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七日晚上发生在舟山群岛外海的太平轮沉没事件,九百多人死亡,俨然是东方的泰坦尼克号。船上载有大量物资,至今还有“黄金船”的传说。太平轮从一九四八年起航,往来上海、基隆两地。一九四九年国民党败局已定,太平轮成为运输撤退军民到台湾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二十七日晚为旧历除夕前夜,全船人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约十一点三刻,太平轮和建元轮丁字形相撞,建元轮立即下沉,没过多久太平轮也开始下沉。乘客先被告知有惊无险,多没有防备,船员也没有做好应做的应急措施,来不及靠岸,未放救生艇……导致轮船沉没,近千人丧生。这一撞,多少家庭因之改变了生命轨迹,亦为这个特殊的年份增添了更多曲折的故事。
作家张典婉的母亲司马秀媛就是在一九四八年搭乘太平轮到台湾的,她表示,即使不是受难家属,在台湾也有许多人堆太平轮念念不忘:有人一家大半皆死于船难,带着心痛的记忆过了一生;也有人因为到了台湾,在这片岛屿活出了精彩人生。二〇〇五年,张典婉参与《寻找太平轮》纪录片的拍摄、制作,之后开始写作这本书。二〇〇九年《太平轮一九四九》在台湾出版,本书通过采访太平轮生还者、受难家属和有关人员,并调查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而编辑成书,作者期望借此书的出版,填补历史来不及填补的空白,替换恶性对抗与猜忌,朝向和解共生迈进。
《太平轮一九四九》的增订版,作者还访到了叶伦明之外第二位生还者王兆兰,增加了一篇文章;记忆拼图部分也增加了一整篇文章——“送张桂英回家”;此外,“来不及道别”、“与死神擦肩而过”等篇也都增补了内容。二〇一〇年四月,张典婉召集太平轮生还者和受难家属,一起在东海举行了海祭活动,这次活动整理成一篇“海祭——离散的记忆,团圆的拼图”的文章,作为“记忆拼图”的最后一部分。这次增订版增加了“附录”部分,都是太平轮海难后的真实文献:有当事者讲述,有报纸文章,有剪报记录,还有法院起诉书……使得《太平轮一九四九》更具有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张典婉,资深媒体工作者,台湾联合报两届报道文学奖得主。原生家庭来自江西南昌熊家,在苗栗头份客家村成长。父亲曾为康有为万木草堂最后门生,曾任第一届中华民国外交人员,派驻日本、新加坡等地,光复后回到台湾,长期“受相关单位关爱”,后半生务农终老。母亲乘坐一九四八年太平轮到台湾,从上海富家女到苗栗客家媳妇,身份证籍贯改为台湾,生前常谈及太平轮逃难的往事。二○ ○ ○年母亲过世后,设想写太平轮纪事,二○○四年起参加《寻找太平轮》纪录片采访,二○ ○五年纪录片播出后,开始写作本书。《太平轮一九四九》在台湾出版后,二○—○年召集组织了太平轮海祭活动,连同后续搜集的相关资料,修改增订了大陆简体字版的《太平轮一九四九》。
目录
推荐序记取历史,感怀情谊,珍惜所有(严凯泰)
序太平心愿,和解共生
