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鉴(珍藏版)(精)

道德经全鉴(珍藏版)(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东篱子... 编
图书标签:
  • 道德经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经典
  • 文化
  • 修身
  • 养生
  • 珍藏版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
ISBN:9787518026418
商品编码:10881381100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道德经全鉴(珍藏版)(精)
  • 作者:(春秋)老子|译者:东篱子
  • 定价:68
  • 出版社:中国纺织
  • ISBN号:978751802641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8-01
  • 印刷时间:2016-08-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308
  • 字数:251千字

编辑推荐语

由春秋老子所著、东篱子解译的《道德经全鉴(珍藏版)(精)》一书将老子处世哲学中的精华部分选取出来,对原文进行了经典解读,并配以恰当的典故例证进行解说,采用文字进行阐述,对《道德经》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刻地剖析,让人们从中领悟到老子的处世智慧。 老子的《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而且文字简洁、富有韵律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因此,有人说《道德经》是哲学的诗化表述。我们的生活、*积极地影响我们的人生,便有了这本书的问世。《道德经全鉴(典藏版第2版)》解读行文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大家*好地理解《道德经》中的智慧真谛,让“道”真正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让我们能从身边事物的细枝末节中体会老子的思想。

内容提要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人称《道经》; 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 以无德”,所以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 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以及明暗变幻的 微妙;《德经》说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 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
     《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而且文字简洁 、富有韵律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因此 ,有人说《道德经》是哲学的诗化表述。
     由春秋老子所著、东篱子解译的《道德经全鉴( 珍藏版)(精)》一书解读行文通俗易懂,能够帮助 大家*好地理解《道德经》中的智慧真谛,让“道” 真正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让我们能从身边事 物的细枝末节中体会老子的思想。
    

