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市场上有一些绘画治疗的书,但《绘画心理治疗:对困难来访者的艺术治疗》主要是针对有困难的来访者的绘画治疗,如神经症患者等。
《绘画心理治疗:对困难来访者的艺术治疗》将绘画治疗的理论和案例很好地结合起来,可读性强,非常具有借鉴性。
读者:对绘画治疗感兴趣的读者、心理咨询与治疗师。
内容简介
艺术具有一种力量,可以接近人类心灵最基础的部分。它可以在观赏者和艺术家、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打开一条非言语的沟通线。《绘画心理治疗:对困难来访者的艺术治疗》一书向所有不同背景以及不同经验水平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们介绍了艺术的力量,以及如何把艺术应用到他们对来访者的治疗中。
如何定义有困难的来访者呢?每个治疗师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他们包括那些拒绝谈话的孩子、那些否认自己行为责任的强奸犯以及那些患有精神病性幻觉的成年人,这只是几个简单的例子。本书包含了心理治疗的相关理论建构以及关于评估和治疗的实践方案。而真正赋予本书活力的是众多的案例回顾,其中包含很多艺术作品的展示,这些都来自作者十六年的实践经验。
此外,本书对于心理治疗专业的师生以及任何有兴趣把艺术治疗纳入其实践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来说,都是一本实践取向的极好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防御机制和行为常模
第一章 我的防御
理智化
转 换
凝 缩
退 行
总 结
第二章 适应和整合
皮亚杰
弗洛伊德
埃里克森
曾经如此、曾经如此,然而,曾经并非如此
收 集
总 结
第二部分 解读线条画
第三章 对艺术的诠释
一幅画胜过千言万语
画人测验(DAP)案例
画人测验(DAP)艺术评估
案例描述
房-树-人(HTP)
房-树-人(HTP)案例
房-树-人(HTP)艺术评估
案例描述
八张卡片重复绘画测验(8CRT)
八张卡片重复绘画测验(8CRT)艺术评估
案例描述
总 结
第四章 指 引
指引作为介入
总 结
第三部分 艺术治疗实践
第五章 个体治疗--三个来访者
来访者研究5.1
来访者研究5.2
来访者研究5.3
第六章 团体治疗案例
此时此地互动
共 情
自我暴露
第七章 二人是伴,三人太挤
家庭治疗指引
配对沟通绘画
家庭壁画
来访者研究7.1
来访者研究7.2
附录A 结构方面
附录B 形态方面:人物的定性分析
附录C 形态方面:房子的定性分析
附录D 形态方面:树的定性分析
附录E 八张卡片重复绘画测验适用的评分表
附录F 指引举例
附录G 团体治疗过程指引举例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译者序
2010年4月,在我刚刚做母亲3个月的时候,我接到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编辑的来信,她询问我是否有兴趣翻译一本艺术治疗的书。初为人母的焦虑和辛劳让我最初有些犹豫。但阅读了原著的目录和第一章之后,我对此书有了很大的兴趣,同时也感受到它对我们国家心理治疗领域的重要意义。
于是,在每日悉心照顾女儿之余,书稿的翻译工作便成了生活的全部。我小心翼翼地阅读着书中的每句话,斟酌着每个词的含义,尝试用最合适又最尊重原著的中文去表达作者的意思。看着一章章书稿译出来,想象着它在未来如何展现在读者面前,心里总紧张不安,但又万分期盼。这一过程和为人母的专心致志,以及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期望都是如此相似。翻译是一种再创作,这一过程本身便具有孕育和哺养的本质。
在众多艺术治疗的书籍中,《绘画心理治疗》一书确实最打动我。书中包含了基于防御机制和心理发展的艺术心理评估和治疗指引,同时,理论的介绍和实践的案例都紧密结合了有困难的来访者的治疗。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适合于团体和个人的艺术治疗指引,让治疗师可以直接使用于各种情境,同时它还包含各种原则,这可以让治疗师针对自己的案例随时创作出合适的指引。这些特色都让
绘画心理治疗
本书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和实用性,即适合初学者的入门学习,又适合有经验的治疗师从中获得灵感。
作为一名心理分析学派的治疗师,我对艺术治疗并不陌生。事实上,艺术和游戏治疗也正是我的治疗取向和研究领域。但对本书的翻译仍然让我受益匪浅,书中丰富的案例经验和对艺术治疗意义的深刻理解让我自己得以深刻反思艺术治疗的本质,以及它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使用的意义。
作为内倾情感人格类型的治疗师,我很容易被来访者所呈现的治疗材料以及其中饱含的情感所淹没,往往陷于与来访者一致的深深痛苦之中。于是,对我来说几乎所有的来访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困难的来访者。我曾就这一困扰请教过我的导师申荷永教授。申老师是著名的心理分析家,在中国文化心理分析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他指点我说,治疗师要达到一种境界,那是《庄子· 应帝王》中所说的用心若镜的境界,而这需要我自己去体悟。
庄子说: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在治疗中,我一直尝试去品味这一用心若镜的含义,然而却一直不得法。直到翻译《绘画心理治疗》一书,我开始在实践中体会到这用心若镜的深意。