大时代的流转--太平轮事件始末
别离之舟--太平轮人物故事
生还者,长跑的纪念
叶伦明香港马拉松名人。生还者。她活下来了,那年十六
王兆兰年龄最小的生还者。海上漂流的衣柜
葛克国防部参谋,夫人为袁世凯孙女袁家始,女儿为明星葛蕾。生还者。失落的公主
黄似兰澳门文化艺术协会会长。母亲为罹难者。没有船票,没有名字
王淑良人称严妈妈,哥哥王国富为罹难者。一直住在基隆。未曾谋面的父亲
张和平、林月华遗腹女。永远缺席的年夜饭
张昭美、张昭雄张昭雄为著名球评家、职棒专栏作家。父亲为罹难者。悲恸中再起
常子春回教闻人,在台北创立了台湾第一所清真寺。十一位家人罹难。我觉得父亲从来没有离去
吴漪曼知名音乐家,任教于师大音乐系。父亲吴伯超为罹难者,是近代中国重要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父来公园
李昌钰国际知名的刑案鉴识专家。父亲李浩民为罹难者。悲悯精英陨落
邓平、邓溪父亲邓莲溪为罹难者,《时与潮》杂志总编辑。东势百年熏樟业传人
吴能达、吴素萍父亲(祖父)吴禄生为罹难者,人称宝岛熏樟第一人。花开散叶--太平轮人物故事二
太平轮之子
杨太平旅居美国的地质研究学者,出生于太平轮上。航行生命的喜乐
吴金兰旅居西班牙马德里。孙十八的十七岁
孙本山笔名孙十八,F-86战斗机飞行员。新嫁娘的半生姐妹情
刘费阿祥台湾浪琴表总代理商,扶轮社的台湾第一位女性发起人。司马家族两姐妹,我的母亲与阿姨
司马秀媛、司马菊媛本文作者的母亲与阿姨。丝竹曲艺,顺风顺水的绮丽人生
戴绮霞京剧表演艺术家
珍贵史料背后的人生
蒉正华父亲蒉兆敏为太平轮所属的中联公司会计。善心的安平百货
来士杰父亲朱雍泉买下宣告破产的中联公司的房子,成立安平百货公司,为太平轮受难家属提供工作机会。记忆拼图--太平轮人物故事三
舟山群岛的记忆拼图
送张桂英回家
来不及道别……
与死神擦肩而过
海祭--离散的记忆,团圆的拼图
漫长记事--纪录片与回响
附录
李述文脱险记
太平轮遇难脱险记初稿
葛克证函
太平轮失事后被救生还旅客
太平轮旅客脱险的一封信
一九四九年太平轮剪报录
太平轮是怎样失事的
轮船失事的原因
廖南毅证函
最惨是生离死别
诉讼书节录
精彩书摘
买下一张退票
看完太平轮的纪录片,严妈妈一王淑良找到我们,希望与大家聊聊往事。
夏日,在她基隆小楼里,她说着尘封多年的往事。来自温州的王淑良,有位经商成功的大哥王国富,平日往来温州、杭州、上海等地,与她的先生一起在基隆开设贸易商行,大家年轻,也都觉得台湾是未来的天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百业待兴的台湾是许多人的探险乐园。这群年轻人在大陆与台湾之间往来,卖些床单、纺织品、球鞋等,整箱整箱地批货。王淑良也经常来往两岸,与家人、丈夫坐过中兴轮、太平轮,她对太平轮没有太多回忆,倒是中兴轮上有游泳池、餐厅,让她印象深刻。
“我哥哥才订婚,未婚妻父亲是温州首富,从事大宗买卖,那年订婚后,原想第二年要结婚,哥哥也多存些钱,好娶妻成家,却因为丈人因病到台湾治疗,嘱咐哥哥接下两岸生意,到上海办货。上海货办完,他想赶快到台湾过年收账,据说在码头问,没票了!”
