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心理咨询与治疗译丛:焦虑障碍与治疗(第2版)》是戴维·H·巴洛教授与多位临床心理学博士合作撰写的一部综合阐述焦虑及其产生机制的巨著。该书对焦虑这一社会中每个人普遍存在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对焦虑产生的理论与机制进行了全面而综合的探讨,对各类以焦虑为主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分类说明和阐述。可以说,该书是焦虑研究领域的一部集大成之作。
作者简介
戴维·H·巴洛IDavid H.Barlow)于1969年从美国佛蒙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共发表了400多篇论文,出版了20多部著作,这些作品大部分集中在焦虑障碍、性问题和临床研究方法论等领域。
巴洛博士之前是密西西比医学中心的精神病学教授以及布朗大学的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教授,并且在这两个地方都建立了临床心理学实习基地。同时他也是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心理学系的特聘教授。目前,他是波士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精神病学研究教授、临床培训项目主任和焦虑及相关障碍中心的主任。
巴洛博士是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2000年心理学应用杰出科学奖的获得者,同时他也是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颁发的第一届年度传播科学奖获得者和2000年的杰出科学贡献奖获得者。他还获得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北京)颁发的杰出成就奖,并被聘请为临床心理学的名誉客座教授。其他获得的荣誉包括马萨诸塞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心理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和由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颁发的马斯特里赫特奖,以表彰其长期以来在临床研究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他是临床心理学协会和行为治疗促进学会的前任主席,目前是《临床心理学:科学与实践》杂志的主编,也是美国精神病学会DSM-IV工作组成员,并担任焦虑障碍分类修改工作组的联席主席。他还是美国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临床心理学分会审核通过的专业医生,并拥有私人执业资格。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焦虑体验
智力的阴影
死亡的恐惧
患病率和过程
焦虑障碍患者的花费
焦虑是女性障碍吗
跨文化的焦虑
焦虑之谜
第二章 恐惧、焦虑和情绪理论
情绪的行为理论
从外显行为的角度理解恐惧与焦虑
情绪的生物学理论
焦虑的生物学理论
情绪的认知理论
焦虑的认知理论
现代情绪科学:整体论
情绪维度
焦虑和抑郁的维度
总结与结论
第三章 焦虑担忧的性质
性功能障碍中的焦虑担忧
性功能障碍中的焦虑担忧模型
焦虑担忧的过程
焦虑与恐惧
第四章 惊恐现象
什么是惊恐
过去关于惊恐的概念
惊恐的“独特性”
惊恐普遍存在
惊恐的描述词:“有线索的”和“无线索的”,以及“预期的”和“意外的”
第五章 在实验室内引发惊恐
生物化学激起惊恐反应
与呼吸相关的激发程序
在实验天之骄子引发恐慌的心理机制
结语
第六章 焦虑和惊恐的生理表现
家族和遗传研究
焦虑的心理生理学表现
焦虑和惊恐的神经生物学解释
神经生物学和心理学的交互关系
第七章 真警报、假警报和习得性(条件性)焦虑
真警报
假警报
习得性(条件性)焦虑
恐怖症的病因
警报与临床焦虑障碍
第八章 焦虑担忧、焦虑障碍及相关情绪障碍的起因
广泛性生理易感性:遗传作用
广泛性心理易感性:控制感的下降
特殊的心理易感性:习得什么是危险的
临床焦虑障碍模型
焦虑障碍与其他情绪障碍的关系
第九章 焦虑和心境障碍的分类
疾病分类学体系的评估标准
DSM的修订本
信度
效度
总结与结论
第十章 惊恐障碍和广场恐怖症
历史背景
诊断分类和临床概观
……
第十一章 特定恐怖症
第十二章 创伤后激障碍
第十三章 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障碍)
第十四章 广泛性焦虑障碍
第十五章 强迫症
关键词索引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精彩书摘
上面讨论的许多研究都试图考察惊恐和惊恐障碍在家族中的聚集以及遗传因素对它们的影响,但大多数早期研究并没有将惊恐与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区分开来。这类研究通常将临床上的焦虑症统一归在一个广义的范畴下,并用类似“焦虑性神经症”等术语来命名。患有“焦虑性神经症”的人也可能同时患有惊恐发作。但是由于频繁出现惊恐发作的患者常常被转至心脏科并诊断为“心脏神经功能症”或“疲劳综合征”,所以研究者并不能确定有多少个体在患有“焦虑性神经症”的同时又患有惊恐障碍。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按照之后发布的DSM的各项定义来看,在这些符合“焦虑性神经症”诊断标准的患者中,包含着那些患上现称为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的病人。本小节我们将简单介绍早期研究中,有关泛化焦虑的遗传力以及它可能区别于惊恐症遗传力的差异方面的内容。
