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对一些关键技术术语和概念的界定时,似乎存在标准不统一或表述不清的现象,这在技术规范性文件中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例如,对于“热桥”的定义和计算要求,不同章节之间似乎存在细微的差异,或者在对“性能系数”的解读上,没有明确指出其适用范围是针对构件还是针对整个系统。这种含糊不清的描述,在工程实践中极易导致理解偏差,进而引发设计错误或验收争议。毕竟,规范的价值就在于其严谨性和唯一性,它需要给工程师提供一个清晰、无歧义的行动指南。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建议书”集合,而不是一套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技术措施”。每当遇到边界条件复杂的节点,我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其他最新的、更权威的标准来交叉验证书中提供的信息,这无疑是对宝贵工作时间的一种巨大浪费,也削弱了其作为“国家技术措施”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坦白说,在某些基础理论的阐述上显得过于浅尝辄止,更像是一本“技术要点速查手册”而非深入的“设计措施”汇编。它罗列了大量的标准和最低要求,但在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在面对非标准、创新型建筑项目时如何进行合理的性能折衷与优化方面,提供的指导就显得苍白无力了。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成熟的设计范例,比如在严寒地区和酷热地区,具体到不同气候区划下,关键节点(如楼板端部、女儿墙)的构造细节是如何根据能耗模拟和实际运行数据反复迭代出来的。然而,书中更多的是一种“你应该这样做”的指令式语言,缺乏对技术选择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权衡的细致剖析。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经验,希望突破现有设计瓶颈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启发性实在不足,它更像是给初入职场、需要快速熟悉行业“套路”的年轻人准备的入门读物,深度上明显不够“硬核”。
评分尽管这是一本关于“节能”的专篇,但它在处理多专业协同方面的衔接性做得非常差,让人感觉设计流程依然是割裂的。节能设计绝不只是围护结构和门窗的事情,它与暖通空调系统的布局、电气系统的负荷分配、乃至给排水(如雨水回用、中水利用)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这本书的焦点过于集中在建筑本体的物理热工性能上,对如何将最优化的围护结构与最优化的设备系统进行集成设计,以达到整体最优化的能耗目标,阐述得非常模糊。很多章节的描述,都像是独立的、未经充分协调的子系统手册拼凑而成,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强调全生命周期能耗优化的设计哲学。当你试图将这些分散的信息整合到实际项目中时,你发现自己不得不在不同章节之间反复跳跃,去拼凑出一个整体的、可操作的系统方案,效率自然大打折扣。
评分信息更新的时效性是另一个让人感到不安的点。这本书是2007年的版本,虽然法规和基本物理原理变化不大,但在建筑节能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近些年的材料科学进步和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已经极大地改变了设计手段和目标。比如,关于新型真空绝热板的应用、高效热回收通风系统的集成优化,以及建筑能耗模拟软件(如EnergyPlus或IES VE)的高级应用技巧,在书中基本找不到任何前沿的讨论或案例。当你在遵循一个十多年前的“措施”去设计一个要求达到近零能耗标准的建筑时,你会立刻感到力不从心,很多参数和构造方式已经明显落后于当前国家倡导的更高标准。这种时间上的滞后性,使得这本书更多地停留在“历史参考”的价值上,而非“指导当下”的工具书,对于希望走在行业前沿的设计师来说,参考价值会随着时间迅速贬值。
评分这套书的排版和设计实在不敢恭维,拿到手里感觉就像是一本早期的政府文件汇编,厚重是够分量,但实用性却大打折扣。内页的字体小得让人头疼,而且很多图表的清晰度简直是灾难,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值和曲线,感觉设计人员在做图的时候一定是心不在焉,完全没有考虑到我们这些需要现场参考和学习的人的感受。更别提目录的编排了,逻辑跳跃得让人摸不着头脑,想快速查找某个特定技术指标或者规范要求,简直像在迷宫里探险。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找一个关于外墙保温构造的详细说明,翻了快半小时,最后发现它被夹在了某个与结构荷载计算不相干的章节后面,这种组织方式对于追求效率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而且,纸张的质量也比较一般,在工地环境下,稍微沾点灰或者油墨就容易模糊,这对于一本需要经常翻阅的工具书来说,简直是致命伤。总而言之,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体验非常糟糕,知识的获取效率被这些装帧和排版上的缺陷大大拉低了。
评分好书,正版,价格实惠。
评分买回来准备学习学习,一直想买更新版的,貌似一直还没出版
评分不错、便宜、到货快、质量好
评分建筑节能具体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全面的建筑节能,就是建筑全寿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节能的总和。是指建筑在选址、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材料、产品和设备,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建筑物所使用的节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管道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全面的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由国家立法、政府主导,对建筑节能作出全面的、明确的政策规定,并由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国家的节能政策,制定全面的建筑节能标准;要真正做到全面的建筑节能,还须由设计、施工、各级监督管理部门、开发商、运行管理部门、用户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国家的节能政策和节能标准的规定,全面地贯彻执行各项节能措施,从而使每一位公民真正树立起全面的建筑节能观,将建筑节能真正落到实处。建筑节能[1]检测通过一系列国家标准确定竣工验收的工程是否达到节能的要求。GB 50411-2007《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对室内温度、供热系统室外管网的水力平衡度、供热系统的补水率、室外管网的热输送效率、各风口的风量、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总风量、空调机组的水流量、空调系统冷热水总流量、冷却水总流量、平均照度与照明功率密度等进行节能检测。国内绝大多数采暖地区围护结构的热功能都比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差许多。外墙的传热系数是他们的3.5至4.5倍,外窗为2至3倍,屋面为3至6倍,门窗的空气渗透为3至6倍。欧洲国家住宅的实际年采暖能耗已普遍达到每平方米6升油,大约相当于每平方米8.57公斤标准煤,而在我国,达到节能50%的建筑,它的采暖耗能每平方米也要达到12.5公斤,约为欧洲国家的1.5倍。例如与北京气候条件大体上接近的德国,1984年以前建筑采暖能耗标准和北京目前水平差不多,每平方米每年消耗24.6至30.8公斤标准煤,但到了2001年,德国的这一数字却降低至每平方米3.7至8.6公斤标准煤,其建筑能耗降低至原有的1/3左右,而北京却一直是22.45。建筑围护结构组成部件(屋顶、墙、地基、隔热材料、密封材料、门和窗、遮阳设施)的设计对建筑能耗、环境性能、室内空气质量与用户所处的视觉和热舒适环境有根本的影响。一般增大围护结构的费用仅为总投资的3%~6%,而节能却可达20%~40%。通过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在夏季可减少室外热量传入室内,在冬季可减少室内热量的流失,使建筑热环境得以改善,从而减少建筑冷、热消耗。首先,提高围护结构各组成部件的热工性能,一般通过改变其组成材料的热工性能实行,如欧盟新研制的热二极管墙体(低费用的薄片热二极管只允许单方向的传热,可以产生隔热效果)和热工性能随季节动态变化的玻璃。然后,根据当地的气候、建筑的地理位置和朝向,以建筑能耗软件DOE-2.0的计算结果为指导,选择围护结构组合优化设计方法。最后,评估围护结构各部件与组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以确定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围护结构。
评分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很薄的一本书竟然要价这么贵
评分设计专业必备用书。建筑专业必备。
评分帮单位买的,不知道怎么样
评分云夫人瞧着云老夫人落泪,也跟着眼圈一红,不舍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