在面对有困难的来访者时,艺术媒介的使用可以帮助治疗师在不必直接受到情感侵袭的情况下仍然清晰地体会到来访者的心境,在艺术媒介的缓冲之下,去与来访者共情。同时艺术的材料可以和治疗师一起,为来访者提供心灵的共鸣,把他们的心灵以艺术的形式折射给他们。在治疗师—艺术媒介—来访者的沟通线之间所发挥作用的是一种转化性的关系,三者共同构成了心理材料转化的容器。
假如由于治疗师的人格特质,又或是治疗师对情感的承担能力有限,治疗显得困难重重,那么艺术媒介就会发挥用心若镜的作用。它可以让来访者在没有言语的防御性的条件下让来访者自由创作,这是一种不将不迎;它可以如实反映来访者的心灵,并以可视的方式给予他们回应和共鸣,这可以理解为应而不藏;艺术的作品在来访者心中以及外部现实中留下长久的意象和实物,它们持续地促发着创造性的转化在心灵发生,这则是胜物而不伤的境界。
似乎,艺术媒介本身具有如此治愈性的特征,而任何一个在治疗中适时地使用艺术治疗的治疗师,都会让他们的治疗达到用心若镜的境界。
在本书翻译完成之后,我恢复了工作,并在复旦大学心理系开设了艺术治疗的选修课。我精选了书中的章节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基于书中的治疗指引带领学生们做了一个学期的艺术治疗小组体验。于是,我的学生们成为了本书的第一批读者,而这第一批读者同时也成了书稿的第一批受益者。基于本书的学习和体验让他们对心理治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们的人格、情感和人际关系都得到了发展。与此同时,和他们的实践、互动与讨论也增进了我对书稿含义的理解。
这里要感谢同学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书稿翻译做出的贡献。感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促成了本书的完成。同时,还要在此特别感谢我的丈夫,在本书翻译的过程中,他除了孜孜不倦地做着父亲,还把大部分休息时间用于书稿的初校以及和我斟酌译稿的措辞中。正是在所有这些帮助和机缘之下,我们看到了今天的《绘画心理治疗》一书。在此,冀望这本书可以把作者Lisa B.Moschini 的声音,以及她对艺术媒介在治疗中应用的激情带给中国读者。
陈侃
2011 年12 月于上海
……
前言/序言
哪些人是有困难的来访者呢?治疗师常根据以下群体的类型来给这些来访者分类:
●儿童●
成年人
● 罪犯
● 精神病人
●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
有困难的来访者也可能是属于这些群体的子类别:
● 拒绝谈话的孩子
● 不接受责任的成年人
● 强奸犯
● 退行的精神病人
● 既爱又恨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
有困难的来访者的定义常常是基于治疗师的信仰、道德、偏见和担忧而形成的:它们是治疗师投射到病人身上的治疗师自己的自我概念,或是当治疗师面对
绘画心理治疗
那些对治疗过程表现出阻抗的病人时,由于自己的无助感而使用的,用于防卫自己无助感而设定的标签。作为人类,我们希望被喜欢、被尊重;作为治疗师,我们希望自己的治疗是有效的。而困难来访者却无法给我们这些感觉。相反,和他们的互动常常是冷漠的、吃力的和受挫的。本书用于检验表达性艺术和心理治疗的结合如何为治疗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写这本书时,我努力地在心中兼顾着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和初学者。因此,我在书中不仅仅会解释基本的艺术治疗原则和技术,还会介绍如何有效地把艺术治疗的传统和通常的言语治疗结合起来。
这本书由内而外地介绍了艺术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包括防御机制、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投射测验和绘画分析、艺术治疗指引,以及来自个体、团体和家庭艺术治疗的案例。此外,书中处处体现了来自我临床经验的艺术作品和声音。作为注册的家庭治疗师以及具有临床艺术治疗学位的硕士,我已经有十四年的临床经验了。
有困难的来访者需要一个特殊的治疗取向,我希望本书提供的方法可以让治疗过程中的治疗师和来访者都受益。
Lisa B. Moschini
《生命画语:在艺术中探索内心深处的宁静》 内容简介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每个人都背负着或多或少的心理负担。焦虑、抑郁、创伤、人际关系的困扰,以及自我认知的迷失,这些无形的压力如同沉重的锁链,束缚着我们追寻内心安宁与成长的脚步。传统的心理咨询方式,有时会因语言的局限性,难以触及那些深埋于潜意识的复杂情感与不为人知的经历。而当我们面对那些沉默、抗拒、或因语言表达困难而难以打开心扉的来访者时,如何才能有效地建立联结,引导他们穿越内心的迷雾,找到疗愈的路径? 《生命画语:在艺术中探索内心深处的宁静》正是一本旨在为这些挑战提供全新视角与实用工具的书籍。它并非是简单的艺术教程,也不是泛泛的心理理论阐述,而是一部深刻融合了艺术的直观力量与心理治疗的精深智慧的实践指南。本书的核心在于,通过绘画这一非语言的艺术形式,为来访者搭建一个安全、自由、且极具表现力的内心探索空间。在这里,语言的障碍被跨越,隐藏的情感得以浮现,被压抑的记忆得以释放,潜藏的潜能得以激发。