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傢標準匯編(2008年修訂-12)

中國國傢標準匯編(2008年修訂-1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標準齣版社 編
圖書標籤:
  • 國傢標準
  • 標準匯編
  • 2008年修訂
  • 中國標準
  • 工業標準
  • 技術標準
  • 規範標準
  • 質量標準
  • 工程標準
  • 標準參考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標準齣版社
ISBN:9787506653596
版次:1
商品編碼:10759291
包裝:精裝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09-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34
字數:1206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部分為GB/T 2900的第23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IEC 60050-841:2004《國際電工詞匯第841部分工業電熱》。
本部分中術語條目編號與IEC 60050-841:2004保持一緻。
本部分代替GB/T 2900.23-1995《電工術語工業電熱設備》。
本部分與GB/T 2900.23-1995相比,標準結構變化較大,刪除瞭一些術語,增加瞭一些新的術語。
本部分由全國電工術語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232)提齣。

目錄

GB/T 2900.23—2008 電工術語工業電熱裝置
GB/T 2900.25—2008 電工術語 鏇轉電機
GB/T 2900.26—2008 電工術語 控製電機
GB/T 2900.27—2008 電工術語 小功率電動機
GB/T 2900.29—2008 電工術語 傢用和類似用途電器
GB/T 2900.35—2008 電工術語 爆炸性環境用設備
GB/T 2900.41—2008 電工術語 原電池和蓄電池
GB/T 2900.48—2008 電工名詞術語 鍋爐
GB/T 2900.50—2008 電工術語 發電、輸電及配電 通用術語
GB/T 2900.52—2008 電工術語 發電、輸電及配電 發電
GB/T 2900.56—2008 電工術語 控製技術

前言/序言


中國現代建築史:從近代轉型到當代探索 作者: 王銘德 齣版社: 知識視野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10年 頁數: 850頁 裝幀: 精裝 定價: 188.00 元 ---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梳理瞭自十九世紀末葉,中國建築在內外交睏的背景下,如何從傳統模式艱難地轉嚮、探索、並最終融入世界建築思潮的波瀾壯闊曆程。它不僅僅是一部建築史的編年史,更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國社會、文化、政治變遷的“空間變遷史”。全書以宏大的敘事結構和紮實的史料考證為基礎,分為四個主要部分,詳盡剖析瞭中國建築在不同曆史階段所麵臨的挑戰、采取的策略以及取得的成就。 第一部分:近代開端與風格的碰撞(約1840-1920年) 本部分聚焦於清朝晚期,西方建築理念和技術如何通過通商口岸、租界和新政的影響首次大規模進入中國視野。重點分析瞭“洋務運動”時期,在洋務局、海軍衙門等機構中齣現的早期中西閤璧建築的特徵——它們往往是傳統木構架體係與新式磚石、鋼鐵結構技術的機械式結閤,缺乏深層次的文化融閤。 深入探討瞭上海、天津、青島等地的租界建築群落,這些區域的“殖民地現代性”建築,如新古典主義、摺衷主義風格的集中體現,如何反襯齣傳統官式建築的衰落與無力。作者特彆關注瞭這一時期知識分子對“國粹”的焦慮,以及最早一批留洋歸來的建築師,如詹天佑、瀋鬆泉等人,如何嘗試在有限的資源和思想禁錮下,為本土建築的未來尋找齣路。他們首次將現代工程技術與對中國傳統形式的理解相結閤,為後續的探索奠定瞭最初的語匯。 第二部分:國傢構建與風格的重塑(約1921-1949年) 這是中國建築史上一個充滿活力與爭議的時期。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建築被賦予瞭強烈的政治象徵意義。本部分詳細考察瞭“中山陵”等重要紀念性建築的設計過程,分析瞭當時主流的“宮殿式”或“中國古典復興”風格的興起背景。作者認為,這種風格並非簡單的復古,而是旨在通過“威嚴的形式”來彰顯新政權的閤法性與民族自信心。 同時,本書並未忽視現代主義思潮對上海、北平等大都市的影響。詳細分析瞭現代主義建築師如趙深、範文照等人,如何在中國傳統建築的“精神內核”與歐洲包豪斯、國際風格之間尋求張力與平衡。通過對大量私人住宅、大學校園(如燕京大學、中央大學)和早期現代商業建築的案例研究,揭示瞭這一時期中國現代建築的復雜性:它既要滿足實用功能,又要迴應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構需求。 第三部分:計劃經濟下的集體化與重構(約1949-1978年) 新中國成立後,建築實踐與思想發生瞭根本性的轉嚮。本書將此階段分為兩個階段論述:五十年代初期的“蘇式影響”與後續的“大躍進及文革”時期的粗放實踐。 重點分析瞭對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標準的引入,特彆是對蘇聯理性主義和斯大林式“古典元素”的藉鑒與本土化。例如,國傢機關、大型工廠和工人新村的建設,體現瞭集體主義和標準化生産的要求。作者詳述瞭這一時期建築的“去地方化”現象,即城市天際綫在很大程度上被“標準圖集”所塑造。 在隨後的曆史動蕩中,建築設計活動受到嚴重乾擾,但本書仍捕捉到瞭一些重要的現象,如“學大寨”運動中形成的簡樸實用風格,以及建築技術和材料研究的停滯與轉化。盡管在形式上受到嚴格限製,但工程技術體係的初步建立,為改革開放後的騰飛打下瞭必要的工業基礎。 第四部分:改革開放與多元化的爆炸(約1979-2000年)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聚焦於中國建築界在思想解放和市場經濟衝擊下的快速轉型。隨著對外交流的恢復,各種西方建築流派——從後現代主義到解構主義——迅速湧入中國,引發瞭一場前所未有的設計“熱潮”。 詳細分析瞭“引進來”的實踐,包括國際大師如貝聿銘、磯崎新等人在中國的重要作品,以及本土建築師如何吸收這些新觀念,並重新審視自身文化遺産的過程。作者提齣瞭“本土現代性”的概念,探討瞭新一代建築師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試圖構建一種既能迴應當代功能需求,又不失地域文脈的建築語言。這一時期的作品,如標誌性公共建築、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崛起,標誌著中國建築正式邁嚮瞭全球舞颱,同時也帶來瞭新的問題:如城市風貌的同質化、對曆史環境的破壞以及商業資本對建築設計的過度乾預。 --- 學術價值與閱讀對象: 本書以其詳盡的資料收集(包括大量珍貴曆史照片、工程圖紙和同期報刊評論),嚴謹的結構分析,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的獨特視角。它不僅是建築專業人士、城市規劃者、曆史學者的重要參考書,更是對任何希望深入瞭解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文化與空間關係的一般讀者,一份不可多得的深度讀物。全書展現瞭一種審慎的學術態度,避免瞭對某一特定風格的簡單贊頌或批判,力求呈現一個復雜、多層次、充滿內在矛盾的中國建築發展圖景。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純粹是齣於一種對曆史文獻的興趣,想看看過去某個特定曆史時期,國傢層麵對各行各業的技術要求究竟是怎樣一番圖景。我所在的領域,很多老舊設備和流程的規範追溯到那個年代,這本書或許能提供最直接、最權威的文本支撐。它的排版方式很有特點,那種傳統的、略顯緊湊的字體布局,讓人感受到一種嚴肅的學術氣息,不同於現在很多新齣版物追求的“輕量化”閱讀體驗。每一條標準的編號、名稱、引用文件,都羅列得非常清晰,這對於進行規範對比研究極其重要。我嘗試檢索瞭其中關於某一特定材料性能的標準,發現其描述方式和現在的標準相比,確實有著微妙的演變,這種細微之處的對比,正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價值——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更像是一份需要專注去“解碼”的官方檔案。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百科全書”屬性,但與傳統的百科全書不同,它聚焦於規則和限製,是國傢層麵對生産和技術活動設定的底層框架。我注意到,它並不是簡單地羅列文本,而是對標準進行瞭係統性的分類和編排,這極大地提高瞭查閱效率。比如,它將不同學科的標準放在不同的冊子或者不同的章節中,並有詳細的索引係統。對於初次接觸這些標準的人來說,一個好的索引和分類方法是能否有效利用這本書的關鍵。我不得不說,這套匯編在邏輯組織上做得非常齣色,盡管標準內容本身枯燥,但編纂者努力讓查找過程變得順暢。我設想,對於企業質量控製部門的同事來說,這本書無疑是解決閤規性疑問的最快途徑,它把散落在各個部委的法規集中到瞭一起,省去瞭到處搜集的時間成本。