目录

**章 章道可道非常道:无形大道的智慧之光
“道”是万事万物由生及灭循环往复的规律。“道”不可用言辞描述,“道”无处不在而又无行无踪。因为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所以“道”看起来才如此琢磨不定。也因此,老子才喜欢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在事物不断的对立又统一的运动过程中,老子轻而易举地找到了所有问题的解决之道。
1 大道看“有无”
2 大道看“祸福”
3 大道看“坚柔”
4 大道看“曲直”
5 大道看“简繁”
6 大道看“无为”
7 大道看“动静”
8 大道看“虚实”
9 大道看“巧拙”
第二章 修身之道:谦谦君子的养成法则
在《道德经》中,老子用了很多篇幅来说修身的重要性。在老子看来,君子也好,圣人也罢,没有谁一生下来就十全十美。那些贤人君子们之所以处处受人敬仰,都是后天“修”来的结果。正如佛家所言,没有**的修行,就没有明天的正果。但与佛家有所不同的是,老子的修身之道并没有太多高深的法门,只要大家在生活中稍加注意就可以轻松做到。
1 圣人都知道自己的无知
2 自矜者不会长久
3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4 善下者为王
5 不武不怒,不与人争
6 内敛方能成名士
7 取长补短天之道
8 不视,不听,不搏
9 时时提醒自己做个正直的人
10 美善与邪恶相距多远
11 “德”是修身养性的甘霖
第三章 养心之道:纯真、幸福是根本
面对滚滚红尘,多少忙碌的现代人迷失了自己的心灵,渐渐僵化成一台台永不停歇的机器,进而身形交瘁、疲惫不堪。这样的生活谈不上快乐,而没有了快乐,心就没有了幸福感,生命又有何意义?在几千年前老子就看透了这一切,于是,他告诉人们,简单的人生才是快乐的人生,顺其自然,不要过于强求太多,不要用尽心计去算计他人,让一切回归质朴,那么在世俗中就可以永葆清新、宁静、快乐的心境。
1 超然旷达,宠辱不惊
2 道是简单的,快乐也是很简单的
3 心“虚”是一种境界
4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5 像水一样保持自己纯真的本性
6 静止的水才清
7 欲心杂念使人心累
8 知道“止”就没有那么累了
9 得失都是“道”
10 不要想得太多,太远
11 无“患”即无忧
12 无拘无束,给心灵一片广阔的天地
13 道法自然,心境自可平和
第四章 处世之道:游刃有余地立足于世
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谁可以孤立存在。那么,如何游刃有余地立足于社会,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老子深明此理。在当时乃至于**,若没有良好的处世之道是很难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的,*别说成就一番伟业了。尽管老子后还是无奈地归隐山林,但他留给我们的处世智慧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 诚信不足就得不到别人的信任
2 不要轻易许诺
3 忠言多逆耳,美言常害人
4 不要固执地坚持己见
5 示人以弱,将锋芒隐藏起来
6 “道”无须言说
7 刚柔并济,进退有道
8 给别人留点空间
9 神龙在天,不见首尾
10 为人处世必须具备“大”的胸怀
第五章 待人之道:包容、善良是待人良方
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心态对待别人,别人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和心态对待你,这有点像牛顿的作用与反作用原理。所以在与人交往遭受挫折的时候,不要一味埋怨别人自私、冷漠、尖酸刻薄,想要别人对自己好,首先要检点一下自己是不是做得到位。在这里,老子告诉大家,拥有一颗包容和善良的心,是待人的佳之道,这样的人自会得到老天的眷顾和善待。
1 不要随意伤害人
2 智者都明白成人达己的道理
3 用平等之心看天下
4 学会包容,终身不殆
5 付出时不要想着回报
6 君子须有仁慈之心
7 真正的朋友不在于多少
8 天道公平,作恶必受惩
9 受到伤害不要急于报复
10 待人接物要以“和”为本
11 美善的言辞可以赢得尊重
12 施予者得到的多
第六章 谋事之道:踏实稳健,万事可成
人活一世,草生一秋,若不成就一番事业岂不是枉费了这宝贵的一生?的确,很多人从小的志愿就是功成名就、流芳百世。但话又说回来,“想”跟“做”永远是两码事。所以,老子才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也都证明,踏实稳健的作风是成就万事的不二途径。
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 万丈高楼平地起
3 圣人*懂得如何去做正确的事
4 天下事须做精、做细
5 踮着脚是站不稳的
6 不要被主观感觉所束缚
7 谨慎地开始,坚持到结束
8 空杯子才能用来盛水
9 处乱不惊,变弱为强
10 不因艰险失去斗志
11 勤而行之,可为“上士”
12 正确地思考,小心地谋划
13 做事的“大道”取法于自然
第七章 为上之道:管理其实很简单
《道德经》中精彩的地方就是老子给为上的当权者们提出的治国安民的忠告和良策。老子认为,只有对百姓一视同仁,淳朴虚静,遵循“无为”之治,才可以治理好天下。这些治国安邦的方略同样适用于现代管理实践。如何用人,如何留人,如何管人,如何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这些让管理者们为之头疼的问题,在《道德经》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1 为上者要有不争无为之德
2 善用人者,为之下
3 要听得进忠告
4 用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5 做领导的必须以身作则
6 上有“为”,则民难治
7 简单的管理之道
8 有权不可无威
9 治大国若烹小鲜
10 民众不需要太多烦琐的法令
11 施政不可过于苛刻
12 天道坦然而善谋
第八章 避祸之道:清醒、淡泊方可保全自身
自古至今,趋利避害一直都是人们所关注的大学问。谁都想一辈子平平安安、无忧无患,可是真正善始善终的有几人?正所谓“前车倒了千千万,后车到此还复然”。为什么悲剧会一再重演呢?老子的谆谆教诲告诉我们,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潜藏在繁华背后的危险的种子,用淡泊的心看待一切功名利禄之诱惑,方可保一生平安。
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功成而不可居
3 功成身退也是不错的选择
4 不要被表面的利益所迷惑
5 鱼再得势也不能离开水
6 当糊涂时则糊涂
7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8 不争则无祸害之忧
9 用超然的心态看待眼前的荣华富贵
10 事盛则衰,物极必反
附录:《道德经》全文
参考文献