无论是使用家族史研究方法或是直接对家庭成员进行访谈,研究者都一致地发现“焦虑性神经症”在家庭中集中出现。例如,Cohen、Badal、Kilpatrick、Reed和White(1951)发现患者直系亲属中有大约15%的人也表现出焦虑障碍。另外的研究(例如,Brown,1942)也得出了相似的百分比。比如Wheeler、White、Reed和Cohen(1948)发现,父母患有焦虑性神经症的子女中49%表现出了临床性焦虑症状,相对而言,控制组中父母未患有焦虑性神经症的子女仅有6%表现出焦虑症状。这项研究结果的数据偏小,可能是由于在考察孩子的焦虑表现时,仅将孩子作为对象而未询问父母对孩子的描述才导致的。另外,直接访谈的对象是子女,相对而言询问父母孩子的焦虑状况是较不直接的方式。上面介绍过Crowe等(1983)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收集了较多的被试,结果发现其亲属中确诊或疑似惊恐障碍的百分比是24.7%;而且,如果把GAD也包括进去的话,百分比就上升到将近30%。所以,对患者亲属进行访谈的研究也会相应体现出更高的病理性焦虑的百分比。早期的双生子研究也证实了遗传对焦虑性障碍的产生所起到的作用。其中最著名是Slater和Shields(1969)的研究。Slater和Shields发现患病的同卵双生子中同时被诊断有焦虑性障碍的占41%,而相对的异卵双生子中只有4%。
……
前言/序言
《心智的迷雾:理解与应对内心风暴》 引言 现代生活的洪流中,焦虑如影随形,它潜伏于日常琐碎,也席卷于重大变故。当我们面对未知、压力、失落,或是仅仅沉浸在对未来的担忧之中,内心深处便可能掀起阵阵不安的波涛。这些波涛有时微弱,带来些许烦扰;有时则汹涌澎湃,足以吞噬平静,侵蚀生活的色彩,甚至剥夺生命的活力。本书《心智的迷雾:理解与应对内心风暴》并非医学教科书,也不是专业治疗指南,而是旨在为每一个在焦虑漩涡中挣扎或对内心世界感到好奇的读者,提供一份深刻的理解,一份通往安宁的地图。 我们并非要探讨疾病的定义,也不专注于病理的诊断,而是要深入探索“焦虑”这一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本质。它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它如何塑造我们的思想、感受和行为?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与这份不安共处,如何从迷雾中寻找到清晰的道路,重拾内心的力量与平静。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借助更广阔的视角,更温和的态度,去理解那些让我们感到不安的根源,并寻找属于自己的应对之道。 第一部分:迷雾的形成——焦虑的普遍性与根源 焦虑并非一种病态,而是一种根植于我们生存本能的自然反应。在远古时代,对潜在危险的警觉帮助我们的祖先躲避捕食者,寻找食物,繁衍后代。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种古老的警觉机制,却常常被过度激活,将普通的挑战、不确定的未来、甚至是想象中的威胁,都转化为一股令我们心神不宁的力量。 一、情感的共鸣:为何我们都感到不安? 1. 生存的本能与现代社会的失衡: 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仍然保留着应对“战或逃”反应的机制,这种机制在面对真实威胁时至关重要,但在信息爆炸、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的现代环境中,却容易被误触发。日常的社交压力、工作挑战、经济压力,甚至是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轰炸,都可能成为触发这些古老反应的“警报”。 2. 成长经历的烙印: 童年时期的经历,如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早期创伤等,都会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留下印记。安全感、依恋模式,甚至是习得的应对机制,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成年后对压力的感知和反应。不稳定的童年环境可能让我们对外部世界始终保持一种警惕,将不确定性视为潜在的威胁。 3. 社会文化的浸染: 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塑造着我们对“成功”、“完美”的定义,以及我们所承受的期望。媒体塑造的理想形象、社会对个人成就的过度强调,都可能让我们产生“不够好”的恐慌,从而加剧焦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如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健康问题等,也因社会的高速发展而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 4. 生理与心理的交互作用: 我们的情绪、思想和身体状况是相互关联的。长期的压力会影响荷尔蒙分泌,导致睡眠障碍、消化问题,进而加剧身体的不适感,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心理上的担忧,如对健康的过度关注,也可能导致身体出现真实的生理症状,让焦虑更加难以摆脱。 二、迷雾的形态:焦虑的多元表现 焦虑并非单一的感受,它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甚至难以被直接识别。 1. 身体的信号: 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胸闷、头晕、胃部不适、肌肉紧张、失眠、疲劳等,这些都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警告。它们可能是我们内心不安最直接的表达,但往往被我们误解为身体疾病。 2. 思维的漩涡: 不断的担忧、负面的预设、对最坏情况的想象、反复的思考、注意力难以集中,这些思维上的“卡壳”或“失控”,让我们陷入一种思维的泥沼,无法自拔。 3. 情绪的潮汐: 持续的紧张、烦躁、易怒、恐慌、无助感,甚至是在某些情境下突然爆发的强烈恐惧,这些情绪的剧烈波动,让我们的内心世界如同风暴过境,难以平静。 4. 行为的改变: 回避某些特定场合或活动、过度寻求确认、强迫性行为、拖延、过度工作,甚至是被动攻击,这些行为上的调整,是我们试图应对或逃避内心不安的方式,但有时却反而加剧了问题。 