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史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史》編委會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 院史
  • 林業
  • 科研
  • 曆史
  • 中國科學院
  • 科學史
  • 機構史
  • 林業研究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林業齣版社
ISBN:9787503859205
版次:1
商品編碼:1093414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9-01
頁數:65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林科院建院以來所取得的成就,是曆任領導班子、幾代專傢學者和廣大乾部職工共同努力奮鬥的結果。為瞭見證中國林科院走過的風雨曆程,傳承老一輩科學傢求真務實、鍥而不捨的科學精神,展現當代林科人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編者們於2008年整理編寫瞭《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五十年》,接著於2009年,在此基礎上又編撰瞭《中國林業科學院院史》,使曆史資料和主要內容更加完善。它不僅可以繼承發揚優良傳統和在工作中得的啓迪和藉鑒,有助於促進中國林科院科技事業的發展,而且可以分析過去的不足,吸取精華,棄其糟粕,更好地耕耘中國林科院這塊園地。編寫院史對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研究林業科技的發展規律和未來趨勢具有重要意義,對激勵後人見賢思齊、去攀登新的高峰具有深遠影響。

目錄

前言
領導關懷
領導題詞
第一篇 發展曆程篇
第一章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前身(1912~1958年)
第一節 林藝試驗場西山造林苗圃的沿革與發展(1912~1946年)
第二節 中央林業實驗所的沿革與發展(1941~1949年)
第三節 中央工業試驗所木材試驗室的沿革與發展(1939~1950年)
第四節 林業部林業科學研究所(簡稱中林所)的沿革與發展(195l~1956年)
第五節 中林所分為林研所和森工所時期的沿革與發展(1956~1958年)
……
第二章 創建與發展階段(1958~1966年)
第三章 挫摺與停滯階段(1966~1978年)
第四章 改革與創新階段(1978~2008年)
第五章 未來發展

第二篇 學科發展篇
第六章 森林培育學
第七章 森林生態學
第八章 林木遺傳育種
第九章 森林經理學
第十章 森林保護學
第十一章 森林植物學
第十二章 森林土壤學
第十三章 園林植物及觀賞園藝
第十四章 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
第十五章 林業資源昆蟲
第十六章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第十七章 防護林研究
第十八章 木材科學與技術
第十九章 林産化學加工工程
第二十章 林業機械
第二十一章 林業經濟與管理

第三篇 研究機構篇
第二十二章 林業研究所
第二十三章 亞熱帶林業研究所
第二十四章 熱帶林業研究所
第二十五章 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
第二十六章 資源信息研究所
第二十七章 資源昆蟲研究所
第二十八章 林業科技信息研究所
第二十九章 木材工業研究所
第三十章 林産化學工業研究所
第三十一章 北京林業機械研究所
第三十二章 哈爾濱林業機械研究所
第三十三章 林業新技術研究所
第三十四章 熱帶林業實驗中心
第三十五章 亞熱帶林業實驗中心
第三十六章 沙漠林業實驗中心
第三十七章 華北林業實驗中心
第三十八章 國傢林業局泡桐研究開發中心
第三十九章 國傢林業局桉樹研究開發中心
第四十章 國傢林業局竹子研究開發中心
第四十一章 聯閤共建單位簡介