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为何绘画能够成为一种如此强大而有效的心理治疗工具,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常规咨询中表现出困难的来访者。我们将从艺术治疗的哲学基础出发,阐释色彩、线条、构图、形状等艺术元素如何承载着深刻的心理意义。每一笔色彩的晕染,每一条线条的勾勒,每一个形状的组合,都可能映射出个体独特的内心世界、未被意识到的情感模式,甚至是童年时期形成的创伤性记忆。本书将剖析这些视觉语言背后的心理密码,帮助治疗师洞察来访者画作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 本书的重点在于其高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临床案例、具体的绘画练习、以及细致的指导方法。对于那些在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在面对情绪极度不稳定、沟通困难、或具有回避倾向的来访者时,本书将是一份宝贵的财富。作者将循序渐进地介绍如何运用各种绘画媒介(如彩铅、水彩、马克笔、粘土等),如何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绘画主题,以及如何在来访者完成绘画后,以一种尊重、非评判的态度,引导其进行自我解读和意义建构。 本书特别关注“困难来访者”的特点。这类来访者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情感表达受阻: 长期以来习惯于压抑情感,或因创伤经历导致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感受。 信任建立困难: 由于过去的不良经历,对他人缺乏信任,难以建立治疗关系。 认知模式僵化: 固有的负面思维模式难以改变,对自身和世界充满悲观。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经历重大创伤后,常常伴随闪回、噩梦、回避等症状,言语回忆可能触发更强烈的痛苦。 自卑与自我否定: 极度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值得被关注或被疗愈。 功能性障碍: 存在一些由心理因素导致的生理症状,但原因不明。 针对这些特殊的来访者,《生命画语》提供了全新的切入点。通过绘画,我们可以绕过那些直接的、可能引发防御的言语交流,转而通过一种更间接、更具象征意义的方式,与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建立连接。例如,让来访者描绘“心中的一座桥”,这可能揭示其在连接过去与现在、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障碍;让其“画出心中的天气”,则可能反映其当前的情绪状态和内在冲突。本书将详细阐释如何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绘画媒介和练习,并指导治疗师如何敏锐地观察、倾听(包括对非语言信息的倾听),并适时地提问,以促进来访者的自我觉察和内在转化。 此外,《生命画语》还将深入探讨艺术治疗在处理特定心理议题中的应用,例如: 情绪调节: 学习通过绘画来识别、表达和转化负面情绪,如愤怒、恐惧、悲伤。 创伤疗愈: 运用绘画作为安全的载体,逐步处理创伤记忆,减轻其对当前生活的影响。 人际关系改善: 通过绘画描绘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模式,理解冲突根源,学习建立更健康的人际联结。 自我认同探索: 帮助来访者发现内在的资源与力量,重塑积极的自我形象。 应对压力与焦虑: 学习通过艺术创作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提高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贴近临床实践,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而是以清晰、流畅、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将复杂的艺术治疗原理和技术呈现给读者。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均经过作者的精心提炼与打磨,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启示性,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并从中学习到宝贵的临床经验。 《生命画语:在艺术中探索内心深处的宁静》不仅是为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心理学学生提供的专业参考书,对于任何对自我成长、心理疗愈感兴趣,或者正在经历人生挑战的个体,也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它邀请您拿起画笔,走进色彩与线条编织成的内心世界,在那里,您将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发现潜藏的力量,并最终找到通往内心深处宁静与和谐的道路。这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关于艺术的深刻对话,一次在画布上完成的自我救赎与重生之旅。本书相信,每个人心中都蕴藏着强大的疗愈潜能,而艺术,正是解锁这份潜能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