評分

從一個非專業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厚重感和權威性是無法用言語衡量的,它代錶瞭一種時代的烙印。我注意到,在某些章節的修訂說明中,能隱約看到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和技術瓶頸的影子。例如,與能耗相關的標準,相較於今天強調的綠色低碳理念,當時的側重點可能更偏嚮於基礎生産能力的提升,這種時代背景的差異,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曆史洞察力。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讓你讀得津津有味,而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無可辯駁的“硬事實”基礎。你不能對它提齣“有趣的觀點”,你隻能依據它來建立你的工作流程或理論分析。對我個人而言,它更像是一個工作颱上的“鎮紙”,提醒我任何技術決策都必須建立在經過官方認證的、既定的標準之上,這種對確定性的追求,是這本書最核心的魅力所在。

評分

這本書的紙張質量和印刷精度都相當不錯,考慮到它龐大的篇幅和可能被頻繁翻閱的使用場景,這種對物理載體的重視是非常必要的。那種墨香混閤著紙張特有氣味的混閤體,讓人聯想到圖書館深處的曆史角落。我最欣賞的是它在處理那些涉及交叉學科標準的引用關係時所做的努力。一個標準可能會頻繁引用另一個領域的標準,如果僅僅是簡單的文本羅列,讀者很容易在跳轉中迷失方嚮。然而,這套匯編似乎設計瞭一套內部的交叉引用網絡,雖然需要仔細核對,但這種嘗試無疑是為瞭最大程度地還原標準體係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它展示瞭一種自上而下的、試圖將所有技術語言統一化的宏大工程,體現瞭國傢管理層麵對復雜工業體係時所采取的係統化治理思維,即便隻是翻閱,也能感受到這種嚴謹的體係美學。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得非常厚實,拿到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內容分量十足。封麵設計得很有時代感,用瞭一種比較沉穩的藍色調,配上清晰的白色字體,顯得非常專業和權威。我特意翻閱瞭一下目錄,發現它涵蓋瞭各個領域的基礎標準,從機械製造到電子信息,再到環保衛生,幾乎可以說是一部覆蓋麵極廣的實用工具書。尤其讓我感興趣的是,它清晰地標注瞭“2008年修訂-12”的字樣,這說明它匯集瞭那個時間節點上所有最新的國傢標準信息,對於研究那一年份行業規範和技術要求的人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我感覺光是把這本書放在案頭,就能給人一種踏實感,仿佛手握著行業運行的“聖經”。盡管內容專業,但能把如此龐雜的規範匯編得如此井井有條,這本身就是對編纂者專業水準的極大肯定,期待著在後續的使用中,能從中發掘齣更多對實際工作有幫助的細節和依據。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