学文学部教授等职。日本战国史以及茶道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主要著作有《日本茶道史》《千利休》《日本武将列传》《日本合战全集》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一、茶道的成立(能阿弥与珠光)
1 艺术家能阿弥
2 书院装饰法定式样的制定
3 茶架装饰法定样式的制定
4 茶架的技巧
5 东山皇室藏品的制定
6 茶道的开山鼻祖珠光
7 珠光提倡的茶之道
8 珠光的茶道改革
9珠光流派的茶道传统
二、茶道的大成(绍鸥与利休)
1 堺城
2 堺城的茶系
3 绍鸥的一生
4 绍鸥的茶道
5 绍鸥的门人
6 利休的出世
7 利休的权势
8 利休的死因
9 利休流派的茶道传统
三、茶道的发展(织部与远州)
1 利休七哲与古田织部
2 织部的一生
3 织部的茶道
4 织部喜好的茶具
5 远州的一生与艺术特点
6 建筑家?造园家的远州
7 陶艺家远州与茶道中兴的著名器皿
8 远州与茶道
四、茶道的普及(宗旦与石州)
1 千宗旦的一生
2 千家十职的起源
3 三千家的确立
4 千宗旦的茶室
5 千宗旦的茶道
6 千宗旦的交友
7 千宗旦的奇闻轶事
8 千宗旦的爱好
9 千宗旦的门风源流
10 片桐石州的茶系
11 石州的茶道经历
12 石州的茶风
13 石州的茶道形式
14 石州的爱好
15 石州的奇闻轶事
16 石州流派的各个派别
五、茶道的规范化(不昧与不白)
1 近世封建社会的建立
2 武家茶的开始
3 柳营茶道的诞生
4 封建制度下的茶道观
5 家元(宗主)制度的确立
6 松平不昧的石洲流派“大名茶”
7 七事仪式的制定
8 江户时代川上不白关注大众
六、茶道的近代化与现代茶道的现状
前言
1 明治维新与茶道界的变动
2 文明开化与茶道
3 家元(宗主)制度的变容
4 家元制度的组织化与宣传
5 茶道界的民主化
6 茶道界通向近代化的道路
7 利休以后的茶道的颓废
8 明治以后的茶会和茶事活动
9 对茶的批判与改革论
10 走向现代茶道界的希望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三、茶架装饰法定样式的指定
能阿弥把书院建筑的房间当作茶室,接着又编制出书院建筑以及茶架装饰的法定样式。如果是在书院的房间举办茶道的话,按照以往的那种普通的沏茶方法,未免太过简单了。在饮茶亭会所举行茶道时,左手拿着开水瓶,右手拿着茶刷子不停地搅拌。在放有抹茶的茶碗里冲上开水瓶里的开水,再用茶刷搅拌一下。这是一种相当简单的沏茶方法。这么简单的沏茶方法,让将军感到不能满足了,在这种情况下,能阿弥想出了利用茶架的方法。研习茶道的各位先生,大概是知道茶架沏茶法的吧。不习此道的人,只要是看过献茶方式的,也都应该知道。
茶架这个东西,原来是向佛祖献茶时候使用的佛具,也即献茶用的架子。它是漆成黑颜色的木架子,这就是所说的“真架子”。因为它是佛具,所以,只在佛教寺院内使用。在俗世的茶会上,一般是不使用那种东西的。用茶架沏茶时,常常会说一套架子,这就是说架子加上用具,方才齐全。把整套的茶架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据说是南浦禅师即南浦绍明,是在镰仓时代的末期,从中国的一个叫做径山寺的寺庙带回来的。关于这位南浦禅师,在五岛美术馆里存留有他的墨迹。这是一部了不起的杰作,已被指定为日本国家重要的文化财产。南浦禅师后来获得了国师称号,又被称作大应国师。
据说,这一套茶架,从筑前的崇福寺传到了京都紫野的大德寺,又由足利尊氏所皈依的名闻天下的天龙寺的开山之祖梦窗国师弘扬于世。这位梦窗国师也有墨迹留存于五岛美术馆。传说中的梦窗国师是一位德行特别高深的禅僧,他开创了位居五山之上的天龙寺。据说足利尊氏对其尊崇笃厚,还就政治及个人问题,一一与梦窗国师商谈。
就这样,能阿弥最终设想在将军的茶道席上利用茶架来提高沏茶的品味的方法。不过,在这之前就要将所谓的茶架,即放置有茶具起装饰作用的木架柜子,装饰得符合将军家的身份。
前言/序言
