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正版大部分地区满48元包邮】汤因比著作集--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

【京东正版大部分地区满48元包邮】汤因比著作集--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汤因比
  • 历史
  • 世界历史
  • 人类文明
  • 文化
  • 历史学
  • 京东图书
  • 包邮
  • 著作集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青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8568
商品编码:10949223177
开本:16开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写于1973年,为汤因比的较后一部著作,是一部从全球视角对世界历史进行全景式考察、具有很强可读性的编年体史学著作。作者以抒情诗般的优美笔调,展示了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描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相互交往和彼此融合的全过程,系统介绍了上自50万年前下迄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时期、各区域的文明类型。
作者介绍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也是20世纪比较具有国际影响的几位历史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先后任职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和英国外交部等机构,1919年和1946年分别以英国政府代表的身份参加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平会议。1926年起担任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部长(一直任职到1953年为止)。以《历史研究》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他也因此而被誉为“近世以来伟大的历史学家”。
目录 总序 郭小凌序言一章 自然现象之谜第二章 生物圈第三章 人类的降生第四章 文明中心第五章 技术革命(约公元前70000/40000—前3000年)第六章 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河流域冲积盆地的开发与苏美尔文明的创立第七章 尼罗河流域冲积盆地的开发与法老埃及文明的创立第八章 苏美尔与阿卡德(约公元前3000—前2230年)第九章 法老埃及(约公元前3000—前2181年)第十章 世界的地平线(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第十一章 旧大陆文明中心(约公元前2140—前1730年)第十二章 马的驯化与欧亚草原游牧生活的创造第十三章 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约公元前1730—前1250年)第十四章 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约公元前1250—前950年)第十五章 中美洲“奥尔梅克”文明的出现第十六章 苏美尔—阿卡德世界与埃及(约公元前950—前745年)第十七章 叙利亚文明(约公元前1191—前745年)第十八章 希腊文明(约公元前1050—前750年)第十九章 印度文明(约公元前1000—前600年)第二十章 中国文明(公元前1027—前506年)第二十一章 中美洲文明与安第斯文明(约公元前800—前400年)第二十二章 亚述军国主义的较后一搏(公元前745—前605年)与同时期欧亚大草原上的异军突起第二十三章 亚述军国主义的灾难性后果(公元前605—前522年)第二十四章 希腊文明(约公元前750—前507年)第二十五章 开启精神生活的新里程(约公元前600—前480年)第二十六章 更好波斯帝国(约公元前550—前330年)第二十七章 更好波斯帝国与希腊世界的对抗(公元前499—前330年)第二十八章 希腊文明的文化成就(公元前478—前338年)第二十九章 亚历山大征服更好波斯帝国的政治后果(公元前329—前221年)第三十章 希腊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公元前334—前221年)第三十一章 中国的战国时代(公元前506—前221年)第三十二章 中国的百家争鸣(公元前506—前221年)第三十三章 印度文明(约公元前600—前200年)第三十四章 争夺地中海西部地区霸权的斗争(约公元前600—前221年)第三十五章 中国的秦帝国和西汉帝国(公元前221—公元9年)第三十六章 地中海地区、西南亚与印度(公元前221—公元48年)第三十七章 中华、贵霜、安息与罗马诸帝国(公元前31—公元220年)第三十八章 旧大陆文明中心诸宗教与哲学的相互影响(公元前334—约公元220年)第三十九章 中美洲文明与安第斯文明(约公元前400—公元300年)第四十章 旧大陆文明中心的西端(220—395年)第四十一章 印度文明(约224—490年)第四十二章 4—5世纪来自欧亚大草原的匈奴冲击波第四十三章 罗马帝国与波斯帝国(395—628年)第四十四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395—634年)第四十五章 基督教会的建立与分裂(312—657年)第四十六章 印度文明(490—647年)第四十七章 中国的政治分裂与她对佛教的容纳(220—589年)第四十八章 中美洲文明与安第斯文明(约300—900年)第四十九章 先知及政治家穆罕默德(约570—632年)第五十章 伊斯兰教国家的扩张(633—750年)第五十一章 东罗马帝国的复兴(628—726年)第五十二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634—756年)第五十三章 东亚(589—763年)第五十四章 伊斯兰教世界(750—945年)第五十五章 拜占庭文明 (726—927/928年)第五十六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 (756—911年)第五十七章 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崛起(793—1000年)第五十八章 