《大道之源:千载传承的智慧明镜》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古籍解读,而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一次对生命本源的深邃探寻。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剥离了历史的尘埃与文本的束缚,直接触及那古老而永恒的智慧核心。它不是对《道德经》的简单复述或注释,而是试图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道”的体悟,引导我们回归那简单、纯粹、和谐的生命状态。 第一章:混沌初开,大道之始 万物伊始,混沌未开。当世界还未被概念和名称所定义,当一切都沉浸在一种未分化的状态时,“道”便已存在。它无形无象,却又无所不在,是孕育万物的母体,是万物变化的规律。本章将追溯“道”的起源,探讨它在宇宙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特质。我们将深入理解“道”如何化生天地,如何滋养万物,如何塑造我们所见所感的现实世界。这并非是玄奥的哲学说教,而是对宇宙最根本运作机制的直观呈现。我们将尝试用最朴素的语言,还原那个“道”字背后所蕴含的宏大与精妙,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宇宙观。 第二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道”的核心在于“无为”。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指不强求,不妄为,顺应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人世间,这体现在“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在个人层面,则是一种顺应天性的生活态度。本章将深入剖析“无为”的真谛,阐释为何“无为”才能成就“有为”。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处理纷繁的事务,如何在纷扰的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晰。这需要我们放下执念,抛开功利,真正理解“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深刻含义。我们将通过古往今来的众多事例,展示“无为而治”在实践中的力量,以及它如何能够实现长久而稳固的秩序。同时,也会探讨如何在个人生活中运用“无为”的智慧,减轻压力,提升幸福感,活出更加自在的人生。 第三章:柔弱胜刚强,以退为进 与“无为”相辅相成的,是“柔弱胜刚强”的生存智慧。在强者为尊的世界里,看似弱小的,却往往蕴藏着更强大的生命力。水滴石穿,正是柔弱蕴含无穷力量的写照。本章将揭示“柔弱”的辩证法,阐述为何看似被动的姿态,却能获得最终的胜利。我们将探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如何运用“以柔克刚”的策略,化解冲突,实现共赢。这是一种高明的生存之道,它不鼓励鲁莽的对抗,而是倡导以更智慧、更灵活的方式应对挑战。我们将分析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凭借柔韧和坚韧而最终走向辉煌的人物和事件,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同时,也会反思我们自身是否过于追求表面的强大,而忽略了内在的韧性与适应性。 第四章:知常曰明,见素抱朴 “道”的另一重要体现,便是对“常”的认知,即理解那永恒不变的规律。而“见素抱朴”,则是回归生命最本真的状态,去除雕饰,还原纯粹。本章将带领读者回归“初心”,审视我们是否在追求浮华的过程中,迷失了真正的自我。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澄澈,如何从纷繁的欲望中解脱出来,找回那份久违的简单与纯粹。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过程,是对生命本质的重新认识。我们将通过对艺术、哲学、宗教等不同领域中“素朴”精神的展现,来激发读者对生命本真的向往。同时,也会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见素抱朴”,减少不必要的干扰,提升生命的质量。 第五章:知足常乐,不争之德 “知足”是通往“常乐”的必经之路。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的欲望似乎也愈发膨胀,但真正的快乐,却往往源于内心的满足。本章将深入探讨“知足”的智慧,阐释为何“少则得,多则惑”。我们将分析导致人们永不满足的心理根源,并提供摆脱欲望束缚的途径。这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觉察,是对幸福本质的重新定义。我们将通过对不同文化中“知足”理念的比较,以及对那些懂得感恩与满足的人们的故事的描绘,来引导读者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会探讨“不争”的智慧,如何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通过放下争执,获得内心的平静与真正的力量。 第六章:上善若水,利而不害 “上善若水”,是“道”最生动的比喻之一。水滋养万物,却不居功自傲,不与万物相争。这种谦逊、包容、润泽万物的品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章将从水的特性出发,深入解读“上善若水”的深层含义。我们将探讨如何将水的智慧融入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如何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不产生伤害。这是一种格局的提升,是一种境界的升华。我们将通过对自然界中水的神奇力量的描绘,以及对那些如水般滋养他人的杰出人物的感悟,来激发读者学习和效仿。同时,也会探讨如何在人际交往中,体现水的包容与谦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七章:反者道之动,挫锐解纷 “反者道之动”,即事物发展的规律往往是辩证的,走向一个极端,必然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理解这一点,能够帮助我们避免走向偏激,并以一种更灵活的方式应对变化。本章将阐述“反者道之动”的哲学原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境。我们将探讨如何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如何化解矛盾,如何把握时机,实现“挫锐解纷”。这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是应对复杂世界的智慧。我们将通过对历史事件中“否极泰来”的解读,以及对那些能够从危机中抓住机遇的人物故事的分析,来让读者体会到这一智慧的实际应用。同时,也会探讨如何培养这种辩证思维,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 第八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扰而治 将宏大的治国理念,用“烹小鲜”这样的生活场景来比喻,本身就蕴含着“道”的精髓:简单、易行、不扰乱。本章将以“烹小鲜”的形象比喻,解读“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深刻含义,并将其引申到个人管理、团队建设等诸多领域。我们将探讨为何过度的干预反而会适得其反,为何“不扰而治”才是最高明的管理方式。这是一种成熟的智慧,是对权力与秩序关系的深刻理解。我们将通过对古代明君的治国案例,以及对现代管理学中“赋能”等理念的分析,来阐释这一思想的价值。同时,也会探讨如何在家庭、工作单位等小环境中,实践“不扰而治”的原则,提升效率,减少内耗。 第九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并非宣扬冷漠无情,而是揭示了“道”的公正与超然。天地对待万物,如同对待草制的狗一样,没有偏私,没有预设的好恶,任由万物自然生长,自然消亡。本章将深入剖析“天地不仁”的真实含义,阐述“道”的公正性与超然性。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人际关系中,摆脱小我情绪的干扰,以一种更公正、更客观的态度对待他人。这是一种境界的升华,是对“仁”的更广义的理解。我们将通过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以及对那些能够超越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的人物事迹的描绘,来激发读者对这种境界的追求。同时,也会探讨如何培养一种“无偏私”的心态,在评价他人或处理问题时,做到公平公正。 第十章:圣人之道,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真正的圣人,他们的行为是自然而然的,不求回报,功成而不居功。他们是将“道”融入生命,成为自身品格的一部分。本章将聚焦于“圣人之道”,描绘出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我们将探讨如何效仿圣人的品德,将“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精神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修行,是对人生价值的最高诠释。我们将通过对历史上那些真正伟大的人物,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谦逊与奉献精神的品读,来为读者树立榜样。同时,也会探讨如何培养这种“不居功”的心态,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事情本身,而非个人的名利得失。 结语:大道至简,回归本源 《大道之源》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一面映照自我的明镜。它邀请你一同踏上这场回归本源的旅程,去感受那份来自宇宙深处的智慧。在这趟旅程中,你将发现,最深刻的道理,往往隐藏在最朴素的语言之中,最强大的力量,往往来自于最柔弱的姿态。让我们一起,在这片古老智慧的土壤中,播下 Seeds of Wisdom,收获生命最丰饶的果实。这本书将引领你,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在迷茫的时刻,认清前行的方向,最终,活出那个更加自在、更加圆满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烫金的书名在深邃的背景下熠熠生辉,内页的纸张选用了温润的米白色,触感极佳,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还配有几幅意境悠远的古画插图,寥寥数笔,却将《道德经》中“道”的缥缈、“德”的厚重描摹得淋漓尽致。这些插图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相辅相成,进一步深化了文本的意境,让我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那个山清水秀、大道无为的古代世界,感悟着先贤的智慧。

