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想知道如何在好莱坞当一个成功的电影编剧吗?答案就在这里。布莱克·斯奈德写的一本内容丰富而且趣味十足的专业书籍——《救猫咪2:经典电影剧本探秘》,它将帮助下一代的电影爱好者加入到编剧这个行列。他在本书中列举了50部标志性的影片,娴熟地分析了这些影片的结构和故事节奏。
内容简介
《救猫咪2:经典电影剧本探秘》将帮助下一代的电影爱好者加入到编剧这个行列。他在本书中列举了50部标志性的影片,娴熟地分析了这些影片的结构和故事节奏。
对于那些懂得艺术而对商业知之甚少的读者来说,《救猫咪2:经典电影剧本探秘》将揭示像《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和《万福玛利亚》这样的艺术片和知名电影工作室制作的大片具有同样的故事结构和内核。
精彩书评
“布莱克·斯奈德(Black Snyder)不是告诉你如何写剧本,而是教会你如何思考电影剧作。”
——布鲁斯·范斯坦(Bruce Feirstein),剧作家;《黄金眼》(Colden Eye)、《明日帝国》(Tomorrow Never Dies)、《黑日危机》(The World is Not Enough)等作品的编剧。
“即使你已经读过和分析过五十本剧本,你所获得的信息仍然不抵这本的一半。《救猫咪Ⅱ》证明布莱克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剧作家,而且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编剧老师。”
——斯蒂芬妮·帕尔默(Stephanie Palmer);Good in a Room的作者。
“布莱克撰写了一部令人瞩目、创意恢弘而实用性又很强的宝典。这部惊人的力作是一个探究成功剧作家和影片策划者如何思维和运作的窗口。”
——卢克·瑞安(Luke Ryan),音乐电视电影副总裁;电影《寻宝奇遇》的执行制片人。
“布莱克通过解构电影化叙事的结构并将其扩展。他的深刻分析将看似毫无关联的电影联系在一起,并深刻揭秘同一类型电影间的联系。这都为读者提供了新锐思路来洞悉电影内涵。惊讶、启发和趣味盎然。”
——克里斯托弗·埃普约翰(Kristofer Upjohn)。
目录
《救猫咪2:经典电影剧本探秘》简介
第一章 “鬼怪屋”型
第二章 “金羊毛”型
第三章 “如愿以偿”型
第四章 “麻烦家伙”型
第五章 “变迁仪式”型
第六章 “伙伴之情”型
第七章 “推理侦探”型
第八章 “愚者成功”型
第九章 “被制度化”型
第十章 “超级英雄”型
后记
译者简介
精彩书摘
开场画面:一座坐落于纽约的摩天大楼,画面中出现了火车的呼啸声、汽车的发动机声和飞机引擎声。屏幕上出现了“感恩节前两天”的字幕。里尔·帕吉(Neal Page,影片中斯蒂夫〔steve Martin〕的扮演者)在开会,等待着客户认可他的竞标方案。
铺垫:斯蒂夫实了去芝加哥的飞机票。一个同事告诉他:“你不可能赶得上飞机。”他能赶得上吗?当斯蒂夫招呼一辆出租车时,竞争揭开了序幕。这次他的对手是著名演员凯文·贝肯(Kevin Bacon)。斯蒂夫输了,他撞上一个皮箱,差点摔断自己的脖子。他生气地大叫:“你敢捣我的乱!”我们此刻看到了一眼皮箱的主人约翰·坎迪(John Candy)。当斯蒂夫赶到肯尼迪机场时,他的航班晚点了。他打电话给在家里等他的妻子和孩子。10分钟时,我们已经认识了故事A中所有的人物。
推动(催化剂):斯蒂夫从一等舱被赶到了经济舱,他正好坐在约翰的身边。约翰扮演的角色名为戴尔·格里菲斯(Del Griffith),是一名窗帘圈推销员,同时也是一个粗人。飞机起飞了,斯蒂夫深受约翰脚气和无聊故事的困扰(“我家的狗今天叫得真响!”)后来,聪明的约翰告诉斯蒂夫:“我们没有降落在芝加哥。奥黑尔机场积雪了,飞机被迫转向。”
主题呈现:在威奇托(美国肯萨斯州的一座城市),斯蒂夫再次给家人打电话。他的妻子很生气,开始怀疑他。约翰发现了斯蒂夫的失落,并告诉斯蒂夫他的人生信条:“爱你的工作,爱你的老婆。”家庭是斯蒂夫的责任感之所在,不过他还将学会去爱他的家人,这是本片的主题。
争论(辩论):斯蒂夫现在该怎么办呢?约翰为斯蒂夫提供了一个过夜之处,他应该一起去吗?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幕衔接点:斯蒂夫和约翰坐上了“野狼”的出租车Taxiola,这辆车既是点唱机又是鸦片窝。斯蒂夫进入了Del Griffith的“颠倒的世界”,他的改变从此开始。他们到了汽车旅馆,约翰受到老板的欢迎,一路上都是如此。约翰虽是粗人但不乏可爱之处,而斯蒂夫既紧张又拘谨。还有什么比让斯蒂夫和约翰同睡在一张狭窄的床上更让他感到拘谨的呢?可怕的淋浴、打着火机阅读、掰关节、吸鼻子和清喉咙,这一切都让斯蒂夫忍元可忍。他历数对约翰的不满,约翰则全盘接受。
