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基佐在路易·菲利普时期担任首相,他的欧洲视角不乏新意。在这位《欧洲文明史》的作者看来,正是秩序与自由的辩证统一赋予了欧洲大陆以独特的个性,而这个性植根于欧洲倡导多样和崇尚宽容的历史。尽管基佐关于欧洲的某些看法具有时代局限性,比如将议会君主制视作欧洲历史的归宿,但这并不掩盖他时至今日仍深具创见和耐人启迪的宝贵思想。
作者简介
皮埃尔·特里奥姆夫,法国蒙彼利埃三大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19世纪法国政治史、议会制度史、革命理论和七月王朝史,对近代以来法国南部的政治和宗教运动亦有研究。主要作品包括《同时代入眼中的基佐》、《革命的记忆--从1848年看1789年和1830年》、《雅克·拉菲特和复辟王朝的最后岁月》、《对尼姆“白色恐怖”的自由主义文本解读》等。
秦川,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欧美近现代史专业,现供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高毅,博士、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专治欧美近现代史、法国史。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生活在历史长河中
一、在开放式教育中领会欧洲
二、基佐--复辟统治下的反极端派
三、历经七月王朝
第二章 基佐看欧洲
一、“进步”是欧洲的最大特性
二、基督教的历史作用
三、欧洲历史的宏伟阶段
四、欧洲大陆的地理状况
五、欧洲的外交
六、后基佐时代的欧洲
第三章 基佐有关欧洲的论述
一、欧罗巴--演进中的大陆
二、欧洲历史的诸重大阶段
三、欧洲大陆的地理状况
四、欧洲的外交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从索邦大学到众议院
维莱勒被迫下台,取而代之的是多少倾向于中间立场但成分混杂的马提那克内阁。此届政府取消了对基佐授课的限制。他在1828年4月18日重返讲台。这次回归不同寻常,在索邦,历史学的基佐、文学的维勒曼和哲学的库赞组成了“三大教授”的阵容。他们的课总是座无虚席,吸引了两千多名的学生,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自由青年。与他的两个同事相比,基佐的课与现实距离相对较远。但在1828年7月4日关于文艺复兴的讲座中,他在“耶稣会”问题上花了很大篇幅。他用低沉的语调承认耶稣会士“是伟大的”,似乎是在讽喻左派一贯以来对罗耀拉修会的负面评判。这个问题恰好是时事热点,因为前一年6月16日所颁布的法令废黜了该修会的法国分支。虽然明显带有巧合的意味--这仅是每周一次的编年史课,碰巧涉及文艺复兴时期--却没少激起政治上的反应。
1828年第一学期所开设的课程并不完全局限于政治领域。题为“欧洲文明史”的研究对基佐来说在选题--“文明”这一概念在当时非常新颖--和方法上都是一次创新。他试图将“总体思想与情势”紧密联系起来,该理论又是建立在对事实进行缜密研究的基础上。兼容并包的整体视角使基佐对欧洲的诠释充满新意,这为他带来了大量听众。自1828年底开始,基佐继续其文明史研究,并专注于法国本土,取得了同样的成功。
声名日涨,基佐的私人生活也一帆风顺。他娶了已逝妻子的侄女,此事前妻在病榻前曾努力促成。这位新妻子比他年轻不少,出生于1804年。
得益于里斯约市(Lisieux)议员职位的空缺,基佐最终在1829年被补选为众议员。虽然他本人与诺曼底地区并无太多联系,但这次选举得到了杜邦·德·欧尔等自由左派头面人物的大力支持,此外,著名的持异见人士、基佐曾颇怀好感的夏多布里昂也专门为他作推荐。
……
前言/序言
《想象欧洲丛书:基佐的欧洲观》图书简介 书名:《想象欧洲丛书:基佐的欧洲观》 主题: 本书深入剖析了法国历史学家、政治家弗朗索瓦·基佐(François Guizot)在其著作和政治生涯中展现出的“欧洲观”。它不仅考察了基佐对欧洲历史进程、文明演进及其未来走向的独特见解,更着重探讨了在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变革浪潮中,基佐如何定位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角色与责任。 --- 序章:历史的重负与启蒙的回响 《想象欧洲丛书:基佐的欧洲观》并非一部简单的传记或历史梳理,而是试图进入19世纪中叶欧洲知识精英的心灵深处,去理解他们如何建构“欧洲”这一宏大而又充满张力的概念。 吉佐,作为“七月王朝”时期的核心人物,其一生横跨了法国大革命的余波、拿破仑帝国的兴衰以及维也纳体系的僵化。他的思想深受启蒙运动理性精神的熏陶,同时又对法国大革命的激进性保持着深刻的警惕。