评分

拿到这本《道德经全鉴(珍藏版)(精)》时,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细腻的压纹所吸引。那种触感,仿佛握住了一段厚重的历史,让人心生敬意。迫不及待地翻开,那排版精美的字体,疏朗有致,既典雅又易于阅读,即使是第一次接触《道德经》的读者,也不会感到丝毫的压迫感。我尤其喜欢它在一些关键章节旁附带的简要注解,点到为止,却能点亮那些晦涩难懂的哲思,让古老的智慧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触手可及的光芒。

评分

作为一本“全鉴”,它所包含的内容之详实,令我叹为观止。不仅仅是原文的呈现,更是对历代名家解读的汇集,让我得以窥见同一段文字在不同时代、不同思想家笔下的万千气象。有时候,读完某一段的原文,再对照几家不同的注解,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拨开云雾见到阳光,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这本古老经典在不同语境下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其精美的外观和详实的注解上,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精神力量。在如今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道德经》,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循循善诱地教导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它所倡导的“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等理念,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生命智慧的深刻洞察,一旦领悟,便能对人生有更豁达的理解。

评分

我尝试着将这本书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他们也都被这本书的独特魅力所打动。一位平时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朋友,在翻阅了这本书后,竟然主动找我讨论起了“知足常乐”的意义;另一位常年为工作烦恼的朋友,则表示阅读《道德经》后,心态似乎平和了许多,不再那么焦虑。这本书的普适性,可见一斑。它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悄地影响着读者的内心,引导着我们去追寻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