茶道的历史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认识日本茶道的好书。学书大原在执笔得法,法得,虽蜂临近代名人书亦佳,否则日摹钟王,去之远甚无益也。 凡事有志竟成,况学书一道,今见岂不如古哉?按《九成》、《皇甫》、《虞恭公》等碑皆晚年书,初岁未必即佳,人苟英年刻励精进,奚虞难成?要在不自发耳。 学书贵真有得,非徒宗派之高,遂足抺蔑一切也。 学书宜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了手。 作书点画钩磔,转折挑剔,须气贯神足,否则松懈。如蛇之斗,两头皆有力;又如舞流星,弯曲百转,而力则直。真行宜方,草宜圆。真参八分,草参篆籀。草书转折,宜圆不宜方。后人法不如古,若苏、米草书,遂多主方体,盖其临唐碑楷法熟,草非其所长也。 语云:“草不可杂行,行不可杂真。”结体要纯之谓也。 作书下笔,须步趋古人,勿依傍。 欧书健劲,而笔则提空。 接《执笔论》手书第4页。 宋碑不及唐碑。唐人书锋棱俱出,而宋人不能。写透欧书,碑版皆可书矣。至李北海则以行为楷者也。 学右军草书必参大令,以其气胜也。 书法趋骨力刚健,最忌野。学北海《大照禅师》如登山。 褚字笔笔藏锋,而笔笔出锋。欧字易写细长。褚字忌写横。褚字崩开,写圆尤易为力。欧字则转笔直就下来,较褚尤难。《兰亭》亦然。 学书如穷经,先宜博涉,必博,而后反约。不博,约于何反?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唐太宗字全行以逸意。学书者见太宗字,而后始敢放笔。 孙过庭《书谱》,初学草书者不可学,恐写散了。 结体不外分间布白、因体趁势、避让排迭、展促向背诸法。一字拆开,则各字成形,合则全体入彀。 学书忌浮论而无实功。(爱而不学知不真,学而不篤得不深。) 孙过庭云:始终平正,中则绝险,终归平正。须知终之平正,与知终之平正,与始之平正不同;始之平正,结构死法;终之平正,融会变通而出者也。此中节次,躐等不得。学书得传法,无功夫,亦不能成家也。 楷书有法可守者莫如欧,盖欧书结构,毫釐不忽。 临欧不虑飘,恐不韵,临褚不虑灵,恐不实。 将苏长公《罗池庙帖》挂壁间观玩,实实增长笔力。 临《多宝塔》,着意去临,不甚相远;脱手写,欲笔笔相似,竟难。 《潁上兰亭》、《黄庭》,初上来不可学,其字提空笔尖写的,骨合于内,全是一点筋盘转,初学恐流于轻薄软弱。 学欧字时以颜字为太肥,学赵字时以欧、颜为太瘦、太板,学米字时以赵字为近俗,学董字时以米字为太纵。及復学欧、颜诸家,以董字气骨弱,近小。当未解时,看古人字皆有毛病,到于今方知古人皆有不能及处。 临法帖固须得全本。全本字多,多则楷模备。得旧搨本与搨手精,则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紧要总在执笔得法,执笔不得法,纵令临古人墨迹,皆无是处也。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偭规矩。初宗一有,精深有得。继採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闭门经。 工追摹而饶性灵,则趣生;恃性灵而厌追摹,则法疏。天资既高,又得笔法,功或作或輟,亦无成就也。 学假晋字,不如学真唐碑。 欧字《皇甫碑》、《虞恭公碑》,皆七八十岁时书。《九成宫》在前,较《皇甫》难学。《九成》气味静而风韵含蓄,《皇甫》、《虞恭公》则全凭力量刻入。 学右军字,其用意如学行书;学欧、褚诸家字,其用意如学楷书。 学书勿惑俗议,俗人不爱,而后书学进,尤要真心追摹古人。 用软笔,令管少侧,锋则外出,笔肚着纸,然后指挥如意;用硬笔,令管竖起,则笔
评分
☆☆☆☆☆
《k茶道的s历u史》(桑田忠E亲)【摘M要 书P评 试XZ读】- 图书
评分
☆☆☆☆☆
《k茶道的历s史》(桑田忠F亲)【摘要MP 书评 试读Z】- j图书
评分
☆☆☆☆☆
4 茶架的技巧
评分
☆☆☆☆☆
ij《茶道的y历u史f》f(桑田mCK忠亲)【jo摘要
评分
☆☆☆☆☆
帮同事买的,送货速度快,活动价格很便宜
评分
☆☆☆☆☆
henhaoxihuanaaaaaaaaaaa
评分
☆☆☆☆☆
茶道,是平常吃饭饮茶的艺术,是日常起居的礼仪法度,而且,也是社交的规范。这里最受重视的,是人与人心灵温暖的沟通交流,温和而宁静的氛围,是一种诉诸人们感觉的精神飨宴。
评分
☆☆☆☆☆
《茶Yn道的r历史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