本书聚焦于他视野中的“欧洲”——一个在基督教文明、日耳曼蛮族精神与古典遗产熔炉中缓慢形成的有机体。 本书首先将基佐的欧洲观置于其主要的学术思想背景之下:即“文明的演进”理论。对吉佐而言,欧洲历史不是断裂的循环,而是一个由日耳曼精神(个性和自由意志)、基督教道德(普世价值)和古罗马秩序(法律与管理能力)三股力量持续冲突、融合而成的渐进式进步。这种历史观决定了他对当代欧洲政治的判断:稳定与秩序的建立,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继承性的充分尊重之上。 第一部分:文明的十字路口——基佐对欧洲历史的诊断 基佐的欧洲观建立在对中世纪的重新评价之上。与传统的、将中世纪视为“黑暗时代”的观点不同,吉佐认为中世纪是现代欧洲文明的真正发源地,是各种决定性要素汇合的关键阶段。 1. 基督教与世俗权力的张力: 吉佐看到了早期欧洲教会,尤其是教皇与国王之间无休止的权力斗争,将其视为欧洲自由精神诞生的重要机制。这种永恒的张力,避免了任何单一权力(无论是教权还是王权)的绝对化,从而为新兴的市民阶层、地方自治体和思想自由留下了生存空间。他认为,这种“平衡的制衡”(checks and balances)是欧洲区别于东方专制主义的根本特征。 2. 城市与市民阶层的崛起: 书中详述了基佐如何赞扬中世纪欧洲城市自治运动的意义。城市不仅是经济的中心,更是政治自由的试验田。市民阶层(Bourgeoisie)的出现,被吉佐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间力量”。他们既不依附于僵化的贵族体系,也非底层无产者,而是具备理性、勤奋和财产基础的稳定力量。因此,在基佐的叙事中,欧洲的成熟,就是市民精神逐渐渗透并主导国家政治的过程。 3. 法国在欧洲文明中的独特地位: 本书特别区分了吉佐对“欧洲”的整体理解和对“法国”在其中的定位。吉佐认为,法国凭借其强大的中央集权传统和对普遍性原则的偏爱,往往在欧洲整合的过程中扮演“先驱者”和“阐释者”的角色。然而,他也深知法国大革命的遗产——对绝对平等的盲目追求,常常使其偏离了更为审慎的、渐进式的自由发展道路。因此,基佐的欧洲观中,法国需要不断地“内省”和“修正”,以实现其对欧洲文明的建设性贡献。 第二部分:维也纳体系的批判与自由的界限 当吉佐步入政治实践的舞台时,他的理论色彩转变为对当时欧洲政治现实的深刻干预。本书探讨了吉佐在外交政策和国内改革中体现出的欧洲视野。 1. 对“均势”原则的理解: 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欧洲均势(Balance of Power)原则,在吉佐看来,是维护和平的必要条件,而非终极目标。他主张,真正的欧洲秩序不能仅仅依靠各国君主的秘密外交或军事结盟来维持,而必须植根于各国国内的“文明化程度”。只有那些权力受到制约、法律获得尊重的国家,才能真正构成稳定欧洲的基石。 2. 维护“秩序中的自由”: 本书着重分析了吉佐在1840年代对欧洲自由主义运动的态度。他反对那些主张彻底颠覆现有政治结构的激进自由主义者,认为他们正在重蹈1793年雅各宾恐怖的覆辙。对他而言,真正的欧洲进步,是改良而非革命。这种对“秩序”的执着,源于他对欧洲历史中频繁发生的暴力循环的深刻厌倦。他认为,欧洲的稳定依赖于中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他们既能捍卫既得利益,又能推动审慎的改革。 3. 欧洲国际关系的“道德维度”: 吉佐的欧洲观具有强烈的道德色彩。他坚信,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各国政府间基于“契约精神”和“相互尊重”的互动,而非单纯的权力博弈。这种信念促使他努力使法国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对英国的关系,建立在长期稳定的合作基础之上,共同维护欧洲的保守-自由混合体。 结语:未竟的欧洲蓝图 《想象欧洲丛书:基佐的欧洲观》最后总结了基佐思想的局限性与持久的启发意义。他的欧洲观是19世纪保守自由主义的典范——它承认历史的必然性,崇尚渐进的进步,并坚信理性与法律是防止欧洲再次滑向混乱的唯一途径。 本书旨在揭示,吉佐所想象的欧洲,是一个理智的、由精英领导的、持续进步的、并且深深植根于基督教与古典文明的遗产之上的大陆。尽管1848年的革命最终埋葬了吉佐的政治生涯,但他对欧洲文明演进的深刻洞察,特别是他对历史连续性、中间阶层重要性以及自由与秩序间微妙平衡的论述,至今仍为理解现代欧洲政治思想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照系。本书邀请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重新审视这位历史学家如何试图为动荡的欧洲绘制一张清晰而稳固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