印度与东南亚(647—1202年)第五十九章 东亚(763—1126年)第六十章 中美洲文明与安第斯文明(约900—1428年)第六十一章 伊斯兰教世界(945—1110年)第六十二章 拜占庭世界(927/928—1071年)第六十三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911—1099年)第六十四章 伊斯兰教世界 (1110—1291年)第六十五章 拜占庭世界 (1071—1240年)第六十六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1099—1321年)第六十七章 东亚(1126—1281年)第六十八章 蒙古人及他们的后继者第六十九章 伊斯兰教世界(1291—1555年)第七十章 东正教世界(1240—1556年)第七十一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1321—1563年)第七十二章 东南亚(1190—1511年)第七十三章 东亚(1281—1644年)第七十四章 中美洲文明与安第斯文明(1428—1519年)第七十五章 人类文明世界的联接(1405—1652年)第七十六章 西方文明 (1563—1763年)第七十七章 东正教世界 (1556—1768年)第七十八章 伊斯兰教世界(1555—1768年)第七十九章 东亚(1644—1839年)第八十章 生物圈 (1763—1871年)第八十一章 生物圈 (1871—1973年)第八十二章 抚今追昔,以史为鉴(1973年)译名索引地图

《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 跨越时空的文明回响 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如同一叶扁舟,在时间的海洋中起伏荡漾。我们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在这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上,我们与脚下的这片土地,与孕育了我们的一切——大地母亲,又有着怎样深刻而复杂的关系? 阿诺尔德·汤因比,这位20世纪伟大的历史学家,以其宏大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呈献了一部不朽的史诗——《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这并非一本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一部饱含深情的叙事,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古今,跨越地理的界限,深入探究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互动与演变,并始终将人类与赖以生存的大地母亲之间的血脉联系置于核心位置。 文明的摇篮与脉络:大地母亲的恩赐与考验 汤因比深邃的目光首先投向了文明的诞生。他敏锐地捕捉到,一切文明的萌芽,无不与特定的大地环境息息相关。尼罗河畔的古埃及,肥沃的河谷孕育了伟大的文明;两河流域的文明,在抽象的河流交汇处生根发芽;印度河谷的富饶,滋养了早期印度文明的灿烂;黄河长江的中原大地,则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大地母亲以其慷慨的馈赠,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适宜的气候,为人类的定居、农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以及最终的文明曙光,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石。 然而,大地母亲并非总是慈祥的。她的恩赐也伴随着严峻的考验。干旱、洪涝、地震、火山爆发,这些自然力量的无常与残酷,常常成为文明发展的阻碍,甚至是毁灭的推手。古老的文明,在面对大自然的挑战时,既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也暴露出自身的脆弱与局限。汤因比并非仅仅歌颂大地母亲的哺育之恩,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在与自然力量的抗争与博弈中,如何学会了敬畏、适应、改造,以及在逆境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智慧。这种关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永恒的主题,是理解任何一个文明兴衰的关键所在。 挑战与应战:文明的基因与动力 汤因比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并非将文明的进步简单归结于环境的优越,而是提出了“挑战与应战”(Challenge and Response)这一核心理论。他认为,文明的生命力,并非来自安逸与顺遂,而是源于应对严峻挑战的强大驱动力。这些挑战,既包括了严酷的自然环境,也涵盖了来自外部的军事入侵、文化冲突,以及内部的社会动荡、精神危机。 当一个文明面临强大的挑战时,如果它能够以非凡的创造力和意志力,提出有效的应战,那么它就有可能迸发出新的生机,实现飞跃式的发展。例如,早期文明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发展出灌溉技术、文字记录、社会组织;希腊文明在破碎的地形和城邦林立的挑战中,孕育出民主政治、哲学思辨、艺术辉煌;罗马帝国在不断的外敌入侵和内部矛盾中,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和法律体系。 反之,当一个文明丧失了应战的能力,沉溺于安逸,或者提出的应战乏善可陈,那么它就如同被大地母亲的眷顾所麻痹,最终走向衰落和解体。汤因比的叙事,生动地描绘了无数文明在挑战面前的挣扎与抉择,展现了人类群体在面对生存压力时所爆发出的惊人潜能,也警示着任何文明都不能忽视来自环境、社会和自身的挑战。 多元文明的交融与碰撞:世界历史的画卷 《人类与大地母亲》并非局限于单一文明的分析,而是以一种全球的视角,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画卷。汤因比将文明视为一个个独立的“宇宙”,但这些“宇宙”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接触、影响、碰撞、融合。 他细致地探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模式,从最初的零星接触,到大规模的商业往来、文化交流,再到残酷的战争与征服。