第二部分:穿透迷雾——理解与接纳 认识到焦虑的普遍性和多样性,是穿透迷雾的第一步。我们并非要彻底消灭焦虑,而是要学会与之共处,理解它的运作机制,并以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来回应它。 一、理解的视角:看见焦虑的本质 1. 焦虑作为信号: 焦虑常常是我们内心深处某个需求未被满足、某个界限被侵犯、或者某个潜在问题需要被关注的信号。它并非敌人,而是一位信使,提醒我们去审视自身。 2. 认知模式的影响: 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特别是那些自动化的负面思维模式,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焦虑水平。例如,“灾难化思维”、“非黑即白思维”、“读心术”等,这些认知上的误区,不断地为我们的焦虑火上浇油。 3. 情绪的流动性: 情绪如同潮水,有起有落,有来有往。试图压抑或抗拒情绪,往往会让它们变得更加强大。理解情绪的自然流动,允许它们存在,是接纳的第一步。 4. 身体的智慧: 身体的感受并非凭空而来,它们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学会倾听身体的语言,理解身体不适背后的心理信号,可以帮助我们更早地察觉和应对焦虑。 二、接纳的力量:与不安和平共处 1. 正念的力量: 正念是一种不加评判的觉察,它让我们能够专注于当下,观察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身体体验,而不被它们牵着走。通过正念练习,我们可以培养一种“观察者”的心态,从而减少对焦虑的过度反应。 2. 自我同情的练习: 在感到焦虑时,我们常常会对自己严厉批判。自我同情是给予自己温暖、理解和支持,就像对待一位身处困境的朋友一样。它帮助我们认识到,经历挣扎是人类普遍的体验,我们并不孤单。 3. 允许不完美: 现代社会常常鼓励我们追求完美,但这却可能成为焦虑的温床。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局限性,能够显著减轻心理负担。 4. 好奇而非恐惧: 尝试以一种好奇的态度去观察自己的焦虑,而不是出于恐惧而逃避。了解它,理解它,就像研究一个陌生但并非危险的现象,这种好奇心本身就能瓦解焦虑的力量。 第三部分:拨开迷雾——积极的应对策略 理解与接纳是基础,而积极的应对策略则是帮助我们主动走出迷雾,重拾活力的关键。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实用且温和的方法,帮助读者构建属于自己的内心护城河。 一、调整思维的罗盘:重塑认知 1. 挑战自动化负面思维: 学习识别并质疑那些不合逻辑、不准确的负面想法。例如,问自己:“这个想法有证据支持吗?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最坏的情况真的会发生吗?即使发生了,我能应对吗?” 2. 培养现实主义的乐观: 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基于事实,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 3. 聚焦可控之事: 将精力集中在我们能够影响和改变的事情上,而不是沉溺于无法控制的担忧。 4. 感恩练习: 每天花一些时间去感恩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无论大小,这有助于将我们的注意力从担忧转移到积极的体验上。 二、安抚身体的波澜:身心疗愈 1. 规律的身体活动: 适度的运动能够释放内啡肽,有效缓解压力和焦虑。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让身体动起来。 2. 深呼吸与放松技巧: 学习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技巧,帮助身体在紧张时快速进入放松状态。 3. 充足的睡眠: 睡眠是身心修复的关键。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4. 健康的饮食: 均衡的饮食对情绪稳定至关重要,避免过多的咖啡因和糖分,多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 三、行动的力量:拥抱生活 1. 设定小目标: 将大的挑战分解成小的、可管理的目标,逐步完成,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 2. 建立健康的社交支持: 与信任的家人、朋友分享感受,获得情感支持。参与社群活动,建立连接。 3. 培养兴趣爱好: 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中,可以有效转移注意力,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 4. 勇敢地面对回避: 逐步、有计划地去面对那些让你感到焦虑的情境,每一次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强你的勇气。 四、寻求专业的支持(仅作参考,非本书核心内容) 在某些情况下,个人的力量可能不足以完全驱散迷雾。当焦虑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可以获得更系统、更科学的帮助。心理咨询师会提供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帮助你深入探索焦虑的根源,学习更有效的应对策略,并找到适合你的治疗方法。 结语 《心智的迷雾:理解与应对内心风暴》并非承诺一次性的治愈,而是邀请读者踏上一段持续的自我探索与成长的旅程。焦虑的迷雾虽然常常笼罩,但穿透它的并非一蹴而就的魔法,而是我们日复一日的理解、接纳与勇敢实践。愿本书能成为您旅途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您在迷雾中找到方向,最终抵达内心的平静与明朗。请记住,您并非孤身一人,每一个拨开迷雾的努力,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