第四篇 人物與成果篇
第四十二章 人物
第四十三章 科技成果
附件
大事記

前言/序言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史》:一部梳理林業科研發展脈絡的珍貴文獻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史》並非一本講述具體科研成果或技術細節的書籍,它所承載的,是一部國傢級林業科研機構的創建、發展、壯大直至輝煌的宏偉史詩。本書以史學研究的嚴謹態度,係統梳理瞭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自成立以來,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經曆的重大事件、重要決策、組織沿革、學科建設、人纔培養以及科研方嚮的演變。它是一部獻給所有關心中國林業發展、熱愛科學研究、珍視曆史記憶的讀者的史書,為理解新中國林業科技體係的形成與發展,提供瞭一個不可或缺的視角。 一、 曆史的起點:奠基與初步發展(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本書的開篇,將帶領讀者穿越迴新中國成立初期那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年代。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及其前身機構)的誕生,是中國林業現代化建設的必然産物,也是國傢加強科學技術研究、服務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布局。院史將詳細記載,在那個百廢待興的時期,如何剋服物資匱乏、技術薄弱的睏難,組建起最初的科研隊伍,確立瞭初步的科研方嚮。讀者將瞭解到,當時的科研工作是如何緊密圍繞國傢經濟建設的急需展開的,例如,如何通過科學研究解決木材生産、森林保護、林區開發等實際問題。這一時期的院史,更側重於機構的建立、人員的引進與培訓,以及科研工作的初步探索,為後來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二、 改革的浪潮:探索與轉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隨著國傢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也迎來瞭重要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本書將詳盡記錄這一時期,研究院如何積極響應國傢改革開放的號召,調整科研思路,拓展研究領域,並加強與國際社會的交流與閤作。讀者將深入瞭解,在這一時期,研究院是如何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林業科技,並結閤中國國情進行創新,從而推動瞭國內林業科學技術的進步。學科建設的優化、科研機構的調整、人纔培養模式的改革,都將在院史中得到細緻的呈現。這一時期的院史,充滿瞭改革的勇氣與探索的精神,展現瞭研究院在時代變革中的積極適應與主動作為。 三、 騰飛的時代:創新與崛起(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瞭快車道,對林業科技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本書將重點描繪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在這一時期如何抓住機遇,加大科研投入,深化體製改革,在諸多林業科學研究領域取得瞭突破性進展,並逐步崛起成為國際知名的林業科研機構。讀者將看到,研究院是如何從單一的研究機構,發展成為集科學研究、技術推廣、人纔培養、工程谘詢、國際閤作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閤性林業科研“國傢隊”。 在這一部分,院史將聚焦於研究院在森林培育、森林保護、林業生物技術、森林生態、林産品加工與利用、荒漠化防治、濕地保護、林業經濟與政策等關鍵領域的科研成就。雖然本書本身不直接呈現具體的科研數據或技術方案,但它會勾勒齣這些研究領域在不同階段的發展脈絡、重要的研究方嚮、標誌性的科研平颱建設,以及為國傢林業發展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做齣的貢獻。例如,它可能會提及研究院在推動國傢林業政策製定、參與重大生態工程建設、解決重大林業科技難題等方麵發揮的重要作用。 同時,本書還將深入探討研究院在人纔隊伍建設方麵所付齣的努力。從引進高層次人纔,到培養青年科技骨乾,再到建立完善的激勵與評價機製,這些都將體現在院史的字裏行間。讀者將瞭解,正是這樣一支高素質的科研隊伍,支撐起瞭研究院持續的創新能力。 此外,國際閤作與交流也是本書濃墨重彩描繪的內容。院史將記錄研究院如何積極“走齣去”,參與國際性科研項目,與世界各國頂尖研究機構建立閤作關係,引進吸收國際先進經驗,同時也將中國林業科技的成果推嚮世界,為全球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四、 精神的傳承:文化與使命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史》不僅僅是一部記錄機構發展的編年史,它更是一部傳承研究院精神、彰顯其使命與擔當的史書。本書將挖掘並呈現研究院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形成和弘揚的科學精神、求實作風、團隊協作以及服務國傢、奉獻社會的崇高理念。這些精神財富,是研究院能夠剋服睏難、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也是激勵一代代林業科研工作者不懈奮鬥的寶貴財富。 本書將通過對重大事件的迴顧、重要人物的記述(當然,重點在於他們在研究院發展中的角色與貢獻,而非個人傳記)、以及科研理念的演變,來展現這種精神的傳承。它會告訴你,在中國林業發展麵臨挑戰的關鍵時刻,研究院的科研人員是如何秉持科學的嚴謹態度,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己任,不畏艱難,勇於創新。 五、 讀者視角:一部理解中國林業科技發展史的鑰匙 對於關注中國林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乃至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的讀者而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參考書。它提供瞭一個宏觀的視角,幫助讀者理解: 國傢林業科研體係的構建與演進: 瞭解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是如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成為國傢林業科研的“領頭羊”,以及它在整個國傢林業科技體係中扮演的角色。 重大林業科技問題的解決曆程: 通過院史,可以間接瞭解到國傢在森林資源保護、生態修復、林業可持續發展等關鍵領域所麵臨的挑戰,以及研究院是如何通過科研攻關,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科技支撐的。 中國林業科技的國際地位: 瞭解研究院如何通過持續的國際閤作與交流,不斷提升中國林業科技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科學精神與科研機構的成長: 院史本身就是一部科學精神在實踐中生根發芽、壯大發展的生動寫照,它能引發讀者對科學研究的價值、科研機構的使命以及科研人員的擔當的深入思考。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史》是一部厚重的史書,它以翔實的史料、嚴謹的論述,為我們展現瞭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它不是一本技術手冊,也不是一本成果集錦,而是一部關於傳承、發展、創新以及奉獻的史詩,值得每一位對中國林業科學事業有所關注的人閱讀和品味。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齣色,它沒有簡單地按時間綫索平鋪直敘,而是巧妙地穿插瞭不同時期、不同學科的重點突破,使得整部院史讀起來像是一部立體交織的宏大敘事。尤其欣賞它對“人纔培養”這塊的著墨之重。它沒有將院士、專傢們塑造成高不可攀的符號,而是通過大量的口述史料和工作片段,還原瞭他們鮮活的個體形象。我看到瞭那些初齣茅廬的青年學子,如何在導師的嚴格要求和循循善誘下,逐漸成長為國內頂尖的林業專傢。其中關於一些科研“失誤”和“彎路”的坦誠記錄,更是難能可貴。這顯示齣一種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對曆史的尊重,敢於直麵不盡完美之處,反而讓這部院史顯得更為真實可信。它告訴我們,科研探索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試錯、螺鏇上升的過程。這種對“過程”的尊重,遠比隻羅列“成果”更有教育意義,尤其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年輕一代科研工作者,讀來定能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明白腳踏實地的重要性。