这些互动,或带来了新的知识、技术和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或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塑造了新的文明形态。例如,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流通的通道,更是文明互鉴的桥梁;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传播,深刻地改变了无数地区的精神面貌和价值体系。 同时,汤因比也深刻地揭示了文明碰撞的残酷性。征服与被征服,同化与反抗,这些都是文明互动中不可避免的成分。他并没有简单地褒扬或贬低任何一方,而是力求呈现历史的复杂与真实。这种多元文明的交融与碰撞,构成了人类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也使得世界历史呈现出纷繁复杂、精彩纷呈的面貌。 精神的探索与超越:文明的灵魂 在物质层面的描绘之外,《人类与大地母亲》更深入地挖掘了文明的精神维度。汤因比认为,真正支撑一个文明长久不衰的,是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和价值追求。宗教、哲学、艺术、伦理道德,这些构成了文明的灵魂,是人类在面对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以及宇宙奥秘时,所产生的深刻反思与精神寄托。 他详细阐述了各种文明是如何在精神层面进行探索与超越的。从古老的创世神话,到抽象的哲学体系,从象征性的艺术表达,到约束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这些精神产物,不仅是文明的独特标识,更是维系社会秩序、激发个体潜能、传递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汤因比对“创造性少数”(Creative Minority)的强调。他认为,一个文明的真正希望,往往掌握在一小部分具有远见卓识、敢于创新、能够引领社会前进的精英手中。他们如同大地母亲孕育出的种子,在关键时刻能够冲破土壤的束缚,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然而,当创造性少数衰退,或者被僵化的体制所压制时,文明的活力便会随之枯竭。 历史的镜鉴与未来的启示 《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并非仅仅是一部对过去的追溯,更是一面照进现实、启示未来的历史镜鉴。汤因比以其广阔的胸襟和深沉的忧患意识,提醒我们,尽管人类文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深刻的挑战。 在当代,我们与大地母亲的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化,这些都是我们对大地母亲的忽视与掠夺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汤因比的著作,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如何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多元文化日益交融的今天,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尊重与包容,显得尤为重要。汤因比对文明互动模式的深入剖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从而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处与交流互鉴。 《人类与大地母亲》是一部宏伟的史诗,它以叙事体的形式,将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与大地母亲的恩赐与考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让我们看到,人类的命运,从来都与我们所生存的这片土地密不可分。读罢此书,我们不仅能对人类历史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更能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加审慎、更加负责任的态度,面对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深思细悟的伟大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汤因比著作集》我陆续收了几年,断断续续才看完,虽然书名听起来像是宏大的叙事,但读下来发现,它并非是那种按年代顺序铺陈的流水账,而是更像一场思维的盛宴,充满了作者深邃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视角。特别是那些关于文明兴衰的论述,读来让人拍案叫绝。他对于“挑战与回应”理论的阐述,总能让我从新的角度审视历史的进程。比如,他分析一些古老文明的消亡,并非简单的外部侵略,而是内在的机制失灵,这种观点颠覆了我以往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案例,但并非堆砌,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作者的论证之中,使得论证既有说服力,又充满文学色彩。当然,也有一些篇章读起来会比较费力,需要反复咀嚼,甚至需要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才能完全理解。但正是这种“烧脑”的阅读体验,才让我觉得收获颇丰。我常常在读完一章后,会合上书本,陷入沉思,尝试将书中的理论应用于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竟也得到了不少启发。总而言之,这是一套值得反复阅读、思考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探索。

评分