哥哥王国富不死心,仍在码头徘徊,恰巧有人要退票,立即接手买了最后一张船票,轮船的购票名单上来不及写上他的名字。
“他就这样枉死了!”王淑良至今仍有许多不舍。
船难发生,她与父母都在温州,消息并不确定,只知道太平轮沉了,哥哥在船上。在基隆码头等消息的丈夫说,码头得名单没有王国富。大家都抱了希望,哥哥丈人再托朋友到上海寻人——“不在上海!”“没有回家!”大家心都凉了,经营小船往来贸易的亲戚,带着台湾的香蕉回去说:“听说有长得像王国富的人搭上了太平轮。”王淑良的母亲宁可相信,这个失踪的儿子是被人救起来了,只是还没回家。
局势渐渐不稳,一九四九年五月,国民党政府正式迁台,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
当时她带着大儿子仍在温州,看着解放军进城、没收国民党资产、发放土地、工农兵大翻身,城里四处飘扬着五星红旗。
她在温州公务单位工作,看着公家单位重整、制度改变,她想不能一直待在温州,小孩不能没有父亲,决定抱了孩子到基隆,与丈夫会合。抱着孩子,坐上机动船
一九五〇年一月五日,美国杜鲁门对台发表三点声明明示:美国不会干预中国内战,也不使用武装力量,在中国局势中不予国民党政府军事援助与劝告,但美国给予国民党政府有限的经济支持。一月六日,英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同年二月,美国正式承认国民党政府为中国的政府:三月,蒋介石正式在台北复出。春暖花开的时候,也是台湾海峡风平浪静、海象绝佳的季节,下完春雨,中共为了消灭蒋家政权,在福建沿海集结了数十万大军,并在沿海征调民间船只一万艘,准备大举进攻台湾,全面解放台湾。
王淑良回忆,当时温州街上四处都是解放军,两岸已经没有正式往来船行,解放军在各地没收原来国民党海内外资产,建立国有企业制度。如果要到台湾,大部分人会转往香港再到台湾,这是最保险的方式。两岸通信逐渐困难,丈夫仍只身留在基隆开店做买卖,托人带口信给她,暂时别到台湾:“路上太危险了!”日子越久,王淑良心里着急,她知道再不离开温州,她一辈子就会与丈夫相隔两地,“孩子也不能没有父亲”!
……
前言/序言
《海峡潮涌:历史浪潮中的浮生录》 一、 时代剪影,暗流涌动 1949年,这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烙下深刻印记的年份,它不仅仅是一页纸上的数字,更是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无数命运的急转直下的缩影。旧的时代落幕,新的时代在风雨中诞生,而在这巨变的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渺小与坚韧,显得尤为突出。 本书并非以宏大叙事的视角来描绘波澜壮阔的政治军事斗争,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段动荡岁月里,那些被时代浪潮裹挟而行的普通人。他们或许来自江南水乡的寻常巷陌,或许来自北方雄浑的塞外之地,抑或是来自遥远的海岛,怀揣着不同的理想、乡愁,亦或是逃离。他们的人生轨迹,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交织,又在各自的际遇中展现出别样的色彩。 故事从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切入,那里是中华大陆的边缘,海峡两岸的连接点。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也有对过去的眷恋与不舍,更有对未知旅途的忐忑与期盼。无论是衣衫褴褛的难民,还是衣冠楚楚的富商;无论是年轻的理想主义者,还是饱经沧桑的老者;无论是心怀鬼胎的投机者,还是默默无闻的家庭主妇,都在为各自的生存与未来奔波。 拂晓时分,海港的灯塔依旧闪烁,却无法驱散笼罩在人们心中的阴霾。码头上人声鼎沸,行李堆积如山,人们脸上写满了焦灼与期盼。远处,船只的汽笛声隐约传来,那是他们逃离现实,奔向新生的信号。然而,谁能知道,这次航行,将把他们带向何方?是梦想成真,还是命运的又一次捉弄? 二、 人物群像,百态人生 在《海峡潮涌》中,读者将走进一个由鲜活人物构成的世界。他们是时代的缩影,是历史洪流中的一叶扁舟,却承载着各自的悲喜与抉择。 林家三姐弟: 来自上海的没落书香门第,父亲因政治变动受到牵连,一家人不得不变卖家产,踏上逃亡之路。大姐林婉容,端庄秀丽,内心坚韧,肩负起照顾弟妹的重担,却在动荡中面临着婚姻与爱情的两难;二弟林志远,少年意气,怀揣救国理想,却在现实的残酷面前逐渐成熟,开始思考何为真正的“家国”;小妹林晓月,天真烂漫,对周遭的一切充满好奇,她的成长过程,是那个时代孩子们最真实写照。 老船长陈伯: 一个见证了无数风雨的老海员,他的船,承载着生命的希望,也承载着离别的伤痛。他话不多,眼神却深邃,仿佛洞悉世事。在这次特殊的航行中,他不仅要应对海上的风浪,更要处理船上形形色色乘客的纠葛与矛盾。他对生死的感悟,对人性的理解,如同一盏灯,照亮了那些迷失的灵魂。 商贾李老板: 一个精明能干的生意人,他看准时机,囤积物资,试图在乱世中发一笔大财。然而,金钱与权力的诱惑,让他迷失了方向,也让他不得不面对道德与良知的拷问。他的故事,揭示了在巨变年代,商业利益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博弈。 年轻的知识分子张教授: 他怀揣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却在经历了一些事件后,对未来产生了动摇。他一路南行,寻找着自己的方向,他的思考与挣扎,反映了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普遍困境。