B故事:影片中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两个男人之间。我们将会听到有关约翰妻子的故事,他也有自己的不幸,需要斯蒂夫的帮助。在两人争吵时,约翰说“我喜欢我自己,我的妻子喜欢我。”他还带着妻子的照片。
游戏:欢快的音乐宣告这部分的开始。早晨醒来,影片响起《我重入你怀》这首曲子,两人发现他们抱在一起。约翰的手放在两个枕头之间。斯蒂夫大叫:“那不是枕头!”他们一起跳下了床!约翰认为只有坐火车才能到芝加哥。此刻“影片许下的诺言”出现了:用尽可能的办法和各种交通手段,加上信用卡付账,他们将会到达芝加哥。约翰的一个古怪朋友送了他们~程,两人接着搭上了火车。火车上都是赶回家过节的美国人和美国家庭,这是做广告的斯蒂夫需要经历的。火车抛锚了,两人又搭上了一辆汽车,自命清高的斯蒂夫试图带着大家一起唱“泉水里的三个硬币”,可大家似乎只愿意跟约翰一起唱“Theme from the Flinestones”。
中点:斯蒂夫一直想甩掉约翰。约翰卖掉了一些窗帘圈,凑够了吃晚饭的钱。吃饭时,斯蒂夫建议两人各走各路。约翰说他离开家和他的妻子很长时间了,这是故事A和故事B的交叉点。离开了约翰,斯蒂夫并不顺利,丢掉了从机场租来的汽车让他大为光火,他的名贵皮鞋坏了,帽子被吹走了,清高正在被一点一点地剥夺。斯蒂夫遇到了喜气洋洋的租车公司服务员伊迪·迈克莱尔(Edie Mcclurg),他在2分钟说了大约18次“fuck”来发泄心中的闷气。在绝望之中,斯蒂夫准备去叫一辆出租车,这时碰到了约翰,他开着本是斯蒂夫租来的车。
坏人逼近:在驾车回家的途中,约翰开始历数斯蒂夫犯下的错误。约翰了解他,而斯蒂夫却不了解自己。矛盾令两人都不愉快。他们恨不得旅行马上结束。
一无所有:约翰开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走错了方向,差点撞车。两人大难不死。在此之前一切都很困难,但并不性命攸关。在收割机运输车带来的“死亡气息”来临之前,斯蒂夫转头看着约翰,把他想象成为一个在咯咯笑的魔鬼。汽车着火了,斯蒂夫大笑,最后他得知车是约翰用他的信用卡租来的,两人决裂。
灵魂黑夜:两人心生憎恨,一起走进了El Rancho汽车旅馆。斯蒂夫抢到了房间,丢下约翰一人在外面受冻。约翰为他令人窒息的个性而后悔,而斯蒂夫却在思考他为什么会首先向约翰搭讪。最后,他动了怜悯之心,让约翰进了房间。两人在房间里喝着小酒吧里的鸡尾酒,为他们的妻子干杯,故事A和故事B在此交叉。
第三幕衔接点:两人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齐心协力完成了最后的旅程。在最后的时刻,两人终于能够找到一首都能唱的歌:《肯塔基的蓝月亮》。他们的汽车被扣押了,两人坐在卡车的车厢里走完了最后的一程。
结局:在芝加哥的火车站台上,两人互相告别。斯蒂夫承认说“我有一点自作聪明”。在最后的一程中,斯蒂夫回顾他们一路走来的经历,约翰的故事让他意识到他的妻子已经死了。他回头去找约翰,在此过程中他“长大”了。
终场画面:斯蒂夫和约翰一起拖着约翰的箱子来到斯蒂夫家。家人正在准备过感恩节。斯蒂夫将约翰介绍给他的妻子,妻子热情地笑了。约翰变成了斯蒂夫家庭的一部分。
……
前言/序言
《光影炼金术:从概念到银幕的剧本魔术》 书籍简介 欢迎踏入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在这里,文字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驱动着光影流转的强大引擎。 《光影炼金术:从概念到银幕的剧本魔术》并非一部关于特定电影的解剖之作,而是一本深入探索剧本创作核心原理、结构精髓与叙事哲学的全面指南。它是一场对“好故事如何诞生”的深度挖掘,旨在揭示那些让剧本拥有生命力、能够跨越纸面、最终在银幕上产生共鸣的内在机制。 本书的核心受众是那些渴望理解剧本创作底层逻辑的编剧新手、正在寻求突破的资深创作者,以及对电影幕后制作充满好奇心的影迷。我们避开了对既有经典案例的逐一复盘,转而专注于提炼那些普适性的、可以被反复实践的创作方法论。 第一部分:故事的胚胎——概念的孕育与世界的搭建 在本篇中,我们将追溯一切创作的源头:最初的“火花”。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始于一个微小但极具张力的概念。我们探讨如何捕捉并打磨这个概念,使其具备商业价值和艺术深度。 概念的熔炉: 概念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更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现在必须被讲述”的答案。本书将详细解析“高概念”(High Concept)与“低概念”(Low Concept)叙事的优劣势,并提供一套系统性的问题清单,用于测试你故事核心的抗压能力和持久性。