評分

全書在收尾部分的布局也頗具匠心,它沒有簡單地以近期的成就作為終點,而是將筆觸延伸到瞭對未來林業科技發展趨勢的展望和對新一代人纔的殷切期望上。這種“承前啓後”的處理方式,使得整部作品的格局一下子被打開瞭。它不再僅僅是對過去的總結,更像是一份麵嚮未來的動員令。書中對未來幾十年可能麵臨的森林病蟲害防治、氣候變化下的樹種適應性研究等前沿議題的探討,雖然隻是點到為止,卻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思考空間。閱讀至此,我仿佛能看到一個個充滿活力的年輕研究團隊,正接過前輩的火炬,準備投入到下一輪的科技攻堅之中。這部院史的價值,正在於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曆史與未來對話的平颱,讓一代代的林業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使命感,它是一座豐碑,更是一盞指引未來的明燈。

評分

這部著作,從我初翻開扉頁開始,便給我一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它不像許多官方文獻那樣刻闆說教,反而帶著一種溫潤的敘事腔調,仿佛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娓娓道來他走過的漫漫徵程。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建院初期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描繪。文字中那種從無到有、白手起傢的艱難,透過那些看似平實的記述,卻能讓人真切感受到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是如何憑著一腔熱血和堅定的信念,在資源匱乏的條件下,硬生生在中國的林業科研領域開闢齣一條道路的。那些早期的試驗林場是如何選址、如何剋服地域惡劣帶來的挑戰,每一個細節都體現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樸素與偉大。特彆是對幾次重大技術攻關的描述,沒有過多的技術術語,而是著重刻畫瞭團隊內部思想碰撞的火花,以及最終取得突破時,那種集體自豪感是如何凝聚人心的。讀來令人不禁感慨,今天的綠水青山,背後凝聚瞭多少代人的汗水與智慧,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去迴望那段奠基的崢嶸歲月,讓人對“科學報國”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和敬意。

評分

從文風上看,這本書在保持嚴肅性的同時,成功地融入瞭一種人文關懷的底色,讀來絕不枯燥。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那些關於生活在林區、圍繞著科研基地建立起來的集體生活片段。比如,對早期辦公條件的描述,那種簡陋到隻能用“窩棚”來形容的工作環境,卻孕育齣瞭改變國傢林業麵貌的研究成果。這些生活化的細節,讓冰冷的機構名稱和宏大的科研目標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人間煙火氣。它不僅僅是一部機構的發展史,更是一部中國現代林業知識分子群像錄。通過這些側麵描繪,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為瞭保護和發展我國的森林資源,所付齣的超乎尋常的個人犧牲。這使得這部書不僅具有極高的學術史料價值,更具備瞭強大的精神感召力,它讓我們看到,真正的學術精神,是與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的。

評分

這部院史在處理幾次國傢級林業戰略調整和政策變動時所展現齣的前瞻性和適應性,令我印象深刻。它清晰地勾勒齣林科院是如何緊跟國傢戰略需求,並主動引領行業技術進步的脈絡。例如,在特定曆史時期,如何迅速調整研究方嚮,從側重於木材利用轉嚮生態修復和物種保護,這種快速的學術轉型能力,是衡量一個頂尖科研機構生命力的重要指標。書中對幾次關鍵的國際閤作項目也有詳細記錄,這些閤作不僅帶來瞭先進的技術理念,更重要的是,提升瞭中國林業科學在世界舞颱上的話語權。這種從“追隨”到“引領”的轉變過程,被作者以一種冷靜而充滿自豪感的筆調娓娓道來。它展現瞭一個國傢級科研機構在時代洪流中,如何保持其核心競爭力和戰略定力,不斷適應新的挑戰,並持續為國傢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