他与船上形形色色的人交流,在碰撞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 平凡的家庭妇女王嫂: 她跟随丈夫和孩子,只为求一个安稳的生活。她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有最朴素的愿望。在颠沛流离中,她用自己的方式维系着家庭的温暖,她的坚韧与善良,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女性的写照。 这些人物,只是《海峡潮涌》庞大人性画卷中的几笔。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苦衷,自己的希望。他们或因为爱情,或因为亲情,或因为生计,或因为理想,汇聚在这条特殊的航线上,共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人生篇章。 三、 历史的肌理,命运的潮汐 《海峡潮涌》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1949年那个特殊年代的时代肌理。它不是简单地陈述历史事件,而是将历史的宏大叙事融入到个体命运的细微之处。 离散与重聚的乡愁: 离乡背井,家国分离,成为无数家庭的写照。那些被战争和政治动荡推向不同方向的亲人,他们的思念与等待,交织成一曲曲凄美的乡愁。书中通过不同人物的回忆与对话,展现了海峡两岸的割裂,以及人们对“家”的定义与渴望。 变革中的选择与彷徨: 1949年,是一个充满选择与彷徨的年代。在新旧政权的更迭中,人们面临着站队、逃离、坚守等种种艰难的抉择。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人生的轨迹。本书深入刻画了人物在这些抉择面前的内心挣扎,以及他们所付出的代价。 人性的光辉与阴影: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人性的善与恶被放大。有人伸出援手,有人落井下石;有人坚守道义,有人趋炎附势。书中毫不避讳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既有在高压下迸发出的伟大,也有在绝望中显露出的卑微。 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力量: 尽管个体在历史的巨浪面前显得渺小,但《海峡潮涌》强调的是,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个体的勇气、善良与坚持,也能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不屈的生命赞歌。 本书的叙事,仿佛一条蜿蜒的河流,时而平静,时而湍急。它将读者带入那个遥远的时代,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去体味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悲欢离合。 四、 叙事风格与情感共鸣 《海峡潮涌》在叙事上,力求真实与细腻。作者以一种温润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细节描摹: 书中对场景、人物的细节描写,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感。无论是海港码头的嘈杂声,船舱内狭小的空间,还是人物的衣着、表情,都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情感铺垫: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的情感铺垫,引发读者的共鸣。人物之间的对话,眼神的交流,内心的独白,都充满了情感张力。读者会随着人物的悲喜而起伏,为他们的命运而牵挂。 多视角切换: 适时切换不同人物的视角,能够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内心。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使得故事更加饱满,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留白与想象: 作者并非事无巨细地交代一切,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读者去想象和体会。这种留白,恰恰是文学的魅力所在,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让故事在心中继续延伸。 《海峡潮涌》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小说,它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深刻探讨,一部关于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的浮生录。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那段动荡的岁月,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去品味那份复杂的人性,去思考那份属于过去的,却又与现在息息相关的,海峡潮涌。这不仅仅是一段被记录下来的历史,更是一份对生命、对情感、对选择的深刻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