我们会深入研究“驱动事件”(Inciting Incident)的本质——它不仅仅是情节的开始,更是对主角既有世界观的第一次致命冲击。 世界的骨骼: 剧本的世界观构建是扎根于叙事需求的,而非单纯的背景陈述。无论是宏大的科幻宇宙还是逼仄的日常空间,环境本身必须成为角色成长的催化剂。本章将教授如何利用环境符号学来暗示主题,如何设计“规则系统”(Rule Set)以确保世界逻辑的一致性,以及如何避免陷入“信息倾泻”的陷阱,而是让世界观通过角色的行动自然流露出来。我们重点关注“限制性环境”的张力塑造——限制越多,创造力爆发的可能越大。 第二部分:结构的炼金术——节奏、张力与弧线的几何学 剧本的结构并非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艺术。本部分聚焦于将松散的概念转化为具有精确节奏的叙事蓝图。 三幕制的再思考与多幕结构的弹性运用: 我们不会简单地复述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传统三幕结构,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基础模型,探讨如何灵活地将其解构成五幕、七幕甚至更碎片化的叙事节奏,以适应不同媒介和题材的需求。重点分析“转折点”(Plot Points)的实际功能:它们如何重塑叙事方向,以及如何确保观众在关键节点的情感投入达到峰值。 悬念与反转的工程学: 悬念的制造源于“信息不对称”,而反转则是对既有信息结构的一次彻底重组。本书提供了一套关于“误导线索”(Red Herrings)和“蓄意隐藏”(Strategic Withholding)的制作指南。我们剖析如何提前植入看似不重要的细节(Chekhov’s Gun的变体),并在后续场景中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引爆,确保观众在惊叹之余,仍能感受到叙事的“必然性”。 人物弧线的深度雕刻: 角色不仅是推动情节的工具,他们是观众情感的载体。我们深入探讨角色“想要什么”(Want)、“需要什么”(Need)以及“核心信念”(Core Belief)之间的内在冲突。本章提供了一套“弱点驱动型”的人物塑造模型,强调角色的缺陷才是他们成长的动力源泉。角色的“负面弧线”(Negative Arc)和“扁平弧线”(Flat Arc)的适用场景分析,将帮助创作者为特定故事选择最合适的角色运动轨迹。 第三部分:对话的音乐性与场景的效率 剧本的语言必须是精确、经济且具有多重意义的。优秀的场景描写和对话,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情节推进、角色塑造和主题表达三重任务。 场景的最小单位: 每个场景都必须有其存在的理由,并完成一个明确的“目标-冲突-结果”(Objective-Conflict-Outcome)循环。本书提供了一种“场景驱动力检查表”,用于评估每个片段是否有效地服务于整体结构。我们专注于场景的“潜文本”(Subtext)——角色真正想说的和他们实际说出的之间的张力,是戏剧性的核心来源。 对话的去文学化: 对话的目的不是信息的传递,而是展示冲突。我们研究如何通过选择性的失语、打断、以及角色特有的语言习惯(Dialect and Idiolect),来构建真实感和人物个性。我们将分析如何利用“沉默”的强大力量,使重要的情感瞬间超越语言本身。 第四部分:剧本的最终形态——从草稿到可行文档的打磨 创作过程的后半段,是关于严格的自我编辑和技术规范的掌握。 自我审视的残酷性: 如何进行“无情修改”是区分专业人士与业余爱好者的关键。本章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自我审查技巧,包括如何识别和删除“自我放纵的场景”(Vanity Scenes)、如何测试剧本的“跨页流畅度”,以及如何确保主题在不言自明的前提下,始终保持在焦点之上。 技术规范与行业语言: 剧本是一份技术蓝图。我们将详细讲解业界标准的格式要求、动作描述的动词选择,以及如何撰写清晰、可拍摄的镜头指示(在不越权导演职权的前提下)。本书强调,精确的格式不仅是对行业规则的尊重,更是保证剧本信息高效传达的必要手段。 《光影炼金术》旨在为你提供一套可以内化的创作工具箱,它教导你如何像建筑师般设计结构,像音乐家般掌握节奏,像雕塑家般提炼形态。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思维框架,让你有能力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无法被替代的光影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