收到这套《汤因比著作集》,我怀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能读到这位史学巨匠的经典之作,忐忑的是担心自己能否真正理解其中深奥的思想。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顾虑逐渐打消。汤因比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以一种旁观者清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的长河,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他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最欣赏他对于“文明”的定义,它并非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的联合体。他对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和影响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书中对一些具体历史事件的解读,更是常常让我眼前一亮,他总能找到常人不易察觉的联系,并给出独到的见解。虽然某些章节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理解,但这种挑战性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人类的命运,关于文明的未来。这套书,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套《汤因比著作集》时,我本以为会是那种沉甸甸、读起来有些枯燥的学术大部头。然而,真正翻开书页,我却被作者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了。他写历史,不像许多历史学家那样只关注政治事件或战争,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人类的整体生活,包括文化、宗教、艺术,甚至是人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使得他的叙述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仿佛我真的置身于那些古老的时代,亲眼见证了文明的诞生与消亡。特别是一些关于不同民族之间交流与碰撞的描写,读来十分生动有趣。他并没有简单地将文明划分为优劣,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这种开放包容的视角,让我觉得非常耳目一新。虽然书中涉及到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但他总能巧妙地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让读者不会感到迷失。而且,他对于“精神”层面的探讨,也是我非常看重的部分。他认为,单纯物质的繁荣并不能保证一个文明的长久,精神的活力和道德的坚守才是文明得以延续的关键。这让我对“文明”的定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套《汤因比著作集》在我书架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一直断断续续地在读,每次拿起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灵魂对话。汤因比的史学思想,在我看来,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宏大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他笔下的世界历史,不是冰冷的年代记,而是充满了生命的律动和人类的精神轨迹。他对于文明的兴衰,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观察和分析框架,这使得他在解读历史时,总能抓住问题的本质,而不被表象所迷惑。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解体中的文明”的分析,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对一些曾经辉煌却最终走向没落的文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并非简单地责备,而是试图探寻其内在的逻辑和原因。而且,他的文字功底也非常深厚,虽然是学术著作,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觉枯燥,反而充满了吸引力。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这本书让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去思考历史,如何从中汲取智慧,来理解当下,并思考未来。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钟爱那些能够带我穿越时空、领略不同文化风貌的著作。《汤因比著作集》系列,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宏大的题目,总觉得它能为我揭示人类历史的整体面貌。读罢其中几卷,我深感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史观。汤因比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试图从中提炼出普遍的规律,观察文明的生命周期,以及它们如何面对内部的危机和外部的挑战。他的笔触时而如一位严谨的学者,旁征博引,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时而又如一位充满哲学思辨的思想家,不断追问“为什么”,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创造性少数”在文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论述,这让我认识到,历史的推动力并非总是来自于大众,而是往往依赖于那些拥有远见卓识和强大意志的个体。虽然阅读过程中,一些专业的术语和宏大的概念需要花费些时间去理解,但一旦掌握了作者的思路,就会觉得豁然开朗。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改变,就是让我看待历史不再是碎片化的片段,而是能够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更深远的框架中去审视,从而获得一种更全面的历史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